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出现的精神障碍综合征,又称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
重大创伤性事件是PTSD发生的基本条件,其中包括:战争、重大自然灾害、交通和安全生产事故、暴力犯罪事件、亲人丧失、严重躯体疾病等。PTSD的发生机制主要与遗传、神经生物学、神经影像学相关因素有关。PTSD的临床表现有出现幻觉、警觉性增高、对创伤事物主动回避、责备自身或他人等。国际上通用的PTSD诊断标准主要有ICD-11和DSM-5。
据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58%。德国研究人群总体患病危险性为1.3%,而阿尔及利亚研究结果显示人群总体患病危险性高达37.4%,同时PTSD患者的自杀危险性亦高于普通人群,高达19%。
PTS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效果更佳。PTSD的预防主要包括开展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建立心理社会康复系统等。
定义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出现的精神障碍综合征,又称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它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病因及流行病学
重大创伤性事件是PTSD发生的基本条件,其中包括:战争、重大自然灾害、交通和安全生产事故、暴力犯罪事件、亲人丧失、严重躯体疾病等。一般认为,“创伤性体验”应当包括:一是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显著创伤性影响;二是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威胁或伤害。
PTSD的终生发病率估计在9%~15%,而PTSD的终生患病率估计在一般人群中约为8%,有5%~15%的人可能有这种疾病的亚临床症状。女性的终生患病率为10%,男性为4%。这种疾病在年轻人中最为普遍,儿童也可能患有这种疾病。该疾病最可能发生在那些单身、离异、丧偶、孤僻或社会经济水平低的人身上,但任何人都可能受到影响。据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58%。德国研究人群总体患病危险性为1.3%,而阿尔及利亚研究结果显示人群总体患病危险性高达37.4%,同时PTSD患者的自杀危险性亦高于普通人群,高达19%。
战争
早期PTSD的研究主要以退伍军人、战俘和集中营受害者为对象。种族(黑人高于白人)、儿童期易感性、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军队任职(陆军高于海军)和军队训练情况等会对患病比例造成影响。战争老兵、火山爆发和犯罪暴力旁观者的PTSD患病率为3%~58%。美国老兵中战争相关PTSD的患病率为2%~17%,终身患病率约为6%~31%。其中,越南战争老兵的患病率在2.2%~15.2%,海湾战争老兵的患病率在1.9%~13.2%,而阿富汗战争为 4%~17.1%。其他西方国家的战争相关PTSD患病率与美国略有差异,英国经历海湾战争退伍军PTSD患病率为12%,经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退伍军人PTSD患病率为3.4%~6%,加拿大常规武装军人终身患病率为7.2%,澳大利亚越战防卫军人PTSD现患率为12%,终身患病率为21%。
重大自然灾害
全世界有2.25亿人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其中1350万在1~2年内发展为PTSD。参与扑救1983年澳大利亚东北部丛林大火的消防员PTSD患病率高达50%,海啸幸存青少年PTSD2年患病率为7.6%,5年患病率为2.7%。台湾大地震儿童幸存者PTSD患病率为20%,海地大地震30个月后PTSD患病率为36.75%,5·12汶川地震青少年1年后PTSD患病率为8.6%。而1998年中国的洪水7年后PTSD患病率为8.6%。唐山地震幸存孤儿中,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ASR)患病率 47%,30年后,PTSD患病率仍高达12%,因地震导致截瘫的患者,PTSD患病率为9.38%。
重大犯罪事件和人为灾害
美国世贸大厦911恐怖袭击后1~2个月,幸存者PTSD患病率在7.5%~11.2%,警察、消防员和志愿者的患病率低于一般市民。其他灾害如空难幸存者1年内PTSD的患病率在25%~75%,参与救援的人群1年内患病率在5%~20%,遭遇绑架的儿童在事故后1个月轻到中度PTSD患病率为38.4%。经历交通事故的儿童和青少年1周后有11%满足PTSD诊断,3个月后仍有1/4的人持续存在PTSD症状。家庭暴力受害女性的PTSD患病率为19%。在高危职业人群中,警察满足PTSD诊断标准的达8.9%。
重大疾病问题
Hobbs K等的Meta分析显示30%的烧伤患者表现PTSD,38%的腹腔感染患者表现PTSD症状,因重大躯体疾病接收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患者,1~6个月内PTSD症状发生率为25%~44%,7~12个月内为17%~34%。在女性中 ,人工流产后PTSD患病率为7%,有PTSD症状的为23.5%,产后6周PTSD患病率为5.9%。此外,轻微脑外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与PTSD发病的相关性成为研究热门,Lagarde等发现MTBI患者3个月后8.8%表现出PTSD症状,而对照组仅2.2%。
其他诱因
除了上述直接的创伤性事件,还有许多间接因素影响PTSD的发生,可视为诱因,具体包括:精神障碍既往史或家族史、早年创伤(如长期受忽视、性侵犯或性虐待、父母离异等)、性格内向、围创伤期发生其他负性应激事件、患有躯体疾病、缺乏社会支持等。
病理机制
PTSD的发生机制主要与遗传、神经科学、神经影像学相关因素有关。
遗传
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PTSD也受多种基因遗传的影响,主要涉及DA系统(多巴胺受体和转运体体基因)、5-HT系统(5-HT转运体基因)、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等。
神经生物学
神经结构与功能改变
有研究表明,PTSD患者的海马体积较正常人更小,且可能与该病患者认知功能损伤有关。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是一项纳入同卵双生子的研究,研究者所纳人的双生子对中,均有一人曾暴露于创伤,另一人未曾暴露,结果显示PTSD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及其未暴露于创伤的单卵同胞兄弟的海马容积存在高度负相关,PTSD双胞胎对的海马容积小于无PTSD双胞胎对。此外,以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为核心的恐惧反应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改变,被认为是PTSD发病的重要机制。
神经内分泌
HPA轴功能失调可能参与了PTSD的发生,许多研究显示PTSD患者血皮质醇水平降低,PTSD患者对小剂量的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呈超敏反应,目前认为PTSD患者可能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敏感性增强以及GR介导的负反馈增强。此外,还有证据表明PTSD患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有持续的升高,而血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则显著低于正常人群。
神经生化
有研究表明,PTSD患者尿液与血液中的DA水平与PTS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微透析技术研究结果证实,条件性恐惧获得过程能够增加内侧前额叶皮质中的多巴胺水平。除此以外,5—HT与NE也被认为参与了PTSD的发病过程,针对这些神经递质的药物可改善PTSD的症状。
神经影像学
PTSD脑影像学研究的实验结果发现,PTSD患者的海马与海马旁回、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皮质等脑区存在功能异常。曾有学者提出“前额叶—杏仁核—海马环路”假说,认为前额叶功能减弱时,其对杏仁核的调节与控制作用减弱,使得杏仁核对于恐惧性刺激的应激反应过度增强:而海马本身的损害以及其与前额叶皮质、杏仁核之间联系的失调,则主要参与了PTSD患者的陈述性记忆损害等认知功能损伤过程。
临床表现
PTSD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侵入性综合征、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回避以及认知和心境的负性改变四大核心综合征。
侵入性综合征
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存在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侵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又称创伤再体验症状(re—experience symptoms)。患者常常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反复经历极端痛苦的“重复体验”,包括反复出现以错觉、幻觉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恍如身临其境,称为闪回(flashback)。此外,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还可频繁出现内容清晰、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梦境(梦魇);以及在面临、接触与创伤事件相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通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创伤再体验也是PTSD最常见和最具特征性的症状。
警觉性增高
几乎每个患者都表现出此症状,处于一种自发性的持续高警戒状态。具体包括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注意力不集中,激惹的行为和愤怒的爆发,自我毁灭行为,部分患者会出现睡眠障碍。
持续性回避
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主动回避的态度,具体可分为有意识回避和无意识回避。回避的内容包括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相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以及能唤起这些痛苦的情景、人、对话、地点、活动、物体等。患者也可出现情感麻木,对周围环境刺激反应迟钝的症状。
认知和心境的负性改变
在遭遇创伤性事件后,许多患者出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患者可表现为无法准确记忆创伤性事件的部分重要方面,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存在持续的歪曲认知,常常责备自身或他人,对自己、他人或所处环境抱有持续放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有些患者还会伴有持续负性情绪状态,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疏远他人,对未来失去憧憬,持续无法体验到正性情绪。
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
诊断标准
PTSD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遭受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
(2)出现创伤再体验症状、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回避与麻木,以及认知和心境的负性改变等核心综合征。
(3)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发生,罕见者可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
需注意,该障碍的诊断不宜过宽,必须有证据表明它发生在极其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的6个月内。如果临床表现典型,无其他适宜诊断(如焦虑或强迫障碍或抑郁)可供选择,即使事件与起病的间隔超过6个月,给予“可能”诊断也是可行的。除了有创伤的依据外,还必须有在白天的想象或睡梦中存在反复的、侵入性的回忆或重演。常有明显的情感疏远、麻木感,以及回避可能唤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但这些都非诊断所必需的。自主神经紊乱、心境障碍、行为异常均有助于诊断,但亦非要素。如果迟发的灾难性应激的慢性后遗效应,即应激性事件过后几十年才表现出来,应归于F62.0(持久性人格改变)。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PTSD诊断标准主要有ICD-11和DSM-5。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诊断标准(ICD-11)
PTSD的ICD-11编码:6B40,诊断要点如下:
(1)暴露于极具危险性和恐怖性的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此类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直接经历自然或人为灾害、战斗、严重事故、酷刑、性暴力、恐怖主义、袭击或急性危及生命的疾病(如心脏病发作);以突然、意外或暴力的方式目睹他人受到威胁或实际受伤或死亡;以及知晓所爱之人的突然、意外或暴力死亡。
(2)创伤事件的再体验,表现为生动的侵入性回忆、闪回或噩梦。这些再体验通常伴随着排山倒海式的强烈情绪,如害怕、恐惧,并伴有强烈的生理感觉,或是伴有不知所措的感觉、沉浸在创伤事件当时的强烈情感体验中。
(3)避免对这些事件的回忆或思考,回避能提示这些事件的活动、场境或人物。
(4)持续感到当前存在高度不安全征兆,如表现出高度警惕或对意外噪音等刺激物的过度惊跳反应。
(5)至少持续数周。症状必须严重影响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业等功能或其他重要的功能。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诊断标准(DSM-5)
创伤后应激障碍编码:309.81。诊断要点如下:
A.以下述1种(或多种)方式接触于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创伤或性暴力。
1.直接经历创伤性事件。
2.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
3.获悉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身上发生了创伤性事件。在实际的或被威胁死亡的案例中,创伤性事件必须是暴力的或事故的。
4.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创伤性事件的令人作呕的细节中(例如,急救员收集人体遗骸;警察反复接触虐待儿童的细节)。
注:诊断标准A4不适用于通过电子媒体、电视、电影或图片的接触,除非这种接触与工作相关。
B.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侵入性症状。
1.创伤性事件反复的、非自愿的和侵入性的痛苦记忆。
6岁以上儿童,可能通过反复玩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主题或某一方面来表达。
2.反复做内容和/或情感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痛苦的梦。
注:儿童可能做可怕但不能识别内容的梦。
3.分离性反应(例如,闪回),个体的感觉或举动好像创伤性事件重复出现,(这种反应可能连续出现,最极端的表现是对目前的环境完全丧失意识)。
注:儿童可能在游戏中重演特定的创伤。
4.接触于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时,产生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痛苦。
5.对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产生显著的生理反应。
C.创伤性事件后,开始持续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具有以下1项或2项情况。
1.回避或尽量回避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
2.回避或尽量回避能够唤起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的外部提示(人、地点、对话、活动、物体、情景)。
D.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无法记住创伤性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通常是由于解离性失忆症,而不是诸如脑损伤、乙醇、毒品等其他因素所致)。
2.对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续性放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如“我很坏”“没有人可以信任”“世界是绝对危险的”“我的整个神经系统永久性地毁坏了”)。
3.由于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持续性的认知歪曲,导致个体责备自己或他人。
4.持续性的负性情绪状态(如害怕、恐惧、愤怒、内疚、羞愧)。
5.显著地减少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或参与。
6.与他人脱离或疏远的感觉。
7.持续性的不能体验到正性情绪(例如,不能体验快乐、满足或爱的感受)。
E.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警觉或反应性有显著的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时,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激惹的行为和愤怒的爆发(在很少或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典型表现对人或物体的言语或身体攻击。
2.不计后果或自我毁灭的行为。
3.过度警觉。
4.过分的惊跳反应。
5.注意力问题。
6.睡眠障碍(例如,难以入睡或难以保持睡眠或休息不充分的睡眠)。
F.这种障碍的持续时间(诊断标准B、C、D、E)超过1个月。
G.这种障碍引起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H.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药物、酒精)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所致。
6岁及以下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A.6岁及以下儿童,以下述一种(或多种)方式接触于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创伤或性暴力:
1.直接经历创伤性事件。
2.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特别是主要的照料者。
注:这些目睹的事件不适用于通过电子媒体、电视、电影或图片的接触。
3.知道创伤性事件发生在父母或照料者的身上。
B.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侵入性症状:
1.创伤性事件反复的、非自愿的和侵入性的痛苦回忆。
注:自发的和侵入性的记忆看起来不一定很痛苦,也可以在游戏中重演。
2.反复做内容和(或)情感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痛苦的梦。
注:很可能无法确定可怕的内容与创伤性事件相关。
3.分离性反应(如闪回),儿童的感觉或举动好像是创伤性事件重复出现,(这种反应可能连续出现,最极端的表现是对目前的环境完全丧失意识。)此类特定的创伤性事件可能在游戏中重演。
4.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显现时,会产生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痛苦。
5.创伤性事件的线索产生显著的生理反应。
C.至少存在一个(或更多)表现持续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消极改变的以下症状,且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
持续地回避刺激
1.回避或尽量回避能够唤起创伤性事件回忆的活动、地点或具体的提示物。
2.回避或尽量回避能够唤起创伤性事件回忆的人、对话或人际关系状况。
认知上的负性改变。
3.负性情绪状态的频率(如恐惧、内疚、悲痛、羞愧、困惑)显著增加。
4.显著地减少对重要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包括玩耍的减少。
5.社交退缩行为。
6.持续地减少正性情绪的表达。
D.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警觉和反应性的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表现。
1.激惹的行为和愤怒的爆发(在很少或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典型表现为对人或物体的言语或身体攻击(包括大发雷霆)。
2.过度警觉。
3.过分的惊跳反应。
4.注意力障碍。
5.睡眠障碍(例如,难以入睡或难以保持睡眠或休息不充分的睡眠)。
E.这种障碍的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F.这种障碍引起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导致与父母、同胞、同伴或其他照料者的关系或学校行为方面的损害。
G.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药物、酒精)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鉴别诊断
其他应激相关障碍
(1)正常心理反应:
对异常灾难性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持续时间短,社会功能保持相对完整,经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能迅速缓解,多表现为一般性的生理心理反应。
(2)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障碍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紧接发生,持续时间数天,最长不超过1个月,症状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三联征”外,还可表现为意识障碍、麻木、否认等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或分离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病程超过1个月,延迟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可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6个月才出现。有些创伤后应激障碍可持续多年,病程迁延;急性应激障碍预后相对较好。
(3)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的应激源主要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而且这些改变是长期存在的,患者的人格基础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临床表现有抑郁、焦虑、害怕等,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应激源几乎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严重而异乎寻常的,临床症状是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三联征”。
其他精神障碍
(1)抑郁症: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抑郁症有兴趣下降、与他人疏远隔离、感到前途渺茫等表现,也有悲伤的体验,“触景生情”的类似回忆,情绪变化等表现,但两者还是有不同之处。单纯的抑郁症不存在与创伤性事件相关联的闯入性回忆与梦境,也没有针对特定主题或场景的回避。抑郁症的抑郁心境涉及面广,包括平时的兴趣、日常喜好、个人前途等方面。消极、自卑或自杀未逐也常见。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有前述的“三联征”症状,也可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如丧失性创伤事件后失去亲人,内疚、自责,超出居丧反应的范畴,符合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可诊断与抑郁症共病。
(2)强迫症:
强迫症患者,特别是有强迫思维的患者,其脑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出现挥之不去的强迫思维,但患者往往能认识到这些思维是没有必要的、没有价值的,但不能摆脱,继而出现反强迫的症状。而且这些强迫思维出现之前通常没有明显的创伤性生活事件,即使有生活事件,其强迫思维也是多变的,并不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这类患者多具有明显的强迫人格特征。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闪回”不是强迫观念,闪回的是既往发生过的创伤性事件,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而且在闪回的当时,患者并不会意识到他的闪回是不恰当的,只是期望这些痛苦的经历不要再出现。
(3)焦虑症:
在延迟性心因性因素引起的疾病反应有持续性警觉增高和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时,应同慢性焦虑相鉴别。焦虑症往往对自身健康过分忧虑,躯体主诉较多,甚至有疑病倾向,而无明显精神创伤发病因素。
(4)重性精神障碍:
如精神分裂症以及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都可出现幻觉、错觉,但这些疾病患病前并无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体验,且伴随症状各不相同,故不难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偶发的幻觉、错觉相鉴别。
脑器质性疾病
脑器质性疾病或脑外伤,有明确的患病和外伤史,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幻视、激越、激惹性高,腱反射亢进,脱抑制等去大脑反应,伴有强直、大小便失禁等。
治疗
总体而言,由于PTS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而目前的治疗方法多为经验性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效果更佳。
药物治疗
在明确PTSDD的诊断后,药物治疗是重要的干预手段之一,药物治疗的理想目标是有效消除上述的PTSD四大核心症状,但目前尚无药物能够对各组症状群均产生满意疗效。目前多数应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治疗PTSD。SSRIs类抗抑郁药(尤其是盐酸舍曲林片、帕罗西汀、氟西汀)的疗效和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小,被推荐为治疗PTSD的一线用药。部分抗焦虑药能降低PTSD患者的警觉度、改善恐惧症状和抑制记忆再现。此外,还有证据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和部分改善睡眠的药物可用于PTSD的辅助治疗。
心理治疗
目前的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提示,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如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再处理(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以及团体心理治疗等,对于PTSD患者是有一定治疗效果的。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精神心理领域应用日趋广泛,也被用于PTSD的辅助心理治疗。
物理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等方法也被尝试用于PTSD的治疗,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考证,尚未大规模推广应用。
特殊人群的治疗
儿童青少年PTSD的治疗
由于缺乏明确的适应证,药物治疗不能作为儿童青少年PTSD的一线治疗方案,首选心理治疗,治疗方案包括:关于PTSD的心理教育;放松和应对技巧;情感检测和情绪调节技能;对创伤的反应认知处理;帮助儿童建立治疗性创伤事件叙述;创伤事件提醒的现场暴露和应对技巧练习;亲子互动;检测并加强个体安全。治疗过程要保证让儿童及其父母感到足够安全,并能够调节痛苦情绪,以便发展认知行为和自我调节技能,减轻在体验创伤叙述过程中的压力性反应,增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
女性PTSD的治疗
女性PTSD的药物治疗与一般成人的治疗无异,以抗抑郁药为主。但应注意女性的一些生理特点,如月经期、围绝经期,并关注适龄女性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的情况,是否会与SSRI类或其他治疗PTSD的一线药物存在交互作用。妊娠和哺乳期间,应首选心理治疗,有资料显示PTSD使得早产的风险提高至4倍,而使用SSRI类和苯二氮类药物将进一步加重,更要避免使用丙戊酸盐和盐酸肾上腺素能药物。尽量选用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如暴露疗法、压力管理训练、认知行为治疗和情感管理、个体治疗等。
老年PTSD的治疗
多项双盲对照研究提示SSRI类药物对老年PTSD的疗效较为理想,但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如盐酸舍曲林片12.5mg为起始剂量。SNRI类药物亦有推荐,尤其米氮平能有效缓解PTSD的睡眠障碍和噩梦,但起始剂量应为成年人的一半。苯二氮类药物增加快动眼睡眠的时间,可能强化PTSD的噩梦和闪回,不提倡使用。但对老年PTSD采用心理治疗的研究很少,结论并不一致,目前尚处于争论阶段,临床上,应具体根据老年患者特异性PTSD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治疗。
预防
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大众健康教育,灾难发生后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人员的培训教育。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帮助应激者处理急性应激反应的一套治疗方法。当个体遭受突发的、不可预测的重大应激性事件时,发生急性应激反应,应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具体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消除应激源,保持与应激者密切接触;支持性心理治疗,降低紧张度,缓解焦虑抑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得到亲朋好友、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与支持;采用认知治疗来帮助应激者正确认识所面临的生活事件;鼓励应激者以面对现实,顺其自然的态度,做好自我调节;实施心理康复。
建立心理社会康复系统
当个体遭受应激事件时,及时给予家庭及社会支持可提高个体对应激源或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和耐受力。亲属、同事、领导之间相互理解或支持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缓解各种矛盾,降低应激强度,提高对应激性事件的耐受性。如成立危机干预小组和危机干预中心,采用集体性心理干预,不仅要重视历经者本身的心理及其变化,也要注意构成支持系统的这些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此外还要建立专家协助机制,精神卫生及心理医生必须拥有从事心理治疗的技能与临床经验,善于敏锐的观察,及时帮助患者分析及解决问题,使患者远离疾病或尽早康复。最后是建立社区辅助支持系统,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支持和教育,有助于保障远期的预后和康复进程,预防复发。
预后
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在创伤后形成。延迟出现时间可以短至1周,也可以长至30年。症状会波动,在应激期间症状可能最为剧烈。1年后,约50%的患者康复。约80%的遭受创伤的儿童在最初的创伤后1~2年才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只有30%遭受这种伤害的成年人在一年后有PTSD的症状。一般来说,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患者很少患上这种障碍,发病程度不高,而且恢复得更快。
历史
西方的认识发展
在西方近代史中,拿破仑战争时期,瑞士军医借用了1688年Johannes Hofer提出的“Nostalgia”一词来描述一类战争后士兵出现的一系列躯体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发热、心动过速、眩晕、消化不良、胃痛等综合征,现在被广泛认为是最早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代疾病描述。1865年,美国军医Da Costa医生详细地报道了一组300名南北战争时期士兵在战后出现的类似症状,包括心动过速、焦虑、易激惹、疲劳、呼吸短促、出汗、胸痛等,但体检未发现器质性或躯体异常,并将其定义为“士兵心脏”或“Da Costa综合征”。1905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军医用“战争休克(battle shock)”一词定义了在俄军中被认为是正常的一类士兵的医学状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7年),Charles Myers在《柳叶刀》发表的文章中使用了“炮弹休克(shell shock)”一词来修改和重新定义了这一类候群症,表现为爆炸后,士兵和军官出现耳鸣、头痛、记忆力减退甚至失忆、眩晕以及震颤等一系列症状,从而导致战斗力下降。
1918年,Smith与Pear开始提倡采用术语“战争压力(war strain)”,并建议对士兵进行治疗和干预。1922年,英国国防部提供的一份报告将其称为“战争神经症(war 神经官能症)”。此后,这类疾病一直受到西方战伤救治的关注,但直到1980年美国精神病医师协会颁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第3版(DSM-III)才正式将这一症状群纳入了诊断标准体系。它被归类在“焦虑疾病(anxiety disorder)”这一大类之下,并被命名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一名词取代了之前所有关于这类疾病的术语,标志着PTSD正式作为一种疾病出现在心理-精神体系框架中。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医师协会颁布了最新的DSM-5,在这一版本中,PTSD与相类似的疾病从“焦虑疾病”这一大类中独立出来,被列为一类新的精神异常疾病,即创伤与应激相关性精神障碍(trauma- and stressor- related disorder)。
中国的认识发展
PTSD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西汉刘向所编著的《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中记载了成语“惊弓之鸟”故事原型。其中描述的鸿雁,基本可能符合 DSM-5 中 PTSD 的诊断标准。现代西方心理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最初在清末时期政府制定的学校章程中被列入师范学院,从医学教育的角度形成对心理学的低估。自5·12汶川地震后,PTSD越来越受到中国临床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社会民众的重视与关注。
诊断进展
自1980年PTSD被列入DSM以来,随着临床研究和分类的进展,PTSD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相应的更新。对于诊断标准A,即"经历创伤性事件",定义变得越来越明确和特异。一个主要的区别是对主观感受是否列入判断"创伤性事件"的标准进行了一系列变化,从"不包括"到"强调"再到"不强调"。在DSM-III的诊断标准中,创伤性事件(诊断标准A)仅限于曾经经历过的事件,没有包括自觉体验或感受。在1994年颁布的DSM-IV中,创伤性事件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扩展:任何威胁生命或身体完整性的事件,目睹这类事件或致命性事件,或者听闻过任何与死亡相关的暴力性事件,都可被列为具有创伤性的事件,如战争、性侵害、身体伤害、绑架或入狱(限制人身自由)、恐怖袭击、人为或自然灾害、事故以及被诊断为患有威胁生命的疾病。在2000年颁布的DSM-IV-TR中,创伤性事件的判断标准为经历过创伤事件且伴随害怕、恐惧、无助等情绪反应。而在2013年5月颁布的DSM-5中,对应激性事件的表述进行了重新整合,不再强调主观感受,将标准A简化为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和/或感受到的威胁。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0.ICD10官网.2023-09-07
6B40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202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