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隔窗窥新月》是刘心武创作的随笔集,首次出版于2023年3月1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书中,刘心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55位文坛名宿的浮沉故事,展现了他们在时代激荡与文坛变迁中的独特传奇与沉浮。该书入选由中共广州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和广州日报联合主办的“书和远方”6月书单。
内容简介
《也曾隔窗窥新月》一书中,刘心武回忆了他与巴金、冰心、茅盾、夏衍、丁玲、陈梦家、汪曾祺、陆文夫、周汝昌、启功、孙树勋、严文井、王蒙、孙维世、胡兰畦、范用、冯亦代、郁风、王小波、夏志清、刘以鬯、谢晋、董行佶、王澍等55位文苑名人的交往。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时代激荡与文坛变迁,讲述了主人公们的独特传奇与沉浮故事,刻画了那些温润智者的生命方式与人生哲学,彰显了他们在历经岁月尘烟与人生风雨之后素心不移、凝视新月的境界,在平静如水的文字中蕴藏着一种洗尽铅华、慰藉人心的深沉张力。
创作背景
《也曾隔窗窥新月》是刘心武关于当代文人群像的一次集中书写。在《十月》《人民文学》担任编委、主编期间,刘心武得以与巴金、冰心、茅盾等文学界人士交往,很多不为外界所知的故事,很多私下的心里话,他都写到了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早就著成,有些是后来补上。回忆与叶圣陶的交往,刘心武定下篇名“难忘的一杯酒”。写茅盾,刘心武使用的字眼是“拾花感恩”。在“世间温情”篇章,刘心武提到自己毕生难忘的一个“救心电话”。2023年3月5日,以“也曾隔窗窥新月——刘心武笔下的文坛往事”为主题的新书分享会在首都图书馆举行。刘心武坦言,收在《也曾隔窗窥新月》一书中的文章最早写于1989年,最晚写于2021。它们原本像一些散珠,散发在报纸副刊和杂志上,后来由何奎先生精心挑选并编成几辑,用三年的针线串成项链,光彩夺目,让刘心武自己也吃了一惊。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也曾隔窗窥新月》中的叙述刻画了那些温润智者的人生哲学,彰显了他们在历经岁月尘烟与人生风雨之后素心不移、凝视新月的境界。书中素朴真诚,娓娓道来,细细回味风云时代中的个体命运、人际沧桑与历史背影。每一着笔每一落墨,都尽显这些知识学人的真品性、真性情。它记录着俗世中的暖,感怀着人间的脉脉真情,那些知识分子的群像,如浮雕般的镌刻在刘心武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艺术特色
《也曾隔窗窥新月》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独特的叙述风格。他善于从时代的大背景中去捕捉人性,既彰显了历史的过程,体现了文人的风骨,也折射出了生活的哲理。比如他写小时候称作“娘娘”的胡兰畦,没有去写她波澜壮阔的一生,而是从历史曲折中去表现人物的境遇,让人激起内心的波澜。
作品评价
中国当代作家祝勇评价该书:“见刘老师其人,见文坛众生相,第三个层面便是(读者)可以见自己。”文学评论家施战军认为该书堪称一本“老友记”或一种诗友画,关于曾经经历过的人和事,刘心武老师写得非常自如。生活.读书、新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何奎表示:“虽然现在这些群星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已经逐渐消逝在历史的天幕中,但正如书中提到的‘一钩新月天如水’。他们的精神、人格以及风范将永远留存在世间。”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198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12年出版《刘心武文存》40卷,2016年出版《刘心武文粹》26卷。其作品在海外有英、法、日、德、俄、意、韩、瑞典、希伯来等文字的翻译出版。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展系列讲座,对《红楼梦》在民间普及起到促进作用。另有关于《金瓶梅》的评点与论著。发表大量散文随笔,其中涉及上世纪中至本世纪所亲身接触到的文化名人之轶事,内容翔实,文笔生动,富有史料价值。此外还从事建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