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华苦荬菜

中华苦荬菜

中华苦荬菜(学名:Ixeris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hunb.)Nakai),为菊科(Asteraceae)苦荬菜属(Ixeris)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丝叶苦菜,苦菜、苦菜、山苦菜、活血草、隐血丹。中华苦荬菜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河北省石家庄市涿鹿县)等地。常见于山坡上、田野、路旁、岩石缝隙或河边的灌木丛中,喜偏碱性的砂质土壤。具有“午休”现象的光合生理特性。

中华苦荬菜的根垂直直伸,通常不分枝;茎上部具分枝,分枝呈伞房花序状;基生叶长椭圆形、倒披针形、线形或舌形,茎生叶2~4枚,极少1枚或无茎叶,长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不裂;头状花序通常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含黄色的舌状小花21~25枚,小花干时带有红色;瘦果为长椭圆形,褐色。花果期1~10月。

中华苦荬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其干燥全草也具有较高营养价值,民间常将其作为食用野菜食用;该植株低矮,株丛紧密,花朵繁茂,宜做观花地被应用,也可做缀花草坪;其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功效。此外,中华苦荬菜会危害小麦、蔬菜、果树等,部分旱地作物田、葡萄园、苗圃,发生数量大,受害较严重。

品种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中称:“生于田间,叶绿色、粗糙。生状类似苣荬菜,开黄色花,具四瓣,掐断溢乳,味苦”,《蒙药正典》又称:“……叶狭长,绿色……花瓣四枚或更多……”并附植物形态图。上述植物生境、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山苦荚之生境、形态特征相符,故认定为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砸日黑即苏斯-乌布斯(山苦荬)。

形态特征

中华苦荬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47厘米。

根、茎

根垂直直伸,通常不分枝;根状茎极短缩;茎直立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基部直径1~3毫米,上部伞房花序状分枝。

基生叶通常为倒披针形、舌形、长椭圆形或线形,包括叶柄长2.5~15厘米,宽2~5.5厘米,顶端钝或急尖或向上渐窄,基部渐狭成有翼的短或长柄,全缘,不分裂亦无锯齿或边缘有尖齿或凹齿,或羽状浅裂、半裂或深裂,侧裂片2~7对,长三角形、线状三角形或线形,自中部向上或向下的侧裂片渐小,向基部的侧裂片常为锯齿状,有时为半圆形;茎生叶2~4枚,极少1枚或无茎叶,长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不裂,边缘全缘,顶端渐狭,基部扩大,耳状抱茎或至少基部茎生叶的基部有明显的耳状抱茎;全部叶两面均无毛。

头状花序通常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含舌状小花21~25枚;总苞圆柱状,长8~9毫米;总苞片3~4层,外层及最外层宽卵形,长1.5毫米,宽0.8毫米,顶端急尖,内层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8~9毫米,宽1~1.5毫米,顶端急尖;舌状小花黄色,干时带红色。

果实与种子

瘦果长椭圆形,褐色,长2.2毫米,宽0.3毫米,有10条高起的钝肋,肋上有上指的小刺毛,顶端急尖成细喙,喙细,细丝状,长2.8毫米;冠毛长5毫米,微糙,白色。种子饱满度4月~5月最好,平均千粒重为0.1528克。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华苦荬菜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中国分布

中华苦荬菜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山东省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河北省石家庄市涿鹿县)、安徽(台东)、四川省峨眉山、江津、马边彝族自治县筠连县、屏山、石棉)等地。

生长习性

中华苦荬菜常见于岩石缝隙、山坡路旁、河边灌丛或田野中,喜阳光充足环境、也能耐半阴,耐寒和耐旱性较强;其喜偏碱性的砂质土壤,也能耐瘠薄土壤,可粗放管理。花果期1~10月。

中华苦荬菜的生长发育分为萌动期、出苗期、营养生长期、现蕾期、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六个时期;在整个生长季节,其根生物量、根长、根粗呈持续增长趋势,地上生物量积累成S型曲线,营养生长期快速增加,在六月上旬盛花期达到顶峰,且具有“午休”现象的光合生理特性,主要是由气孔限制因素造成。

繁殖方法

自然繁殖

根茎繁殖

中华苦荬菜可在秋季9~10月由根芽萌发出苗,以幼苗越冬,第二年3月恢复生长,5~7月开花、结果,6月种子陆续成熟;或在春季,由根芽于3月底至4月上、中旬出苗、4~9月进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种子繁殖

中华苦荬菜的种子带有冠毛,成熟后随风飘移到处传播来进行种子繁殖。

人工繁殖

组培繁殖

以中华苦荬菜的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进行人工组织培养,材料需经过自来水洗涤、氯化汞乙醇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处理,将嫩叶和叶柄分别切成合适大小的方块和小段后插入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用镊子将芽夹去,提高愈伤诱导率。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中华苦荬菜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糖类等多种营养成分,其干燥全草也具有较高营养价值,民间常将其作为食用野菜食用,叶部发达,虽有苦味却很清口,在中国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

观赏价值

中华苦荬菜植株低矮,株丛紧密,花朵繁茂,宜做观花地被应用,也可做缀花草坪。

药用价值

中华苦荬菜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功效,主治肺热咳嗽肠炎、跌打损伤、吐血、胆囊炎、骨盆腔发炎阑尾炎等疾病。

物种鉴别

苣荬菜(苦苣菜属 wightianus DC.)为菊科苦苣菜属(Sonchus)多年生草本植物。和中华苦荬菜形态特征相似,且和中华苦荬菜都具苦荬菜的别名,中国某些地区常将这两者作为北败酱药材使用。

中华苦荬菜和苣荬菜的显微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均有不等式气孔和外韧型维管束。两者的主要区别为苣荬菜的叶表皮细胞垂周臂略弯曲,细胞内含有大量的颗粒物。中华苦荬菜的维管束为3束,苣荬菜的维管束为3~4束。

物种危害及防除

中华苦荬菜主要危害小麦、蔬菜、果树等;其在部分旱地作物田、葡萄园、苗圃,发生数量大,受害较严重。可通过物理(采用人工拔草、锄草、用犁耙或农机翻耕等手段)、生物(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病毒及其代谢产物防除杂草)和化学(使用化学药剂)三种方法来进行防除。

相关研究

种子特性研究

中华苦荬菜种子经过长时间储藏会导致种子活力降低,使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和吲哚-3-丁酸处理有利于促进种子的发芽,而不适浓度的吲哚-3-丁酸对中华苦荬菜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有效成分积累动态研究

中华苦荬菜黄酮含量在苗期较少,随着生长发育含量增加,在6月7日盛花期达到峰值,之后植株进入果实成熟期总黄含量下降,不同时期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中华苦荬菜总三萜含量在苗期最高,随着生长发育含量降低,花期总三含量维持在一定水平,之后植株进入果实成熟期再次下降至最低值。综合考虑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中华苦荬菜的最佳采收期为6月初。

参考资料

..2023-04-26

..2023-04-26

..2023-04-26

中华苦荬菜.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4-26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26

..2023-04-26

..2023-04-26

..2023-04-26

..2023-04-26

..202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