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枞
鸡枞(食虫类:Termitomyces albuminosus (Berk. ) R. Heim,拼音:jī zōng),别名鸡纵菌、白蚁菇、荔枝菌、豆鸡菇、鸡菌、伞把菇、鸡肉丝菇、蚁巢伞菌等。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蚁巢伞属真菌。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亚洲热带、南太平洋岛屿和亚洲的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福建省、台湾、江苏省、浙江省、海南省、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鸡枞生态类型特殊,其假根与地下土栖白蚁巢相连,与白蚁(Macrotermes bellicosus)共生,故又称为白蚁菇。
鸡枞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幼时圆锥形,似斗笠,后渐伸展,中央部分有显著的乳头状突起,中央凸起部分深褐色,周围淡褐色,边缘灰褐色,灰白色至淡黄色,往往呈辐射状开裂,表面湿时黏,光滑。菌肉肥厚,色洁白。菌褶稠密,幼时白色,老熟后变为米黄色,弯生或近离生,边缘波状。菌柄较粗壮,白色或同菌盖色,内实,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细长假根,长可达40厘米。孢子印奶油色或带粉红色。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
鸡枞子实体可入药,具有益胃,清神,治痔的功效。鸡枞食用时鲜美可口,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菌,富含高蛋白、低脂肪、低,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历史
鸡枞在中国的食用历史悠久,成书于嘉靖五年(1526年)的《南园漫录》中记载,“鸡枞,菌类也。惟永昌所产为美,且多。......镇守索之,动百斤。果得,洗去土,量以盐煮烘乾,少有烟即不堪食。采后过夜,则香味俱尽,所以为珍”。明代杨慎把鸡枞比作仙境中的琼汁玉液,其质地细腻,兼具脆、香、鲜、甜等风味特色。清代大学问家赵翼的《路南食鸡枞》中也写道:“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可和鸡枞中的“鸡”相吻合。
分类
分类研究
分类学上把与白蚁共生的大型食用真菌分为蚁巢伞属和华鸡枞属(Sinotermitomyces)。魏铁铮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蚁巢伞属和华鸡枞属进行研究,认为华鸡枞属为蚁巢伞属的异名,其属的空柄华鸡(S. cavus)为鸡枞的异名。但付子艳研究表明空柄华鸡ITS序列与鸡枞有所不同,它们应该是不同的种。
类群划分
中国云南省是世界蚁巢伞属的主要分布中心区域之一,占世界已知种类的19%。云南蚁巢伞属按亲缘关系可以划分为6个分支,其中,鸡枞与乳头盖鸡枞(T. mammiformis)、空柄鸡枞为同一分支。
形态特征
鸡枞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3-25厘米,幼时圆锥形,似斗笠,后渐伸展,中央部分有显著的乳头状突起,中央凸起部分深褐色,周围淡褐色,越往边缘颜色越淡,边缘灰褐色,灰白色至淡黄色,往往呈辐射状开裂,表面湿时黏,光滑。菌肉肥厚,色洁白。菌褶稠密,窄,不等长,幼时白色,老熟后变为米黄色,弯生或近离生,边缘波状。菌柄较粗壮,长3-15厘米,直径0.7-2.4厘米,白色或同菌盖色,内实,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细长假根,长可达40厘米。孢子印奶油色或带粉红色。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
鸡枞生长的白蚁巢被称为菌圃,菌圃直径常为1-40厘米,颜色灰白至紫褐色,状如胡桃属,主要由菌丝、泥土和含有大量植物残体的白蚁排泄物组成。鸡枞的菌丝密布交织于白蚁排泄物之中,并在其表面由分生孢子和球状胞形成大量的小白球,称菌丝瘤。
分布
鸡枞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亚洲热带、南太平洋岛屿和亚洲的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福建省、台湾、江苏省、浙江省、海南省、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
生长习性
适应性
鸡枞属于中温型菌类,孢子最适萌发温度24-26°C,菌丝生长温度20-27°C,最适生长温度25°C;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12-24°C,最适分化温度16-20°C。菌丝体生长阶段营养基质含水量46%-58%;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90%-100%。菌丝生长pH值2.5-11.5,最适pH值6.5。菌丝体对光照要求不高,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正常生长,但是子实体出土后,菌盖开伞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共生关系
鸡枞在地下蚁巢里生长发育,是与白蚁共生的真菌。白蚁菌圃为鸡枞生长提供营养,为其子实体的形成和发生创造条件,并且为鸡枞传播孢子;另一方面,白蚁取食鸡枞的菌丝体。两类生物群体互助互利,共栖于同一生活环境。
生活史
鸡枞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在子实体成熟后,菌褶里弹射出担孢子,适宜条件下,担孢子萌发形成单核菌丝(初生菌丝);初生菌丝质配后形成次生菌丝,次生菌丝以锁状联合的方式进行细胞分裂。次生菌丝生命力顽强,在适宜的环境下缠绕成白球状的突起,随之发育成子实体的原基,原基依靠菌圃上的营养物质逐渐伸长变大,产生圆柱状菌索,圆柱状菌索离心生长,并插入菌圃上层土壤形成假根,假根的顶部向地面生长,并逐渐分化形成菌盖和菌褶,菌盖中央的乳头状突起顶破土表露出地面,菌柄进一步伸长,菌盖、菌褶等部分完全展露出来形成完整的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又形成新的担孢子,开始新一轮的有性繁殖。
鸡枞有3个无性循环,分别是分生孢子萌发成初生菌丝,经过细胞质融合,形成次生菌丝,又产生分生孢子;双核次生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后又形成次生菌丝;两个初生菌丝间接合形成双核的次生菌丝,继而又交织成小白球。
栽培
制种
由于鸡枞与白蚁共生共存的特殊关系,配置培养基时将白蚁巢煮汁加入。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培养鸡枞母种、原种,等待接种栽培。
接种
当气温稳定在12-24°C时,用适合大小的塑料袋装料,封口后灭菌,冷却至常温后接入鸡枞菌块。接种完毕后将菌袋置于16-20°C、洁净、黑暗的培养室中发菌培养。一般40-50天后,菌丝可长满料袋。然后继续培养至袋口或袋壁上出现许多珊瑚瘤点,这时表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即可脱离菌袋。
埋袋盖土
埋袋时间最好安排在4-6月份。场地选择地势平整、灌溉方便、土壤肥沃的酸性菜园土。整地作,畦底和四周撒一层多菌灵或托布津进行消毒。然后将发好菌的菌袋脱去塑料袋,把菌棒排放于畦内,用腐殖土覆盖,等待收菇。期间注意降温保湿,当鸡枞子实体的菌盖将要伸直而尚未开型时即可采收。
相关品种
在中国的鸡枞出产区中,以云南省所产鸡枞为佳,其中以富民赤所产的鸡枞为最好。其特点是肉白似雪,肥而细嫩,清香而鲜甜。鸡枞品种较多,有白皮鸡枞、黑皮鸡枞、大西洋青鳞鱼鸡枞、黄皮鸡枞、土堆鸡枞、蒜头鸡枞等。其中以黑皮鸡枞和青皮鸡枞的品质最好。
用途
药用
鸡枞子实体可入药。味甘,性平,无毒。具有益胃,清神,治痔的功效。
食用
鸡枞食用时鲜美可口,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菌。据测定,鸡枞总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达26.8%、32.8%,还含有纤维、脂肪以及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8%,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0.63,利于人体吸收,可作为高质量植物蛋白质来源。
资源开发
鸡枞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稀少的子实体,中国对鸡枞子实体人工栽培的研究历史由来已久。1993年,刘小争报道使用配方配料制成培养基,在合理的光照、空气和温湿度控制下成功栽培出了鸡枞。2015年,谭永忠又报道了袋装栽培鸡枞成功的案例。然而,截止到2019年,人工栽培野生鸡枞的研究仍处于需要不断验证和进一步探索的阶段。
研究
开发利用研究
鸡枞不易保存,采收后若不能立即食用,很快就会腐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鸡枞进行加工,可促进其开发利用。胡尚勤等以鸡枞子实体为原料制得鸡枞酱,制作方法简单,利于鸡枞酱生产工艺技术的推广和鸡枞的进一步开发。鸡枞酱富含营养成分,维生素c含量高,还含有十分丰富的矿物元素例如钙、锌、铁、钾,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新型调味品。
鸡枞分泌酶
研究表明,鸡枞可以分泌纤维素酶分解纤维,以供白蚁食用。Rouland等认为,在白蚁与鸡枞共生的体系中,产生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鸡枞可以分泌这两种酶,白蚁的唾液腺则可以产生纤维素酶。Matoub和Rouland在这个鸡枞-白蚁共生体系中提取了四种木聚糖酶,两种来自白蚁,另外两种来自鸡枞。最终结果显示,其中有两种木聚糖酶为相同物质。
药理作用
王一心等人研究表明,鸡枞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王思芦等人研究表明,鸡枞多糖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陆奕宇等研究表明鸡枞粉提取物具有明显镇痛抗炎药作用。
延伸文化
中国古代人民将鸡枞称作玉芝、琼英,可见鸡枞的珍贵。据说朱由校朱由校为了能吃上鸡枞,仿效李隆基的做法,命令飞骑传送。即便这样,当时宫中能吃到鸡枞的人也不多。除了分给“魏忠贤”魏忠贤一些尝鲜外,连后宫中的妃子也往往吃不到。
参考资料
鸡枞.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