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地菜
附地菜(粉黛:Trigonotis peduncularis;英文名:Pedunculata Trigonotis),别名为鸡肠草、伏地草、小圆果虎耳草等,为紫草科紫草科附地菜属的植物。附地菜属全世界约56种。中国有33种、5个变种。
附地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通常多条丛生,基部多分枝,被短糙伏毛。基生叶呈莲座状,有叶柄,叶片匙形。花序生于茎顶,幼时卷曲,后渐次伸长;花梗短,花后伸长,顶端与花萼连接部分变粗呈棒状;花萼裂片卵形,先端急尖;花冠淡蓝色或粉色,筒部甚短,呈白色或带黄色;花药卵形,先端具短尖。小坚果呈斜三棱锥状四面体形,有短毛或平滑无毛,背面三角状卵形。花期4-6月,果期7-9月。附地菜的茎铺散,故名附地菜、伏地菜、伏地草。附地菜生于田野、路旁、荒草地或丘陵林缘、灌木林。分布于中国、欧洲东部、日本、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附地菜抗寒耐旱,喜肥喜光。附地菜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
《本草纲目》以为,附地菜“微辛、苦,平,无毒”,附地菜主要功效为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用于胃痛吐酸,痢疾,热毒肿,手脚麻木。附地菜的嫩茎叶可作菜食用。附地菜作为禾本科杂草主要危害麦类、玉米、蔬菜、果树等作物,发生量大,危害较重。
分类与命名
附地菜的别名有:鸡肠草《别录》,鸡肠《本草经集注》,搓不死、豆瓣子棵《山东经济植物》,地胡椒《贵州草药》,伏地菜《全国中草药汇编》,伏地草、中华苦荬菜《福建药物志》,番薯香《长白山植物药志》。
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Trev.)Benth. ex Baker et Moore)属于附地菜属(Trigonotis)。附地菜属是Trcviranus于1851年建立的。附地菜属全世界约56种。中国有33种、5个变种。美国植物分类学家J. M. Johnston对中国附地菜属做过较详细的研究,他在1937年所发表的“中国西南部的附地菜属”一文中,收载了本属的16个种。尔后,于1952年又发表了四川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的3个新种。他的著作是研究中国西南地区附地菜属的重要文献。日本植物分类学家中井猛之进(T. Nakai)于1971年发表的“日本——朝鲜的附地菜属”及大井次三郎(J. Ohwi)于1937年发表的“日本产附地菜属的分类”等论文,是研究中国台湾及北方地区附地菜属的重要文献。
钝萼附地菜(Trigonotis amblyosepala Nakai et Kitag)又称鸡肠草,英文名Obtusesepal Trigonotis,属于紫草科,附地菜属。与附地菜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花萼裂片上部较宽,先端钝圆; 花冠较附地菜花冠大1倍。大花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var. macrantha),为附地菜变种,本变种与正种的区别在于花冠大,直径5~6毫米。产宁夏六盘山,生于山坡草地、路边。分布于我国山西省、陕西省等省。
特征
幼苗
子叶近圆形,全缘,叶柄短。上、下胚轴均不发达。初生叶1片,近圆形,主脉微凹,柄长。后生叶匙形、椭圆形或披针形。幼苗全被糙伏毛。
成株
株高5~30厘米,茎自基部分枝,纤细,直立或斜升,具短糙伏毛。叶互生,匙形、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2厘米,宽5~15毫米,先端圆钝或尖锐,基部窄狭,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两面均具短糙伏毛。总状花序生于枝端、细长,长达20厘米,只有基部有2~3个苞片,有短糙伏毛;花通常生于花序的一侧,有细梗;花萼长1~1.5毫米,5深裂,裂片矩圆形或披针形,顶端尖锐;花冠直径1.5~2毫米,淡蓝色,喉部黄色,5裂,裂片卵圆形,顶端圆钝;喉部氧化镁5个;雄蕊5枚,内藏;子房4裂。
子实
小坚果4个,三角状锥形,棱尖锐,长约1毫米,黑色,疏生短毛或无毛,有短柄,向一侧弯曲。
分布范围
附地菜分布于中国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地区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等省区;欧洲东部、日本、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
生境
附地菜生于田野、路旁、荒草地或丘陵林缘、灌木林间。
习性
附地菜喜光,耐旱,不择土壤。播种繁殖,易自播繁衍。野生花卉,植株矮小症,可植于山坡或疏林下。
生长繁殖
附地菜为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西北冬麦田10月上、中旬出苗,11月底进入越冬。来年春季4月初部分种子出苗,越冬苗恢复生长。5月中、下旬开花,结果,6月上、中旬种子渐次成熟。兰州市菜地4~6月出苗,5~7月营养生长,7~9月开花、结果,8月种子渐次成熟,种子边成熟边落粒。种子小而轻,可随风、灌溉水传播。
用途
食用
附地菜的嫩茎叶可作菜食用。在中国民间部分地区,人们一般于4~5月间采摘附地菜的嫩苗叶,食时,洗净,入沸水中焯一下,再调味凉拌,炒食,作汤,亦可切碎拌入面粉中蒸食。
药用
附地菜可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主治胃痛吐酸,痢疾,热毒痈肿,手脚麻木。1、《别录》:主毒肿,止小便利。2、《本草经集注》:疗蠼螋溺。3、《药性论》:洗手足水烂,主尿失禁。4、《食疗本草》:作灰和盐,疗一切疮,及风丹遍身如枣大痒痛者,捣封上,日五六易之。亦可生食,煮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气。又烧敷疳盳。亦疗小儿赤白痢,可取汁一合,和蜜服之甚良。5、《贵州草药》:驱风,镇痛。6、《全国中草药汇编》:温中健胃,消肿止痛,止血。
危害
附地菜分布于中国各地,西部地区发生普遍。主要危害麦类、玉蜀黍属、蔬菜、果树等作物,发生量大,危害较重。麦田出现频率为22%,危害指数8.6%,平均每平方米有草2.2~4.8株;玉米田出现频率为6.6%,危害指数为6.5%。
敏感除草剂
50%大惠利WP、25%苯达松AS、25%虎威AS、12.5%盖草能EC、25%绿麦隆WP等。
参考资料
附地菜.植物智.2025-04-02
附地菜.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