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妇好墓

妇好墓

妇好墓位于殷墟丙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1961年国务院公布安阳殷墟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妇好墓被划分到重点保护区。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并被列为1976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

在殷墟中心的西南侧,有一片凸出的岗地。1975年,随着“农业学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兴起,当地群众计划把这块岗地用于耕作。而考古工作者为不影响农业生产,同时查明该地是否为殷墟的区域,决定开展勘察工作和钻探工作。1976年郑振香、陈志达、张之恒等人开展对小屯村西北地的正式发掘。5月16日,在民工何保国的探铲上发现漆皮和玉坠,工作人员决定对该墓进行重点发掘。发掘工作从5月17日开始,6月4日挖到潜水面,6、7日用水泵抽水、清理完竣。期间出土大量文物,象牙杯、骨、玉器、骨架、青铜器等。

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甲骨卜辞称“母辛宗”的享堂,庙号为“辛”。妇好墓保存完好,随葬品丰富。经整理后统计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文物1928件,殉人16具。其中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近200件,刻“妇好”铭文有上百件。

妇好墓的发掘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身份的商代王室墓葬。对于研究武丁时期的政治、经济、手工业、文化艺术、与方国或族的关系等有重要参考价值。2006年7月,安阳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考古与发掘

发现与勘探

发现墓葬

商代后期的都城殷墟,座落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横跨洹河两岸。在殷墟中心的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侧,有一片高出周围地面的略呈三角形、东窄西宽的岗地,在此分布着殷代文化遗存。1975年冬,随着“农业学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兴起,这片岗地也成为当地群众平整的目标,并用来耕作。而考古工作者为不影响农业生产,同时查明该地是否为殷墟的区域,决定开展勘察工作和钻探工作。而小屯遗址的钻探工作是由郑振香负责,由于岗地的棉杆未被拔掉,决定在边缘开展工作。11月20日开始,钻探得知耕土层下出现殷文化层,夯土自东往西渐薄。11月23—25日,从岗地南缘140余米长的断崖上铲刮下的剖面,发现靠东70米有夯土房基、路土、打破房基的灰坑,五号墓(妇好墓)南端的填土暴露出来。

12月1日起,在岗地的东南隅挖掘出六个探方,揭露出数座殷代房基。因天气原因,12月15日予以覆盖,决定第二年发掘。

勘探过程

办理申报批复手续后,1976年春季由郑振香、陈志达、张之恒教授等人主持对小屯村西北地的发掘工作,发掘重心是建筑基址。在发掘1号房基、清理房基土后,发现內填夯土的长方形坑,在经钻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但由于夯土硬、干,探铲带不上土,于是采取局部向下挖。

5月16日,民工开始在边缘探,由于墓坑较深,三次铲探后均未到底。开始在墓坑北端、墓坑西北角向东、向南各2米打孔,最后决定在中心部位钻孔。在从6米探到7米时,工人何保国的探杆下沉出现硬底,在探铲提上后,满铲是鲜红的漆皮,何振荣师傅发现铲内有一件玉坠,便将重心放在发掘此墓。

发掘过程

1976年5月17日开始集中发掘此墓葬,遗物是分层埋入,分为6层。最先发现的是1件残陶爵,在墓穴东北部发现一件大理岩的石臼。在距墓口5.6米深的一层,发现3件象牙杯和大量。南面发现有布满不同质料的随葬品,石豆、成对的石鸟,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铜镜。压在下面的遗物,有两面铜镜,一件大石蝉,另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还有玉管,玛瑙珠等。清理完第6层后接近水层,发现刻有“司辛”的石牛,殉人骨架和狗骨架。

6月4-5日进行水下发掘的准备工作,6日因供电问题,决定用辘轳绞水下挖北端和墓室中间部分。不久,中部出土两件玉和1件石人,北边出土大型铜器如大方鼎、大。7日供电问题解决后,工人分组轮流下水操作。从室中部向下发掘,进入棺室,发现玉器。然后将玉器放入水桶,残铜器装入筐内,送上地面,再用平车送到工作站。桶内的玉器抬回去后,由陈志达与工作站的人员用纸包好,放入纸盒。在棺内的玉器和小型铜器基本取出后,开始清理墓室周围陈放的大型铜器,有三联甗、偶方彝。

墓葬形制

墓葬结构

妇好墓形制呈长方竖井形,是不带墓道的土坑墓。墓口长5.6米、宽4米、深7.5米。在离墓口6.2米处,东西四壁上各设长方形壁一个。东壁龛长1.9米、宽0.45米、高0.4米,西壁龛长1.7米、宽0.3米、高0.35米。在东、西壁龛各有两个、一个殉葬人。

墓穴底部的四壁有熟土二层台,台高1.3米、宽0.3米。南壁层台有数根长约3.4、径0.15米的原木。原木两端分别与东西二边的二层台相接,并从南到北并排铺成椁室顶盖。墓底有一个长1.2米、宽0。8米、深约1米的腰坑,腰坑里埋有一个殉葬人、一只狗。

墓穴的填土经过夯打,夯层厚10-11厘米,夯窝直径为3-5厘米。在墓口上面有一座平面为长方形,南北残长5.5米、东西宽5米的房基。房基面经过夯打厚25-40厘米。房基上有柱洞,柱洞底部以卵石为柱础,柱洞外侧还有挑檐柱的柱穴。这座房基被推断为祭祀墓主人建造的享堂。

妇好墓有殉葬人十六个,腰坑有一个,东西壁龛共三个,墓室北端有四人,另八人位置不知。墓中还有殉狗六只,一只在腰坑,五只在椁顶上部。

棺椁结构

妇好墓内有木椁和木棺。构成椁盖的原木长约3.4米,径约0.15米。椁盖原木大概从南往北排列,在椁木上粘有红黑相间的“彩绘”,代表一开始覆盖有幔帐一类的东西。椁板用平整木板构成,但因浸在水中,大部分已腐朽,结构不明。根据二层台的范围测知,椁大致长5米、宽3.4-3.6米、高1.3米。

棺在椁的中部偏南,其大小、结构不明。根据木棺的漆片得知,断面有红、黑相间的漆皮。漆皮厚0.015米,并有明显层次。漆皮上有一层较粗的麻布痕迹,麻布上又有一层薄绢。

在棺木范围内的底部,有层较厚的漆皮和朱砂,但未发现人骨。墓主人的遗骸也已腐朽,墓主人葬式不明。

出土文物

分布结构

妇好墓随葬品主要分布在五个部位。一是墓室填土中,由上而下有六层,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兵器与玉石雕塑。二是椁顶上层,随葬品主要是青铜礼器与乐器等。三是椁顶,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四是椁内棺外,随葬品主要是青铜重礼器。五是棺内,随葬品主要是玉质礼器与海贝。

墓室出土的随葬品共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564件骨器,3件象牙器皿以及6820余个黄宝螺。并出土134件、戈、镞等青铜兵器,54件戈、矛、戚、钺等仪仗性玉石兵器。

随葬品

三联甗(yǎn)

三联甗通长103.7厘米,通高68厘米,重138.2千克。此件为一鬲加三的复合炊具格局,三个甑口径32.6-33厘米,高26.2-26.6厘米。三甑颈饰龙纹。承甑器圈口周饰三角纹和勾连雷纹,器面绕圈口饰蟠龙纹,四角饰牛首纹,四壁饰龙纹和网纹,下饰大三角纹。在中间鬲口的内壁、甑的内壁以及两耳下的外壁,有“妇好”二字铭文。该器是青铜重器,是研究商代青铜文物类型学的重要资料,同时被列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偶方彝

偶方彝长88.2厘米,高60厘米,重71千克。偶方彝口呈长方形,侧面边缘口沿有七个兽面纹装饰的槽,槽是专为放置酒斗设计。体腔中空能够,呈长方形,底部也为长方形圈足。在偶方彝的两端有附耳,附耳上有大耳长臂的象头,并有一对长牙。器盖顶上有两个对称的饰三角形纹的钮,中脊和四坡角以及四面中部有扉棱。盖面长边中部有面,盖两侧各饰两条倒纹。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铜钺

大铜钺是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古代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妇好墓出土四把铜钺,上面刻有“妇好”二字的名字。两把大铜钺均重达八九千克,象征商朝极高的王权,彰显妇好的军功成就。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通高49.5厘米,口长径16.4厘米,重16.7公斤。整体呈鸮形,头部微向上昂,尾部和双足支撑躯体。鸮周身纹饰精细,背部铸一只鸟和夔龙。口下内壁有“妇好”铭文,共出土一对,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

玉器

墓内出土多件玉器,类别多,有琮、璧、等礼器,做仪仗的戈、钺、矛等。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后经科学鉴定,多为透闪石,也有阳起石。透闪石与新疆玉相合,所鉴定标本硬度为摩氏6度。玉器分布在不同地方,例:高3.1厘米、长14.1厘米的玉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通长11.8厘米,宽6.5厘米,盘深0.4厘米的玉调色盘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高8.5厘米的跪式玉人,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其它文物

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盛酒器)高30.5厘米,璧厚0.9厘米,是由象牙根雕刻而成,有精细的花纹并镶嵌绿松石,杯把为虎形,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出土的海贝产生于中国台湾、南海广东省沿海、海南岛、福建厦门东山以南),反映出商朝与这些海域地区有交流。陪葬的装饰品有420多件,大部分为佩戴玉饰,其余为镶嵌玉饰、观赏品。玉石可用来研究发式、头饰、着装等。其中还有动物形玉饰,动物形象特点多为生动。玉器外还有绿松石、孔雀石、绿晶雕琢的作品和玛瑙珠等。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刻有“妇好”铭文的有鸮尊、、小方鼎各一对,后母辛铭文的大方鼎、四足各一对,其它铭文的有成对的方壶、方尊等,多配有10、10爵。

墓主辨析

身份确认

根据随葬器物的形制特征、墓葬的层位关系、铭“妇好”铜器的出土、甲骨卜辞的记载,该墓被推断为属于殷墟文化的第二期,主人为殷王武丁的配偶妇好,死于武丁晚期,庙号为“辛”,即乙辛周祭祀谱中武丁三个法定配偶之一的“妣辛”。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商代著名女将。其名为“好”,“妇”是亲属称谓,铭文中又称其为“母辛”。

相关事迹

妇好生前曾多次率兵出征,妇好的军事征伐为商朝政权的巩固作出重要贡献。武丁即位后,命妇好率军讨伐侵扰商朝边境的土方,在妇好带领下击败土方军队。后进攻在商朝疆土杀人掠物的夷国,与武丁一同击败商朝的宿敌巴方。妇好为商王朝开拓疆土做出贡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妇好还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同时担任占卜官职,在商王朝奴隶主统治集团中占有重要地位。

武丁对妇好敬爱相加,在生前时常占卜妇好的起居、健康、生育等方面的情况,并武丁曾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在妇好去世后,武丁为了纪念她,在其墓上修建聂氏宗祠建筑,墓上建有享堂。在武丁死后,他的后人单独保留妇好的墓穴,祭祀祖先时单独为妇好举行祭祀。

历史意义

安阳殷墟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墓室保存完好,在发掘后保留了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弥补商代王室墓的不足。出土器物丰富,对于研究武丁时期的政治、经济、手工业、文化艺术、与方国或族的关系等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出土的铜礼器群和武器、玉石器,反映武丁前后商朝礼器群的类别和组合,是研究商代礼制的重要资料。并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学术研究,如中国墓上建筑的起源、商代青铜冶铸技术与制玉技术、商代王室丧葬制度、商代殉葬制度等问题提供帮助。

学术研究

妇好墓的墓主为“王妃”似乎已成定论,但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张素凤、卜师霞的《也谈“妇好墓”》从兆域不在王陵区、墓形过于简陋、没有发现墓主骸骨、陪葬器物时代及主人庞杂不一多方面,列出把妇好墓看作王妃墓的疑点。并根据出土器物推测墓主的身份不是妇好,而是商代享有崇高地位的巫。

目前学术界通过研究妇好墓中的跪坐玉人,得出玉人跪立是一种虔诚的祭拜形象的结论,同时为今后研究商代玉人形象的造型等提供有利物证资料。根据青铜器中出现的形态各异的龙纹,可知其是贵族高等级身份的象征龙纹,证明墓主人是一名高等级贵族。研究妇好墓出土玉琮及玉琮形器,得出其大多是用于人体装饰物,而非作为礼器存在。而妇好墓M5∶997玉琮可能是钱山漾遗址文化与广富林文化时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的作品,为良渚文化后玉琮形制的研究提供资料。研究妇好墓出土人像、玉龙和玉器,得出商代文明社会形成和发展及商文化的起源与红山文化有密切关系。

开发与保护

开发

对于妇好墓,采取原址原貌原形复原的展示方法,真实再现出墓葬形制、甲骨堆积情景,例如经科学复原的母辛宗遗迹。另妇好墓堂前有根据相关资料后人雕塑的妇好汉白玉雕像。

建造妇好汉白玉雕像

妇好墓的道路两旁,排列着两排汉白玉雕像,这是后人根据相关资料,精选妇好墓出土的精美玉器放大仿雕的,其中有玉凤、玉鸟各22件,玉虎、玉龙30件,玉人6件。其中手持的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在妇好墓周围,还摆放着按妇好墓中的出土文物放大仿制的30件大理石雕像,造型有石人与青铜器。

设立5A景区

1982年安阳市人民政府在殷墟王陵区建成了“王陵馆”,并对1976年发掘的一批祭祀坑进行初步展示。1987年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建成“殷墟博物苑”,将宫殿区的乙二十基址和妇好墓享堂基址,建成“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子”式的仿殷宫殿建筑。2001-2006年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期间,对殷墟博物苑、王陵进行扩建,建成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成“安阳市殷墟博物馆”,集中展示出土文物。

2006年7月,安阳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10月12日,殷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

保护措施

1976年发掘后,将重要的器物运往北京修复,将鹗尊、四足觥和三件象牙杯运回所内修复。7月间,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夏鼐先生邀请著名冶金史学专家柯俊教授去安阳工作站,观摩墓内出土的文化遗物,柯老提出对青铜器进行化验的建议,夏先生要求在进行修复时要注意在不同部位抽样,以供化验。夏先生、柯俊教授的意见和指导,为妇好墓大部分青铜器的化验工作提供有利条件。1976年技术人员修复残破的青铜器、三杯象牙杯,并运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展出。7月22日考古所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召开有关妇好墓的座谈会,提出意见。

母辛宗复原

母辛宗平面东面宽5米、南北长6.5米,是武丁为纪念、奉祀妇好,在其坟墓上修建的宗庙建筑。

母辛宗复原工作分两步。根据《发掘报告》,第一步决定复原地面以上的台基,用模板夯筑,高度设为0.7米左右。推测台基东侧有升阶踏步,便在西侧设置对称踏步。在台基周围直径0.35—0.50米的柱坑底部,垫黄土夯实加固柱基。《考工记》载,殷代宫廷建筑为“茅茨土阶”,小屯殷墟考古发掘也证明无瓦,便用茅草防水屋面复原屋盖。参考出土的偶方彝屋顶形器盖的造型,屋面坡度举高与进深比值近1/2,在屋脊设压脊木。

第二步是复原台基基础,根据石璋如先生发掘的殷墟建筑基址材料,复原檐柱直径可设定为0.25米,擎檐柱径为0.15米。计算原来栽柱的完整埋深,得出复原设定的台基高度为0.70米,载柱埋深约1.30米。根据“殷人尚梓”,即喜好木雕装饰,对殷墓椁版雕刻进行彩绘、复原。在夯土台基壁面及地面时,使用掺有粗砂的石灰三合土抹面。

参考资料

..2023-03-17

..2023-03-17

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3-20

..2023-03-19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