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学名:榛属 heterophylla Fisch. ex Trautv.),别名榛子、平榛,为桦木科(Betulaceae)榛属(Corylus)灌木或小乔木。榛主要分布于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等省份。榛对土壤适应能力强、抗寒、耐瘠薄,抗枯萎病,主要生长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阴坡灌丛中。

榛的植株为灌木或小乔木,有1~7米高,树皮呈灰色。叶片的轮廓呈矩圆形或宽倒卵形,顶端凹缺或截形,中央具三角状突尖,基部心形,边缘具不规则的重锯齿,中部以上具浅裂,上面无毛,下面于幼时疏被短柔毛,其余无毛;叶柄纤细。雄花序单生。果单生;果苞呈钟状,密被短柔毛兼有疏生的长柔毛,密生刺状腺体,很少无腺体,上部浅裂,裂片三角形,边缘全缘,很少具疏锯齿;序梗密被短柔毛。坚果近球形,无毛或仅顶端疏被长柔毛。榛的花期为5~7月,果期为7~8月。

榛营养丰富,果仁中含有较多的糖类蛋白质、脂肪还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等,榛中还含有钙、铁等多种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榛壳可以应用在食品加工、能源以及环保领域,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料,还能进行加工制作成各种巧克力、糖果以及榛子粉、榛子乳等高级营养品。榛子为植物榛的种仁,具有健脾和胃、润肺止咳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病后体弱、食欲不振等疾病。榛子花为植物榛的雄花,具有止血、消肿、收敛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皮肤炎症等疾病。

历史记载

中国早在3000年前就有关于榛的记载。《诗经》中记载有许多关于榛的诗篇,“山有榛”、“树之榛栗”等均能反映。宋代《开宝本草》也有关于榛的记载,“榛子味甘······生于辽东山谷,树高丈许,子如小栗,军行食之当粮。”

在种植方面,《诗经》中记述有姬辟疆徒居楚丘种植榛和栗以娱晚年的故事。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榛······栽种与栗同。”明代《种树记》亦记载:“采收榛子时要震动结果枝条,则来年枝叶茂盛。”明代《二如亭群芳谱》还记载了榛的嫁接方法。

在榛果利用方面,战国周官》有言,在当时人们就已经把榛子列为珍贵果品之一。西汉礼记》记载:“妇人之挚,榛脯修枣栗。”明代《农政全书》中亦记载:“辽东榛子,行军食之,当粮。”清代时,辽东还设有“御榛园”,专门为皇室培育榛子以供食用。

形态特征

榛的植株为灌木或小乔木,有1~7米高,树皮呈灰色。枝条无毛,呈暗灰色,小枝呈黄褐色,密生短柔毛及疏生长柔毛,无或多少具刺状腺体

叶片的轮廓呈矩圆形或宽倒卵形,长4~13厘米,宽2.5~10厘米,顶端凹缺或截形,中央有三角状突尖,基部心形,有时两侧不相等,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中部以上有浅齿,上面几乎无毛,下面于幼时疏被短柔毛,以后仅沿脉疏被短柔毛,其余无毛,侧脉3~5对;叶柄纤细,长1~2厘米,疏被短毛或近无毛

雄花序单生或2~3个簇生,呈圆柱状,长4厘米左右;苞片呈现紫褐色,倒卵形;雄蕊8枚;雌花无梗,2~6个簇生枝端;花柱呈丝状,子房平滑无毛;花药呈黄色。

果实

果实单生或2~6枚簇生成头状;果苞呈钟形,外面具细条棱,密生短柔毛兼有疏生长柔毛,密生刺状腺体,很少无腺体,比果长但不超过1倍,很少比果短,上部浅裂,裂片呈三角形,边缘几全缘,很少具疏锯齿;果序梗长1.5厘米左右,密生短柔毛。坚果近球形,长7~15毫米,微扁,无毛或仅顶端疏被长柔毛。

物种分布

榛主要分布于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在中国,榛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等省份。

生长习性

榛一般生长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阴坡灌丛中,但榛对土壤适应能力强,它还能够生长在轻盐碱地砂土等土壤。榛为阳性树种,喜光,所以遮阴会严重影响榛的生长。榛的抗寒能力较强,可以忍受-45℃的低温。榛还抗枯萎,耐贫瘠。榛的花期为5~7月,果期为7~8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榛属于雌雄同株植物,当花粉落到花柱的柱头后,会通过柱头存在的特殊的“识别”和“选择”机制进行选择萌发。相对亲和性较差的花粉会因为萌发速度相对较慢等因素最终不能到达子房而完成受精作用,大量的花粉管在伸长生长过程中都在生长途中停止,最终只有一根花粉管能够到达子房,完成其受精作用。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榛可以在春季或者秋季播种,选择充分成熟、饱满、不带虫病的种子,用温水浸泡,然后与湿河沙拌匀,播种前要对榛的种子进行低温层积处理,这样春天播种才会正常发芽。选择背风、背阴、高燥处,挖一条层积沟,沟底铺有湿河沙,把湿河沙拌的种子均匀地铺在湿沙上,再覆盖一层湿河沙。

分株繁殖

榛的植株较容易产生萌蘖和根蘖,把根系较好的萌蘖或根蘖同母树分离即成为一株自根苗,这样可以得到无性系自根苗。

扦插繁殖

采用当年生的新梢,剪取半木质化的健壮新梢做插条,一般保留3节2片叶,插基质可以选择细河沙、草炭、蛭石等。用生长素浸蘸插条,而后插入插床。

栽培技术

田间养护

播种前要认真整地,选择距离水源较近、集中连片、光照充足、土层较厚、通风排水条件好的平地或缓坡,秋季要清除杂树,禾本科杂草等,还要对土地进行深翻,施用优质腐熟的有机肥。扦插需要在温室内进行,采用遮荫网进行适当的遮光处理,还要保持空气湿度。在榛的生长过程中,还要及时对土地进行除草,一般每年除草3次,但是不适宜翻地除草,因为会造成水土流失,可采用割灌机贴根打掉杂草。

合理施肥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促进榛植株的生长,果实采收后是基肥施入的最佳时期,可在此时对土壤施肥;榛的生长也需要肥料,一般在榛植株发育的高峰期进行追肥是最有效果的。当榛灌丛生长过密时,应及时除去老枝、病枝、虫枝,以确保通风透光,榛正常生长。

病虫害防治

病害

榛叶白粉病

榛叶白粉病又称榛子白粉病,主要危害榛的叶片、芽和新梢、果苞。防治方法为在发病时要对清除、烧毁榛的病枝病叶;展叶前可以喷洒石灰硫黄合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三唑乳油等化学剂。

煤污病

煤污病又称烟煤病,主要危害榛的叶、枝梢和果实表面。因为煤污病是由表面腐生菌所致,所以用洗衣粉水或肥皂水冲洗可以直接达到防治的效果;或者使用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对病株进行喷洒。

虫害

榛实象鼻虫

榛实象鼻虫(食虫类锥象甲 dieckmanni Faust)的幼虫专门危害榛的果实,而成虫咬食榛叶、果苞和嫩芽。在全面集中采收果实时,集中消灭脱果幼虫;人工捡除落地虫果,集中消灭老熟幼虫;使用杀虫宝乳油、松乳剂氯丹乳剂混合或者敌百虫粉剂进行喷洒

榛黄达瘿蚊

榛黄达蚊(学名:Dasinura corylifalva sp. nov)的幼虫专门危害榛的果实、嫩叶和新梢。可以利用蜘蛛、瓢虫等榛黄达瘿蚊的天敌来控制其数量和种群;对发生虫害严重的地块人工摘除虫瘿,集中消灭或者深埋;使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乐斯本乳油等化学药剂进行喷洒。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榛子是中国北方传统的坚果,中国采集野生的榛食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榛营养丰富,果仁中含有较多的糖类蛋白质、脂肪还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等,榛中还含有钙、铁等多种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

经济价值

榛的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中国用于干果生产的以榛为主。榛壳中富含一种天然色素—棕色素,可以应用在食品加工方面,生产绿色食品;榛壳作为天然原材料,粉粹后加工利用,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料,还能应用在能源以及环保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等问题。榛还能进行加工制作成各种巧克力、糖果以及榛子粉、榛子乳等高级营养品。

药用价值

榛子为植物榛的种仁,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和胃、润肺止咳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病后体弱、食欲不振、咳嗽、脾虚泄泻等疾病。榛子花为植物榛的雄花,具有止血、消肿、收敛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皮肤炎症、冻伤、疮等疾病。

相关研究

国家为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实施了榛选种、国外引进的杂交育种,平欧杂种榛是以榛为母本,欧洲榛(学名:Corylus avellana)为父本远缘杂交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其具有榛的抗寒性,在种植的温度适应范围较宽;其具有较宽大的叶片,喜湿润,所以它对水分和空气湿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宽;平欧杂交榛为浅根性树种,呼吸性较强,说明其对于土壤质地及酸碱性的适应度也较宽。

榛子为榛的种仁,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软化血管,在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变种

川榛

川榛(学名:Corylus heterophylla var. sutchuenensis Franch.),又名木里仙,属于桦木科榛属植物,与榛的主要在于川榛的叶呈椭圆形、宽卵形或几圆形,先端尾状;果苞裂片的边缘具疏齿,很少全缘;花药呈红色。

栽培品种

玉坠

玉坠为1984年以榛为母本、欧洲榛为父本远缘杂交培育而成的。其树势强壮,树冠较大,果仁饱满,适应性、抗寒性较强,适宜生长在北方寒冷地区。

辽榛3号

辽榛3号是1984年以榛为母本、欧洲榛为父本远缘杂交培育而成的。其树势强壮,坚果呈长椭圆形,黄褐色,外具条纹,果仁饱满,叶片抗白粉病,辽榛3号还具抗寒性。

参考资料

Corylus heterophylla.植物智.2023-05-11

Share data.gbif.2023-05-11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11

..2023-05-11

Corylus heterophylla.植物智.2023-05-11

..2023-05-11

..2023-05-11

..2023-05-11

..2023-05-11

..2023-05-11

..2023-05-11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