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最早在1941年被发现于甘肃州(今陕西彬州)一书摊的手抄本兵书。全书不分卷,包含六套三十六计,前有《总说》,后附残缺的《跋》。《三十六计》成书的确切时代、撰者均不载,历代史籍也未著录。一般认为可能成书于明清,也有观点认为可能是南北朝时期檀道济原著。
《三十六计》结合《周易风水》中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主要论述军事斗争中包括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的六套共三十六种计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家计谋和军事谋略学的成果,集中国古代军事哲学中谋略学之大成。《三十六计》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军事理念和丰富的斗争经验,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承中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
《三十六计》六十年代开始主要在军队内部流传,1979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以后非常流行,被广泛与政治、经济、哲学、人生、管理、商业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与《孙子兵法》并称的中国古代兵家经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十六计》还被翻译为十余种语言,在全世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成书
《三十六计》一书史无记载,成书年代及作者均不详。1941年被发现时即有此书名,大约得自其内容主要是阐述中国古代军事斗争中三十六种计谋。“三十六计”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南北朝南梁时成书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这里的“檀公”当指南朝时期刘宋精于兵法的大将檀道济,化用的是他率军讨伐魏国失利避退的故事。而此处出现的“三十六”种计策的说法,后人经常沿用。如宋朝惠洪在《冷斋夜话》中就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表述。一般认为《南齐书》中的“三十六”是虚指,形容历史上的檀道济机智多谋,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檀道济确实曾著作《三十六计》一书。《三十六计》的成书也因此有两种主要的说法。
明清成书说。一般认为,《三十六计》得名虽然可能源于《南齐书》中的记载,但檀道济并没有真正写过这部书。不仅历代史籍中不见著录此书,这一提法也只零星出现在野史、戏曲和小说中。直到明清时期才有人采集群书中的成语或典故,附会凑成了三十六种计策,从而著成《三十六计》。赵钢立和刘子微等都依据史书记载和书中按语系统地用《周易风水》推演兵法的内容,推断成书年代在明代以后。赵钢立等还指出按语中最晚的战例发生在宋朝,且计策间有重复的情况,有凑齐“三十六”这一数字的可能,否认了《三十六计》一书是檀道济原著。李兴斌还指出三十六种计策的名称多出自元、明、清时期的通俗文学作品。无谷是第一个译注《三十六计》的人,他发现近代朱琳所著《洪门志》中,收录了与现行《三十六计》中计策名称大同小异的“三十六着”。并以此推测《三十六计》成书可能与清后期开始兴起的汉地民众反清抗争有关,出现时间大概在晚明或者清代。
南朝檀道济原著说。也有观点认为《南齐书》中的记载可能有其根据。檀道济(?-436年)是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的著名将领,祖籍山东高平(今济宁市)。他出身寒门,历经二十余年征战,凭借战功做到征南大将军,但因为功高盖主引起刘义隆的忌惮而被害。檀道济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以多谋善战著称,确实存在写作《三十六计》的可能性,但历来无实证。2003年郭克义在檀道济祖地山东济宁的一个古玩摊发现了一部落款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的玉简册《三十六计》。经鉴定,该玉简册确为隋朝玉书,这把《三十六计》的成书时间大大前推。玉简落款时间在檀道济死后一百六十年,距《南齐书》成书不到百年。因此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可以作为檀道济编写《三十六计》的佐证。赵承凤等认为玉简册本《三十六计》只有序号、计名和解语,而无争议较大的按语,可能是《三十六计》的原貌,而现行版中的按语等是明清之际通兵法和《易经》的人在檀道济原书的基础上所作的注解和阐发。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
内容
现行本《三十六计》前有《总说》,后有残缺的《跋》,正文是对三十六计的介绍,总共五千字左右。全书不分卷,但分为六套计,每套都有六计。本方占据优势时适用的是前三套计,即胜战计、敌战计和攻战计;后三套计策则适用于本方处于劣势的情况,分别是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书中三十六计按数序排列,计名大都取之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生动易懂。全书虽然文字简约,但内容丰富深刻,堪称集中国古代兵家奇谋方略之大成。
正文的结构是,每一计都先列计策的序号和名称,其次是说明计策内涵和原理的解语。每计的解语中先是引用前代军事家如孙武的兵法中的语句,再结合《周易》中的卦象和语句加以阐释说明,一般只有十余字。在继承前人的军事思想成果的同时,更巧妙地结合了《易经》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系统地推演了兵法中攻守、虚实、主客、奇正、刚柔和劳逸等一组组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这部分理论性较强,总体比较简约晦涩。每一种计的最后还有按语。它是在晦涩的解语基础上对计策的进一步阐释。一般先较为细致地论证理论,再举历代战争中的实例相参证。“按语”相比解语略长,但平均也不过二百八十余字。
篇目如下:
思想
《周易》思想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一部富含浓厚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思维的重要哲学经典,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军事家包括孙武、孙膑、张良和诸葛亮等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对《三十六计》同样如此。作为中国古代兵法、谋略和军事理论的代表作,《三十六计》以《周易》为理论基石,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三十六计》不仅在总结中国军事史中具体的谋略和用兵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三十六条“奇谋诡计”,更有机地结合《周易》哲学揭示出这些具体方法背后的谋略原理。
直观来看,用词上《三十六计》解语的用词上使用了大量易学的专门用语,除了卦名外还包括“阴、阳、刚、柔”等词汇;在行文中也大量化用和引用《周易》的《经》或《传》中的语句;当然全书为了推演谋略,还充分发挥了所引用的坤、屯、需、师、比、履、豫、随、蛊、噬嗑等二十二个卦的卦象和意涵。具体使用的方式上,《三十六计》一方面利用《周易》全卦的推演来阐释计策的运用原理和规则。如“借刀杀人”计的解文说:“敌已明,友未定,引友东乱,不自出力。以《损》推演。”这里指出“借刀杀人”必须心怀善念,如《损》卦中所述“心存诚信”才能受益,否则会使自己变为损人利己之徒。其次,《三十六计》用《周易》中的辞句阐述使用计策的具体方法。如“反客为主”的解语说:“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其中“渐之进也”的用计方法引自《渐》卦《彖传》“渐之进也,女归吉也。”此外,《三十六计》还用《周易》卦象说明计策适用的实际场景。如“远交近攻”计的解语说:“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用象征水火不容,“乖背睽违”的《睽》卦,说明“远交近攻”计策适合对同为敌国的两个国家施用。
当然,以《易》析谋《三十六计》并不完全只是在局部和表面上结合《周易》中具体的卦象和爻辞,在阐述计谋的过程中常常是以《周易》哲学的基本思想为立足点,从全局上分析某个具体计策的使用方法,试图把对《周易》哲学的理解有机地贯彻到军事谋略的推演之中。可以说《三十六计》正是通过对《周易》中阴阳变化的研究,推演出了如何在战争谋略中让虚实、主客、彼此、攻守、刚柔、奇正以及劳逸等要素间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的方式。比如在我方占优势以求一战的情况下,第七计“无中生有”采用示敌以虚的方法诱敌;而在第三十二计“空城计”中,通过“虚而示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令敌人以为我方的“无”隐含了“有”,让其不敢贸然进犯。这是在不同条件下对虚实和有无关系的转化和运用,对此作者还总结道:“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这实际上是运用传统易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辨逻辑,分析中国古代军事作战中谋略斗争的实际经验,进而从军事哲学的高度总结了中国古代谋略推演和使用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揭示出其中有普遍适用性的“诡道逻辑”,在高度理论化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唯物主义思想
中国古代名家兵法往往建立在实战经验的基础上,因此注重从实际出发解决战争中的具体问题,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三十六计》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谋略学专著同样如此。从全书内容来看,《三十六计》基本是立足于唯物主义的立场,总结了中国历代军事家在古代战争中提出并经过实践验证后确实可行的谋略和计策,融合了古代兵家战略战术原则、军事心理学、军事运筹学、政治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成果,成为中国古代军事谋略集大成之作,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谋略学发展的较高水平。
《三十六计》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坚持。在《跋》中作者指出:“夫战争之事,其道多端。强国、练兵、选将、择敌、战前、战后一切施为,皆兵道也。”可见作者对战争有系统全面的认识。而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作者更自信地指出:“唯比比者,大都有一定之规、有陈例可循。”也就是说,《三十六计》认为战争是完全可以被认识的,并且人们可以在充分认识战争的基础上把握战争的规律,从而赢取胜利。《三十六计》还通过“假痴不癫”一计的按语揭露了鬼神之说的虚妄,但同时又指出加以利用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体现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视。其次,《三十六计》还体现了抓战争中主要矛盾的全局观念,这体现在《三十六计》中要求“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的“擒贼擒王”等计策中。《三十六计》还意识到战争复杂多变的特征,“变化万端,诙诡奇谲,光怪陆离,不可捉摸”(《跋》),同时又指出其有规律可循。书中论述的不同计策及其使用场景正是要求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的体现。
军事辩证法思想
《三十六计》是一部集古代兵家“诡道”之大成,专论军事谋略的兵书。因为它以《周易》的阴阳理论为基础,推演兵法中攻守、虚实、主客、奇正、刚柔、进退等的相互转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总说》中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理,机在其中。”这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数”与“术”、“阴”与“阳”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用“机不可设,设则不中”提醒读者使用计谋时不能生搬硬套和凭空安排,而要根据现实战争中局势的发展和变化灵活应变。这确立了全书论述计策时注重辩证关系的标准。
《三十六计》在每一计的解语中都能注意到一定战争场景下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如“瞒天过海”中的“明”与“暗”,“围魏救赵”中的“虚实”、和“强弱”等,并试图通过转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从而反败为胜。《三十六计》还非常重视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持“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的观点。也就是说,当军事斗争过程中出现我方不可避免要面临损失的情况下,应当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选择牺牲次要的方面,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战略层面上的全局获胜。也是通过对辩证法的灵活运用,《三十六计》在论述了如何辩证用的计的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和计谋的关系,进而说明了计谋的重要性:“‘三十六计’者,对战之策也,诚大将之要略也。”
版本
《三十六计》一书1941年才被发现,此前历代均无著录,遑论版本。但从其问世至今,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几类的不同版本,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新出文献值得注意。
土纸本
1941年由成都瑞琴楼发行,兴华印刷所印制。实际是根据1941年在甘肃邠州(今陕西彬州)书摊上发现的《三十六计》一书的手抄本,用土纸翻印成册的。封面标的书名为“三十六计”,旁附小字,标为“秘本兵法”。该翻印本只简单地说明了原书是民国三十年发现的手抄本,其前面大部分“都系养生之谈”,只有在末尾部分“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将其定性为“兵法书”。但翻印本对于作者既无署名,也未作说明,并且谁发现的手抄本也没有提及。全书与现行本的内容大体相同。不分卷,前有《总说》,后附残缺的《跋》,包含六套三十六计,正文的每一计都包括序号、计名、解语和按语。书中不仅引用了古代军事家孙武、吴起、尉缭等人的兵法原句,并结合《周易》加以解说,还在按语中博采从春秋战国到宋朝的军事谋略实例以作说明。
该土纸本自1941年翻印后传播不广,1943年叔和在成都地摊上偶然收藏到一本。1961年9月16日,叔和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撰文介绍后,《三十六计》一书真正才引起人们的注意。1962年叔和将这部土纸翻印本赠送给北京的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经无谷(姚炜)译注逐步发行,《三十六计》一书才逐渐传播开来。
军内本
1962年,任职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图书资料室的无谷最早译注土纸本《三十六计》之后,在内部发行了油印本。自此至1978年,军队系统内部曾多次抄印或翻印,形成了多种注释本,这些版本一般简称“军内本”。这些“军内本”都没有被出版社公开出版,只是作为内部资料在军队里传播,供感兴趣的军官研读。这些版本来源相同,因此彼此内容和文字基本一致,但也偶见经整理者校改的之处,并且有时出现繁体字简化错误和印刷错误情况。
“军内本”中的铅印本大多名为《三十六计今译》,十六开本,简化字,三号楷体,竖排,深绿色封皮。目前已知的“军内本”主要有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图书资料馆1962年内部印本、炮兵学院训练部1963年译注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司令部1964年翻印政治学院印本,此外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司令部1973年和1978年抄本等。
民用本
197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无谷译注《三十六计》(社会科学丛书本),是《三十六计》公开传播的基础,也是后续各种出版本的直接来源。该书1998年被收入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辽沈书社出版的《中国兵书集成》第四十册。在此之后,由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的各种《三十六计》,可称为“民用本”。这类版本除注释翻译之外,往往结合了中国从古至今乃至外国的战争实例加以说明,从而形象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三十六计》中的谋略智慧。如同样影响很大的1981年李炳彦《三十六计新编》(解放军出版社),就删去了原书《跋》和每一计中的按语,而增加了白话文“新解”,并在增补修改书中原有的古代战例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近现代的用计案例。这进一步扩大了《三十六计》的传播,其增删的做法也为后来版本所仿效。这些书对《三十六计》的普及,对中国古代军事哲学和谋略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在此之后,大量将《三十六计》与管理和商业等领域相结合的图书也开始出现,进一步扩大了《三十六计》一书的影响。
隋玉简册本《三十六计》
2003年郭克义在檀道济祖地济宁市的一个古玩摊发现了一部玉简册本《三十六计》。玉简册被发现时已散落,总共66片,重4.6千克。玉简每一片长24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平铺长达132厘米。文字共计919字,字体为阴刻小篆。玉简册第一片刻有“三十六计”四字,末片署名为“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即公元596年)。玉简册质地为和田青玉,平板,开片较为规整,文字刻工也非常精良。由于年代久远,形成了明显的浸色和包浆,甚至部分玉简出现较为严重的腐蚀,有很多处形状大小不一的蚀洞。从玉简片上下端都有钻孔来看,该玉简册原貌是用绳线连接起来的。
经鉴定,该玉简册确为隋朝玉书,这动摇了一直以来人们对《三十六计》的成书时间为明清的看法,提前了一千多年。玉简落款时间在檀道济死后一百六十年,因此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可以作为檀道济曾经创作《三十六计》的佐证。隋玉简的书名,和书中序号、计名和解语和先行版本基本相同,但没有现行版本中的《总说》部分和六套计的概括及每一计中的“按语”部分。赵承凤等进而推测这一玉简本反映了未经明清增补注释的《三十六计》原貌。
西安玉版《三十六计》
据研究者刘卫东2008年所撰述,西安文物旧货市场曾发现一部玉本《三十六计》。该本共三十六片,载体为质地优良的和田玉籽料种籽料,形式为仿竹片,其正面呈微凸弧状,背面相应微凹。这些玉“竹片”均长19.5厘米,宽2.95厘米,厚0.3厘米,外蒙较厚的皮壳。初步认定,最初每件玉片均作整版包金的处理,工艺水平很高。该版《三十六计》字体为为汉代小篆,全文大约五百字,文字是目前已知版本中最简洁的一种,只有序号、计名和解语。玉本《三十六计》的年代难以确考,论者刘卫东认为最迟为清代,但也认为不能完全排除伪造的的可能性。
特色
文字简约
《三十六计》文字非常简洁考究。虽然正文古朴,但作为标题的三十六个计名都朗朗上口,便于诵记。其中从第一计“瞒天过海”到第三十计“反客为主”都是四字成语,而第三十一计的“美人计”开始都是三字成语或俗语。这些词汇都是在高度概括三十六计的计策的具体含义后,恰到好处地化用这一词语的本义或引伸义、比喻义的结果,拥有丰富的意涵。这些计名的言简意,极大地便利了《三十六计》的传播。除此之外,“解语”字数很少,少至“抛砖引玉”的七个字,最多的“借尸还魂”也不过二十九个字,一般都是十几个字。更为详细的“按语”,字数也一般在二百八十个字左右。全书的总字数约五千,非常简短,客观上有利于文本的广泛传播。
适用性强
中国古代的兵书很多都着力于阐释军事思想和理论,或者载录专门性很强的排兵布阵方法等内容。然而,尽管《三十六计》书中也主要论述的是军事理论中的谋略学内容,但实际上因为它不仅整合了古代兵家在战略战术的优秀成果,还融汇了中国古代在军事心理学、军事运筹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成果,并且包涵了一定的军民转换的痕迹和意图。其高度的理论性与案例的具体化,让这些计策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到人事管理、商业竞争等领域之中。因此当前市面上涌现了大量的结合《三十六计》的跨学科著作,《三十六计》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评价
正面评价
陈维新和赵钢立等研究者认为,《三十六计》博采历代战例,总结了中国历代战争中谋略计策施行的实际经验,还继承了中国历代军事家的思想成果。学者储道立和赵影露指出,《三十六计》在军事推演中自觉深入地结合了《周易》这一中国古代基本经典中的深刻哲理,从而将其对军事谋略学的研究上升为极具思辨性和规律性的“诡道逻辑”,认为《三十六计》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大成。《三十六计》的问世,不仅普及了中国古代谋略知识,而且对于人们深入研究军事辩证法,联系当代的军事斗争实践,探讨军事谋略理论并建立科学的军事谋略学,都有较高的价值。除此之外,《三十六计》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还能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指导集体和个体的发展进步。
不足
《三十六计》在传播过程中也被指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无谷。赵钢立和任力等研究者都曾指出书中的部分计策,如“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混水摸鱼”、“美人计”和“苦肉计”等,反映的是封建统治者运用阴谋权术进行权力斗争和兼并掠夺的道德观念和卑劣手段,存在一定的争议,应当作为反面教材。此外,储道立和赵影露还指出《三十六计》以《周易》论述谋略,同时行文过于简洁,因此有时显得较为晦涩不明,乃至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内容的编排上,有的计策之间存在雷同凑整的情况,如“声东击西”和“暗度陈仓”等。所举例证,也偶有不尽贴切之处。从作为谋略书的性质上来看,陈维新认为《三十六计》的内容主要局限于具体计谋的推演和使用,并不能真正阐明战争的实质和触及战争的真正规律。
影响
中国影响
《三十六计》作为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集大成的著作,问世以后逐渐广为流传,并大受欢迎,成为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兵法通俗读物,在中国社会各界有广泛的影响。书中蕴含的有关智谋的内容,自古以来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三十六计》的计策中富含的“巧”与“智”在科技发达的当代之所以仍能引人倾心,是因为它不仅局限于军事,推而广之,还可以被引入经济、政治、哲学、管理、商界等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发挥更大影响。
1979年至今,由无谷译注的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三十六计》迄今已发行五十多万册,此后1981年李炳彦改编的《三十六计新编》也印行了一百六十一万册。其他与《三十六计》相关的著作更是数不胜数。《三十六计》还先后以连环画和电视连续剧的形式,在更为多元的媒体上传播。199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节目组推出了《三十六计古今谈》,受到大众的广泛好评。《三十六计》作为中国古代兵书的代表,虽然在二十世纪才重新问世,但现在已经成为和《孙子兵法》一样家喻户晓的兵家经典。
国际影响
《三十六计》在国内广泛传播的同时,作为中国智慧的产物,也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瑞士的胜雅律是西方国家中最早研究《三十六计》,影响也最大的汉学家。胜雅律在1988年编著了介绍《三十六计》中前十八计的《智谋》一书,并以德语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该书很快被翻译成荷、意、英、法、俄等十多种文字,总共发行了四十多万册,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之后他又出版了介绍后十八计的下册,并对《三十六计》给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三十六计》代表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其蕴含的古代谋略不仅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也应当被看作全人类的文化珍宝。在日本,人们将《三十六计》视为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和相互竞争中实现“运筹帷幄”,取得成功的“诀窍”。法国海军上将科拉斯特也认为《三十六计》是一部反映中国军事战略的经典著作,并认为相比于西方军事名著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上下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三十六计》对战略的描述更为细致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