布谷鸟,又名大杜鹃、脱裤、大杜鹃、夫不、勃姑、拨谷、获谷、击谷、结、、鸠;桑鸠、戴、杜宇等。杜鹃科动物大杜鹃(Cuculus canorus bakeri)。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布谷鸟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飞行急速无声。 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点凄凉的叫声,叫声特点是四声一度——”大杜鹃布谷,布谷布谷”。
特征
布谷鸟体长约320毫米,翅长约210毫米。雄鸟上体纯暗灰色;两翅暗褐,翅缘白而杂以褐斑;尾黑,先端缀白;中央尾羽沿着羽干的两侧有白色细点;颏、喉、上胸及头和颈等的两侧均浅灰色,下体余部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鸟上体灰色沾褐,胸呈褐色。
幼鸟头顶、后颈、背及翅黑褐色,各羽均具白色端缘,形成鳞状斑,以头、颈、上背为细密,下背和两翅较疏阔。飞羽内侧具白色横斑;腰及尾上覆羽暗灰褐色,具白色端缘;尾羽黑色而具白色端斑,羽轴及两侧具白色斑块,外侧尾羽白色块斑较大。颏、喉、头侧及上胸黑褐色,杂以白色块斑和横斑,其余下体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全球范围内,布谷鸟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至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泰国北部和中国南部。在中国,布谷鸟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各林区,小兴安岭和东南山地居多。
栖息环境
布谷鸟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和居民点附近高的乔木树上。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布谷鸟主要为夏候鸟,部分旅鸟。春夏两季会在固定的地方进行繁衍,春季于4~5月份迁入,9~10月份迁出。布谷鸟性格孤独,常单独活动。飞行快速而有力,常循直线前进。飞行时两翅震动幅度较大,但无声响。繁殖期间喜欢鸣叫,常站在乔木顶枝上鸣叫不息。有时晚上也鸣叫或边飞边鸣叫,叫声凄厉宏亮,很远便能听到它“布谷~布谷~”的粗犷而单调的声音,每分钟可反复叫20次。鸣声响亮,二声一度,像“KUK-KU”。
觅食行为
布谷鸟主要以松毛虫、舞毒蛾、松针枯叶蛾科,以及其它鳞翅目幼虫为食。也吃蝗虫、步行甲、叩头虫、蜂等其它昆虫。
社会行为
布谷鸟在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寄生虫”,它们会对宿主物种的种群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布谷鸟雏鸟会将所有寄主雏鸟赶出巢穴,导致雏鸟总数减少。 但是布谷鸟也可以为其宿主带来好处。,在某些情况下,布谷鸟的存在可以减少巢穴捕食者的数量,因为布谷鸟经常会攻击离巢穴太近的捕食者。
繁殖行为
布谷鸟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7月。求偶时雌雄鸟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飞上飞下互相追逐,并发出“KUK-KU”的低叫声。之后雌鸟站在树枝上不动,两翅半下垂,头向前伸,雄鸟随即飞到雌鸟背上、颤抖双翅进行交尾,2~3分钟后,雄鸟飞离雌鸟,停栖于30~40米外,稍停在飞到雌鸟身边,也存在三只布谷鸟在一起追逐争偶现象。
布谷鸟以育雏寄生的繁殖策略闻名。布谷鸟无固定配偶,也不自己营巢和孵卵,而是将卵产于大苇莺、麻雀、灰喜鹊、伯劳、棕头鸦雀、北红尾鸲、棕扇尾莺等各类雀形目鸟类巢中,由这些鸟替它带孵带育。雌性布谷鸟在苇莺巢里下蛋后,会模仿鹰叫,分散苇莺的注意力,降低它们发现寄生在巢中的布谷鸟蛋的概率。
布谷鸟蛋在外观上通常与宿主鸟类的蛋非常相似,这有助于确保宿主不会排斥布谷鸟蛋。 在某些情况下,布谷鸟甚至进化为与宿主鸟类同时产卵,以增加它们的卵被接受的可能性。布谷鸟雏鸟先于寄主雏鸟孵化,雏鸟有强烈的乞食本能,它们经常将宿主兄弟姐妹推出巢穴或以其他方式与它们争夺食物。 在某些情况下,布谷鸟小鸡甚至会模仿寄宿兄弟姐妹的叫声,鼓励养父母给它们带来更多食物。
亚种分化
大杜鹃华西亚种
学名:Cuculus canorus bakeri;
分布:印度、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等地;
模式产地:印度。
大杜鹃指名亚种
学名:Cuculus canorus canorus;
分布:繁殖在北欧、西伯利亚至勘察加、向东经朝鲜至日本、西抵亚洲,冬季时南迁至非洲、阿拉伯半岛、中国南邻国家以至马来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甘肃省、宁夏、陕西省、东北至河北省、上述以南地区等地;
模式产地:瑞典。
大杜鹃华东亚种
学名:Cuculus canorus fallax;
分布:印度、缅甸、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我国东部自河北至陕西以南大陆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一带、西抵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等地;
模式产地:广西瑶山。
大杜鹃新疆亚种
学名:Cuculus canorus subtelephonus;
分布:苏联、西至里海、非洲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南等地;
模式产地:前苏联土耳其斯坦。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致危因素
气候变化,短距离迁徙的宿主物种比布谷鸟更提前到达,导致布谷鸟与宿主筑巢时间不匹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6月26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为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举措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文化价值
杜鹃啼血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以布谷鸟(杜鹃)作为凄凉、哀伤的象征。相传古代蜀地有一位名叫杜宇的国君,在位期间,教民务农,很得人心。后来被害死,冤魂化为杜鹃,在春夏之际,布谷鸟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杜鹃同时具有花鸟同名的美趣,相传布谷鸟(杜鹃)啼血不停,染红了树下的花草,于是便有了啼血成花的说法。古人诗中常以杜鹃科来直抒胸臆,以杜鹃花属来讽刺现实。
如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规》中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杨斋《杜鹃花》中的“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吴融《秋闻子规》中的“年年春恨化冤魂,血染枝红压叠繁”;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中的“蜀汉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吴融《送杜鹃花》中的“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
报春鸟
布谷鸟善鸣叫,在中国以鸣叫声不断地催促着人们播种,作为报春鸟深受人们欢迎。相传在清咸丰年间,有一个懒汉,在夏忙季节不劳作,整日游手好闲。自家的田地荒芜,秋收时只能看着别人收获。寒冷的冬季来临,懒汉最终在饥寒交迫中死亡。后来,他变成了一只鸟儿,日日鸣叫——“各插各棵”“各插各棵”,提醒人们夏忙季节要辛勤劳动,各自栽插庄稼。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7-17
Clements Checklist.Clements Checklist.2023-07-17
Common Cuckoo.The IUCN Red List.2023-07-17
布谷鸟是如何进行繁殖的?.知乎.2023-07-17
布谷鸟会模仿鹰叫占巢下蛋.中国科学院.2023-07-17
大杜鹃华西亚种.中国生物志库.2023-08-02
大杜鹃指名亚种.中国生物志库.2023-08-02
大杜鹃华东亚种.中国生物志库.2023-08-02
大杜鹃新疆亚种.中国生物志库.2023-08-02
Cuckoos of the world.ResearchGate.2023-07-17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7-17
为什么说布谷鸟是一种很“残忍”的鸟?.网易.2023-07-17
杜鹃花鸟同名的诗趣-杜鹃花,杜鹃鸟-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08-02
杜鹃鸟和杜鹃花有什么关系.今日头条.2023-08-02
杜鹃鸟的叫声.芜湖新闻网 数字报.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