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猗卢
拓跋猗卢(?—公元316年),鲜卑族,定襄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人,北魏皇帝先祖,晋朝时期鲜卑拓跋部首领之一,曾建立拓拔代国。
拓跋猗卢是鲜卑拓跋部首领拓拔力微之孙,拓拔沙漠汗之子,拓拔猗和拓跋弗之弟。 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拓跋猗卢被拓跋部头领禄官任命统领鲜卑西部,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禄官死后,拓拔猗卢统一鲜卑东、中、西三部,出兵并州,把牧民迁徙到云中、五原、朔方一带,猗卢还西渡黄河,击败匈奴、乌桓等部。拓跋猗卢重用晋人卫操等人,又与拓跋猗迤合兵击败匈奴刘渊。晋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拓拔猗卢派兵帮助晋朝并州刺史刘琨大破白部鲜卑和匈奴铁弗部刘虎,被晋朝加封为大单于、代公。猗卢因封地代郡离得太远,向刘琨要来了勾注、陉北数百里的土地,并迁入十万户牧民到这一带居住。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拓跋猗卢出兵助刘琨击败了汉赵大将军刘粲;次年,拓跋猗卢以盛乐城为北都,又修筑了南都平城(今大同市)和新平城。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拓跋猗卢领地内的万余户杂胡意图叛变响应石勒,被猗卢全部诛杀;第二年,司马邺加封拓拔猗卢为赵代王嘉,猗卢设置了官署,制定了法令,建立了拓跋代国。晋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拓跋猗卢因宠爱幼子拓拔比延,想让比延继承王位,在征讨长子拓拔六修失败后,被六修所弑。拓跋珪拓跋称帝后,追谥拓跋猗卢为穆皇帝。
拓拔猗卢善于用兵,也善于向先进的中原文化学习,他建立了拓跋代国,设置官署,制定刑法,任用晋人卫操、卫雄、箕澹等人,壮大了鲜卑拓跋部的力量。
人物生平
初露锋芒
拓跋猗卢的祖父拓拔力微,父亲拓拔沙漠汗,以及两个兄长拓拔猗㐌和拓跋弗都曾是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晋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北魏昭帝禄官元年),时任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禄官将领地分为三部分,东面的一部自己率领,居住在上谷北、濡源以西的地区,东与宇文部相接;中间的一部由兄长拓跋沙漠汗的儿子拓拔猗㐌率领,居住在代郡的参合陂北方;拓拔猗㐌的弟弟拓跋猗卢率领西部,居住在定襄的盛乐故城。从拓跋力微以来,鲜卑拓跋部就一直与西晋交好,拓跋部的实力也逐渐强盛。
同年,拓跋猗卢出兵太原市,把牧民迁徙到云中、五原、朔方郡一带。猗卢还西渡黄河击败了匈奴、乌桓等部。晋代郡人卫操和侄子卫雄和箕澹投奔拓跋部,劝说猗卢招纳晋人。猗卢把军政大事托付给卫操等人,前来归附的晋人就渐渐多了起来。在猗卢的经营下,拓跋姓西部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大,从杏城(今陕西黄陵县西南)以北八十里,直到长城原,夹道立碑,与晋朝分界而治。
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北魏刘弗陵禄官十年),晋东瀛公司马腾请求拓拔猗卢出兵攻击匈奴大单于刘渊,猗卢与猗㐌合兵在西河(今内蒙鄂尔多斯市东部及晋西地区)击败了刘渊,与司马腾在汾东结盟后回师。
统一三部
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北魏昭帝禄官十三年),拓跋禄官死后,拓跋猗卢统一了拓跋三部。慕容部的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猗卢与慕容廆通好。幽州太守王浚花重金贿赂拓跋猗卢,并联合慕容廆,共同征讨段部鲜卑首领疾陆眷,猗卢派长子右贤王六修带兵前去,被疾陆眷打败。
公元308年(晋朝永嘉二年,北魏晋穆帝猗卢元年),匈奴大单于刘渊自称汉王,建年号为元熙,国号为汉,史称汉赵、前赵。 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北魏穆帝猗卢三年),白部鲜卑反叛迁入西河,与附属于汉赵国的匈奴铁弗部刘虎联合起来,进攻时任西晋并州刺史刘琨治下的的新兴(今山西忻州)、雁门(今山西西北部)二郡。刘琨亲自领兵征讨白部及乌路孤,并送儿子刘遵到拓跋猗卢处为人质,并言辞恳切地奉上厚礼,请求猗卢派兵援助。猗卢派侄子拓跋郁律带领二万骑兵,大破白部鲜卑和匈奴铁弗部,并屠了他们的营地,刘虎收集残兵和部族,向西败走渡过黄河逃到朔方郡境内。
加封代公
之后,刘琨与拓跋猗卢结拜为兄弟,并上表请求朝廷酬谢猗卢,司马炽下诏加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以代郡为封邑。当时代郡属于幽州,幽州刺史王浚不愿意将代郡让给拓跋猗卢,派兵攻击猗卢,猗卢击败了王浚派出的兵马,于是王浚和刘琨有了嫌隙。
拓跋猗卢因为封地离的太远,和部落的百姓没有连在一起,于是要求刘琨将勾注、陉北(今山西代县西北雁门关所在陉岭以北地区)的地方给他,刘琨想要依靠拓跋猗卢的势力,于是将马邑(今山西朔州)、阴管(今山西朔县东南)、楼烦(今山西宁武)、繁(今山西浑源县西南)、(今山西今浑源)五个县的民众迁徙到陉南,建立了城邑,把东接代郡、西连西河、朔方,方圆数百里的这些地方都献给了拓跋猗卢。猗卢于是迁徙了十万户牧民到这一带居住。刘琨又派人请求拓跋猗卢出兵洛阳靖难,猗卢派出两万步兵和骑兵,晋朝太傅东海王司马越以洛中遭了饥荒为由推辞,于是猗卢的大军就撤退了。
同年,汉赵国主刘渊死后,他的儿子刘聪继立。刘聪加封石勒为侍中、征东大将军,乌桓部叛变了王浚,偷偷归附了石勒。六月,刘琨与代公猗卢在陉北会面,商议进攻汉赵。秋天,刘琨进攻并占据了蓝谷(今山西太原市晋源镇西南),猗卢派遣拓拔普根屯守在北屈(今山西吉县东北)。刘琨派监军韩据从西河向南,准备进攻西平(今西平县)。刘聪派大将军刘粲等迎战刘琨,骠骑将军刘易等迎战普根,荡晋将军兰阳等驻守西平。之后刘琨带兵返回。刘聪仍然让这些军队屯守在原地,为以后的进攻做准备。
征讨汉赵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北魏穆帝猗卢四年),刘琨的下属牙门将邢延在新兴叛乱,归顺了汉赵刘聪,猗卢派兵追讨,刘聪退走。 次年,刘琨派人请求拓跋猗卢出兵征讨刘聪、石勒,猗卢应允了刘聪的请求。刘聪派儿子刘袭击了太原市(今晋源区),杀害了刘琨的父母,占据了城池,刘琨向猗卢报告了情况,猗卢大怒,派遣大儿子六修和侄子普根,以及卫雄、范班、姬澹等为前锋,猗卢亲自统帅二十万人为后续部队,刘琨收集散卒数千人为向导。六修与在汾东将汉中山王刘曜打败,刘曜身中七处重伤,被部将傅虎救起,傅虎战死,刘曜逃到晋阳,与汉赵大将军刘粲焚烧了重,连同汉赵的镇北大将军刘丰驱掠晋阳民众,越过蒙山逃走。
十一月,猗卢派出追击的骑兵与其战于蓝谷,斩杀了刘粲的将领刘儒、刘丰、简令、张平、邢迁等三千多人,伏尸数百里。刘琨前来拜谢,拓跋猗卢以礼相待。并且给刘琨赠送了马牛羊各千余,车令百乘,又留下了精锐部队戍守此地。 这一年,晋朝雍州刺史贾疋、京兆知府净阎鼎,因为司马炽为刘聪所挟持,立怀帝兄长的儿子秦王业为太子,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称行台。猗卢于是下令再次戒严,与刘琨应对措施,让刘琨自己组建晋行台,统帅指挥,猗卢将派十万骑兵从西河鉴谷向南出发,晋绥军从永济市(今山西永济)东度,于临汾市(今山西临汾)会师,消灭刘聪,迎回晋怀帝。但这个计划并没有实现。
筑城定都
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北魏穆帝猗卢六年),拓跋猗卢将盛乐作为北都,修故平城为南都。猗卢登上平城西山,观望地势,在向南百里的地方、于灅水的阳面黄金根堆筑了新平城,晋朝人成为小平城,猗卢派大儿子六修镇之,统领南部。
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北魏穆帝猗卢七年),拓跋猗卢再次与刘琨相约,于平阳会师,征讨石勒、王浚。拓跋猗卢的领地内有匈奴杂胡万余户,是石勒的同族,听说石勒攻破了幽州,图谋叛乱以响应石勒,被猗卢发现后全部诛杀,征讨刘聪的事情也就暂时中止了。
受封代王
晋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北魏穆帝猗卢八年),司马邺加封拓跋猗卢为赵代王嘉,设置了官署,以代郡和常山二郡为食邑。猗卢向刘琨要雁门从事莫含来辅佐他,莫含是雁门郡繁畤县人,家中豪富,在刘琨府中做从事官,与拓跋鲜卑常有往来,很受猗卢器重。莫含不愿去给猗卢做事,刘琨晓以大义,莫含于是北行到代国为官,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晋帝又送给拓跋猗卢一些音乐事物,虽然比不上晋朝完备,但代国的礼乐制度也已初具雏形。
拓跋代国建立之前,法规宽简,民众不知禁令,拓跋猗卢制定了严厉的刑罚,每以军法从事,有犯法的人部民,甚至连累整个部族都被诛杀,老幼相携而行前去刑场,没有一人敢逃匿。
被弑身亡
晋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北魏穆帝猗卢九年),拓跋猗卢因喜爱小儿子比延,想让比延继承王位,他让长子六修到新平城居住,并且罢黜了六修的母亲。猗卢还夺来六修日行五百里的骏马送给比延。六修来朝见猗卢的时候,猗卢让六修参拜比延,六修不从。猗卢让比延坐在猗卢的坐上,用上猗卢的依仗,让人引导出游,六修看见了,以为是猗卢出游,伏在路边参拜;等步辇到了跟前,才发现是比延,六修恼羞成怒地离开了。 后来,猗卢召见六修,六修在新平城不应召。猗卢十分生气,领兵征讨六修,但被六修打败。猗卢微服逃往民间,被民间的妇人认了出来并报告了六修,于是猗卢被六修所弑。
死后内乱
拓拔普根听说六修弑父,立即率兵北上讨伐六修,歼灭六修,平定中部南部,又入驻平城,继代王之位。一个月后,普根去世。拓跋猗卢和拓拔普根死后,卫操当年所组建的汉臣内阁迅速瓦解,当时的代国分为旧人和新人两派,旧人指拓跋鲜卑族,新人指晋人、新降的汉人和乌桓,动乱中新旧猜嫌,互诛戮。新人派的首领人物卫雄、箕澹,与刘琨质子刘遵率领汉户和乌桓共三万家,牲畜十万头,南入太原市归附刘琨。经此一乱,拓跋代国元气大伤,拓跋部重新陷入了数十年的内乱之中。
人物成就
兴建三都
被封为代公之后,拓跋猗卢以盛乐故城为北都,修平城为南都,又修建了新平城,被称为“三都”。拓跋三都的战略形势如下:盛乐是拓跋猗卢的老巢,从猗卢的爷爷拓跋力微开始,经过几代人经营,已是拓跋姓的西北大后方,北控漠北,西敌羌胡,南据长安,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平城一带,是拓跋猗迤以来向南用兵的战略据点。从猗卢开始就常驻平城,重心南移,东部原来拓跋禄官的地盘,由平城辐射管理。自猗卢开始,全数得了雁北之地,于是就近又设了一个战略据点新平城,作为南下雁门的屯兵据点。新平城管辖南部,平城管辖中部和东部,盛乐管辖西部。于是,盛乐、平城、新平城,三都成角之势,牢不可摧。拓跋猗卢兴建的这三个首都,改写了拓跋姓以游牧为业的历史,开始有了定都的概念,从此拓跋氏的生存方式也由单纯的游牧,逐渐转向了游牧与农耕的结合。
重用汉臣
拓跋猗卢受封赵代王嘉以后,拓跋氏建立了第一个王国——代国。拓拔猗卢重用汉臣,置官署,明法令,对拓拔代国国体的汉化起了很大作用。猗卢对跟随卫操来的宗室乡亲,都拜官授爵,卫操死后,卫雄、箕澹都当上了左右辅相,属下卫勤、卫崇、卫清、卫泥、段繁、王发、范班、贾庆、贾循、李壹、郭乳等汉人士子也各有任命。这一套由汉人组成的班子,在拓跋猗卢在世时,成为拓跋姓新生代改革派的核心力量,为北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评价
宋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拓跋猗卢擅长用兵,用法严厉。
北齐魏收编撰的《魏书》中评价拓跋猗卢才智超群,仪容英俊,勇略过人。
家族成员
祖父 :拓拔力微 ,追封为北魏神元帝。
父亲:拓拔沙漠汗,追封为北魏文帝。
母亲:封氏,追封为北魏文皇后。
哥哥:拓拔猗㐌,追封为北魏桓帝。
哥哥:拓拔弗, 追封为北魏思帝。
长子:拓拔六修,弑杀拓跋猗卢。
幼子:拓拔比延。
侄子:拓拔普根,追封为北魏景帝。
侄子:拓跋郁律,追封为北魏平文帝。
轶事典故
严刑峻法:拓跋猗卢用法严厉,他制定了严格的、不近人情的刑罚,对于犯法的人,经常以军法行事。猗卢当政期间,各部部民一不小心就会触犯他的法令,犯法的人就要受死,而且必须主动积极、匆匆忙忙去受死。因为一旦超过了去受死的规定期限,就会连累整个部族全被杀掉。或有携家带口去到刑场的,有人问他们干什么去,就回答说去伏诛。拓跋猗卢靠严刑峻法失去了民心,为将来埋下了祸根。
相关文物
猗卢残碑拓本:该拓本附柯昌泗题记一则,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拓本阳面49×30cm,文字竖刻一行,只有“王猗卢之碑也”六字,字有界格。“王”字缺首笔,其上当残去一“代”字无疑。罗振玉据柯昌泗提供信息,著录此残石于《石交录》中,见《罗雪堂全集》。残碑阴面54×21cm,刻狩猎图像,柯氏手笔题记居于阴面之右上方。此残碑经过精于金石鉴定的罗振玉和柯昌泗鉴定,应当不是赝品。当代学者田余庆认为,猗卢碑是在雁门山中猗卢潜埋近处临时竖立之物,可以说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墓碑,竖碑目的在标定埋所在之区,以待后人处理。至于依拓跋习俗潜埋而又依汉人习俗立碑为志,这是由于主其事者是汉人刘琨的缘故。当代学者朱中原认为,此残碑书体在隶楷之间,隶书成分较重,但尚无魏碑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