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福
萨福(Σαπφώ,约前630一约前570),古希腊著名女诗人,生于莱斯沃斯岛(Lesbos),古希腊九大抒情诗人之一,享有"第十缪斯"和“女诗人”的美誉。
萨福生活的年代没有历史记录,据后世资料推测,萨福出身显赫的贵族家庭,主要生活在莱斯沃斯岛的米蒂利尼城,前605至前590年间曾流亡西西里岛。
萨福的诗歌在古希腊赢得极高的声誉。9世纪以前,萨福的诗歌在西方广为传颂,并对拉丁抒情诗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西方的抒情诗概念有着关键影响。
萨福的诗歌多为配乐的抒情诗,内容多关注其作为女性的个人生活和情感,包含大量对其他女性的欲望描写,也包含不少颂神诗、婚礼诗、讽刺诗。
由于萨福诗歌中显著的女同性恋色彩,以及她的女性身份,其道德生活在20世纪以前备受争议。19世纪以来,萨福的性别身份开始被女同性恋和女权主义作家、运动者认同,并逐渐成为了“女同性恋者的守护神”和女权典范。
生平信息来源
萨福生活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转变的时代,除了她的诗歌,同时代未留下任何有关她的记载。可以说,唯一有关萨福的同时期资料,便是她的诗歌。
萨福死后至少数百年,希腊、罗马作家在其许多作品中提及萨福。但他们的资料来源不可考,无法证实其可靠度,作用更多是让后世了解当时的(男性)作者是如何认识,甚至重构萨福的。
萨福最早的传记可追溯到她去世800年后的2世纪末到3世纪初,即保存在莎草纸上的一篇题为《论萨福》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她的家乡和家庭成员,并描述了她的容貌和性格。在此之后,只有公元10世纪的拜占庭辞典《苏达辞书》才能看到萨福的简短连续传记。除了这些记述,我们还可以在公元前5世纪以来的古代著作中,找到许多关于萨福生活不同方面的简短陈述。这些材料一起形成萨福的古老传记传统。
19世纪以前,存在于萨福诗歌外的传统记载多数都被研究者无条件接受。直到19世纪,一些古典主义者才开始对这些传统生疑,想从萨福幸存的诗歌中获取信息。到了20世纪下半叶,用萨福的诗歌作为史料也开始遭到质疑;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古代关于诗人生活的证词有一定的真实性,但需要谨慎对待。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萨福出生于爱琴海上的莱斯沃斯岛(Lesbos),自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人便在该岛定居。萨福在公元前630年左右出生在岛上的埃雷索斯(Eresos),但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岛上五个城市中最重要的米蒂利尼(Mytilene)度过。公元2世纪的莎草纸残片称萨福“相貌颇陋,皮肤黝黑,身材矮小症”。有研究者认为,萨福与阿尔卡埃乌斯(Alcaeus)和庇塔库斯(Pittacus)是同时代的人。
根据萨福的残诗可知,她一个女儿名叫克莱伊丝(Cleïs),古代学者们因此推测其与萨福的母亲同名。在莎草纸文本和《苏达辞书》等古代文献中,能找到萨福父亲名字的近十种不同说法,其中最早也最常见的名字是Scamandronymus。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集《女杰书简》称萨福的父亲死于其7岁那年。
古代学者称萨福有三个兄弟:Erigyius,Larichus和Charaxus。Erigyius的名字可能来自萨福父亲一个与之相似的姓名,Larichus和Charaxus的名字则都出现在了萨福残诗中,但其对应的人并不明确。二世纪的古希腊作家阿特纳奥斯(Athenaeus of Naucratis)在《智者之宴》中提及,萨福经常称赞Larichus在莱斯沃斯岛市政厅倒酒,这是一个由相貌端正的名门子弟担任的公职。Charaxus在萨福的诗中是一名海商,据希罗多德的《历史》等史料记载,他迷恋上一个名为Rhodopis(意即“野蔷薇颊”,也有资料称名为Doricha)的埃及女子,为她花费了大量的钱财,萨福因而在其诗歌中斥责他。
根据前二世纪中期的帕里安石刻(Parian),萨福曾被流放到西西里岛,但未说明具体原因。萨福也曾以轻蔑的口吻提到的米蒂利尼的统治者克力纳提达家族。加上萨福兄弟Larichus在市政厅的倒酒职务,据此可以推测,萨福的家庭在当地有不小的政治影响力。萨福流亡的时代,据推算约在前605一前590年之间。
爱情传说
在萨福的诗歌中,最常见的便是诸多女子的名字,她们或被萨福爱慕、歌颂,或被她厌弃、嘲笑。在如今的时代,萨福常与同性之爱联系在一起。但在此之前的不同年代,因着诗歌的模糊性,以及时代的偏见,评论者们对萨福总有着不同的叙述。
自公元前4世纪起,萨福开始出现在希腊喜剧中。《智者之宴》中提到,公元前3世纪的诗人赫米西纳(Hermesianax)称诗人阿尔凯乌斯和阿那克瑞翁都曾追求萨福,尽管阿那克瑞翁和萨福不属于同一个时代。前四4末的喜剧作家狄菲卢斯又称阿耳喀罗科斯和希波纳斯是萨福的情人。这个时期也是“萨福与法翁(Phaon)”传说出现的时候。著名喜剧作家米南德在《来自卢卡斯的女子》中,称萨福对年轻英俊的船夫法翁爱而不得,从卢卡斯(Leukas)的悬崖上投海自杀,自此“法翁”成了一个重要的萨福传统。
即便有这么多传说,二世纪的莎草纸文本依旧评论萨福道:“人称她行为不检,是爱女性的”。到了十世纪的《苏达辞书》,已经明确表示萨福有三位同性伴侣:阿狄司、特里斯芭和美加拉,并认为她们之间“不纯洁的友谊”,导致萨福声名狼藉。或许是热爱萨福诗歌的人为了洗刷她的“罪名”,从希腊化时期开始,有了“第二个萨福”的说法,这个“萨福”是个女同性恋者、妓女和竖琴演奏家,并深爱着法翁。埃里亚努斯的《杂闻轶事》中提到,莱斯沃斯岛上的另一个萨福只是一位女校书,而不是诗人。《苏达辞书》则描述“另一个萨福”来自米蒂利尼,是一位竖琴演奏家,因爱上了法翁而跳崖自杀,有些人认为她也会写抒情诗。
此外,《苏达辞书》还称萨福的丈夫是来自Andros的富商Kerkylas,但其原文意义却是“来自男人岛的男根”,因而早就被学者认为是后世喜剧家的恶作剧。
社会职业
后世人们对萨福的社会角色有各种猜测,包括教师、女祭司和为其女性朋友表演的诗人等。
萨福招收女学生的说法流传已久。最早提到萨福跟“教学”有关的资料,是奥维德在《哀愁诗》中的一句话:“莱斯沃斯的萨福,除了如何去爱之外,还教会了女孩子们什么?”此后,2世纪的莎草纸碎片,10世纪末的《苏达辞书》,都提到萨福有多位女性学生。但这些萨福去世数百年才出现的文字,难以成为萨福“女教师”身份的明证。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依旧有不少德国学者极力把萨福塑造成贞洁的女教师,甚至称其开办了“女子学校”,从而解释萨福的诗中对女子“过分”的热情,但这种说法缺乏可靠的证据。即便如此,萨福“女教师”的身份依旧为广大学者和公众所接受。近年来,有些历史学家开始批评这种观点不合时宜。但许多对萨福社会角色的新解释仍然基于这个想法。
主要作品
萨福残诗
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末,萨福的诗歌已被记录下来。到了公元前3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学者用莎草纸制作了评论版的萨福诗集,并按照韵律将诗歌分编成大约9卷,其中第一卷据称有1320行。
到了大约9世纪,萨福的诗集突然全部散佚。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将诗集的消失归咎于中世纪的基督徒。但实际上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在羊皮纸取代莎草纸的年代,萨福作品的需求不足,因而没有出现更易保存的羊皮纸抄本。此外,萨福使用的是希腊伊欧里斯方言,是古代诗歌中较难理解的方言,也会造成读者对诗人兴趣的下降。
如今保留下来的萨福诗作,只有一首完整的《阿佛洛狄忒颂》(英译本常名“残诗1”),10首保留了原篇幅一半以上的残篇(如朗加纳斯《论崇高》中的残诗31),还有100个来自其他古代作者的简短引用,有时甚至只有一个词。这些幸存下来的诗作,除来自公元2到5世纪的希腊作家、语法学家和修辞学家的作品引用,后来也有如下文物对其进行补充:前3世纪的两块陶片;公元6、7世纪的羊皮纸抄本;以及100多张莎草纸残片。
写有萨福诗篇的莎草纸是在不同时代陆续发掘出来的。1879年,埃及农民在开罗附近的法尤姆首次发现了这种莎草纸。1895年,牛津皇后学院的两个年轻人Grenfell和Hunt在开罗南部的 Oxyrhynchus挖掘一个古老的垃圾场,再次发现了许多新的萨福残篇。近年来的重大发现,则包括2004年发现的《提托努斯诗》(Tithonus poem,又称“暮年诗”),以及2014年发现的四首新诗(包括提到Charaxos和Larichos的“兄弟诗篇”)。
《苏达辞书》提到萨福还创作了非抒情韵律的“警句、挽歌、抑扬格”,但后世只流传下来三首警句,且都是受到萨福启发的希腊化诗歌,并非萨福所作。
诗歌内容
萨福的诗歌多属于抒情诗,形式上可分为合唱曲和独曲,应用于各种公共和私人场合,用里拉琴伴奏,演唱者可以是合唱团、萨福本人或另一个独唱者,如今存留的残篇多以独曲为主。
萨福诗歌的内容差异很大,除了关于女性欲望的诗歌,还有一些颂神诗、婚礼诗、讽刺诗、关于萨福家族的诗(如“兄弟诗歌”),以及一首关于老年的诗歌(Tithonus poem),甚至还有史诗的片段。这些诗歌的共同点,是都关注女性生活的不同方面。
萨福最著名是她关于女性情欲的诗歌。这些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离开萨福的女人的,她们的离开要么违背了萨福的意愿,要么得到了她的同意;另有两首是萨福在讲述她对一个无名女子的渴望,即《阿佛洛狄忒颂》和残诗31(1989罗洛译为《他不只是英雄》)。这两首诗中,萨福的爱情比情欲更为强烈,以史无前例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爱。
此外的诗歌中,颂神诗是写给神的诗歌,多是用于公共表演的合唱曲目,且大多歌颂女性神灵。婚礼诗歌通常由伴娘或伴郎们在婚礼的不同场景演唱。讽刺诗歌主要讲述离开萨福的女人,或她们转向的女人。萨福还有一些诗歌讲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对于将萨福视为女同性恋者的现代读者,或许会感到惊讶,但对古希腊人来说,性取向并不像如今认为的那样彼此对立。
萨福诗歌中的史诗片段(残诗44)讲述了安德洛玛刻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的婚礼,她采用了荷马史诗的节奏、语言,但在主题上展示了独立的创造性,重新诠释了希腊史诗的意象。
萨福是最早在抒情诗中使用第一人称“我”的希腊诗人之一,这与早期用“上帝视角”进行叙事的荷马和赫西俄德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更多是将自己描述为“神圣灵感的通道”。萨福的诗歌探讨了个人身份和情感——欲望、嫉妒和爱。她的激情生活以女性为中心,并表现出了对莱斯沃斯社会以男性为主导、尚武的价值观的明确拒斥。后来的传统长期将萨福转变为喜剧人物,也表明了她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化构成了威胁。
创作特点
诗歌体裁
在萨福出生时,莱斯沃斯岛的文化已经繁荣许久,其知识和艺术生活可能已经远超希腊的任何其他地区。萨福的诗歌继承了莱斯沃斯岛强大而独立的诗歌传统,其诗歌中常见两种基于伊欧里斯方言的格律,分别为“萨福体”(sapphic stanza)和“阿尔凯奥斯诗体”(alcaic stanza)。
“萨福体”的一段分为四行,音节规律如下(“长”即长音节,“短”即短音节,“X”即可长可短的两用音节):
长短长X 长短短长 短长长
长短长X 长短短长 短长长
长短长X 长短短长 短长长
长短短长 长
而“阿尔凯奥斯诗体”的格律为:
X长短长X 长短短长 短长
X长短长X 长短短长 短长
X长短长X长短长X
长短短长短短长 短长长
按照惯例,一行中的最后一个音节可以长也可以短,停顿可用来填补短音节的长度。萨福之后的许多诗人都从萨福体中受益,但没有人能比得上她的流畅、优雅和旋律变化。这很大程度上在于萨福保持了停顿的不断进行:在她的萨福体诗中,诗句中间的停顿很少连续两行出现在同一位置。
诗歌风格
萨福的诗歌语言清晰直接,思想简单,且常出现直接引用的真实或想象的对话,能直接调动读者的感受。
萨福诗歌中的形象十分鲜明,出乎意料的用词、概念上奇怪的组合、大小上不协调的幽默夸张,也都是萨福常用的形象塑造方法。如残诗96中的“长着粉红纤指的月亮”的比喻,《阿佛洛狄忒颂》中爱神的战车是由麻雀在拉动,残诗111中称“新郎像阿瑞斯一样走近.....比一个大男人大得多”。
此外,有学者指出,萨福属于有“精英”价值观的古希腊诗人,和她类似的诗人都看重物质和出身,认同希腊神话和英雄的世界,并向往富裕的东方(尤其是吕底亚)。“长着粉红纤指的月亮”就是用来比喻吕迪亚的女人;萨福的诗作充满贵族的生活气息,如残诗2中的“将花蜜倒入金杯中,尽情地混合着欢乐”;她的暮年诗更直接提到“我喜欢更奢华的事物”。萨福这种华丽的语言风格,与后来被评为“朴素、高雅、内敛”的索福克勒斯、德摩斯梯尼、品达等作者形成鲜明对比。
人物影响
古代影响
在古代,萨福受到高度的赞誉,有不少古代资料称她为“第十位缪斯”。在古希腊,人们有时以“女诗人”(The Poetess)称呼萨福,就像用“诗人”(The Poet)称呼荷马一样。此后,亚历山大港的学者将萨福列入古希腊九位经典抒情诗人之列。后来出土的莎草纸和陶片,以及大量希腊作家、语法学家和修辞学家对萨福作品的引用,都证明了萨福在古代的影响力。
萨福的诗歌对其他古代作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希腊,她影响了忒奥克里托斯、诺西斯等著名诗人。以残诗31为代表的萨福诗歌,成了西方描写情欲挣扎,尤其是女性情欲的源头诗篇。在前1世纪的古罗马,萨福对拉丁抒情诗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卡图卢斯翻译了残诗31,并用萨福体创作出他最成功的抒情诗。萨福诗歌的结构和心理也对贺拉斯的颂歌有关键影响。
在西方古代艺术中,萨福是常见的主题。她的头像出现在1到3世纪莱斯沃斯岛和莱斯沃斯岛的硬币上。5到6世纪的许多阿提卡黑绘陶瓶中,萨福是其中最常见的诗人形象。
萨福的生平也成为了古代作家们的关注点。在古希腊至少有六部名为《萨福》的知名喜剧,但这些喜剧常将萨福塑造为与多位男性诗人有情人关系的“荡妇”。此外,从前4世纪开始,有关萨福与法翁的故事也开始流传,从米南德到奥维德,这个故事将萨福塑造成了一名悲剧女英雄。萨福跳崖自杀的形象也开始出现在古代艺术中。
虽然萨福的诗歌在古代备受推崇,但她作为一名女性的声誉却不太好。与丑化萨福的喜剧相伴随,罗马的评论家批评萨福放荡、同性恋。贺拉斯在书简中称萨福“男性化”,后人认为这跟萨福在以男性为主的诗坛的地位,或与其性取向传言的有关。到了3世纪,人们甚至开始提出存在另一个萨福,以区分诗人萨福,埃里亚努斯在《杂闻轶事》中称这个萨福是一名妓女。
近现代影响
薄伽丘《名媛》的木刻插图,1473年制作于德国乌尔姆,书中提到萨福是一名受过教育的女性
文艺领域
中世纪之后,即便有许多作品佚失,萨福的诗歌依旧获得了高度评价。她被薄伽丘和克利斯蒂纳·德·比桑评为“博学的女士”,萨福体也依旧传承至中世纪的抒情诗中。文艺复兴之后,萨福剩余的作品再次问世,开始越发深刻地影响欧洲文艺。
16世纪,法国七星诗社的成员开始尝试用萨福体和女性的第一人称写爱情诗。到了浪漫主义时代,以《阿佛洛狄忒颂》为代表的萨福诗歌对西方抒情诗的概念产生了关键影响,并影响了之后的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和阿尔弗雷德·豪斯曼等重要诗人。20世纪初,女诗人H. D.模仿新发现的萨福诗歌碎片,写出一些诗行短小、跳跃的希腊式诗歌,美国诗人庞德将这种形式提炼为“意象主义”,与H. D.、阿丁顿共同创立了英语诗歌的“意象派”,在英美诗界造成轰动。
此外,欧洲作曲家还根据萨福的生活和作品,创作了歌剧、管弦乐、打击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1652年,约翰·霍尔于翻译了《论崇高》,这是萨福诗歌最早的英译。1681年,Anne Dacier出版了法译萨福诗歌。1854年,德国文学家Theodor Bergk翻译的萨福诗集,成为19世纪下半叶各语言译本的标准版本。随着莎草纸残篇的发现,Edwin Marion Cox于1925年出版了新版的萨福诗集,此后的重要版本还有1955年Edgar Lobel和 Denys Page的 Poetarum Lesbiorum Fragmenta,以及1982年David Campbell的Greek Lyric 1: Sappho and Alcaeus。
在中国,周作人最早于1914年在《中华小说界》上介绍了诗人“萨复”,之后于1926年的《语丝》杂志上发表了几首萨福的译作。1986年,诗人罗洛根据玛丽·巴纳德(Mary Barnard)1958年的英译本《萨福》,译出了含100首诗的《萨福抒情诗集》。2003年,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诗人田晓菲出版了《“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翻译了113首萨福诗歌,附有详细译注,并对萨福及其西方传播史进行广泛的介绍补充。与周作人的书的平淡反响不同,这本书在中国成为了畅销书。
性别领域
随着萨福的诗作重新被发现,有关其性取向的讨论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早期的译者会将萨福的诗歌“异性恋化”。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一直有学者为萨福的女同性恋行为进行“辩护”。19世纪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英国诗人阿尔加侬·斯温伯恩,则在文学上发起冲击正统道德和保守思想的“颓废运动”,积极肯定了萨福对女性的欲望。到了19世纪末,萨福引起了诸多女同性恋作家的兴趣,如娜塔莉·巴尼(Natalie Barney),迈克尔·菲尔德(Michael Field),艾米·利维(Amy Levy)和西尔维娅·汤森·华纳 (Sylvia Townsend Warner),开始成为“女同性恋者的守护神”。到了20世纪,人们普遍接受萨福的诗歌描绘了同性恋的情感。但20世纪末以来,也开始有学者觉得“萨福是否是女同性恋”不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身处古希腊文化环境的她不太能用现代的“同性恋”概念进行评价。
从19世纪初开始,萨福也开始被一些女诗人视为自己的先驱,如费莉西亚·赫曼斯(Felicia Hemans)和莱蒂茨亚·伊丽莎白·兰登(Letitia Elizabeth Landon)。随着英国社会活动家卡罗琳·诺顿 (Caroline Norton)于1840年发表诗作《萨福的画像》(The Picture of Sappho),萨福也开始被女权运动者视为榜样。19世纪末,萨福已成为独立、受过教育、融入社会、性自主的新女性的典范。到了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和“女同性恋”已成萨福非常重要的两种文化标签。英文中"莱斯沃斯岛人"(lesbian)一词也专被用来指女同性恋,也是中文词“蕾丝边”的由来。
人物评价
前1世纪历史学家狄俄尼索斯:“有一种文学风格,不以壮丽,而以优雅与精致取胜,永远选择最婉妙和谐的字眼,追求悠扬的音节,以达到优美动人的效果。此外,它在安排词句方面从不随随便便,而是仔细衡量字词如何搭配才能悦耳和迷人,把每个字都放在合适的地方,不但把它们琢磨得圆美流转,而且使所有的关节都相互协调......在诗人里,我以为赫西俄德、萨福和阿那克瑞翁做到了这一点。”
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伟大诗人中最杰出的女性是萨福和艾米丽·迪金森,她们是比男性更顽强的竞争者。”
美国作家苏珊·古芭(Susan D. Gubar):“萨福代表着……文学史上所有失去的天才女性,尤其是所有作品被摧毁、净化或异性恋化的女同性恋艺术家。”
轶事典故
“朝闻萨福,夕死可矣”
古罗马杂文家埃里亚努斯记载,雅典立法家和诗人梭伦在听见他的侄子吟唱萨福的诗后,立刻要求侄子教会他,因为“学会了它,就可以死而无憾”。这故事虽然很可能是杜撰的,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萨福的诗歌在古代的地位。
音乐发明
像大多数早期的诗人一样,萨福被认为发明了与音乐有关的东西。据说她发明了乐器pêktis、拨片。
古希腊音乐理论家亚里士多塞诺斯认为,希腊音乐模式之一的混合吕底亚调式(Mixolydian)也是萨福的发明。
相关作品
戏剧
古希腊至少出现了六部名为《萨福》的喜剧,作者分别是Ameipsias,Amphis,安提法奈斯,狄菲卢斯,Ephippus和Timocles。此外还有关于萨福与法翁的喜剧。其中两部名为《法翁》,作者是喜剧诗人柏拉图和安提法奈斯;四部名为Leucadia,作者是米南德,Alexis,Amphis和狄菲卢斯;还有两部分别名为Leukadios和Antilais。
意大利对萨福传奇的第一次改写是由Maria Fortuna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悲剧,名为Saffo,共五幕,于1776年11月21日和26日在里窝那演出,并于同年出版。
奥地利剧作家弗朗茨·格里帕泽 (Franz Grillparzer)的《萨福》创作于1817年,1818年在德国首演,1819年在意大利首演。这部剧着重于恢复萨福的伟大诗人的形象,剧中的法翁主动爱上萨福,萨福自杀是出于想从爱欲中解脱。
文学
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歌集》的第51首,可以视为萨福残诗31的翻译。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女杰书简》以萨福的口吻写下了《致法翁的信》,当这部作品在15世纪被发现时,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萨福的书信。
文艺复兴初期,薄伽丘的《名媛》(1361-62)和克利斯蒂纳·德·比桑的《妇女城》(1405)描绘了萨福“博学女士”的形象。
16世纪末,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借萨福之口写下《萨福致菲利尼斯》( Sappho to Philaenis),菲利尼斯据传是西方古代的情爱书籍《爱之艺术》的女作者。这首诗表现了萨福的同性之爱。
法国作家史居里女勋爵在作品Les femmes illustres(1642)中又虚构了一封萨福的信,信中劝告一名年轻学生成为诗人,是“第一个试图将萨福作为女作家榜样的女性”。
18世纪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以《致法翁的信》为基础的诗歌《萨福致法翁》(1712)中,萨福作为哥特式女主角的原型出现。
法国学者Jean-Jacques Barthélemy的《小阿纳卡西斯的希腊之旅》(Travels of Anacharsis the Younger in Greece,1788)是一部有关理想国的寓言,记录了小阿纳卡西斯在整个古典世界的想象旅行,是“整个法国传统中最具影响力的萨福小说”。小说中萨福的政治流亡,成为革命时期法国人对她的重要印象。
1796年,英国诗人玛丽·罗宾逊(Mary Robinson)的十四行诗《萨福与法翁》将启蒙运动与古希腊文化的精华放在一起,以萨福的诗歌为象征,传达了将科学努力与文化敏锐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意大利诗人兼学者贾科莫·利奥帕尔迪(Giacomo Leopardi)于1822年写下了《萨福的最后一首歌》(Ultimo canto di Saffo)。这首诗对现代性做了评论,诗人在其中扮演了萨福的角色,把她的悲剧变成了自己的悲剧。
英国活动家卡罗琳·诺顿 (Caroline Norton)于1840年发表诗作《萨福的画像》(The Picture of Sappho)。
法国作家夏尔·波德莱尔1857年的《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中,包含三首关于萨福的诗,在其中歌颂萨福的同性爱欲。
19世纪西方有几篇代表着“现代萨福”的诗歌: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的《一个现代萨福》,英国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摘苹果》,德国诗人Hans Schmid的《萨福诗颂》(Sapphische Ode)。
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格温·哈伍德 (Gwen Harwood)受到萨福的启发,于1962年发表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燃烧的萨福》。其中萨福的燃烧代表着对父权制、传统婚姻和性别本质主义的抨击。
英国作家彼得·M·格林的《阿佛洛狄特的笑声》(Laughter of Aphrodite,1965)描绘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萨福,她既爱女人也爱男人,经常被她自己或别人称为冷酷、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女性”的感性。
2004年,女性运动的标志性人物埃丽卡·容的小说《萨福的飞跃》(Sappho’s Leap)意外地推动了“生活与传奇”的传统。这个版本的萨福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性事业,和几个男性和女性伴侣。小说融合了萨福早期的“传记”、20世纪后期的女权主义辩论,有关萨福的学术,以及好莱坞电影和肥皂剧。
音乐
图集
参考资料
Girl, Interrupted.Who was Sappho?.newyorker.2023-04-27
After 2,600 years, the world gains a fourth poem by Sappho.theguardian.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