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一种现代主义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最初涉及诗歌和绘画。这个词最初由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在1901年巴黎独立大厅的画展中使用,用以描述与印象派不同的绘画风格。表现主义的典型特征是仅从主观角度呈现世界,为了唤起情绪或想法,从根本上扭曲它的情感效果。表现主义艺术家试图表达情感体验的意义而不是物理现实。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20世纪独树一帜,其内在表达和非具象风格挑战传统,关注城市化、人与自然等主题。在民族独立和宗教反抗斗争中,德国艺术家形成了探索真相的能力。最具影响力的团体包括桥社、青骑士社和新客观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化影响德国,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追求绘画自由和情感真实,反对美国波普艺术,重现德国传统精神,展现了本土艺术思潮的独特性。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强调内心情感,忽视对客观事物的形式化摹写。这种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表达了艺术家们对世界复杂情感的理解,成为反抗命运和批判社会的工具。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独特,融合客观暴力、浪漫想象和抽象概括。它以高尚的道德观评判客观世界,拓展现代绘画艺术表现语言,其精神内涵对欧洲和中国美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定义
表现主义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先锋杂志《狂飘》中,用于形容强调情感的艺术观念。其主要追求是打破文艺复兴以来对客观模仿的传统绘画观念的束缚,在绘画表现形式语言和主题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表现主义强调绘画艺术应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主观性,而不是刻板的模仿。在手法上,艺术家运用变形和夸张来表达情感体验和个性宣泄;色彩上,他们使用鲜明、强烈的颜色;线条和笔触则放荡不羁。这种表现手法呈现的作品效果使观者感到压抑和不安。作为战后时代的绘画艺术思潮,表现主义在上个世纪的西方艺术领域逐渐完善,成为世界美术史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艺术潮流。表现主义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与变革社会的想法相结合,从东方美学和非洲原始艺术中寻找灵感。在现实背景和表现欲望的双重压力下,他们抛弃了精美的技法,采用扭曲、夸张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社会的绝望和痛苦。
历史沿革
起源
文化发展受到时代制约,影响特定时期的艺术发展。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导致绘画风格和语言的差异。德国日耳曼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独立和宗教反抗斗争中,形成了探索真相的能力和坚强、敏感、细腻的意志。这种特点使得德国艺术家更注重内在表达而非单纯描摹现实。因此,20世纪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呈现出抽象、非具象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和社会体制遭受重创,艺术家面临精神、思想、观念和创作的巨大压力。他们敏感地体悟时代现状,并在不稳定的社会背景中获得高度自主表达权。在这种现实环境下,艺术家情感矛盾使得绘画作品以大胆色彩、诡异造型和压抑情感为主。他们用强烈的色彩和诡异的形体宣泄内心情感,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
德国具备战争洗礼的特殊社会背景、独特的文化和高度自由的日耳曼民族,使其成为欧洲表现主义绘画的活跃中心,并随时代变化和社会变迁而发展。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体现了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背景。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德国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国外
在20世纪初的德国,战争对艺术家们的世界、道德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化、科技和工业革新给社会和人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绘画形式和语言无法满足他们对现实问题和内心矛盾的表现需求。不满现状的年轻艺术家开始探索新的绘画形式,与传统艺术观念背道而驰。城市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性等成为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关注重点,他们开始在绘画中自由地表达情感。虽然20世纪上半叶的表现主义艺术家在不同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表现形式下并未形成统一风格,但他们通过集会和组建艺术家团体来宣泄情感、讽刺时代问题和追求梦想。最具影响力的团体包括桥社、青骑士社和新客观社,它们分别代表了德国表现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桥社是由艺术家基西纳、罗特卢夫、赫尔克和布莱依尔组成的德国表现主义运动团体。该团体选择现代城市风景和人物作为表现内容,由于成员大多未受过专业培训,作品具有色彩强烈、造型轮廓鲜明和技巧简单的特点。作为最早的德国表现主义团体之一,桥社引领了表现主义的突破,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发展并达到顶峰。
基希纳是表现主义的领军人物,也是桥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受到纸张工艺技术的影响,对纸本绘画表现出高度敏感。他的作品充分利用了对纸张材料的敏感和灵活度。由于生活背景的影响,基西纳的感情敏感脆弱,作品风格呈现出病态和脆弱的特点。通过纸本绘画作品(如图1-3),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漂浮感,德累斯顿的大街上,男性与女性像幽灵一样漫无目的地游荡。线条运用几何线条大胆概括,色彩偏冷,整体色彩使观者感到压抑和悲凉。画家通过这种方式将人物形象和环境的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仅“粗暴”地展现人物形象和环境的特征,还直接传达出人物在热闹街道上的凄冷、孤独和焦虑感。
基希纳的表现主义纸本作品中充满了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和体会。在吸收后印象派、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他展现出独特的绘画风格。通过与他的团体“桥社”的大胆实践和创新,基西纳让表现主义与德国紧密相连,打上了德国的标签。
1911年,德国慕尼黑成立了青骑士社,由瓦西里·康定斯基和佛兰兹·马尔克创立。青骑士是一群追求抽象风格的艺术家团体,他们的作品摆脱了对客观物象的描摹,转为抽象形式。青骑士一词来源于艺术组织的刊物名称,以蓝色的骑士和马代表了他们的理念。这个团体在德国慕尼黑举办了两次具有影响力的展览,展示了明确的风格。
康定斯基在1910年创作了一幅具有抽象造型、色彩鲜艳、用线狂野的色块图形组合的水彩作品(如图4),这幅作品成为抽象表现主义形式绘画的开端。在这幅作品中,传统绘画的摹仿性和想象空间的特点消失不见,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开辟了新的方向。
瓦西里·康定斯基主张艺术家应不参照客观对象,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他的作品充满了音乐般的旋律、抒情、节奏感等元素,与音乐的感觉相通。他探索出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用音乐性的绘画来表现情感和精神,推动了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发展。
1923年,德国表现主义后期出现了一个名为新客观社的艺术家社团。在德国政治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艺术家们受到政治影响,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讽刺社会现实。与桥社和青骑士社不同,新客观社并不是一个紧密的团体,而是一次展览的名称。这次展览的作品都提倡用写实手法描绘客观现实,但并非简单的客观描述,而是对战争的残酷、社会制度的腐朽、人性的磨灭以及不思进取的风气进行猛烈的抨击。这些艺术家受到桥社和青骑士的影响,主张与前人的表现主义有所不同,强调形象的写实性,虽然也使用抽象手法,但主要是为了讽刺和批判客观社会的现状。新客观社的代表人物包括奥托·迪克斯、格奥尔格·格罗斯和马克思·贝克曼。
同时代的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也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画面充满张力和感染力。她运用粗犷的线条和强烈的黑白对比,使整幅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她的绘画造型和对现实的情感控诉,去掉所有不必要的细节,用简单而有力的绘画语言表现画面人物,营造出独特的压抑氛围。当观众观看她的作品时,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而非局部的人物形象细节。珂勒惠支的作品在中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对中国表现主义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结束,世界格局逐渐演变为两极化。德国作为战败国,被柏林墙分割,分别受到两个极点的控制。二战后,美国在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崛起,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学的巨头。纽约逐渐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借助这一地位,美国将自身的艺术文化软实力作为无形的武器,对全球各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迅速崛起,在现代主义绘画潮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该流派不仅在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还辐射至全球范围,使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成为现代艺术潮流中的主流之一。然而,这种艺术风格的根源其实来自德国。战争结束后,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滑,影响了其艺术家的心态。另一方面,德国传统文化独立性的认知使得这一时期的德国艺术家对美国本土的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持有文化上的排斥感。
面对美国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德国艺术家开始进行抗争。一批年轻艺术家在绘画领域进行了反抗和创作,从而产生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这一派别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是对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美国波普艺术的反对产物。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如乔治·巴塞利兹、约尔格·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兹和安塞尔姆·基弗等人是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以自我表现为核心,追求绘画上的自由和情感的真实。这些作品不仅对德国艺术的重新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德国文化精神的直接体现。新表现主义绘画的探索不仅重现了德国的传统精神意义,更是德国本土艺术思潮的独特展现。
国内
德国表现主义思潮于1921年传入中国,通过日本艺术家在《小说月报》的文章和归国的西方艺术家与知识分子的传播。当时,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与战后的德国社会特征相似,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和思想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发泄内心苦闷的途径。20世纪初的中国动荡不安,德国表现主义的内在思想契合了中国艺术家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艺术家初次接触西方艺术潮流,表现出对表现主义的热情。随着“五四”运动后艺术家的觉醒,表现主义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年轻艺术家以“调侃”的方式揭示时代精神,探索人与社会、人类命运、人生意义的重大命题。经过各时期画家的探索和实践,德国表现主义的观念和绘画形式已与中国纸本绘画结合发展。在“85新潮”之后,一批与德国表现主义理念接近的青年艺术家出现,他们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不拘束于传统绘画表现,为德国表现主义在中国本土的转变画上了句号。
涉及领域
舞蹈
舞蹈表现主义(Ausdruckstanz)是在艺术创新背景下诞生的,它代表了艺术表达的新方式。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表现主义舞蹈与古典芭蕾舞的传统决裂,寻求基于身体自由的新表现形式,释放身体从严格的制度和节奏中,使自我表达与空间关系更加紧密。同时,表现主义舞蹈也受到了天然主义主张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艺术家们试图通过舞蹈深入探索内心世界。表现主义舞蹈不回避人类最消极的方面,包括脆弱、痛苦和不信,这转化为一种更具内敛的表现力,与自然和现实有更大的接触。它也被称为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和抽象舞蹈,因为它追求运动的解放,摆脱度量和节奏,与绘画中的抽象运动思想相呼应。鲁道夫·冯·拉班(Rudolf von Laban)作为运动的理论家,他的系统整合了身体和灵魂,强调身体散发的能量和与空间的关系,为舞者提供了新的多方向性,摆脱了节奏和重力的束缚,摆脱了古典芭蕾的僵硬。
雕塑
雕塑表现主义风格多样,无统一印记,不同艺术家各自探索表现主义的主题和形式。恩斯特·巴拉赫的作品受到俄罗斯民间艺术和德国中世纪雕塑的启发,以漫画风格呈现日常习俗和农民场景,强调新现实的创造,运用虚线和角度,远离自然主义,倾向于几何学。他常用木头和石膏创作,代表作有《El fugitivo》《El venjador》等。而Wilhelm Lehmbruck则在巴黎接受教育,作品具有古典主义特征,经历自然主义、巴洛克戏剧和现实主义的演变。1912年意大利之旅后,其作品更注重解剖学的几何和风格化,并带有中世纪影响。Käthe Kollwitz作为社会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其作品深受人类痛苦经历影响,雕塑、石版画和版画均以残酷著名,展现了社会需求的显著部分。
电影
表现主义在电影领域的影响深远,尽管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被新潮流所取代。表现主义电影,得益于表现主义戏剧的创新,成功地将情感表达和形式扭曲转化为电影语言。从纯粹的表现主义到新浪漫主义,再到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融合,表现主义电影经历了多个阶段。许多重要的导演,如Leopold Jessner、Robert Wiene、Paul Wegener、Friedrich Wilhelm Murnau、Fritz Lang等,都为表现主义电影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表现主义电影在屏幕上运用主观风格,通过图像的变形和扭曲,创造出恐怖或令人不安的气氛。其特点是形式的象征性再现,并故意扭曲现实。主题多涉及幻想和恐怖,反映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社会和政治不平衡。表现主义电影反映了德国人“浮士德”般的双重性格和对邪恶的迷恋,以及命运对生命的影响。表现主义电影通过线条、形式和体量,以及人物的心态和情绪,进行象征性翻译,旨在引导观众的精神反应。
文学
在柏林,有两种重要的表现主义期刊出版物,分别是《Sturm》和《Die Aktion》。《Sturm》由Herwarth Walden于1910年创办,而《Die Aktion》则于1911年由FRANZ Pfemfert首次出版。这些期刊成为了表现主义运动的重要平台,吸引了许多知名的作家和艺术家。《Sturm》期刊不仅刊登了Peter Altenberg、Max Brod、Richard Dehmel、Alfred Döblin、Anatole France、Knut Hamsun、Arno Holz、Karl Kraus、Selma Lagerlöf、Adolf Loos、Heinrich Mann、Paul Scheerbart和René Schickele等人的诗歌和散文,还展示了Kokoschka、Kandinsky和Der blaue Reiter等艺术家的作品、图画和版画。
戏剧
Oskar Kokoschka的《傀儡,凶手,女性的希望》被公认为表现主义戏剧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描绘了男人与女人之间为了权力而展开的激烈斗争。男人试图通过烙印来控制女人,但她奋起反击并囚禁了他。男人最终挣脱束缚,但在触碰女人时意外摔死。在戏剧的结尾,他疯狂地屠杀周围的人,如同蚊子般无差别地杀戮。该剧的人物特征、合唱效果、宣言对话和强烈的情感都成为后来表现主义戏剧的标志性特征。德国作曲家Paul Hindemith于1921年将这部戏剧改编为歌剧,并成功首演。
表现主义对20世纪早期的德国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剧作家包括Georg Kaiser和Ernst Toller。其他重要表现主义剧作家包括Reinhard Sorge、Walter Hasenclever、Hans Henny Jahnn和Arnolt Bronnen。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和德国演员兼剧作家弗兰克·韦德金德也是表现主义的先锋人物。20世纪20年代,表现主义在美国戏剧中得到了短暂的流行,代表作包括Eugene O’Neill的《The Hairy Ape》《The Emperor Jones》和《The Great God Brown》,以及Sophie Treadwell的《Machinal》和Elmer Rice的《The Adding Machine》。
诗歌
抒情表现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逐渐崭露头角,其主题丰富多样,主要聚焦于城市现实,同时重新审视和尊重传统诗歌。这一流派强调丑陋、邪恶、变形、怪诞、世界末日和荒凉的美学,并探索表现主义语言的新形式。德国诗人关注大城市生活、孤独、沟通缺失、疯狂、异化、痛苦、存在的空虚、疾病和死亡等主题,以及对性和战争的预感。
在风格上,表现主义诗歌语言简练、直白,且具有穿透力。它展现了强烈的表达力,不拘泥于语言或句法规则。通过语言变形、实质化动词和形容词以及创造新词,他们寻求语言的本质要素,释放词语的潜能,并强调语言的节奏感。尽管如此,他们仍沿用传统的度量和押韵,十四行诗是其主要结构形式之一。此外,他们也运用自由节奏和动态表现。
表现主义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同时性,即空间和时间的感知是主观的、异构的、模糊的,各种图像和事件同时呈现。在主要的表现主义诗人中,包括Franz Werfel、Georg Trakl、Gottfried Benn、Georg Heym、Johannes R. Becher、Else Lasker-Schüler、Ernst Stadler、Jakob van Hoddis和August Stramm。值得注意的是,表现主义对Rainer Maria Rilke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散文
在散文中,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早期故事和小说受表现主义的影响,弗兰兹·卡夫卡有时被称为表现主义者。 一些被称为表现主义的作家和作品包括:《变形记》《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门前》《饥饿的艺术家》《乡村教师》。
音乐
“表现主义”这个术语“在1918年首次应用于音乐,特别是对于阿诺尔德·勋伯格”,因为像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一样,他避免使用“传统的美丽形式”来传达他音乐中强烈的感情。 Arnold Schoenberg,Anton Webern和Alban Berg,第二维也纳学派的成员,都是重要的表现主义者(勋伯格也是一位表现主义画家)。 其他与表现主义有关的作曲家是Krenek(第二交响曲),Paul Hindemith(少女),Igor Stravinsky(日本歌曲),Alexander Scriabin(晚期钢琴奏鸣曲)(Adorno 2009,275)。 另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者是贝拉·巴托克早期作品,写于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如蓝胡子城堡(1911年),木王子(1917年)和神奇普通话(1919年)。 表现主义的重要先驱是Richard Wagner(1813-83),Gustav Mahler(慕尼黑1860足球俱乐部1911)和Richard Strauss(1864-1949)。
建筑
在建筑领域,有两座标志性的建筑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经典之作:布鲁诺·托特的科隆工厂展览的玻璃馆和埃瑞许·孟德尔松完成的德国波茨坦的爱因斯坦塔。此外,Hans Poelzig为导演Max Reinhardt设计的柏林剧院的室内设计也常被提及。而颇具影响力的建筑评论家和历史学家Sigfried Giedion,在他的著作《空间、时间和建筑》中,将表现主义建筑视为功能主义发展的一部分。1953年,墨西哥建筑师马蒂亚斯·格里茨发表了《感性建筑》宣言,强调建筑的“情感”功能。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受其影响,在Torres de Satélite项目中与马蒂亚斯·格里茨合作,该项目遵循了马蒂亚斯·格里茨的建筑 Emocional原则。直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中的表现主义才得到了更积极的重新评价。
摄影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摄影表现主义得以蓬勃发展,成为欧洲前卫摄影的焦点。战后的德国社会,满怀重建国家、创造乌托邦式新社会的热望,借助摄影等新兴技术,突破了传统的资产阶级束缚。这一时期,摄影成为记录和展现新社会模式的媒介。20世纪20年代的摄影不仅继承了达达主义者在战争期间创作的反战照片蒙太奇,还汲取了战后涌入德国的东欧摄影师的经验。这种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了摄影在技术和艺术层面上的高质量发展。
视觉艺术
20世纪初,表现主义在视觉艺术领域崭露头角,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如诺尔德、弗朗兹·马尔克、昂斯特·巴拉赫、埃里希·赫克尔等。这些艺术家来自不同国家,但他们的作品都以表现内心情感为核心,强调色彩和形式的自由运用。表现主义对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德国和奥地利,表现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形成了蓝色骑士和桥社等著名画社。尽管没有统一的自称为表现主义派的艺术家或团体,但这一运动对20世纪的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在色彩运用上都具有大胆创新的特点,但目的不同。野兽派追求唯美,而表现主义则利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瓦西里·康定斯基等艺术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最终引领了抽象主义的兴起,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艺术面貌。
代表人物
表现主义先驱: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鸣曲》(1907)把梦魇,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源头。
表现主义小说代表: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他是个生前无闻身后成名的人,善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来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作品情节荒诞不经却蕴涵深意。代表作:《变形记》《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门前》《饥饿的艺术家》《乡村教师》。
表现主义戏剧代表: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主要代表作:《毛猿》(1917)、《琼斯皇》(1920),曾经先后四次获得美国普利策奖1936年,以“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当代戏剧的奠基者。
表现主义绘画代表:挪威的爱德华·蒙克代表作《呐喊》,俄罗斯瓦西里·康定斯基代表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格罗斯代表作:《夜》,《壕沟战》,《启程》。
表现主义音乐代表:阿诺尔德·勋伯格(Am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摩西与亚伦》《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
方干民在古典现实主义和现代表现主义艺术上都有深厚造诣,所教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他在国立杭州艺专任教时期,因画风近似立体派而出名,后逐渐转向写实。1939年,他被委任为教务长,主持学校工作。1941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篡委员会保管科总干事。在3年半的时间中他完成了10多幅肖像以及巨幅历史画《邹容着革命军团》《肇和军舰起义之前》《陈英士被刺图》。
吴大羽是一位上世纪二十年代留学法国五年的艺术家,他于1928年开始担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西画系主任。他与校长林风眠共同致力于实现“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目标。吴大羽与赵无极、朱德群等艺术家共同发展并创造了独具个性的现代艺术风貌,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现代艺术体系。
1957年,赵无极进行了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的长途旅行,这次旅行极大地拓宽了他的绘画视野。在美国,他接触到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方式,这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赵无极开始以表现主义的狂放风格创作,他将中国草书的笔势与章法融入画中,通过自发性的书写,逐渐形成了抽象的山水意象。
1956年,朱德群凭借其扎实的绘画功底,创作了妻子董景昭的肖像画,并两次荣获巴黎春季艺术奖项,作品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然而,在参观了抽象画家尼古拉·德·斯塔埃尔的回顾展后,朱德群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具象绘画,重新开始。对于他来说,抽象表现主义代表自由,与中国书法的某些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迅速下笔、一气呵成的创作方式。
在吴冠中的作品中,他自如地运用了中国古代水墨画常用的两种画法,即以线条勾勒成形象和以笔墨交错 、 重叠地营造出无固定界限的线性组织。 在他的作品《老树》中正是用交错重叠的水墨线条构成形象 。而在其他的一些作品,特别是以建筑物为题材的作品中,线条把通常是正面描绘的平面勾画出来。如《双燕 》和《邻居 》, 画面上准确的直线与精致的构图比例产生了有条不紊的排列效果和控制力。又如《小巷》的线条,走向更为奇特,使平面扭曲,这种变形手法内蕴与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方式有所相似。
思想特征
反抗
反抗的意识是表现主义的最明显的特征。这是因为左派激进派在参与这个运动的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即使是持中立态度的人,如弗兰兹·卡夫卡等,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急欲爆炸”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气势如他们的喉舌《狂隧》所标示的,具有冲决一切藩篱的力量。例如,鲁迅在《铁屋子》里所表达的情绪就属于这种情感。在左翼表现主义看来,似乎艺术是次要的,宣传鼓动才是主要目的。他们宣称:戏剧“不是舞台,而是鼓动者的讲坛”;“艺术的转变,就引起世界的转变。要联合一切艺术手段和力量来复兴社会。”贝歇尔的诗《人们?起来》、托勒的剧作《机器破坏者》、《转变》、凯撒的剧作《加莱义民》等都体现了强烈的对立情绪。
行动
表现主义强调行动。这一特征也被表现主义的另一个喉舌刊物《行动》所强调。有的作品也明确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如芬特纳的剧本《监禁》中,一个老头强烈谴责一切流血事件,并大喊:“目的必须是纯洁的,我不希望它被玷污。血不能增添光彩。血——这不能成为功绩!”水兵和工人则反驳道:“行动,行动——这才是决定一切的东西!”鲁宾纳的《天上的光》则号召所有被压迫者上街头“推倒那孤独的囚室的高墙”。
人物
表现主义强调大写的“人”,提高人的尊严和素质。在左派表现主义的创作中,人是他们关注的中心主题之一。鲁宾纳的《人是中心》可以说是他们的社会纲领。《转变》中的主人公面对围住他的人群,号召每个人想一想:他是人!韦尔弗的诗作《特洛伊妇女》中的人们在濒临绝境时仍气宇轩昂,保持着勇敢和尊严。在表现主义者看来,人是“宇宙的精华”,也是改造世界的主体。但现实的人都被生存环境扭曲、压扁,早已失去了主体意识,变成了心灵“空乏”的渺小生物。因此,他们不仅尊重人、信任人,还提倡提高人的素质和本体价值。凯撒的《从凌晨到子夜》试图创造一种新人,以迎接革命和人类的前途。表现主义作家、理论家品图斯说:“只有人变好了,世界才能变好。”为此,小说家巴尔拉哈倡导人的责任感和积极创造精神。沃尔芬施坦的《男人》以及上述鲁宾纳、托勒的作品提倡以自我牺牲来唤起别人的觉醒。
代沟
表现主义强调“代沟”——父子冲突。表现主义者多半是一些激进的小资产阶级青年,他们以反传统、反保守、反对现存一切自命,但又不能完全正确认识深入解释社会障碍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便笼统地把上一代人看做社会罪恶的体现者,而父亲是他们看得最清楚的这种体现者的代表。弗兰兹·卡夫卡写于1919年的《致父亲的信》可以说是这种情绪的最鲜明的时代记录。作者在这封超级长信中刻画的是自己家庭里的家长,他以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件事实揭露和控诉这位家长,揭露那“专制有如暴君”式的统治方式怎样摧残着子女的身心健康。而这位家庭“小暴君”的表现时时让人联想到国家的那些大暴君的特点来。事实上社会上千千万万这类“小暴君”都是依据大暴君的模子塑造出来的,他们就是国家的大暴君的统治及其保护下的社会罪恶得以维护的社会基础!父子冲突这一主题反映在创作中,无论就作品数量还是就其尖锐性而言都很引人注目。较为典型的是韦尔弗的中篇小说《凶手无罪,罪在死者》。其主人公是一个奥匈帝国军队里的下级军官,他父亲则是这支军队里的将军。主人公对军营生活的单调、划一与等级森严感到反感与愤怒,他把仇恨集中到维护这种呆板的军纪与制度的父亲身上,仿佛这位高级军官的父亲是世界一切罪恶的代表者,他的反叛心理无以复加,终于间接地使父亲丧命。作者让主人公以自我体验的方式,以充满正义感的语气叙述了他的犯罪,但这又是令人同情和解恨的叛逆的故事。
异化意识
在表现主义时期,作家们开始意识到或洞察到人类生存环境中某种异己力量的存在及其普遍性。这种异化意识表现为:
陌生感
人与环境或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前一种如弗兰兹·卡夫卡的《美国》中,主人公因一个过失而遭父母放逐他乡,处处遭人欺骗、冷遇和虐待,未能融入世界。后一种如韦尔弗的《异化》中,弟弟因地位升迁而与姐姐疏远。
孤独感
人们之间表层关系的亲热、温暖背后,隐藏着真实的孤独境况。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一个人一旦失去经济来源,就会被家庭抛弃,成为孤独的个体。
负罪感
表现主义作家认为人都有善恶本性,随时可能犯罪。凯撒的《地狱一道路一人间》和德伯林的《汉姆莱特或者漫漫长夜的终结》都探讨了这一主题。
恐惧感
许多表现主义作家感到时代危机,这种情绪反映在爱德华·蒙克的《呐喊》等作品中。蒙克的画作《呐喊》中,女主人公的脸形扭曲得像骷髅,暗示她正受到死亡的威胁。绘画界的另一位表现主义巨擘珂珂施卡的画作《暴风雨》也表现了这一主题,画中一对新人躺在一叶小舟上,天空乌云密布,新郎警觉,新娘则睡着。文学中最典型的当推卡夫卡,他的书信、日记几乎每页都有“恐惧”字样,他晚年最后写的两篇小说之一《地洞》便是他这种心态的绝妙写照:主人公是个不知名动物,惶惶不可终日在地下修筑防御工事,“敌人迟迟不来,但每天都唯恐它来。”
非暴力哲学
表现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虽然强调“行动”和流血牺牲,但并不是革命家。在哲学上,他们不主张流血,而是强调抽象的善恶观、人性、情爱、和平以及对人的尊重。他们强调“大写”的人而不加分析,甚至对敌人也给予信任和宽恕,这暴露了他们思想上的矛盾和弱点。最有代表性的是托勒,他的作品《个人与群众》和《转变》中的人物拒绝牺牲他人生命,要求温和对待剥削者,认为他们也是迷路的可怜人。这种观点与基督教的牧师无异。最终,托勒也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与此相反,贝尔托·布莱希特从一开始就不赞成空洞的道德说教和和平主义的主张。
艺术特征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注重从人性共有的特征出发,强调根据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来塑造事物的外部形态。这一流派反对客观模仿,主张一切从主观感受出发,力求突破传统束缚。尽管不同表现主义画家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在主观层次上却是相通的。这种倾向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悲剧美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亨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美学形态与艺术特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暴力的激情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独具特色,其画面充满对客观真实的暴力感,整体展现出粗放狂野的激情。画家们倾向于表达偏激的感情色彩,如忧郁、痛苦和愁苦,形成一种“幽暗”的美感。文森特·梵高和爱德华·蒙克的画作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以蒙克的《呐喊》为例,这幅画以艳丽鲜明的色彩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蒙克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原本安静祥和的云彩和小溪表现为缠绕、扭动、狂乱的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此外,通过对主人公夸张的动势的处理,传达出波的流动和刺耳的听觉感受,将画面的表现形式推向高潮。刺眼的日落黄背景色使整个画面弥漫着动荡与极度焦虑的情绪。这种简练而细腻的人物变形,深刻地反映出对社会政治的讽刺和批判意味。
表现主义画家强调主观情感的真实表达,而非顺应外界市场的潮流。他们不再将作品的真实视觉感作为艺术品优劣的衡量标准,而是注重将个人情感由内而外地传达出来。通过画作对社会的不满进行展现,作品呈现出来的情感主题往往具有孤独、恐惧、疯狂和死亡的情感色彩。
在对待社会和自我关系的问题上,表现主义绘画表现出对立的态度。画家们采用的语言往往是变形、寓意和抽象的。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画面中弥漫的格调,疯狂、压抑和黑暗的情绪扑面而来。在表现主义画家眼中,所有不公平都是对自由的枷锁,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画笔打破世俗框架,唤醒人们的思考意识。这种强烈的激情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抒情与和谐
表现主义绘画是欧洲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背景下兴起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表现主义通过夸张、扭曲和变形的手法,将人们的幻觉、梦境和错觉呈现出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家们沉迷于虚拟的幻想中,试图在画作中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表现主义绘画具有既粗野、狂放又和谐抒情的个性特点,常常呈现出孤独、恐惧、疯狂和死亡的主题。艺术家们从自身内心体验出发,强调对艺术家内心感受的表达,将自己的特殊感受与怨恨转化为艺术的形式。表现主义画家在处理构图时注重整体的和谐性,将色彩与线条作为精神现象的基础,忽视客观的表象,具有和谐神秘抒情的感情色彩。麦克的《动物园》描绘了一些神态可掬的动物和人物,画面以白、黄为主调,赋予高纯度的红、蓝色,形成绚丽多彩的效果。整幅作品展现了自然主义的绘画风格,温暖明快的色调展现出悠闲欢快的格调,人与动物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另一幅作品《树丛的姑娘们》同样体现了抒情的乐章。
抽象的概括
表现主义艺术作品通过诡异的造型揭示出人们内心的挣扎与冲突,并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作品摒弃了事物的客观表面,探索其内在的精神本质形式,并强调人们对生活的困难。这是因为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经历了20世纪初的社会危机,当时社会异化和堕落盛行,人们的精神受到重创,生活变得混乱。社会充满忧郁和孤独,仿佛生活在梦魇之中。表现主义画家们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为宗旨,通过抽象和概括的创作,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战争的茫然、惊恐和不安的心情。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充满了不安、矛盾、孤独和恐惧,其独特的色彩来自夸张的手法和非传统的创作套路。例如,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构图第七号》是一曲狂想曲,通过色块和线条的重复与叠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画家使用大笔触抽象地表达物体,整个画面看似杂乱无章,但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构造轨迹,为整体画面增添了律动感。
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艺术家们运用抽象和夸张技巧,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忽视对客观事物的形式化摹写。这种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表述,表达了他们对世界复杂情感的理解。表现主义绘画不仅是艺术家反抗命运和批判社会的工具,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为绘画史开启了新篇章。与印象主义不同,这种表现形式为艺术史注入了新鲜血液,促使人们团结起来,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进行呐喊,并对政府施加压力,使其关注国家现状并采取补救措施。表现主义艺术家们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色彩与事物组合成高层次的精神和谐之美,揭示人性的光辉。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独特,融合了客观暴力和浪漫想象,以及抽象概括的特点。它以高尚的道德观评判客观世界,不仅拓展了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语言,其精神内涵还对欧洲和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表现性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但“表现主义艺术”特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艺术运动,以凡高、爱德华·蒙克、席勒等人为代表。虽然西方表现主义的兴起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东方艺术,尤其是受中国美学启发的东亚艺术,对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东方艺术成功地将西方艺术从再现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一千多年前写意已赢得了与写实的竞争。
参考资料
表现主义.HOMEPAGE.2024-01-19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人民网.2024-01-19
“中国表现”代表艺术家们的中国精神和文化价值.搜狐网.2024-01-20
卡夫卡小说全集.豆瓣读书.2024-01-19
19世纪末兴起的表现主义艺术.新浪收藏.2024-01-20
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微信公众平台.2024-01-19
西洋画种类 — 表现主义.搜狐网.2024-01-19
阿诺尔德·勋伯格.qq音乐.2024-01-19
方干民与林风眠齐名的西画教授.新浪财经.2024-01-20
吴大羽、丁天缺、张功悫,“三人行”展现中国现代艺术不可或缺的篇章.上观新闻.2024-01-20
人民日报海外版|余旭鸿:熔铸古今 汇通中西——谈赵无极的绘画艺术.百度.2024-01-20
「知识贴」朱德群 |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人民号.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