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道一(以下简称道一),又叫江西道一禅师(709年-788年,或707年-786年),是汉州什邡(今德阳市什邡市)人,俗姓为马氏。道一师承南岳怀让,门下弟子有百丈禅师怀海、南泉普愿、大珠慧海等。

道一听闻南岳怀让在南岳讲法,便前去求法。怀让认为道一是法器,便秘授心印。后来,道一去福建佛迹岭讲法,接着又去江西省临川(今抚州),后被江西、岭南两路大帅及洪州刺史的路嗣邀请去洪州(今南昌市)弘法。最后常驻洪州开元寺。李适贞元四年(788年)正月中,一说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道一去世。被追谥为大寂禅师,一说被追谥为大觉禅师。其舍利建塔归葬于建昌(今江西靖安县石门山,其灵塔被赐名为大庄严塔。

道一之行业、机缘语要收录在《马祖道一禅师广录》等书中,提出“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和“无修顿悟”等思想,道一是把中国禅宗完全推向世俗化和生活化的关键人物。另外,他也让南禅宗与众生的关系进一步拉近,为发扬南禅宗做出贡献。他也是南禅宗主要流派之一的洪州宗的开派始祖。另外,他的禅法也影响了中唐时代的诗风,一些诗人比如贯休等都深受他的影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马祖道一(以下简称道一),又叫江西道一禅师(709年-788年,或707年786年),他的生卒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权德與撰写的《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祥师塔铭》所说“贞元二年四月庚辰,春秋八十,夏腊六十。”即786年去世,707年出生。而《宋高僧传》记载:“至戊辰岁,举措如常,而请沐浴讫,俨然加归寂。享年八十,僧腊五十。”戊辰岁即贞元十年,为788年,则出生年份为709年。

道一是汉州什邡(今德阳市什邡市)人,俗姓为马氏。他长相较为奇特,行走起来像牛,看人如虎视。关于道一出家情况,各方说法也不一样。《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和《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弹师塔铭》都记载道一在资中县(治所在今四川资中北)唐和尚处剃度出家,于重庆市(治所在今重庆)圆律师处受具足戒。而《祖堂集》《五灯会元》《马祖道一祥师广录》等的记载中,还在前面增加了马祖在本邑即罗汉寺出家一条。

师从怀让

李隆基开元二十二年(732年),道一听说六祖慧能的弟子南岳怀让在湖南南岳的福严寺传“顿门”之法,于是前往衡山。但他并没有直接去见怀让,而是独居一庵,无论谁来拜访他,他都不理睬。怀让见道一这样,便认为道一是可造之材。一天,怀让去问道一坐禅图的是什么,道一说图坐佛。怀让拿了一块砖在庵前石头上磨。道一问道磨石头做什么。怀让说磨作镜。道一说砖再怎么磨也不可能成为镜子,怀让回答说所以坐禅也无法成佛。道一在怀让的点悟下,顿悟实相。当时参拜怀让禅师的僧人共有九人,但只有马祖密受了心印。

佛迹岭传法

对于道一入佛迹岭传法,各种古籍文献多有出入。比如天宝权德舆的《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南唐静、筠二禅师的《祖堂集》,宋朝赞宁的《宋高僧传》中都只记载了道一禅师传法于临川与南康龚公山,均未提及建阳的佛迹岭。而宋朝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则记载了道一在建阳佛迹岭传法的事迹。

对于何时进入佛迹岭也有不同说法,《景德传灯录》记载道一在唐开元年间中期曾在佛迹岭弘法,时间约在722年至731年。而根据《宋高僧传·道通传》“当天宝初载也,时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通往焉。”记载,道一于天宝元年(742年)入佛迹岭传道。

入江西弘法

天宝三年(744年)道一从福建省前往临川区(今江西抚州)西里山,诛茅建寺。唐大历三年(768年),道一在南康郡刺史裴谞的邀请下,来到南康区(今江西西星子)龚公山。后来,担任江西、岭南两路大帅及洪州刺史的路嗣邀请到一道洪州弘法,驻锡开元寺,并亲自聆听到一的教诲。这一举动引起了其它人的效仿,于是四方学者都纷纷来到道一坐下,与道一学习禅法。在此期间,道一收了百丈禅师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和大珠慧海等弟子。

人物去世

李适贞元四年(788年)正月中,一说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道一登上建昌(今永修县)的石门山,在树林行走的时候,碰到一个洞壑平坦的地方,他就对侍从者说我将要去世。到了2月4日,道一生了一场小病,他沐浴完毕后,就跌圆寂。李纯元和年间(806年-820年),道一被追谥为大寂禅师。其舍利建塔归葬于建昌(今江西靖安县石门山,其灵塔被赐名为大庄严塔。在《宋高僧传》中,道一是于长庆元年被追谥为大觉禅师

思想主张

即心即佛

道一所提倡的“即心即佛”是禅宗的根本宗旨,指的是众生的自心就是清净阿难陀的觉性,与佛是没有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为何说众生能够成佛。禅者若想成佛,不应当求助于外,而应当反求内心,体会认知自心并直下承当。道一认为“佛不远人,即心自证。”他强调禅法要以心为要,要从心上下功夫。所以道一认为向外寻求佛之道,就是抛家舍业的颠倒人。

无修顿悟

道一认为“道不属修”。不属修,指的是道应当属于体会、悟和证。道是第一义谛,是不可安立方便的,无修无证,无凡无证。然而无修无证的基础是性自清净。道一认为自性清净心,就是“不污染”“无造作”“不执著”的“平常心”,修行也因此是方便的,只在世俗谛中安立即可,所以道不属修。另外,道一还认为不要执着于修行的特殊形式和修行境界。所以,禅僧应当保持平常心,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不要执着于修行的方式或者修行的境界。

非心非佛

“非心非佛”是超越即心即佛的观念,它是当下直取佛心的一种更高禅定境界。“非心非佛”的两个“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这是对“即心即佛”的否定。其目的在于破除学者对“即心即佛”的执著,强调不能执著此心即是佛的观念,有这种观念,就会将心觅心,将佛觅佛,从而陷入知解的臼,心被束缚而不得解脱。

平常心是道

道一提倡“平常心是道”。该思想指的是,禅僧修行不必脱离真实生活,而是从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体修佛性。该修行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达摩的“行入”禅法,但道一这种修行方法又与达摩不同,达摩主张先坐禅息念的方式做到“理入”来感悟真理,然后在“行入”来修行,这是有两个明确的先后顺序的修行阶段的。而道一则是两者合一,在日常事用中体悟真理以及保任所悟之理。另外,六祖慧能的“一行禅定”的禅法也是道一“平常心是道”的主要思想来源。

不假外求

道一认为心是入道之门,是众生修行成佛的根本之源。所以万法皆从心起,轮回解脱也由心生,因此也就没有了心外。那么禅者就应从自心入手,悟达己心,这才是出家人修行的本分事。所以修佛体道,不假外求。

无分别心

道一的“平常心是道”也延续了慧能的“一行三昧”的禅法,强调不住声、色、迷、悟、善、恶等,即为无住心,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是非、没有了分别心,也就形成了平常心。所谓的“平常心”指的是在心中已经消除了造作、是非和取舍等等想法,达到了无念、无执、无所得的心境。

禅在生活之中

而“道”指的是法界,这种法界是不属于认知范畴的佛之境界。但“道”不是存在另外一处,而是存在于人的身边,存在于柴米酱醋茶的日常生活之中。即众生做到“平常心”,即可得佛性。因此,道一在修行中倡导不脱离日常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教导方式

司马道信弘忍六祖慧能,禅宗的传法方式主要是聚众公开传法,这种形式一般被叫做“普说”。与之相对的,还有一种是针对不同弟子进行教导,一般被叫做“机缘问答”。在道一之前,“普说”的授法方式较为普遍。而到了道一更常用“机缘问答”来教导弟子,所以慢慢地,“机缘问答”成为了禅宗教导弟子的主要方式方式。除了口头教导,道一大师还使用动作教导。动作教导的种类较多,比如画地、圆相、大喝、打、打掴、吹耳、捣鼻、竖拂及喝等。对于道一在传导方式上是否开启了机锋棒喝的问题,尚有争论。《中国禅学思想史纲》的作者洪修平认为机锋棒喝是道一所创。而《马祖道一禅法思想》作者邱环认为,机锋棒喝的方法是道一首开其端,由其弟子发扬光大,才慢慢成为一套固定的模式。

相关著述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收录马祖略传、与怀让的磨砖机缘语要,以及与西堂智藏百丈禅师南泉普愿、大珠慧海等诸人的机缘对话、示众语等。揭示“平常心是道”之旨,平常心即系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之心。另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一卷,又称《大寂禅师语录》、《马祖语录》,收于《卍续藏经》第一一八册《古尊宿语录》卷一中,系自广录中辑录马祖之行业、机缘语要等而成。另外,还有《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文献也有道一的相关记录。

衣钵传承

衣钵溯源

马祖谱系:六祖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

慧能

慧能,又称惠能,唐代僧人,南禅宗的创始人,被称为禅宗六祖。他俗姓卢,生于岭南,后师从弘忍,并得到弘忍秘授法衣,因惧他人争夺法衣,便回到岭南,在俗世混迹16年,后来在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处落发,并被智光律师授满分戒。后来,他在曹溪宝林寺驻锡弘法,后武则天李显多次召他入京,但都被拒绝。去世后,被李纯追谥为“大鉴禅师”。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四十余人。慧能主张“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其创建的禅法派系被叫做“慧能禅”。

南岳怀让

怀让,唐代禅僧,是六祖慧能的弟子。他俗姓杜,是金州安康(今陕西安康)人,15岁时从荆州玉泉寺弘景律师出家,21岁受具足戒。后来,他师从慧能8年,然后又到南岳衡山般若寺观音台弘扬慧能禅法,开辟南岳禅系,所以世称南岳怀让。他去世后被追谥为“大慧禅师”,门下弟子以马祖为首。主张无住、无相、无取捨、无修、无证,强调仅靠坐禅是无法成佛的。

衣钵传人

马祖道一的弟子众多,法嗣一百三十九人,其中有“八十八位善知识”,《景德传灯录》记载的著名弟子有:越州大珠慧海禅师、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洪州百丈禅师山惟政会禅师、池州杉山智坚禅师、洪州潭惟建禅师、州茗溪道行禅师、抚州石巩慧藏禅师、唐州紫玉山道通禅师、江西北兰让禅师、洛阳市佛光如满禅师、袁州南源道明禅师、忻州市郦村自满禅师、朗州中邑洪恩禅师、南昌市百丈禅师禅师、潭州三角山总印禅师、池州鲁祖山宝云禅师、南昌市泐潭常兴禅师、赣州市西堂智藏禅师、京兆章敬寺怀恽禅师、定州百家岩明哲禅师、信州鹅湖大义禅师、伏牛山自在禅师、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杭州盐官齐安禅师、婺州五泄山灵默禅师、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京兆兴善惟宽禅师、湖南如会禅师、鄂州无等禅师、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等。

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俗姓王,福州长乐区人,祖籍为太原市。他尽得道一心印,道一去世后,他居住在石门弘法,后来又迁居到江西新奉大雄山人烟罕至的地方修行,又自称为怀海。他将禅行与农作融合为一体,并在制度上巩固起来,从此农禅类形成体系,对后世禅宗影响甚大。

南泉普愿

南泉普愿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俗家姓王,河南新郑人,在投密县大隗山大慧禅师处受业。他的思想与百丈怀海、大珠慧海相近。他对道一的主张“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做出了重新解释,并针对道一去世后,其门人对道一“即心即佛”的理解过于执着而有碍修行,所以南泉普愿提出了“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的理念,平息种种争议,并告诫他人对于道一的理论过于执着,反而不利于修行。

西堂智藏

西堂智藏为马祖道一的弟子,以龚公山为中心进行传法,受到江西省多地官员的支持,成为了江西马祖道一法禅的主要道场之一,对弘扬到一禅法作用巨大。不过由于西堂智藏禅风特色难以把握,因此无法将他归于某一类。

大珠慧海

大珠慧海是马祖道一的弟子,是洪州宗中理禅类代表人物,建州(福建建瓯)人,在绍兴市(浙江绍兴)大云寺道智受业,侍奉道一16年。具体人物生平不详,只知道俗姓为朱,因道一称赞他为“大珠”,他就以此为号。他对洪州禅理系统性做出了贡献,提出或深度阐释“心性论”“解脱论”“即凡即圣”等禅宗理论。

后代传承

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洪州百丈百丈禅师的门下先后诞生了禅宗五大宗派的沩仰宗和临济宗,自宋朝开始,临济宗成为了禅宗最大的宗派,素有“临济天下,曹洞一角”之说。

仰宗谱系:马祖道一——百丈怀海——沩山灵佑——仰山慧寂

临济宗谱系:马祖道一——百丈禅师——黄希运——义玄法师

临济宗发展到北宋年间,临济宗的传人汾阳善昭及其弟子石霜楚圆将临济宗带入了一个繁荣时期,《续传灯录》记载,楚圆的嗣法弟子达到五十人,有语录传世的有十六人,其中慧南禅师和方会及其弟子形成了黄龙、杨岐两派。

黄龙派谱系:汾阳善昭——石霜楚圆——慧南禅师

杨岐派谱系:汾阳善昭——石霜楚圆——杨岐方会

宋元时期,禅宗传入日本荣西是第一个将禅宗带入日本的僧人,公元1191年,荣西嗣临济法脉,搭船返日,弘扬临济禅法,传播天台、真言、禅三宗,成为日本临济宗的初祖。公元1227年,道元得到曹洞宗真传归国,在日本大力弘扬曹洞宗禅法,成为日本曹洞宗之始祖。公元1654年,明末中国僧人隐元受邀东渡日本,在平安京建造了黄檗山万福寺,创立日本黄檗宗。从此,日本形成了临济、曹洞、黄檗三大禅宗宗派,其中马祖的后人占据了两个宗派。

贡献及影响

对禅宗

在道一前来江西省之前,江西南禅宗各类派别众多,但都因为只顾自修己身,不轻易弘法,所以不为众人所知。而道一来到江西之后,就在各地弘法传道,接引道流,影响力逐渐扩大,最后驻锡在开元寺。由于道一主要在洪州一带传法,所以道一门徒逐渐被称为洪州宗,洪州宗对后世影响颇大,道一也被视为洪州宗始祖。另外,道一的法脉门徒也开创了南禅宗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宗派,比如南禅宗的五宗七派之首的沩仰宗就是道一法嗣百丈禅师的弟子沩山灵祐禅师仰山慧寂禅师(沩山灵禅师的法嗣)共同开创的。此外,道一不仅继承了六祖慧能的自性清净、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想,还还进一步肯定了禅宗的心性观,强调佛教走世俗生活的路线。他不仅否定了禅宗北宗的渐修功夫,还主张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终极真理。因此,道一让南禅宗与众生的关系进一步拉近。除此之外,道一倡导的“平常心是道”的理念,不仅仅是强调了佛性思想的世俗化,也推动了纷繁复杂的佛教戒律的简单化,让脱世修行的出世追求变成了可以在尘世间就能完成的活动。因此,可以说道一是把中国禅宗完全推向世俗化和生活化的关键人物。

对佛教思想

六祖慧能创立的南禅宗把一切都归于心性,强调的是“道由心悟”,而到了道一之后,这一思想经道一的发展,转向了随缘任运、无证无修的发展倾向。道一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更为后学打开了方便之门。石头禅自天皇道悟、惟俨之后,也出现了提倡任性逍遥、不讲任何修证的方向。比如天皇道悟提出“任性逍遥,随缘放旷”。另外,道一对“即心即佛”的细想,不仅是对慧能南禅宗的总结,同时也着重具体化和发展了慧能的于念而无念的思想。对于众生之“心”的思想,道一不再像以前的禅者说的那么空泛了,而是更为具体地论述了“心的活动为佛性的妙用”的观点,强调了众生的全部心灵活动、寻常日用都是真实的,从而更加趋向于从用中入体的修行路线。

对唐代诗坛

道一主张的“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等思想特别擅长启发人们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自我。因此,道一的思想主旨与那些有着出世思想的士大夫的精神需求相契合。所以自唐代起,士大夫们参禅已成为了时尚,这让他们养成了随缘自适、任运自然的人生观。道一在洪州传法,影响甚大,直接影响了中唐诗坛。中唐诗人贯休的作品中就流露出了洪州禅的核心思想,比如他写的诗句:“修心未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再比如,晚唐诗人兼诗歌理论家司空图写的诗:“有是有非还有虑,无心无迹亦无猜。”这些诗无不透露出道一“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等禅宗思想。

人物评价

南岳怀让:马祖道一是法器。

北宋高僧佛日契嵩:因为马祖道一他的禅法,天下学佛的人蜂拥而至,当时的王侯、士大夫仰慕其道,拜在他门下的人不可胜数。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马祖道一禅师是唐代最伟大的禅师。

近代学者胡适:马祖是中国最伟大的禅师。

现代学者赖永海道一大师道一在中国祥宗史上是一个界碑式的人物,自马祖之后禅风为之一变,发展成崇尚自然、主张随缘任运、无证无修。

现代学者环: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思想,积极发挥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在禅的思想理论和修行方法上强调了众生自身的内在自觉性,并以日常生活的一切身心活动作为悟道的机缘,从而为后来五家禅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现代学者郭辉图:马祖道一于禅之实践上主张平常心是道、任运自然、道不属修、触景皆如,把禅完全推向世俗化、生活化,为神赋予无限生机与活力。

轶事典故

画线回答

曾有一个僧人在道一面前画了四条线,最上一条最长,下面三条皆短。这僧人说,不能说一长三短,离开了这‘四’字以外,请和尚回答。道一直接在地上画一画,说不能说长短,并说道我已经回答你了。

问答释法

有一位讲经僧特来问道一禅宗传持什么法。道一反问他传持的是什么法。讲经僧说自己马马虎虎可以说20多种法。道一说他莫非就是狮子。那讲经僧面有得色,说不敢当。道一嘘嘘两声,那讲经僧说这就是法。道一问他这是什么法,那僧人说这是狮子出洞法。然后道一沉默不语。接着,那僧人又说这也是法。道一问道,这既不出也不入,那是什么法。那僧人不能回答。那僧人告辞离开的时候,道一又唤他并问他是什么法,那僧人依旧无法回答。道一叹息说这个纯根阿师。

饮酒吃肉

洪州(今江西南昌)观察使来问道一自己是吃肉饮酒对,还是不吃对。道一说,饮酒吃肉是观察室应得的俸禄,无可厚非。如果不吃,那就是一种福分。

答疑解惑

有一个僧人问道一怎么样才可以合道,道一回答说自己早已经不合道了。又有僧人前来问道一说什么是达摩的西来意,道一便打了他,并说道如果我不打你,四方的禅僧就会笑话我。有一天,一位小和尚出远门参学回来后,便在道一面前画了一个圈,向上礼拜后就站在那里。道一问他是不是想做佛。小和尚回答说某甲不懂得装模作样。

马祖和百丈外出,看见野鸭子飞过,马祖问:“是什么?”百丈说:“野鸭子。”马祖又问:“哪里去了?”百丈回答道:“飞过去了。”马祖揪住百丈的鼻子,百丈疼痛不已。马祖说:“何曾飞去!”

授徒释法

一天,道一对前来聆听禅法的众人说法,他说各自坚信自己心即可,也就是心即是佛心。当年祖达摩从天竺国(即古印度)来到中华大地,传不最上乘的一心之法,让众人心中开悟,达摩大师引用《楞伽经》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印证本心。

有一位僧人问道一为什么说是心即是佛,道一回答说是为了止住小儿的啼哭。那僧人又继续问,小儿啼哭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道一说这时候既不是心也不是佛。这僧人又接着问道,说除了这两种人来,道一又有什么指示。道一说,对他来说那不是东西。那僧人又随即问道,忽然遇到这两种人来时,自己又该如何。道一答道,姑且教他们体会佛法大道即可。

一位僧人问达摩到中华大地的来意是什么,道一反问说现今的旨意又是什么。另外,一位庞蕴又提出一个问题,河水无筋又无骨,为何能托起如此沉重的大船。而道一却回答道,这里既没有河水也没有大船,所以也就谈不上筋骨不筋骨的。

开释怀海

道一在法堂上讲法的时候,他的弟子百丈百丈禅师把面前的坐席收了起来,而道一也随即下了法堂。怀海禅师问道,什么是佛法旨趣。道一回答道是他放身家性命的地方。道一又问怀海用什么方法开示众生。怀海随即竖起了拂尘作为回答。道一说到,只是这个,我以为还应当有别的。怀海禅师就把浮尘抛下了。

“对答”石头禅师

一天,邓隐峰向道一辞别,道一问他去哪里。邓隐峰说自己要去石头禅师处。道一提醒邓隐峰说石头路滑。邓隐峰说随身带着木棍,可以逢场作戏。邓隐峰到了石头那里去了之后,就围绕着禅床走一圈,然后震动手里的锡杖发出声响,便问石头这是什么宗旨。石头仰天长叹,连说两个苍天。石头邓隐峰回答不上来,便回去问道一,道一告诉他,让他回去,如果石头再说苍天这两个字,你就去嘘他两声。邓隐峰又来到石头处,照着上一次做了一遍,问他是什么宗旨,结果石头嘘了两声。邓隐峰无法作答,便回去告诉道一。道一说对邓隐峰说到,我早都告诉过你石头路滑。

名言章句

“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心。”

“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

参考资料

“中国最好的禅师”——洪州禅祖师马祖道一.网易.2025-01-29

宗密对以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洪州禅系的评述.中国佛教协会.2023-09-17

..2023-07-03

..2023-06-26

..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