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录
《东华录》是由清代蒋良骐所编著的大型编年体史料长编,也称《蒋氏东华录》,主要取材于《清实录》作为补充清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因为当时重开的国史馆设在东华门内,所以题名为《东华录》。全书三十二卷,成于乾隆,成书按年月日依次编排,记录从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世宗雍正十三年 (1735)间,五方上帝六朝的重要史料。所记内容虽然简略,但保存了传本所不载的一些史料,补充了清代历史资料的部分缺失,对研究清朝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书名
“实录”是清代历朝皇帝去世后,史官根据皇帝的生前起居注和办公文件编辑的皇帝生平事迹,作为后世根据的材料,也是前皇帝在位时所留下的有关政治活动的文书档案。其中包括诏令、奏疏和每日记录皇帝活动起居等,根据所记事迹,用编年体的方式编撰而成的史料长编。按年月日依次排比成书,所记之事皆为纪实,不加褒贬,所以名为“实录”。由于当时主管编修的国史馆开设在东华门内,所以题名为《东华录》。
成书背景
《东华录》的成书是由蒋良骐摘抄:实录、红本及其他官书和私人著述而得。蒋良骐(1723—1789年)字千之,广西全州人,清乾隆辛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后晋升内讲,侍郎、鸿胪寺少卿、太仆寺卿等职,《东华录》正是他任国史馆编修时所著。除了纂修的《东华录》外,他还著有《下学记》《京门草》《伤神杂咏》及《覆釜记游》等。乾隆三十年(1765)国史馆在东华门内重新开馆,蒋良骐任国史馆纂修,负责编修国史,参与此事的史臣会通过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自己承担的人物,按照国史馆条例,纂修这些人物传记时,凡是涉及当时的社会大事,不采用私家著述的事实,而是以实录等官方书籍为准。于是蒋良骐在国史馆查阅历朝实录、红本和各种官书文献,边读边录,最后抄录了五帝六朝(从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的大臣列传及皇帝生平事迹,朝国大典,兵礼大政。凡是与正史列传有关的人物他都记录在册,防止资料丢失,按照年份逐年记载,积久成书,共三十二卷。
内容
《东华录》全书三十二卷,约31万字,计天命1卷,皇太极2卷,崇德1卷,顺治4卷,康熙16卷,雍正8卷。以《清实录》及其他红本和各种官书,抄录五帝六朝(从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的人大臣列传及皇帝生平事迹,朝国大典,兵礼大政。其中的内容不只是摘抄“实录”文字,还搜集了其它资料融合在书中。如第二十卷康熙四十五年元月条,记载川陕总督博济疏奏贯彻官颁斗出现的问题,提及“陕甘满汉十余万兵丁”,但是《清圣祖实录》却未提到。而且在材料来源上,蒋良骐并不是专抄“实录”,他还从“红本”中辑录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如顺治十二年十月给事中张文光请遇官员病故,照品堪给勘合疏等条,均注明资料来源是“红本”。其中还保存了一些重要的一次文献资料,如顺治元年史可法答爱新觉罗·多尔衮书,蒋录据原札录书,“实录”却没有记载。
特色
记载内容
首先,蒋录保存了其他“实录”所不载的一些重要史料。清史专家孟森也指出:蒋良骐所编《东华录》虽较虽然简略,但是记录了乾隆改定前的旧本,保留了传本实录所没有的一些重要史料。如顺治时弊政之一的逃人法,“王录”没有详细记载,蒋录卷7则辑录了顺治十二年(1655)给事中李裀抨击逃人法之奏疏,且内容较为详细。再如康熙元年(1662)南明永历致吴三桂书,既指责吴“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叛明降清,又希望通过吴能使自己“与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圣朝”,以保全其性命。此信明季史籍失载,而《清实录》存之,《清实录》修改后,只有蒋录卷8存留。
材料来源
在材料来源上,他在自序里就说了:"谨按馆例,凡私家著述,但考爵里,不事实,惟以实录、红本及各种官修之书为主。所以相较于之前的同类型体裁的专抄实录风格,蒋良骐的《东华录》材料来源除了从“实录”摘编外,还参考了许多官修隶书,从“红本”中辑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宫廷秘闻他也有所记录,只是后来的传本被删减了部分。例如:所录顺治十二年十月给事中张文光请遇官员病故,照品堪给勘合疏等条,他都明确的注明资料来源是“红本”。卷14康熙 二十七年(1688) 二月,御史郭琇参劾大学士纳兰明珠之奏疏原文,反映清代统治集团内部的派别斗争,而“郭疏稿,实录未载”,内阁也没有保存原档,蒋良骐是从郭琇《华野集》中录出来的。
史料考订
《东华录》在史料考订上颇有成就,在编纂上也有可取之处。全书的按语和夹注,按内容可分以下几类:注释,补充史料, 史实考订,说明史料出处,勘误。《东华录》全书光是按语和夹注就有几十条,如皇太极八年四月辛巳“初命礼部考取通满洲、蒙古、汉书文者为举人十六名,各赐衣一袭,免四丁,宴于礼部”。此条下注:“此设科取士之始”。又如雍正十二年五月"吏部议副都御史西林觉罗·鄂尔泰奏:满给事中员映,请照汉给事中之例,俱以御史转补,从之"。此条下注:"从前满、汉给事中俱从员外郎补”。这种纂辑和整理史料的方法方便我们更直观的了解事件的始末,大量的史料考订增加了内容的可靠性。
后世影响及历史评价
在当时,实录一般是用满,汉,蒙文抄录若干本存放于皇宫,另有一部是存放在沈阳市(现沈阳故宫的崇谟阁清代发源地),对外是不印的,所以《东华录》的出现,满足了当时民间了解本朝历史的要求。其次,实录的量一般都较大,现在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清实录》多达60卷,日常查找资料比较麻烦,相对于《清实录》来说《东华录》更简略,查阅起来较为方便。而且《东华录》成书较早,当时编修的时候清廷还未大规模的篡改实录,所以该书所记的内容较好的保存了史料原貌。由于不是专抄实录,蒋良骐在书中还摘编了一些实录中所没有的内容,所以作为研究清史的一手资料,它与《清实录》互为补充,历史学价值较高。清史专家孟森也指出:蒋良骐所编《东华录》虽较虽然简略,但是记录了乾隆改定前的旧本,保留了传本实录所没有的一些重要史料,如顺治帝时弊政之一的逃人法,“王录”没有详细记载,蒋录卷7则辑录了顺治十二年(1655)给事中李裀抨击逃人法之奏疏,且内容较为详细。
续编版本
蒋氏《东华录》
蒋良骐编撰《东华录》开创了“东华录史”的先河,起初只有抄本流转,同治十一年(1872年)始刊行,即聚锦堂刊本。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林树惠、傅贵九的校点本《东华录》。2000年,学苑出版社出版了蒋良骐编撰的《清东华录全编》。
王氏《东华录》
光绪年间,王先谦续编乾隆、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史事,为230卷,名《东华续录》,由于蒋氏东华录较为简略,所以王先谦又重新辑录了雍正以前史实,成 书295 卷 ,与《东华续录》合在一起,称为《九朝东华录》。成书后有长沙王氏原刻本,光绪十年(1884年)上海广百宋斋校印本,还有分朝印行的本子,如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道光朝本,光绪十五年至十六年(1889—1890年)的咸丰朝本,光绪年间的同治朝本。1999年,学苑出版社出版了15册的《十一朝东华录》。
潘氏《东华录》
潘颐福仿“蒋录”体例所著的咸丰朝《东华录 》69 卷,加上王先谦编撰同治朝《东华录》100卷,与《九朝东华录》合在一起统称为《十一朝东华录》共594卷。该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商务印书馆本。
朱氏《东华录》
宣统元年,朱寿朋又编撰有出版了《光绪朝东华录》220卷,记同治十三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史实。成书于《清德宗实录》之前,资料来源是邸抄、报刊等,许多内容为“实录”所没有的,较有参考价值。刚成书时就有排印本,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静庐的校点本《光绪朝东华录》。
东华录 东华续录(全十七册)
2008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7册的《东华录东华续录》。
参考资料
清东华录全编(2000年正版书 16开精装 全25册).孔夫子旧书网.2023-12-20
东华录 东华续录(全十七册).豆瓣读书.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