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麻鳽

大麻鳽

大麻(黑枕黄鹂普通亚种:Botaurus stellaris),别名大麻鹭、蒲鸡,是麻鳽属的一种鸟类。在欧亚大陆分布广泛、数量丰富,在生态系统起到重要作用。2015年,国际湿地组织估计其全球种群数量约为11.5万至34万只。大麻鳽共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Botaurus stellaris stellaris)繁殖于东亚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和地区,越冬于亚洲南部、非洲中部和北部;非洲亚种(Botaurus stellaris capensis)仅分布在非洲南部,为留鸟

大麻鳽属于大型鹭科,体重400-975克,体长59-77厘米,雌性成鸟的羽色与雄性相似,但是比雄性稍暗淡。常栖息于湖泊、河流、池塘边浅滩地带的芦苇丛、草丛、水田中;属夜行性鸟类,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多单只活动。肉食性,以鱼、虾、蛇、蛙及昆虫等为食。一雄多雌制,窝卵数5-6枚,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3-25天。

种群数量虽较大,但栖息环境的改变以及筑巢期来自人类的干扰(如芦苇收割声、水上娱乐运动、机动车辆噪音)等也在影响它们的生存。截至2016年,大麻鳽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其列为无危物种(LC)。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大麻鳽属于大型鹭科,体重400-975克,体长59-77厘米,嘴峰63-75毫米,翅长28-35厘米,尾长10-13厘米,跗[fū]8-10厘米。

成鸟

枕冠羽端淡皮黄,并具黑色纤细波形横纹;额部、头顶至后枕部棕黑色;眉纹淡黄白色,有褐色斑点;颊部棕褐色,眼后耳区棕黄色;虹膜黄色;眼先裸露黄绿色;嘴峰角褐色,两侧和下嘴黄绿色;颏[靛颏]、喉淡棕白,中央喉纹棕栗色;后颈、肩和上背黑色,羽缘皮黄色,有粗的黑色纵纹及黄黑虫状斑;下背、腰皮黄色,具宽窄不一的黑褐色波形横斑;翅缘淡棕白,大、中覆羽及内侧飞羽外缘浅皮黄色,每羽中央具暗褐色波形横纹及棕褐色不规则带斑;翼角小覆羽、小翼羽、初级覆羽和飞羽淡棕色,满布黑褐色横斑、波纹和点状杂斑;翅下覆羽和腋羽亦呈淡皮黄色,布有淡褐色波形横斑;胸、腹部皮黄色,前胸中央具棕栗色粗著条纹,两侧具黑色粗宽纵纹;下腹部至尾下覆羽的皮黄色较浅淡,褐色纵纹亦较狭窄且稀疏;跗蹠和趾黄绿,前缘沾青灰色;爪角褐色,中趾爪内侧具栉[zhì]缘。

雌性成鸟的羽色与雄性相似,但是比雄性稍暗淡。

幼鸟

幼鸟与成鸟相似,但是头顶的颜色偏褐,全身体羽的颜色也偏浅和偏褐。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大麻鳽在欧洲、亚洲、非洲均有分布。

大麻鳽在全世界共有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Botaurus stellaris stellaris)和非洲亚种(Botaurus stellaris capensis)。指名亚种繁殖于东亚(中国、日本等)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和地区(法国、意大利等),越冬于亚洲南部(印度孟加拉国等)、非洲中部和北部(刚果摩洛哥等);非洲亚种仅分布在非洲南部(繁殖于非洲博茨瓦纳到纳塔尔和开普省),为留鸟

中国分布

中国仅有指名亚种。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夏候鸟;辽宁南部、山西省甘肃省河南省山东省,长江流域从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云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新疆西部为冬候鸟或旅鸟;贵州省、台湾为冬候鸟;冬季偶见于河北南部。

栖息环境

大麻鳽常栖息于湖泊、河流、池塘、坝塘边浅滩地带等湿地的芦苇丛、草丛、水田中,冬季常单独栖息在以上地方,栖息地平均海拔上限为1400米。

大麻鳽较喜湖泊和河流周围较安静且海拔低于200米的低地沼泽,此处常有大量茂密的新生芦苇。水位波动较小,酸度低,周围区域较开阔,视野清晰。繁殖季的成体更喜欢到芦苇面积超过20公顷的地方活动,但有时也会选择一些分布在广阔区域的小芦苇床。该物种不喜咸水。如果没有可用的芦苇时,也会选择藨草属[biāo cǎo shǔ](Scirpus spp.)和莎草属(Papyrus spp.)的植物。非繁殖季节,大麻鳽对栖息地的选择则更多样,在稻田、砾石坑、渔场、沟渠、污水场觅食,小池塘和潮湿的草地地区以及沼泽和芦苇滩都可以发现其身影。当静止的水体在冬天结冰时,它也会在流动的水(如溪流)中活动和觅食。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麻鳽为肉食性鸟类,食物根据季节和栖息地的变化而变化,食性较杂,主要取食各种鱼类,尤其是鲤鱼、鳗鲡目、狗鱼、鲮鱼和鲈鱼等;也食用两栖动物,如青蛙、蝾螈林蛙等;亦食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如蚱蜢、蜻蜓、水龟虫等,甲壳动物,如克氏原螯虾;蛇、蜥蜴等爬行纲;也可取食鸟类和它们的幼鸟,如鸭类,小型哺乳动物,如麝鼹[yǎn shǔ]等。大麻鳽可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觅食,主要使用的觅食方式为,低身在浅水中慢慢行走,涉水觅食;也可采用“站立和等待”的方式觅食,站立在河边或浅水中不动,等待食物靠近,立刻伸颈啄之。

节律行为

大麻鳽是夜行性鸟类,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蔽起来。

大麻鳽季节性迁徙时也常在夜间飞行,但在撒哈拉沙漠上空,有的个体会将飞行时间延长至白天。其迁徙过程也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例如风向和风速等。飞行高度从面对逆风时的略高于地平线,到顺风条件下的海拔近2000米不等。

在中国越冬的大麻鳽种群的春季迁徙时间几乎都是从3月到5月开始的,需要46-76天才能到达最终的夏季繁殖地;秋季迁徙于9月开始,需要35-55天才能返回越冬地;日均迁徙速度约为54-91千米。通常单只或者成对迁来,迁走时偶见5-8只的小群。

家域行为

大麻鳽多单只活动。在繁殖期间,雄鸟有较明显的家域行为,方式主要为在领地内持续鸣叫。大麻鳽会对人类展现出护巢性,当人接近其巢时,会无声离开,躲在附近8-20米的地方窥视,当人到达巢址时,它们会飞到人的头顶,发出“嘎,嘎”的大声鸣叫;还可能会从巢中直接飞起并排便,在人头顶上发出几声急促的名叫后飞走,如果很长时间都不离开,亲鸟则会再次返回鸣叫后又飞走。反复几次直至人离开为止。

鸣叫行为

大麻鳽在活动时会不时地发出“huir-huir-”的叫声。雄性通过鸣声来求偶,繁殖期雄鸟会发出低频的叫声以吸引雌鸟注意,其鸣声较有特色,是鼓一样的声音,还会发出类似牛叫的“MuMu”声,中国内蒙古地区的人们将其称为“水牛”,其叫声在岸上几千米外都可以听得到。

防御行为

当大麻鳽受到惊吓时便会站立不动,头、颈向上垂直伸直,嘴尖朝着天空,伪装成四周枯草、芦苇的样子,不易被辨认出来,当人类走近其身边,不得已时才会起飞。起飞的时候双翅鼓动较慢,常贴着芦苇或者在草地上空做缓慢的飞翔,飞行距离不会很远,又马上落入草丛。

生长繁殖

大麻鳽的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繁殖地处在沼泽湿地中,周围多生长着芦苇、香蒲等植物。该物种为一雄多雌制,雄性一般会有5个左右的配偶。求偶时,当雌鸟进入雄鸟选定的巢区后,雄鸟随即飞至雌鸟附近并来回移动,将头向后仰使颈部向前方膨起,显露出颈两侧的白色绒羽,有节奏地向雌鸟走近。雌鸟常会突然飞开一段距离,雄鸟在原处呆立片刻后又随后飞到雌鸟附近。如此反复多次,雌雄鸟会成对地在苇塘中活动,求偶即为成功。即使配对后,一天中雌雄鸟在一起活动的时间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雌雄鸟仍单独活动。

大麻鳽配对后便开始营巢,巢址选择渔民弃置的河沟边缘和面积较大的湖边沼泽中,较隐蔽,四周芦苇高度及地表起伏同周围的情形差别较小。常成对或孤立的单独营巢。雌雄鸟共同营巢,也有雌鸟独自营巢。首先从周围取回长短不等的芦苇,用喙把芦苇折弯,用爪把芦苇压平后再铺一层芦苇,垫上细碎苇杆、叶。巢材主要为芦苇杆和芦苇叶,夹杂少量绒羽。巢呈不规则的浅盘状,整个营巢时间持续5-7天。

营巢结束后便开始产卵,但是其产卵期不同步,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繁殖对之间的也不一致。较早的会在3月就开始产卵,大部分在5月中下旬,少数延迟到6月初。有的雌鸟会产两窝卵,通常每天产1枚卵,产出第一枚卵后便开始孵化。窝卵数5-6枚,卵圆形,橄榄褐色,其上无斑点,平均大小52毫米×38毫米。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3-25天,孵化期内雄鸟站在巢附近不断地鸣叫,雌鸟则非常警觉、恋巢,人走得非常近时才会弃巢而逃。孵化期间,雌鸟每次离巢时间可持续5-22分钟。

早成雏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负责哺育任务,或者雌鸟独自参与孵化和哺育。2-3周雏鸟便可行走并离巢并躲在附近的芦苇丛或者草丛中,晚上仍会回到巢中由亲鸟喂养。1.5月龄到2月龄时候才能飞翔以及独立生活。1龄时候可达性成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9年,朝鲜约有1000只大麻鳽越冬个体;日本约有100对繁殖对和50只越冬个体;俄罗斯有100000对繁殖对和约1000只迁徙个体;中国约100-10000对繁殖对,约50-1000只迁徙个体和约50-1000只越冬个体。2015年,国际湿地组织估计全球种群数量约为115000-340000只。欧洲种群里估计有75300-133000只成熟个体。截至2016年,大麻鳽的总体种群趋势是下降的。2024年1月6日报道,大兴念坛公园发现了国家“三有”野生保护动物大麻鳽。念坛公园管理所表示,这是公园建成开放11年来,首次监测到大麻鳽的踪迹。

致危因素

第一,栖息地生境改变,例如芦苇被收割、沼泽被破坏、排水改变生境、海平面上升和盐水入侵、开阔水域边缘船只的波浪作用以及带来污染。第二,大麻鳽筑巢期间,来自人类的干扰也是一种威胁,例如芦苇收割声、水上娱乐运动、机动车辆噪音等。第三,人类的狩猎,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猎杀成鸟、收集鸟卵早成雏的活动。第四,天敌的捕杀,例如欧洲水(Mustela lutreola)和貉[hé](Nyctereutes procyonoides)等。

保护级别

2016年,大麻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6月26日,大麻鳽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该物种被列入《欧盟鸟类指令》(EU Birds Directive)附件一、《伯尔尼公约》(Bern Convention)附件二和《移栖物种公约》(The Convention on Migratory 物种)附件二以及《非洲-欧亚水鸟协定》(AWEA)。

主要价值

大麻鳽在欧亚大陆分布广泛、数量丰富,在生态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0-20

Botaurus stellaris.IUCN.2024-10-20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10-20

大麻鳽.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Botaurus stellar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08

大麻鳽.birdfact.2024-10-29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9-24

大麻鳽.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9-24

..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开园11年来首次!珍稀鸟类大麻鳽现身大兴念坛公园.百家号.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