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
庞涓(?—公元前341年),战国初期魏国(都今河南开封)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
早年时,庞涓出山后来到魏国辅佐魏惠王,被魏惠王任命为大将军。后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担心孙膑超过自己,设计去孙膑双足,将孙膑隐藏在魏国。孙膑趁齐国使者拜访魏国之际,见到齐使,被齐使救回齐国。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庞涓率领魏军包围赵国首都邯郸县,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为齐国大将田忌贡献计策,派大军围攻魏国都城大梁,便可解赵国之围。庞涓得到消息后果然撤军回防大梁,但在桂陵之战遭到齐军伏击,魏军大败,庞涓被俘。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庞涓率大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田忌再次出兵大梁,庞涓回防过程中在马陵遭遇齐军伏击,兵败身亡。
后人常将庞涓与孙膑进行对比。明代宰相李廷机评价道:孙膑与庞涓一起在鬼谷子处学艺,但最终庞涓被孙膑擒获。清代小说家贪梦道人评价说:庞涓性格暴虐,所以很早身亡,而孙膑性格隐忍,得以保全性命。在文学作品中,庞涓常以阴险狡诈,见利忘义的形象出现。
人物生平
同门相残
庞涓曾与孙膑一道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出山侍奉魏国,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但是庞涓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孙膑,于是暗中派人将孙膑征召到魏国。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便虚构罪名刖去孙膑双足,并在其脸上刺字,将他隐藏起来。齐国使者出使魏国首都大梁时,孙膑暗中拜见,与使者交谈。齐国使者认为孙膑是奇才,于是将孙膑救回齐国。
桂陵之战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向卫国扩张,攻占卫国刚平(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因为卫国是魏国的臣属国,所以庞涓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县。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魏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去解救赵国。田忌、孙膑猜到魏军精锐都在外征战,首都必然空虚,于是派出大军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得到消息后立刻从邯郸市撤军,回大梁防守。齐军派出小股部队阻击魏军,且战且退。庞涓误以为齐军不敢迎战,于是命令部队丢弃重,日夜兼程赶回大梁。庞涓率领部队到达桂陵之战(今河南省长垣市西南)时,遭到齐军伏击,魏军大败,庞涓被擒。但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魏军仍然占领了邯郸县。
马陵之战
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庞涓率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将领田忌再次率军直奔大梁。庞涓闻讯撤离韩国回军自救,但此时齐军已经进入魏国境内。庞涓发现齐军第一天的营地内搭建了十万人的灶台,第二天搭建了五万人的灶台,而第三天只剩三万人的灶台,于是他推断出齐军因为士兵懦弱,逃亡者已经超过半数。庞涓决定放弃步兵,率领轻装精锐部队追赶齐军。庞涓率领部队到达马陵时,发现路边被刮去树皮的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便下令烧毁树木。此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意识到自己中了埋伏,明白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魏军大败。
轶事典故
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即“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的典故来源,是古代截击战的著名战例。赵国都城邯郸县被魏国围困时,齐国大将田忌原计划率领军队直奔赵国相救,孙膑告诫他,解开缠绕在一起的丝线不能生拉硬拽,平息战斗不能亲自动手制止,所以要进攻魏国都城大梁,逼迫魏军回防。既能拯救赵国,又能在魏军返回大梁的道路上提前埋伏。孙膑又建议先派少数士兵攻击魏国平陵城(一说在今菏泽市,一说在今睢县),示敌以弱。于是田忌派齐城、高唐县两个都大夫率小部队齐军攻平陵城,结果失败。庞涓中计,误以为赵军准备不足。孙膑再次快速向大梁进军时,庞涓命令部队丢弃辎重,轻装回防大梁。齐军在桂陵之战伏击魏军,大败魏军,成功解救赵国。
增兵减灶
马陵之战即“增兵减灶”的典故来源,是一种常见的战术策略。魏国进攻韩国时,田忌为解救韩国,再次使用“围魏救韩”。孙膑使用战术,第一天进入魏国地界时搭建十万人灶台,第二天五万,第三天只留三万人灶台,在减少灶台的时候,暗中增加兵力,给庞涓造成齐军减员的假象,庞涓中计,魏军大败。
人物评价
后人常将庞涓与孙膑进行对比。明代宰相李廷机评价道:孙膑与庞涓一起在鬼谷子处学艺,孙膑利用边行军边减少灶台的方式欺骗庞涓,庞涓就被孙膑抓到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评价道:庞涓嫉妒孙膑之才,设计陷害,其用心歹毒,忘乎所以。清代小说家贪梦道人评价说:庞涓性格暴虐,所以很早身亡,而孙膑性格隐忍,得以保全性命。
相关人物
师兄弟:孙膑。
君主:魏惠王。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领域,庞涓孙膑的故事经久流传。见于《列国志传》《新列国志》《东周列国志》等小说中,也见于《庞涓夜走马陵道》等杂剧中。
在明代余邵鱼所著小说《列国志传》中,庞涓在第九十二回《魏征庞涓下云梦 公孙鞅徙木立信》登场。庞涓与孙膑同在鬼谷子门下学艺,而后二人分别下山谋求建功立业。起初,庞涓与孙膑同在魏国,庞涓因嫉妒孙膑才能,便污蔑孙膑有背叛魏国,归顺齐国的心思,伪造孙膑通齐文书,上奏魏王,使孙膑双足被刖。在小说中庞涓暴戾不仁,而孙膑宽厚重信。
明代冯梦龙所著小说《新列国志》基本参考《列国志传》,但删去了《列国志传》中荒诞神话的部分,将庞涓与孙膑的故事回归《史记》。在故事中,庞涓和孙膑来到魏国后,魏惠王为了测试二人的能力,于是安排庞涓、孙膑二人各演阵法。庞涓演练的阵法,孙膑一看就能说出阵法的名字,并且说出破解的办法。但孙膑演练阵法时,庞涓却不认识。庞涓意识到孙膑的才能在自己之上,于是产生了除掉孙膑的想法。与此同时,小说着重描写了庞涓与孙膑的同学情谊,使情节发展更符合人物性格,彰显出庞涓阴险狡诈,见利忘义的形象。清代小说《东周列国志》以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为蓝本,略做润色,加以批改,易名刊行,庞涓的形象与《新列国志》相同。
明代吴门啸客所著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中,虚构了大量传奇情节描写。例如庞孙结义之后庞涓装作脚伤将行李交给孙膑担负;上山之际,庞涓怕遇不测作出率先开路的样子,遇到猛虎便丢下孙膑自己逃命;上山之后,骗得孙膑书看,烧毁孙膑天书。塑造出一个阴险刻薄、妒贤忌才的庞涓形象。
在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中,庞涓与孙膑从亲密的师兄弟到反目成仇,最终庞涓在马陵道兵败,被孙膑挖去膝盖骨的故事情节与明清小说基本一致,展现了庞涓因妒生仇,最终害人害己事例。
影视形象
墓葬信息
关于庞涓墓葬位置目前有多种说法。一说庞涓墓位于今通许县城关镇三里岗村西,地理坐标为北纬34°28′21.7″,东经114°29′24.0″。该墓位于通长路路北约100米处,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21米,高约5米,面积约1300平方米。建于战国时期,为通许县文物保护单位。
一说庞涓墓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查王公社将军头村东约百米处。《淄川县志》记载:孙膑破魏兵后,庞涓自杀。韩、赵军队因为庞涓生性暴虐,便将庞涓分尸。齐军得到庞涓的头颅,将其葬于此。明嘉靖年间,知县李性写下碑文:魏将军庞涓之墓。1963年文物复查时,墓碑尚存。1966年,墓碑被毁。之后因逐年挖土,庞涓墓已无地面标识,乡民尚能指认位置。
参考资料
《奇门鬼谷》.猫眼电影.2023-07-24
兵家孙膑.猫眼电影.2024-06-20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2000)》.豆瓣电影.2023-07-24
《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07-24
《大秦帝国之裂变 (2009)》.豆瓣电影.2023-07-24
《战国》.猫眼电影.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