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朝鲜(朝鲜语:기자조선,公元前1120年~公元前194年 ),周武王灭商之后,帝辛(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史称“箕子朝鲜”或“箕氏侯国”。箕子王朝共经历41代53王,927年。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与微子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仁”。其封国在今陵川县境内。因反对商纣王的荒淫与暴虐,箕子曾被纣王囚禁。商被周灭后,箕子耻于“一身事二主”,遂退隐山林,后被周封于朝鲜,被认为是古朝鲜的开国第一人。箕氏朝鲜自西周初出现于东北地区历史舞台,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近千余年的历史。燕国统一东北前,箕氏朝鲜以西周侯国的身份活跃于东北东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秦统一六国后,箕氏朝鲜附属于秦。箕氏朝鲜在汉灭秦以后,又转属燕。公元前195年,卫满聚集死党一千余人,东奔朝鲜半岛,进入箕氏朝鲜王朝公元前194年,箕氏朝鲜被卫满军队灭亡。

箕子朝鲜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属国。箕子带到朝鲜去的5000人中间,有很多能工巧匠,以及懂得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的知识分子。箕子教朝鲜人民礼仪、耕织农耕及养蚕,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受商朝文化的教化,他还定下《乐浪郡朝鲜民犯禁八条》,大大地改善了朝鲜人民的生活。箕子朝鲜时期,古代朝鲜使用了和商朝一样的历法。研究者在朝鲜平壤城南发现有“箕田”,与中国“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献记载一模一样。此外,箕子把殷人尚白的风气传到了朝鲜,影响延续至今。到现在朝鲜的传统服装,无论男女,也还喜欢穿白色衣服。

学者对箕子朝鲜疆域范围、历史真实性、族属和人口结构等方面多有争议。例如有学者认为,最初箕子朝鲜的统治中心在辽西地区大凌河流域,西周末春秋初迁到辽东地区,遭遇燕国打击后,才移到了鸭绿江以南地区。也有一些学者不这样认为,坚持其一开始统治中心就在今平壤市。有学者说是载宁江,有学者说是大同江。截至2021年,关于箕子朝鲜的相关问题,中、韩、朝三国的学者热议多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由于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更由于非科学、不理智的民族情绪的干扰,就使得这个问题愈来愈复杂了。

历史沿革

建立背景

箕子(约公元前11世纪),名胥余,帝辛王的叔父(一说是商纣王庶兄),因封于箕地(今榆社县讲堂镇一带)而称箕子。纣王即位,以王叔身份参与国政,官至太师。纣王骄奢淫逸,屡加规谏,建议废酷刑,减糜费,消战事,与比干、微子并受朝野敬重,号称“三贤元良”。纣王日益荒淫无道,大臣刚直劝谏者皆被杀被贬。于是箕子装疯以避祸,仍被囚禁。经常一人鼓琴自歌,发泄心中的愤怨。后来西周攻克商朝首都朝歌,得以获释。姬发姬发敬重箕子是一位贤臣,请教治理天下的道理,并封地到高丽(今朝鲜半岛),立为国王。

发展历程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派太师箕子带领5000余人到朝鲜半岛的平壤,箕子到达朝鲜半岛以后,将中国的青铜时代文明、成熟又发达的汉文化带到了这里。根据古朝鲜的文献记载,他到了平壤以后,建立了一整套文物制度。此外,箕子教朝鲜人民礼仪、耕织农耕及养蚕,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受商朝文化的教化,他还定下“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的法律条文,即《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大大地改善了朝鲜人民的生活。箕子到朝鲜,就与周代断绝了臣属关系。作为商朝的老臣,他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后来箕子从朝鲜回到首都前来朝见周天子姬发。在途经商故都殷商都城遗址,只见原来的宫室已经残破不堪,有些地方种上了庄稼。心甚伤之,欲哭而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亡国之痛,涌上心头,只好以诗当哭,乃作《麦秀歌》,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悔恨商朝亡国。40年以后,箕子去世。箕子活了93岁。箕子的儿子箕松继位,称作庄惠王,周代把箕松封为“朝鲜侯”。

箕氏朝鲜自西周初出现于东北地区历史舞台,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近千余年的历史。燕国统一东北前,箕氏朝鲜以西周侯国的身份活跃于东北东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秦统一六国后,箕氏朝鲜附属于秦。箕氏朝鲜在汉灭秦以后,又转属燕。而此燕者,非战国之燕,乃汉燕王卢绾之燕。因陈豨事件,韩广卢绾反汉,叛入匈奴,东北大乱。公元前195年,卫满聚集死党一千余人,东奔朝鲜半岛,进入箕氏朝鲜王朝

当时箕氏卫满朝鲜的执政者是第四十一代朝鲜侯准王,他想利用归附的卫满守卫西部边境,便以卫满为博士,封地百里,将卫满与他的部下安置在朝鲜国的西部边境。自从秦末天下大乱以来,燕、齐、赵地人民避战乱迁居朝鲜国的有数万人之多,大多居住在朝鲜西部地区。卫满对这些中原流民招诱安抚,使之成为自己的支持者,势力迅速膨涨起来。卫满强大之后,诈称汉兵进攻朝鲜侯国,请求朝鲜侯箕准允许他率兵回京宿卫。箕准不知是计,批准了卫满的请求。于是,满乘机率部队攻下朝满自立为王,统治原箕鲜侯国的首都准王逃往三韩地,公元前194年,箕氏朝鲜灭亡。

疆域

箕子朝鲜的位置在现在朝鲜半岛的北部,以及中国辽东半岛的东部,国都就在平壤。箕子王朝在朝鲜延续了900多年。

据《山海经》载:“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这是燕国向东攻朝鲜之后的箕子朝鲜地望的明确记载。列即列水,列水即今载宁江。载宁江东西向流,水北为阳,则箕子朝鲜在载宁江之东北部分。汉杨雄《方言》以“燕之外鄙,朝鲜冽水之间”、“燕之北鄙,朝鲜冽水之间”为一个方言区。可知半岛载宁江(列水)、大同江(测水)之西部地区当在燕人控制之下(从清川江围歼战至载宁江之间的西部地区),经此打击,“朝鲜遂弱。”据此可知,箕子朝鲜之西部疆域当为鸭绿江流域,经燕人的打击,其西部疆域大为削弱,退至大同江、载宁江东北地区秦始皇灭燕,统一中国,箕子朝鲜之西疆有所恢复。

据《汉书地理志》与《后汉书·郡国志》:乐浪郡辖县二十五。据考,朝鲜县位于大同江东载宁江北,今平壤大同江西南之汉代古城—-土城洞当为乐浪郡治朝鲜县。乐浪郡之南境在汉江以北地,即在载宁江、礼成江、临津江一带,与辰韩相毗邻,此当是箕子朝鲜以及后来的卫满朝鲜的南境。汉末又有带方郡:“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按:屯有县旧有三说:黄海道黄州、黄州东南凤山郡和京畿道临津江下游的丰德(开城西南)。“现采黄州府说,该地在凤山郡土城内,即带方郡治以北,与屯有以南即为带方郡的方位相合。”]则带方郡当处于汉江北至大同江之间的地带,原为箕子朝鲜南部地,当为辽西地区之孤竹族北迁东移至此,后为《山海经》所称的“天毒(竺)”国,随箕子朝鲜之被灭亡,此“天毒(竺)”国也随之衰落,到汉末成为“屯有县以南(的)荒地”了。箕子朝鲜灭亡时,其余众“走人海,居韩地”,是知箕子朝鲜与古辰国——三韩为近邻也。

李隆基开元二十三年以前,中国在朝鲜半岛之东部疆界仍在汉江以北——载宁江、礼成江、临津江一线(此乃箕子朝鲜之东部旧疆界)。

社会经济

箕子带到朝鲜去的5000人中间,有很多能工巧匠,以及懂得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的知识分子。那时的朝鲜还未开化,箕子把中原文明带到了朝鲜。

箕子教朝鲜人民礼仪、耕织农耕及养蚕,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受商朝文化的教化,他还定下“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的法律条文,即《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大大地改善了朝鲜人民的生活。箕子“八条之教”的全部内容如下:其一,“相杀,以当时偿杀”;其二,“相伤,以谷偿”;其三,“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其四,“妇人贞信”;其五,“重山川,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其六,“邑落有相侵犯者,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为‘责祸’”;其七,“同姓不婚”;其八,“多所忌讳,疾病死亡,辄捐弃旧宅,更造新居。”

朝鲜半岛崇礼的文化,就是从箕子的“八条之教”打下的,为以后朝鲜半岛数千年儒家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和朝鲜半岛频繁文化交流的开端。除了文明教化以外,箕子还将汉字带到了朝鲜半岛,这以后数千年,汉字是朝鲜半岛唯一的书写方式,他们用汉字来标记本越南语的发音,比如一些乡歌是用朝鲜语创作的,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今天的韩国、朝鲜人在翻阅当时的古籍文献时,只有懂汉语的人才能看懂那些内容。此外,作为商文化最高水平代表的太师,箕子带领不少王公贵族一起到朝鲜半岛,他们共同将成熟的井田制度、商代巫术等带到了朝鲜半岛。

文化遗迹

直到17世纪,在朝鲜还有许多关于箕子的文化遗迹。如尹斗寿(1533-1601)的《平壤志序》:“平壤,箕子之旧都。城之南,有井地,区画分明,沟塍方正。千载以下,犹可见其三代之制焉。”韩百谦(1552-1615)也曾作有《箕田考》和《箕田遗制说》,后者对平壤附近的井田形制、规模有详尽的描述,并据此得出结论:“箕子,殷人,其画野分田,宜仿宗国,其与周制不同,盖无疑矣。”即平壤附近的井田遗迹正是箕田之遗址。李万敷(1664-1732)《锦绣》一文说:“城北有箕子庙,东有箕子宫古址,外城有箕子田阡陌。”这些文化遗迹也多次出现在朝鲜的汉诗中。

考古研究

在相关地区考古工作不断开展的基础上,中国部分学者开始探索箕子朝鲜的历史同东北地区某考古学文化的联系。张碧波、喻权中《朝鲜箕氏考》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两方面论证了箕子在商末周初“走之朝鲜”后把商朝文化与朝鲜古文化结合,建构了有特色的古朝鲜新文化——君子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德山认为“早在箕子未来之前,古朝鲜族就已形成并存在”,根据《尚书大传》和《史记·宋微子世家》等史籍,箕子东迁的时间是殷亡之后,先迁至孤竹左近地区,但因不愿“隶于燕侯管辖之下”,没有独立行事的权力而东迁古朝鲜,受到与商族同属东夷族系的古朝鲜族的接纳和周姬发的册封,并认为东北地区青铜短剑属于箕氏朝鲜。这些研究中使用了“朝鲜古文化”、“古朝鲜族”等当时并不存在的概念,且所说“商朝文化”因素多是指胶东半岛辽东青铜时代文化中常见的半月形穿孔石刀等工具。

与此相反,苗威、刘子敏在《箕氏朝鲜研究》中指出箕子朝鲜建国地望位于朝鲜半岛中南部,并引征蒙文通先生论著及罗继祖《辰国三韩考》指出其最初国号为“辰”,朝鲜为其北迁后的称谓,北迁时间应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因《逸周书·王会篇》表明成王时期尚无“朝鲜”之名,而春秋齐桓公时《管子》中已有朝鲜并开始与齐国贸易;又根据《战国策·燕策》《山海经·海内北经》《山海经·海内经》大体得出了其疆域范围,并认为“明夷”并非朝鲜,仅指《周易风水》中卦象名;公元前1000年前后赤褐色无纹陶器、半月形石刀和水稻栽培在朝鲜半岛的出现是箕子东迁朝鲜的标志,由于北方和辽西地区民族的阻隔,朝鲜半岛一度中断了同中原的联系;古朝鲜族是土著民族高夷同殷遗民和山东半岛东夷人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公元前4世纪后在曲刃青铜短剑文化基础上创造了以细形剑为代表的青铜文化,未曾使用过青铜铸币和铁器。这一研究提出了箕子东迁朝鲜的另一种可能,但仍将石器、陶器等难以反映青铜时代国家政权的遗存作为箕子东迁的标志。

国外学者中,(韩国)李亨求认为殷亡后以箕子为首的“殷遗”曾远走孤竹,最后落脚于大凌河流域,那里出土的大量殷末周初青铜器是其考古学物证。尹武炳把辽宁省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分为三类,论述了其演变过程,并判断辽宁发现的殷周青铜器不可能同与箕子朝鲜相关联的孤竹国相连结[3]。姜寅虎《箕子东走的考古学探索——箕侯、箕器、东北亚系铜剑文化研究》以北京地区和迁安市出土的与箕氏族群有关的青铜器为切入点,提出了箕氏朝鲜先居京津唐地区,后迁徙到辽西地区平壤地区的观点,并探讨了古朝鲜的由来、古朝鲜诸方国、东北亚系青铜短剑文化与箕侯的关系等问题。

箕子朝鲜时期,古代朝鲜使用了和商朝一样的历法。研究者在朝鲜平壤城南发现有“箕田”,每田分4个区,每区有田70亩,与中国“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献记载一模一样。殷人尚白,爱素车白马,箕子把殷人尚白的风气传到了朝鲜,影响延续至今。古朝鲜人也是“衣尚白,白布大袂”,到现在朝鲜的传统服装,无论男女,也还喜欢穿白色衣服。

自安阳殷墟、北京一带、迁安市辽西地区出上 “箕器” 的地点或遗址大体连成一线,证明箕子集团在商周之际 “东走” 的重要依据;辽西地区出土的殷周青铜礼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时间跨度长,器形齐全,可见殷人对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文化渗透,使其成为燕地东北又一政治和文化中心,箕器与孤竹器同地共出不仅说明以箕子朝鲜、孤竹为代表的殷遗民政权到达了这一地区,而且有在当地长期维持政权的基础。而在辽东朝鲜半岛境内迄今未有这一时期的“箕器”或其它青铜礼器发现,甚至看不到商朝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可见关于箕子东走之“朝鲜”为今朝鲜半岛西北部或箕子最初立国于朝鲜半岛南部,“国号为辰”的说法都是没有实证依据的。

1955年,辽西地区凌源市海岛营子村村民唐永兴、张怀仁等发掘出16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这批青铜器的特征与同时期中原的青铜器类似,而此时的东北地区没有达到铸造此类青铜器的水平,说明了商朝人曾经移居到辽西地区一带。1973年春,考古学家在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北洞村发掘出刻有“㠱侯”名字的青铜器方鼎,“㠱”即为“箕”,商朝甲骨文卜辞中有“㠱侯、王其”,而该方鼎与安阳市出土的“父己”方鼎形制相近,证实是商末周初的方鼎。

有关争议

箕子朝鲜历史

20世纪初因对文献可靠性意见不一,学者中有怀疑箕子朝鲜历史真实性者,但也有部分学者从殷商与东北的关系角度肯定其存在,并对其地望、疆域和民族组成做了初步考证,主要依据是前述汉以后史家对朝鲜地望的认识。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对西汉以前古史进行考辨,《周易》也在被辨伪之列,顾颉刚指出“箕子之明夷”指的是箕子“佯狂为奴”之事,译成白话文就是“箕子的晦气”。王国维也提到嘉兴市沈乙庵先生认为“箕子之封朝鲜,事非绝无渊源,颇疑商人于古营州之城,夙有根据,故周人因而封之。”尽管当时无从证实,但提出了箕子封于“朝鲜”与商人起源并经营东北地区的联系。金毓黻《东北通史》将箕子朝鲜列为东北史第一期“汉族开发时代”,关于箕子朝鲜的地理位置,“盖当朝鲜侯之世,其西方所领甚广远,今鸭绿江以西之地,自当在内……·至朝鲜据有鸭绿江西部之地,是否始于箕子,抑为其后世逐渐侵略,固无从证明,然至晚亦必在自称为王之朝鲜王以前。”并认为满番汗为今鸭绿江下游入海处。

韩国学界对“古朝鲜”这一历史概念大体有如下几种解释:李基白《韩国史新论》、边太燮《韩国史通论》提出古朝鲜应包括檀君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朝鲜县等;韩国史学会《韩国史讲义》、李钟旭《古朝鲜史研究》、卢泰敦《韩国史特讲》提出古朝鲜应包括“朝鲜”、卫满朝鲜、乐浪郡朝鲜县等;千宽宇《古朝鲜史·三韩史研究》持古朝鲜只指箕子朝鲜的观点;尹乃炫《古朝鲜研究》则指出古朝鲜就是檀君朝鲜,其中除千宽宇明确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外,其余各家多对其持怀疑或否定态度,与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大相径庭;在社会教育领域,韩国为强调国史的“整体性”,提高民族自尊意识,完全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认可以檀君朝鲜为中心的“本土发源说”,加强正统化的民族史观教育,如檀君朝鲜是韩国历史的正统,箕子朝鲜则是非正统。

古代日本学者对箕子朝鲜的历史同样多持肯定态度。日本史学家吉田东伍撰《日韩古史断》提出井田是箕子的子孙存祖法而遗留的,但近代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后,部分日本学者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开始否定箕子在朝鲜建国的观点。青柳南溟著《朝鲜四千年史》中指出平壤箕子庙是朝鲜儒生谄媚大国(指中国)的产物;稻叶岩吉在《朝鲜史开国说话》中提出“由于汉代学者以东北地区和朝鲜在天文分野上为箕星方位,此种学说传至朝鲜,因而孕育了箕子东来之说。”还有的认为中国古籍记载此事说法不一,故不可信。同时,为配合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的需要,部分史学家为将朝鲜(韩国)解释为自古就“由他民族来支配的民族”,仍将箕子卫满等解释为由中国迁居来的中国人,在朝鲜建立了殖民政权。

箕子朝鲜疆域

对于箕氏朝鲜的疆域,学界有很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最初的统治中心在辽西地区大凌河流域,西周末春秋初迁到辽东地区,遭遇燕国打击后,才移到了鸭绿江以南地区。也有一些学者不这样认为,坚持其一开始统治中心就在今平壤市。有学者说是载宁江,有学者说是大同江。在这里,需要指出,史籍对古朝鲜河流地名的记载是非常混乱的,并由此导致了今天学界对其认识的模糊。从这则史料看,列水就是大同江,其中《山海经·海内北经》把浿水和列水张冠李戴了,而郭璞更是不加分辩地对其作了解释。《战国策·燕一》载,苏秦燕后文公“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呼沱”即今滹沱河,和易水均在今河北省境内。《战国策》所记为战国燕将秦开击朝鲜前的燕朝疆界,并不是后来的疆界情形。《文献通考·朝鲜》引述《魏略》云:“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潘汗为界,朝鲜遂弱。”说明,在秦开击燕之前,燕的疆域至少在鸭绿江以北地区,也极有可能到达了辽西地区地区。只是在遭秦开军事打击后,其领土才南缩到了满潘汗以南。“满潘汗”又名“番汗”、“汗水”、“沛水”等。满潘汗即今清川江围歼战。《史记索隐·卫满朝鲜列传》载,“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之战,属辽东外微。”。可见,“满潘汗”和“浿水”在此当指同一条河流,即清川江。“沛水”可能就是“浿水”。“上下障”即南北两条屏障,或为水,或为山,或为人工设障。在此当指清川江和大同江两条大河。这可以找到旁证,燕人卫满逃奔朝鲜时,是“东走出塞,渡淇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网,然后“说准求居西界”的。“塞”指大宁江长城,位于大宁江及其支流昌城江以及昌城江的支流城兴川的东岸,南起平安北道博川郡的中南面,向北经过元南里,宁边郡的古城里、泰川郡的龙兴里、鹤塘里、德化里、丰林里、阳地里、东仓郡的鹤峰里、鹤松里、凤龙里、鹤城里,直至新安里。《朝鲜史略》卷一注“淇水”为大同江,这是错误的,应是清川江。对于“上下障”的地理范围,刘子敏先生认为“乃是延伸到清川江围歼战以南,固阳秦长城遗址以西的沿海之地”。显然,刘先生也认为浿水即清川江,但可惜的是,他犯了严重的地理方位错误,清川江在大宁江的南面,长城只能在其北,不可能在其南。所以,“上下障之地”是应在清川江以南求之,但当在清川江和大同江之间的沿海狭长地区。在燕击箕氏朝鲜之前,其北部的西边界在清川江以北,甚至到了鸭绿江以北和辽西地区之地。之后,才大体上稳定在了清川江一线。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国内学界对箕子朝鲜历史的研究陷于停滞,到八十年代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而再度兴起。关于古朝鲜地望和边界的探讨中,都兴智认为箕子朝鲜的领地应包括满番汗以西的两千余里土地,否则在战国末没有能力“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辽东是否曾属箕子朝鲜很难找出确凿的史料证据。另据《三国志·东夷传》“濊··昔箕子既适朝鲜,作八条之教以教之”和《吕氏春秋·恃君览》“非(北)滨之东,夷濊之乡”后汉高诱注“朝鲜,乐浪之县,箕子所封,滨于东海也。”认为箕子所封之地包括日本海之滨的东满部落。李健才综合对历史文献中的列水、辽水、沛水、碣石位置的推定,认为古朝鲜在辽东说“并无可靠的根据,因此,为中外史学界所不取”。王成国认为自《管子》起朝鲜先以地名出现,箕子东迁至此地并接受周代册封后成为周朝的地方政治实体,到战国中后期附属于燕,其东界在朝鲜半岛北部大同江一线。这一时期随着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重新思考辽东与箕子朝鲜的关系,但基本没有突破箕子朝鲜领域始终包括朝鲜半岛北部的认识。

关于箕子朝鲜究竟在哪里的问题,中国国内的学界曾有过旷日持久的争论,大体而言主要有三种观点:辽西地区说、辽东说和大同江流域说。辽西说认为“箕子朝鲜”在今辽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三省交汇处;辽东说认为“箕子朝鲜”在鸭绿江清川江流域之间,“甚至到了鸭绿江以北和辽西之地”;大同江说则认为箕子之国应在北至清川江妙香山一线,东至狼林山脉,西抵黄海之滨的大同江流域,并曾定都于今平壤一带。

箕子朝鲜人口

在关于箕子朝鲜的族属和人口结构的讨论方面,张碧波《古朝鲜文化探源》、孟古托力《春秋以前东北地区华夏族人口考索——汉族先世北上东徙》均提出员侯与箕子属于不同的集团(前者姜姓,后者子姓),箕子率领殷遗民到达朝鲜半岛,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和文化面貌。张增香《有关箕子朝鲜的几个问题新探》从朝鲜国家建立的条件、周初社会形势与对商遗民的政策、“箕族”与“箕国”的关系、箕子朝鲜在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发端等几方面证明“箕子不但去了朝鲜,而且的确建立了国家。”黄树余在《周初殷遗民去向研究》中提到燕国受封时分得了部分殷遗民,并提到了箕子迁往朝鲜半岛一事。杨军在《箕子与古朝鲜》文中指出箕子出奔先至辽西,为规避帝辛(纣)的征讨继而迁朝鲜半岛,初期自视为商朝东北地区的延续,西周后期面临貉(貊)系诸族的威胁而接受周代所封“朝鲜”国号,以期接受周王朝保护。这些研究者普遍认为箕子朝鲜是殷遗民政权,但对箕子与“员侯”的关系或存而不论,或因认为商周“员侯”一脉相承而周代员侯为姜姓推论其与箕子无关。另外研究中仍多继承箕子到达朝鲜半岛的传统认识,认为其与半岛族群共存。

相关问题

箕子及其东走、来周时间考

如果要搞清楚箕子具体远走辽东的时间,首先要搞清楚周灭商的时间。先从姬发孟津观兵谈起,因它是周灭商的前奏。《史记·周本纪》“文王绪业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孟津”。《皇王大纪·纣王》“西伯薨,葬于毕”。“毕,文王墓地名也”。“毕星主兵,故师出而祭毕”。可见,“毕”既指文王墓,又指毕星。“绪业九年”为周武王继位第九年(帝辛三十二祀)。“绪业”可理解为继承周文王的未竟灭商事业。《史记·周本纪》把孟津观兵的时间说为文王绪业九年。但《集解》谓“武王十一年东观兵,十三年克纣”:《金滕篇》云“十一年武王服阕,观兵孟津,十三年克纣,十五年有疾,周公请命,王有瘳,后四年而崩,则姬发年九十三年矣。而司马迁云九年王观兵,十一年伐纣,则以为武王即位年数与《尚书》违甚疏矣”。为什么《史记》与《集解》及《金滕篇》所记时间不一致,具体是因为《皇王大纪·纣王》载“因文王,九年为十一年”。《尚书全解·周书》也说:“上承文王之年为十一年”。“九年”、“文王之年”都是指文王绪业九年。其中把“九年”改为“十一年”,原因有二:周文王受命九年即亡,而自己伐纣时,恰好又是文王绪业九年,出于忌讳,把九年改为了十一年:行将灭商,意即文王的“受命”之事和“叙业”任务即将完成,必须要使用自己的年号。

孟津观兵后,关于周是否立即向商发起了进攻,史书记载是有分歧的。前引《集解》和《金膝篇》都载,孟津观兵后,并没有立即发起进攻,而是两年后才发起灭商战争的。《史记·周本纪》也说是“居二年”后,才“遍告诸侯”,灭亡商纣的。但《皇王大纪·姬发》载,孟津观兵后,即向商纣发起进攻,并灭亡了帝辛朝。因此《皇王大纪》的记载是对的。因为,周文王绪业九年,即是商纣王三十二祀,而此年,正也是商纣灭亡的时间,不可能再有两年后的灭商战争了。

箕子与周朝的关系考

周武王分封箕子于朝鲜之事,是应该予以承认的。《后汉书·秽传》“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尚书注疏·卷五考证》“朝鲜,箕子所封,不应在化外”。另外,《旧唐书·温大雅传》《通志·四夷传·朝鲜》《通典·边防一·东夷上》《太平寰宇记·四夷·朝鲜》《朝鲜史略·箕子》等史籍也有类似记载。箕子是否接受了姬发的分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汉上易传·上经》说箕子“不受封,去之朝鲜”。《书传·周书·洪范》云:“武王之得箕子,盖师而不臣也”,意即周武王以箕子为师,但并不以之为臣。也就是说,周秦武王尊重了箕子的政治选择,并没有强迫他朝周。《尚书疑义·周书·泰誓》也表达了基本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箕子不受封的理由是:一是箕子作为商朝贤人,有强烈的尊君观念,“殷其沦丧,我罔为臣仆?”箕子虽然痛惜商纣王,但“无害其为爱君之心”,把商亡“归咎于天”。他想效法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避周远走:二是“武王将立殷后,必以箕子为首,微子次之,而卒立武庚者,必二子辞焉”叫,也就是说,周灭商后,当立者应是身为太师、三公的箕子,而不是地位低于他和微子的武庚,说明箕子和微子肯定是拒绝了姬发分封的。

箕子、箕否之间历史缺载的原因考

关于箕氏朝鲜的历史,缺乏完整的记载,有迹可寻的只有开国之君箕子及末代二王箕否和箕准的片段,中间四十世没有记载。这可以说是中古史上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引起了学界持续热烈的探讨,但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段历史的缺失,对研究箕氏朝鲜带来了莫大困难,也为某些学者否定箕氏朝鲜的存在提供了藉词。

箕子和箕否之间的历史缺乏记载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1、《竹书纪年》卷二载“自东迁以后,(周)始纪晋事”,这是一则颇具提示性的史料,说明西周史官记载历史是有选择的,有些多记,有些少记,有些不记。循着这个“暗示”,翻检《竹书纪年》等史书,便可发现一种现象:西周时期,对处于边疆地区诸侯国的记载非常少,如燕、赵,正如《史记索隐》所说“并国史先失”。而关于宋、魏等国的记载相对要多。先秦史专家王彩梅也说,“燕国的历史虽然很悠久,但是它的早期情况,在文献中却保存得很少,甚至连姬奭以后的几个国君的名谥都未曾留下记载”。燕国史缺,遑论比它更远的古朝鲜?但到东周时期,关于晋、燕、赵、楚等诸侯国的记载便多了起来,尤其是战国时期。箕氏朝鲜的情况可能也属这种。2、箕氏朝鲜和周代的来往极少,也有不宗周的可能,虽在战国时期的争霸中,曾有过宗周的迹象,但那只是藉以扩张的幌子而已,正如金毓黻先生所说:“是时中国诸侯之争霸者,必尊周室以自生,而朝鲜亦欲兴兵击燕,以尊周室”。《文献通考·朝鲜》引述《魏略》云:“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遂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止之,不攻。”在西周时期,各诸侯国是不能擅自写史的,它们的历史主要由周代中央史职人员来记载。而到了东周时期,写史的权限下移,诸侯国开始记录自己的历史。战国时期又强化了这种趋势。秦灭六国后,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它们的史书。作为与燕国相邻,并有一定臣属关系的箕氏朝鲜,燕国史官肯定会有所言及。故朝鲜的历史不见于西周、春秋,而见于战国和秦汉。4、黄历鸿、吴晋生先生对此也作了解释:“作于西周的《逸周书·箕子解》可能在秦朝以前就已佚亡”。而后世司马迁班固在写《史记》《汉书》时,由于缺乏相关史料,又没有著录这段历史,遂使之成为千古之谜。

相关作品

书籍

中国记载箕子开发朝鲜事迹的书籍,有《尚书大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记》和《尚书大传》都记载了姬发封箕子于朝鲜的事。成书于西汉初年的《尚书大传》云:“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尚书·微子》篇中,微子称箕子为“父师”。先秦史书《竹书纪年》云:“伯夷叔齐去隐于首阳山。或告伯夷叔齐曰:‘胤子在,父师在夷,奄孤竹而君之,以夹煽王烬,商可复也。’”父师在夷,与箕子开发朝鲜吻合。西汉焦赣《易林》也说:“朝鲜之地,箕伯所保”。这些记述可以互相印证。其中,《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述得比较系统具体。其曰:“帝辛末年(公元前1122年)周秦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进入商都朝歌,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出狱后的第二年,武王向箕子询问商朝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说话,因为他不愿意讲自己故国的坏话。武王也发觉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于是陈述了《洪范》九畴。武王听了,非常高兴,要重用箕子。”箕子早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尚书·微子》)于是,请求前往与商有一定族缘关系的卫满朝鲜

《后汉书·东夷传》还记叙了箕子后代的情况:“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千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准而自王朝鲜,传国至孙右渠。”“昔箕子违衰殷之运,避地朝鲜。始其国俗未有闻也,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回顽薄之俗,就宽略之法,行数百千年,故东夷通以柔谨为风。异乎三方者也。苟政之所畅,则道义存焉。孔子怀愤,以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三国志·东夷传》也有相同的记述。《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述得更详而且记述箕子南逃以后,“其子及亲留在国者,因冒姓韩哀侯。”现在,该国的确既有箕姓,又有韩姓

根据韩国人的历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箕子入朝鲜,奠定了中国和朝鲜地区几千年文化交流与友好的基础。所以,古代韩国传统史书从来就肯定箕子的开发之功,并以箕氏王朝为正统,对卫满则采取批判的态度。因为,箕子及其后代不仅对开发半岛做出了贡献,而且已经融合为古朝鲜民族的一部分,并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朝鲜王朝出现过多种关于箕子朝鲜历史的著作,有尹斗寿编《箕子志》、李珥撰《箕子实纪》、韩百谦撰《箕田考》,李昑命徐命膺整理了《箕子外记》,分别对箕子立国始末、世系、年表、政制、田制详加考订。尹斗寿《箕子志》,全书九卷,卷首包括箕子真像、箕子手笔、事迹图、祠墓图、谱系图、世系、序。卷一《洪范》、卷二传、录,卷三祀典、致祭文、御制文,卷四赋、诗,卷五辞、操、歌、赞;卷六论;卷七说、语、辨,卷八序、记、跋,卷九碑文。将中朝有关箕子的材料全都汇编成册,并有箕子朝鲜十分详尽的世系表。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和各种小说也有箕子朝鲜的叙述,如封神演义中对箕子朝鲜的描述为:“子姓。乃殷贤臣,曰箕子,亦商王之裔。因不肯臣事于周,武王请见,乃陈‘ 洪范九畴 ’一篇而去之辽东。武王即其地封之。至今乃其子孙,即朝鲜王朝是也。”

历任国君

箕子朝鲜的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94年,相当于中国的西周初期一直到西汉。箕子王朝共经历41代53王,927年。

参考资料

三晋史话:古朝鲜的开国第一人——箕子.黄河新闻网.2024-12-02

기자조선 (箕子朝鮮) .encykorea.aks.ac.kr.2024-12-02

朝鲜四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28

箕 子.晋中市人民政府.2024-12-02

箕子:登上朝鲜半岛祭祀神坛的中国人.澎湃新闻.2024-12-02

传说、历史与认同: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历史之塑造与演变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2024-12-02

靑莊館全書卷之五十五 完山李德懋懋官著男光葵奉杲編輯德水李畹秀蕙隣校訂 .archive.ph.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