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哥窑

哥窑

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列为宋代名窑,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哥窑之名并不见于宋代文献,元人《至正直记》中始有哥哥洞窑的记载。明代陶瓷名著《格古要论》沿袭其说,称哥哥窑。而哥窑之名,皆因《宣德鼎彝谱》而来,但哥窑的窑址迄今没有发现。现在学术界一般将龙泉窑的黑胎青瓷称为龙泉哥窑,宫廷所藏的称为传世哥窑。传世哥窑属于官窑,产品只供宫廷,技术严格保密,故存世稀少。

传世哥窑瓷器一般胎色较深,釉色有灰青、粉青、米黄等、釉层凝厚如堆脂,釉面润泽如酥,而且基本都开有大小、深浅不一的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器物较少大器,除碗、盘、洗等以外,其他多为仿商周青铜礼器造型,如鼎式炉、式炉、贯耳瓶等,制作大方,古朴典雅。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英国戴维德基金会等,总数不足300件。

宋官窑瓷器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作品反映出高超的制瓷工艺,达到了中国瓷器史上的顶峰,历朝历代多有仿制,为明清瓷器工艺的兴盛奠定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以及考古发现的局限性,致使在宋哥窑研究中有许多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

命名

有关哥窑,宋代人对其并无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元代,明清时期相关记载日渐增多。元末孔齐在《至正直记》卷四《窑器不足珍》一节里记载“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一般人们都认为这里所记的“哥哥洞窑”应该与哥窑有密切的关联,但这里所说的“哥哥洞窑”“哥哥窑”是否和现存于北京、台北两故宫博物院以及其他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哥窑”有关,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最早见有确切的“哥窑”窑名的,是明洪武时期曹昭格古要论》载:“哥哥窑,旧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躁,色亦不好。”这条记载肯定了哥窑有旧窑和元末新烧窑的区别,新旧哥窑烧造的产品亦不尽相同,也表明在明初洪武年间,文献中尚有“哥哥窑”和“哥窑”的不同称谓,哥窑的说法并不明确。

第一次将哥窑列为五大名窑的,是明吕震所著的《宣德鼎彝谱》,其中所言“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各窑瓷器。明嘉靖年间陆深在其所著的《春雨堂随笔》中,第一次描述了哥窑瓷器的特征,也就哥窑的命名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文献记载的“哥窑”通过考古调查与发掘得到了证实。过去一般习惯地把“汝”“官”“哥”“定”“钧”称之为宋代的“五大名窑”,其中的“哥窑”就是指的传世“哥窑”。“传世”二字是考古工作者在龙泉发现了龙泉“哥窑”以后,为了加以区别而提出来的。“哥窑”应当代表的是龙泉市的民间窑,然而考虑到以往习惯的提法,为了便于研究,在“官窑”窑址还未发现之前,把它仍可称之为“哥窑”,而把“民间窑”称之为“龙泉哥窑”,来加以区别。

历史沿革

元代文献最早出现对于官窑的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孔齐静斋至正直记》:“乙未冬(1355),在杭州市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今在庆元(宋代属龙泉管辖)见一寻常青器菜盆,质虽粗,其色亦如旧窑……’”这里将“哥哥洞窑者一香鼎”所比对的“古官窑”“旧窑”应当是指南宋官窑,但并没有具体指明是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还是龙泉哥窑或龙泉官窑。

明代对哥窑的记载更加丰富,将哥窑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并解释了哥窑的命名由来。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浙江通志》(卷八“地理志”第一之八“丽水市”)记载了关于“哥窑”与“弟窑”的传说:州……龙泉九姑山在县治北,说者谓有龙首之象,宋治平初建最高亭于山之西……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高出境诸山,山巅宽平,有长湖深不可测。相传旧有古刹,龙兴云雨,没而为湖。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价高而征课遂厚。自后,器之出于琉田者,已粗陋利微,而课额不减,民甚病焉。然则为工者,亦何贵于精也。山相近有岭,日大梅岭、曰小梅岭。”刊刻于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郎瑛撰《七修类稿续稿》(“二窑”条)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市。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釉)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闻国初先正章溢乃其裔云。”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记载:“官、哥二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紫口铁足。今其泥尽,故此物不再得。…近唯处之龙泉盛行,然亦唯旧者质光润而色葱翠,非独摩弄之久,亦其裂造之工也。新者色黯质糙,火气外凝,殊运清赏。”此处说明了哥窑的烧制地点。明崇祯十年(1637)成书的宋应星《天工开物》云:“宋元时,龙泉琉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者即此。”明张谦德在《瓶花谱》中提出: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

清朱琰《陶说》云:“宋哥窑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生一、生二兄弟于龙泉之窑,各主其一,生一以兄故,其所陶者曰哥窑。生二所陶者,乃龙泉之旧,日龙泉窑。”此书认为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由于其窑土:“龙泉窑土细质厚,色甚葱翠,妙者与官哥争艳。”

关于龙泉哥窑记载的文献史料超过了历史上许多名窑,为今人留下了研究、追寻龙泉哥窑的重要线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当今古陶瓷学者、专家对史料记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看法不尽相同。目前古陶瓷学者、专家对文献史料中关于“龙泉哥窑”与“传世哥窑”的关系以及谁是史料所称的“哥窑”的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艺术特点

器型

哥窑器型丰富,陈设瓷有炉、瓶、罐、花盆等,日常生活用瓷有盘、洗、杯等。传世哥窑陈设瓷中以炉较多,造型变化亦较为丰富,常见的有式炉、鼎式炉、鬲式炉及筒式炉。器型均仿制商周秦汉的青铜礼器,具有古朴典雅的高古之气。

哥窑瓶类器物存世较多,有仿制汉代投壶的贯耳瓶,形若悬垂的胆瓶及长颈瓶。其中以贯耳瓶的变化较为丰富。宋代复古之风盛行,宫中喜奇花异草,故传世的花盆较多。

哥窑盘形器的特征是变化多端、线条优美。不仅有常见的圆盘,也有花口盘、花式盘、折腰盘等。碗造型变化不大,除敞口碗外,以葵口碗较为常见。洗为宋代流行器型,各窑口均有烧造,但以哥窑洗最为出众。哥窑的洗亦富于变化,除了较为少见的直口圆洗外,以花口洗、花瓣形洗等造型较为多见。无论何种造型,均制作规整。

胎体

传世哥瓷胎色呈沉香色、浅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色。胎料中的元素含量是钙低于1%,钠为0.7%,钾2.68%,铁低。釉色呈米白色、米黄色,不透明,釉面光泽如同敷粉。釉料中的金属含量分别是钙8.4%,钠1.9%,钾4.46%,铁低。传世品的重要特征是胎厚釉薄,胎厚达4毫米,釉色则0.7~09毫米。

传世哥瓷紫口铁足现象并不多见。因为它的釉汁流动性小,所以有的有紫口,有的没有。宋哥窑瓷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哥窑多采用裹足支烧,很少用垫烧,所以器底多隐支钉痕,而少“铁足”。支烧者钉痕较小酷似芝麻粒,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支钉数量较小的器物,如盘、碗等,以三五个为多,略大器物如洗等,则达六七个。鼎、炉的器里也多留有数量不等的支钉痕,这是由于叠套烧导致的,此后无这一烧法。

釉色

从偏光显微镜测定得知,南宋哥窑具有以下特征:釉层中的析晶物均为钙长石,呈纤维状或放射状;釉层一般较厚,釉内有石英晶体;析晶物多数偏集于釉层和胎层交接处,因此中间层明显。此外,胎层中的石英晶体较细小。传世哥窑产品的釉质基本是玉质釉,玻璃质釉极少。多次施釉,釉层肥厚。釉色以粉青、灰青、米黄居多,罕有米白釉,绝少天青釉,未见黑褐釉。米黄釉多半是黄中闪青。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攒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映出胎骨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瓷器均无此特殊现象。

纹片

哥窑釉面的“金丝铁线”为哥窑的特征之一。裂片大者如冰裂,小者如蚌,粗者如铁丝,细者如蚕丝,故有“金丝铁线”的美称。其釉色莹润,器身开有大小纹片,纵横交错,变化万千。大纹片多呈黑色,犹如铁线,小纹片细浅,呈黄色,恰如金丝。纹片大小交织,深浅相间,犹如金丝铁线附在器上。

器片纹的出现是由于胎和釉原料组成的不同,在受热过程中胎体膨胀系数大于釉的膨胀系数。在烧窑后期,降温冷却阶段,胎体外表的玻璃釉面被拉碎而出现的缺陷。由于胎釉密合牢固,虽然釉面碎裂,但釉层并不剥落。釉面光平,碎裂釉层的片纹时间长了成铁褐和浅黄等不同颜色,人们称这种大小相错的裂纹为“金丝铁线纹”或“百圾碎”,不影响在生活中使用。

代表作品

哥窑灰青釉八方贯耳壶

哥窑灰青釉八方贯耳壶,高14.9厘米,口径4.6-3.7厘米,足径4.8-6.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壶体呈八方形,口微外侈,颈部较短,腹下部丰满,高圈足。颈部饰两道凸弦纹,两侧对称置中空的筒形耳,俗称“贯耳”。通体施灰青色釉,遍布细碎开片,开片纹呈黑色。足端无釉,呈黑褐色,俗称“铁足”。此壶仿青铜器式样,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哥窑青釉鱼耳炉

宋,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外部轮廓呈“S”形,器型端庄饱满。腹两侧置对称鱼形耳,炉底施以圈足。通体呈青灰色,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外底部有6个圆形支钉痕。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爱新觉罗·弘历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鱼耳炉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

哥窑乳钉五足洗

高9.2厘米,口径18.8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直口,圆唇,直腹壁,口沿有五枚乳钉。下部设五个如意形扁足。足底和圈足均无釉,应是在烧成的时候作为支撑点,防止受力不均而导致器物变形。施米黄釉,釉面光洁,器身布满深褐色和浅黄色的大小开片,纵横交织,即所谓的“金丝铁线”。足端和圈足处露出深褐色胎骨。器内底心有六个支钉痕,系器内叠烧其它器物所留下的痕迹。

价值和影响

哥窑的生产是皇权和等级的象征,是瓷器高峰的代表。宋代官窑独特的组织管理形式直接影响了后代制瓷业的发展。宋代瓷器作为一种礼器扩展到名堂和家庙,官窑所创导的瓷质礼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并最终成为祭器的主角和主流。

哥窑的装饰手法既不是彩绘,也不是刻划,而是使用开片的技法,通过而是使用开片的技法,通过人为的手段使釉面出现各种各样长短大小不一,纵横交错环绕的开片来表现瓷器的内涵,并达到美化外观的目的。用简洁自然的线条表达出深刻的涵义和意境。反映了儒家中庸和道家自然无为的观念。

相关研究

哥窑产地

由于迄今未曾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有在文献《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浙江省龙泉市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室陵寝的随葬品。对哥窑的烧造地点,学术界有多种看法:

周仁将传世“宋哥窑”与龙泉、景德镇胎、釉的外观特征、化学粗成及其化学祖成分布,显微拮构,以及其中的微量元素种类及其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传世“宋哥窑”在好多方面都和景德镇的同类型作品比较接近,而和龙泉黑胎青瓷则很少共同之处。初步认为,传世“宋哥窑”很可能是宋以后景德镇所烧造的。

郭演仪通过传世哥窑瓷器与宋官窑、汝官窑、临汝窑、龙泉哥窑及景德镇仿哥窑等相关窑区的瓷器以及典型原料成分的对比,提出了传世哥窑烧造地点的新看法,认为传世哥窑瓷器首先与北宋官窑瓷一起在河南窑区烧造,随后又可能与南宋官窑瓷一起在杭州窑区利用河南引进的部分原料生产制作。

段鸿莺 、丁银忠等学者利用便携 X 射线荧光能谱仪对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明清仿哥釉器物釉进行无损测试分析,积累了传世哥窑的相关分析数据,认为传世哥窑器的产地在浙江杭州,窑址可能在杭州凤凰山附近。

哥窑烧造年代

传世哥窑的生产年代也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之一,由于传世哥窑器物本身并未带有纪年款识且不见于墓葬出土,因此目前仅能从文献记载及其与窑址瓷片的类型学对比和科技分析来对其生产年代进行推断。对于科技分析而言,绝对测年法如热释光技术,需对传世哥窑完整器进行打孔抽样,这种有损分析是不被允许的;而相对测年法则可将窑址不同地层、不同时期瓷片与完整器进行元素组成对比分析,从而找到相匹配的生产年代。然传世哥窑的确切窑址尚未找到,故在现阶段,尚无法得到生产年代的具体信息,寄期待于更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有学者从文献、工艺条件、文化因素三个方面考证、认为传世哥窑瓷器“基本特色的形成,及其中最精美部分的产生,应该是在宋代,而不应是在元代。”这是在对哥哥洞窑晚期遗物以及文献记载中哥窑之名演变情况分析得出的。

有学者认为传世哥窑年代为元、明时期的理由是:“宋代并无哥窑之说,哥窑之名源于元代的哥哥洞窑,到明早期,‘哥哥洞窑’被简称为哥窑。由元末的‘决类古官窑’可知,哥窑出现之初是仿官窑的,之后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哥窑的时代应为元明时期。”

李刚先生则认为:“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分析,哥窑瓷器的年代约为元代晚期至明早期。”

参考资料

哥窑.故宫博物院.2023-04-13

哥窑灰青釉八方贯耳壶.故宫博物院.2023-04-15

哥窑青釉鱼耳炉.故宫博物院.2023-04-15

哥窑五足洗.上海博物馆.202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