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麂

小麂

小(学名:Muntiacus reevesi),又名黄麂、黄黑麂等,是鹿科麂属中体型最小的一个物种。体长0.7~1.13米,体重10~28千克。前额长有骨质隆起的角脊,雄性的角脊末端长有短而分叉的角,雌性则为黑色毛簇。犬牙发达。四肢细长,蹄尖且小,尾短;体毛棕黄色,腹部和尾部内侧白色,四肢棕黑色。小麂原是中国特有种,但在1900年后陆续被英国等地引进。

小麂栖息于小丘陵、小山的低谷或森林边缘的草丛中以及灌木覆盖的岩石地段和较开阔的松、栎林地,主要以青草、树木的嫩叶、幼芽、树皮,菌类等为食,在晨昏时最为活跃。小麂生性胆小、易受惊,多营独居生活,亦或雌雄同栖,很少结群。它们听觉灵敏,行动迅捷,依靠保护色和敏捷的动作躲避敌害。小麂是亚热带森林中植物种子传播的重要媒介。同时亦是多种食肉动物的关键猎物,因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中国,小麂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人类狩猎和栖息地破坏,其在2023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中国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但在人为引入小麂的英国、爱尔兰比利时日本等地,其因缺乏天敌、破坏植被而被视为入侵物种,一些国家对小麂的生态风险和经济损害进行监测。

形态特征

整体特征

小麂是麂类中最小的一种,为小型鹿科动物。成年小麂肩高43~45厘米,体长0.7~1.13米,体重10~28千克,头长70~80厘米,尾长8.6~13厘米。小麂脸部较短而宽。眶下腺长,开口呈弯月形的裂缝。从眶下腺至角的分叉处每侧各具一条黑色宽纹。四肢细长,呈黑褐色,蹄狭尖且小,约3厘米长。尾巴相对较短。

其它部分特征

成年雄麂具有柄短而分叉的角,角较细,长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角尖向内下方弯曲,其会在雄麂8~11个月大时长出来,肉茎高5~8厘米。而成年雌麂无角,其头顶仅有骨质隆起,额部具有黑色盾牌形斑块。在雄麂和雌麂的脸上都有骨质隆起的脊,脊内侧有黑色的毛发。这些脊会延伸到毛发覆盖的肉茎中,雄麂的角或雌麂的黑色毛簇会从肉茎伸出。

毛色

小麂体毛棕黄色,颈背中央有一条黑纹。喉、颏[靛颏]、尾下、胸腹部、后肢内侧、臀部边缘均为白色。雌性的颜色往往比雄性略浅。夏毛较冬毛色稍浅,个体间毛色差异较大。

解剖学特征

雄麂上牙长约6厘米,其中三分之一的犬牙隐藏在牙槽中;雌麂的上牙较小,约1~7厘米长,其中三分之一的犬牙伸出牙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小麂原是中国特有种,但随着时间变化,其陆续被英国(1900年左右引入)、法国和比利时等引进。

中国分布

在中国,小麂现分布于秦淮线以南的华东(福建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华中地区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以及台湾岛(台湾省)。此外,甘肃省陕西省也有分布。

亚种分布

中国小麂可分为指名亚种(Muntiacus reevesi reevesi)、江口亚种(Muntiacus reevesi jiangkouensis Gu et Xu)、台湾亚种(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华东亚种(Muntiacus reevesi sinensis)、黔北亚种(Muntiacus reevesi jiangkouensis Gu et Xu)、云南居群(Muntiacus reevesi Yunnan form)和陕西居群(Muntiacus reevesi Shaanxi/Gansu form)。

其中,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湖南省;江口亚种主要分布在贵州梵净山;台湾亚种主要分布在台湾;华东亚种主要分布在安徽和浙江省;黔北亚种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的江口县重庆市云南省居群主要分布在云南东部;陕西省居群则主要分布在陕南甘肃省南部。

栖息环境

小麂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至北亚热带,其一般栖息于小丘陵、小山的低谷或森林边缘的草丛中以及灌木覆盖的岩石地段和较开阔的松、栎林地。其对生境具有选择性,主要活动于海拔50~3500米区域,喜欢在坡下部及平地活动,不喜欢在针叶林中活动,不利用坡度>40°的区域。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小麂昼夜均有活动,但以白天为主,其在黎明和黄昏时最活跃。其在24小时内有五个不同的进食期。

小麂在春季和夏季的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晨昏性,春季在早晨08:00时和傍晚18:00时出现日活动高峰,夏季的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分别为早晨07:00时和傍晚18:00时,秋季和冬季的日活动高峰出现在早晨06:00时。且小麂偏好与道路的距离近的生境。

觅食习性

小麂是植食性动物,一般以青草、树木的嫩叶、幼芽、树皮,菌类等为食。有时亦毁坏粮食作物。

小麂多在清晨和傍晚在栖身地附近潜行觅食。与其他反刍动物[fǎn chú dòng wù]一样,小麂会短暂地觅食,然后反刍一段时间。其食量不大,会寻觅各种植物和动物,以及腐肉和真菌。在英国,人们发现小麂会踩上小树苗的茎,以接触到无法够着的叶子。其一般多是低头觅食,在走动时还会发出柔和的咆哮声。

攻击行为

雄麂多是一种独居的领地动物,其会用发达的犬牙(即獠牙)来保卫自己的领地并接近雌麂。雄麂会用短角来进行抵挡和攻击,以及在战斗时进行防守。与其它鹿角鹿不同的是,雄麂会用短角将对方推得失去平衡,并用獠牙击打对方的面部或头部,希望能刺穿对方面部、颈部或耳朵的皮肤。

防御行为

在中国东南部,小麂资源较为丰富。许多大型哺乳纲和爬行纲捕食小麂,如豹子、老虎、野狗、豺狼、鳄鱼和蟒蛇。其中,豺和豹是小麂的主要天敌。而在英国引进的小麂种群中,其唯一潜在的捕食者则是狐属

所幸小麂胆小机警,听觉灵敏,行动迅捷,虽然没有什么防身的本领,但其能依靠保护色和敏捷的动作躲避敌害。

社群行为

小麂生性怯懦、易受惊,多营独居生活,亦或雌雄同栖,哺育期也多见母子同行,很少结群。其具有较强的领地性,一只雄麂的领地中可能会有三四只雌麂。

交流行为

在中国,小麂会使用吠叫和化学信号作为交流的方式。当其感到焦虑或惊吓时,其会吠叫长达一小时,而这通常是由于捕食者的存在。化学信号主要包括放置在植被上的气味标记,而气味标记可以标记领土。小麂身上的气味腺体所产生的气味可能用于识别个体,但这尚未得到广泛验证。

生长繁殖

繁殖

小麂的配偶是一雄多雌,繁殖时雄麂间会有激烈的争偶现象。雌麂在6~7个月大时性早熟,在亚成体时便可开始繁殖。当发情的雌麂被发现时,雄麂会发出声音,而雌麂则会平躺在地,摆动着头,发出猫一样的哀鸣声。交配完后,雄麂不再与雌麂交配,一旦发情期结束,雄麂就会脱落短角。雄麂可以在长达103天的时间内长出麂角,这对于全年都能繁殖的(中国)小麂来说非常有用。但在英国,小麂的繁殖周期似乎更具季节性,一般发生在10月底至3月初。小麂的交配期多在寒冷的冬季,妊娠期为6.5~7个月,每胎仅产1仔。且雌麂分娩后数天便发情,可交配受孕。

生长

初生幼麂能行走,体重接近1公斤。幼麂的胎毛花斑约在2月龄时消失,其2月龄的体重为2.5~3公斤。幼麂发育极其迅速,很早就断奶,并开始吃固体食物,且不再依赖雌麂的乳汁。幼麂6个月大时成年,那时幼麂会离开雌麂的领地。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小麂寿命可达15~20年,也可更长些。而野生小麂预期寿命可达10~12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92年有人估计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200多万只小麂。尽管在2015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其归类为易危物种,但一般认为其不会受到高度威胁。小麂在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内广泛存在。在高度开发的台湾,海拔2000米左右的小麂密度估计为9.3只/km²,然而,在没有狩猎的地区和海拔较低的地区,其种群密度可能要高得多。

致危因素

小麂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人类狩猎和栖息地破坏。

人类狩猎

小麂被猎杀是为了食用,在被禁止猎杀之前,其是皮毛市场上使用的兽皮。根据缉获的新闻报道,小麂仍然是被猎杀最严重的大型哺乳纲之一,尽管有人可能会认为这表明了小麂对狩猎和栖息地退化的适应能力。

栖息地破坏

因农业、伐木和城市化,致使小麂的森林栖息地在许多地方逐渐消失。

保护举措

在中国,虽然小麂不受国家级法律保护,但其在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省份会受到省级法规保护。在生活范围内的大多数保护区其也受到保护(如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2020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禁止食用小麂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用于科学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活动。

保护级别

小麂是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在2023年被国家林草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中国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在2016年则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物种(LC)。在2023年被列入中国《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小麂以多种野生植物、菌类为食,而食物中各类种子果实的出现率达30%,是亚热带森林中植物种子传播的重要媒介。同时亦是多种食肉动物的关键猎物,如豹(Panthera pardus)、豺(Cuon alpinus)等大型食肉动物和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等中小型食肉动物均捕食小麂,因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饲养价值

人们可适量保留小麂种源以用于科学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且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人工饲养开发这一集经济、观赏于一身的动物应该具有广阔前景。

名字由来

小麂最早于1839年由Ogilby命名。其拉丁学名Muntiacus reevesi的种加词是为纪念英国博物学家约翰·李维斯(John Reeves,1774~1856)而起的,李维斯曾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任职,并在中国华南地区广泛采集标本,还聘请当地画师绘制了大量精美的博物画。

参考资料

Muntiacus reevesi (Ogilby, 1839).COL.2024-08-20

小麂物种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14

小麂.IUCN.2024-08-13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8-13

小麂.ITIS.2024-08-15

小麂 Muntiacus reevesi Ogilby.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12

..2023-03-12

Muntiacus reevesi: INFORMATION.ADW.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小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13

Muntiacus reevesi(Ogilby,1839).gbif.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 .今日头条·环球网.2024-08-14

Muntiacus.animaldiversity.2023-10-09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豆丁网.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国家林草局:竹鼠果子狸等45种野生动物今年年底前停止养殖.澎湃新闻.2023-03-12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9号).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