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舞
苗族排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主要流行于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等地的苗、侗、布依族、水、仡佬族、壮、瑶等民族聚居地区,且各具地域特色,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较喜爱、分布较广泛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
苗族芦笙舞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该舞蹈原始古朴、粗犷剽悍、热情奔放、曲目繁多,集舞、曲、词为一体,有群众性、表演性、风俗性、祭祀性、礼仪性等多种舞蹈种类,表演形式以圆圈式、模拟式、顺边式为主,舞者不仅口吹足舞,并随着曲调而不断变化。传统芦笙舞多在祭祀活动、举行婚礼、丧葬仪式、新屋落成时跳,现在扩展到芦笙节、花山节、上巳节、六月六、四月八、跳月、男女青年进行传统社交等活动中,以此来表现喜怒哀乐、记载民族历史、传播生产与生活的知识,表达人们的愿望和理想。
2006年,贵州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的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相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苗族芦笙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
苗族排笙舞历史悠久,相传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古人为了狩猎而出现的,现代的苗族芦笙舞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以及和当时现象相吻合的舞蹈动作。而苗族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有了苗族之后就有了芦笙,有了芦笙之后就有了芦笙舞蹈。但它具体起源于何时,均无文字可考。据《阿卯古史传说》记载,远古时代,苗族先民是在由北向南迁移途中夜里过黄河,为了避免后过河的人不失散便吹起芦笙燃起篝火将人们召集汇拢;《云南少数民族》认为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古籍《苗族古歌》中记载了葫芦挽救人类的神话;而《新唐书·南蛮列传》则记载了芦笙的形制。
从已出土的西汉铜排笙乐舞俑来看,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宋朝《黔大定县志》《宋史》中记载了苗族芦笙的形制与近现代芦笙形制已经相差无几,而吹芦笙、跳芦笙舞的习俗在民间较为普遍;明人倪辂《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以及《贵州通志·土民志》、陈鼎《滇黔游记》、陆次云《洞溪纤志》 等文献中均记载了芦笙舞,可见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1917年以陈昭令为主编撰写的《黄平县志》有一首《芦笙曲》,苗族芦笙和芦笙舞蹈的音乐风格、艺术形式、表演特征等已与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清咸丰年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雷山县一带的苗族人民就以“跳芦笙舞”的形式来议事,联络苗胞,进行反清斗争。1942年,凯里苗族人民经过长期斗争,重新恢复凯里甘囊香芦笙堂活动,并刻碑勒石。
舞蹈特点
动作特点
苗族芦笙舞的跳法较多,有丰富的脚步变化,基本步伐为踏、蹲、踮、蹉、转、踢腿等,附以脚尖、膝、胯三个关节上和双手摆动于一体,讲究动作的对称和技巧性。"探路步"是基本舞步,舞蹈动作相对简单,舞者左脚提起往左侧空划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身体同时往左侧横移,微右斜腰,右脚又做对称动作;也有如"跪地下腰、"板凳下腰”“滚地笙”“双腿蹬天”“望家乡"等难度较大、技巧较高的动作和组合。其中以祭祀性的芦笙舞技巧性最高,有翻滚、倒立、倒背下腰、吻碗喝酒、倒立吹笙、脚击鼓、滚打、滚碗、滚刀、滚油锅”等高难度表演动作,需要具备较高的功夫和充沛的体力,所以多在青少年和部分中年人间流传。
音乐特点
伴奏的芦笙曲也较为神奇,曲子称为12排, 一排有30调,总共360调。每一调有一段词,有叙述先民狩猎开荒、随皇帝征战、民族迁徙、享受天伦之乐等场景,整套舞蹈讲述了苗族先民一路走来的历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伴奏的排笙能吹奏出多音混合曲,高音时音色尖利,中音时圆润柔和,低音时浑厚深沉,既能吹奏出连续不断、气势恢宏的曲音,又能吹奏出节奏有序、欢快、流畅,音调委婉悠扬,似若高山流水的曲音,较大的丰富了芦笙舞的表演。
表现形式
按照舞蹈的表现形式可分为3类。第一种是圆圈式,群体舞蹈时众人围成一个大圆圈或小圆圈,或顺着同一个方向边眺边移动,或一起拉着手向圆圈的中心点移动。这种队形可使舞蹈较为整齐,同时也能使舞者看到每一个参与者的表情,使参与者更加心意相通,整个舞蹈氛围也更加和谐、融洽。
第二种是模拟式,舞者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都较为生动形象,注重情感抒发,通过每一个充满节律的动作来宣泄和释放内心热烈的感情,从而达到洗涤和排解心灵的效果。模仿式舞蹈动作复杂,充满技巧,它以脚的动作为主,活动多在脚尖、膝、胯三个关节上,双手随身体的摆动左右旋转,有走、踢、胯、转、立、翻、别、勾、滚、爬、跪、跳、旋等多个舞蹈动作,舞姿惊险而优美,将芦笙舞所要表达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种是顺边,即跳舞时同手同脚,舞蹈主要部位集中在腿部,下身动作则变化丰富。舞蹈动作以腰为轴转动发力,同边顺拐,横走侧翻,并伴随手臂和臀部大幅度的甩动,动作幅度较大。较具代表性的是源于祖先祭祀和丧葬仪式的“滚山珠”芦笙舞。回旋式、一顺边的舞蹈动作是苗族舞蹈文化中特色的身体语言,它自然地融合在苗族舞蹈的动作和舞姿当中,形成了一种别致的舞蹈美。
艺术特色
在人类诞生初期,先民们感知到大自然瞬息万变与神秘莫测,自己是渺小的,因而他们敬畏自然,试图通过祭祀的方式,事神以致福,从而出现了祭祀类的芦笙舞,场面宏大且庄严肃穆。此时的舞蹈规定较多,缺乏自由性,每年春节之后,播种之前,为了祈求该年风调雨顺,便会举行祭祀性质的芦笙舞,并且在祭祀龙神、祭祀祖先、立新房、踩屋、丧葬礼仪等场合,多以男子双人芦笙舞来表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苗族先民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和迁徙,因而衍生出了“迁徒舞”“搏斗舞”等反映苗族先民战争史、民族迁徒史的芦笙舞,如“探路步”“上河滩”“望家乡”等舞段和动作,是苗族古史传说中苗民负重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进,倒骑于牛背上遥望家乡并观看后面的同胞是否赶上逃难的队伍,以及怀念因渡河死去的人们等场景的再现。舞步矫健有力,动作敏捷,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同时,也体现了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情感,他们相互扶持、相互救济、亲密团结、生死与共、不畏艰难、勇夺胜利。
现代的苗族人民每逢节日时,他们手拉着手翩翩翻起舞,或潇洒缓和,或热情奔放,或友爱又团结。舞者欢快洒脱,朴实真诚,以舞传情,以情育德,表现出青年男女之间含情脉脉又落落大方的美好情操,反映出苗族人民日常欢快的生活情趣。
种类
传统的苗族芦笙舞具有宗教、民俗和文化娱乐等多种性质,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它多在祭祀活动、举行婚礼、丧葬仪式、新屋落成时跳,现在扩展到芦笙节、花山节、杀牛祭祖、跳月、男女青年进行传统社交活动等活动中,按活动内容和性质大致将芦笙舞分为6种类型。
第一种是群众性的自娱芦笙舞,苗语叫“究给”,舞蹈动作相对简单,男女老少均可参加,且不限人数,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举行,是流行最广的芦笙舞。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集聚在排笙场,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领舞,或是芦笙队在原地吹奏,群众把芦笙队围在中间形成圆圈舞蹈。或者由芦笙队在前面带队边吹边跳,群众跟在后面自然围成圆圈,随着芦笙吹奏的乐曲而变化舞蹈,伴随着苗家姑娘身上佩戴的银饰发出悦耳的声响,具有浓郁的苗家风情。
第二种是具有表演性的芦笙舞,苗语叫“丢捞比给”,舞蹈的动作技巧较高,只有少数舞蹈高手才能参加,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谐和、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取胜,是一种男子竞技性的舞蹈。一般在传统节日或集会中进行表演比赛,由男性边吹边跳,舞曲明快,节奏强烈,技术性较高。其表演内容也较为丰富,有“滚山珠”“蚯蚓滚沙”等高难度技巧的,也有“牛打架”“将军虫”等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的。
第三种是风俗性芦笙舞,又称“花山节”或“跳月”,它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每年过“山节”跳,通常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只限于青年男女参加,是表现青年男女恋爱活动的群舞。苗族姑娘把花腰带系在倾慕的男青年的排笙上,青年男子边舞边吹奏优美的芦笙曲,姑娘则牵着花腰带的另一头跟着男青年跳舞,芦笙乐曲意为“好朋友,给我花带,栓在芦笙上”。这种舞蹈各地跳法均有不同,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凯里市等地的讨花带较具特色;另一种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一带,参加人数常见为12人,队形呈3人一横排、4人一竖排的矩阵。舞时手挽手、身体前倾、顺圈往前跳,动作比较简单。
第四种是祭祀性芦笙舞,只在杀牛祭祖时才跳,参加的多为中、老年人,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吹着长达三尺至丈余的大芦笙跳芦笙舞,动作稳重、迟缓,氛围庄严、肃穆,表现出苗族人民对祖灵的尊敬和怀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苗族较少举行这种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祖活动,这类舞蹈也逐渐凋零。
第五种是礼仪性芦笙舞,因活动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特点。在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的场合,舞者动作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在丧葬仪式的场合,除在入棺仪式上有跨过棺木的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均沉稳而有节制,表示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和向死者致衰。
此外,还有一种儿童芦笙舞,是7~13岁孩童放牛时的一种自娱活动,而到了节日或群众集会时,他们也会作一番别有情趣的表演。
传承与困境
苗族芦笙舞原始古朴、粗犷剽悍、热情奔放,千百年来经过不断发展和传承,在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形成了贵州丹寨县锦鸡舞、贵定县鼓龙鼓虎-长衫龙、纳雍县滚山珠、普安县芦笙棒舞等众多具有独特地域特色,风格多样的芦笙舞。苗族人民常在祭祀活动、举行婚礼、丧葬仪式、新屋落成、春节、欢庆丰收、男女青年进行传统社交等活动中进行表演。
从最早的祭祀性活动发展到现在的娱乐性活动,集中表现了苗族先民长途迁徒、年年征战的历史事实,人们通过芦笙舞来表现喜怒哀乐、记载民族历史、传播生产与生活的知识,表达愿望和理想,已成为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结晶和精神支柱,是苗族人民相互交流、沟通情感的方式。而且它文化内涵丰富,对于舞蹈学、民族音乐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珍贵的艺术财富,在长期不断传承中,丰富和发展了芦笙舞的内涵,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贵州省部分苗族地区,排笙舞就被作为高等教育的体育活动内容,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得以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又使传统芦笙文化的传承得到保障;20世纪80年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州歌舞团将锦鸡舞先后带到意大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1989年,黔东南自治州歌舞团将锦鸡舞带到大连市参加“首届中国民间中国艺术节”表演;1990年,贵州台江县反排木鼓舞表演队到中南海演出,随后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002年10月,贵州丹寨县民族文艺工作队将锦鸡舞带到凯里市参加“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暨民族服饰文化节”表演,并一举夺得了芦笙舞蹈艺术大赛一等奖。至此,苗族芦笙舞开始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6年,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的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余贵周、李金英、兰、王景才被指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08年,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苗族芦笙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纳雍县文物(非物质文化)管理所、贵定县文化馆(贵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等多个保护单位。
但苗族芦笙舞申遗保护对象较为集中,使得其他地区的芦笙舞得不到保护和推广;缺乏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相关政策及监管力度不够;专门记载苗族芦笙舞套曲的书籍较少、内容不完善、缺乏理论研究;排笙手年龄偏大,缺乏传承人;苗族芦笙舞形式多样、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综合艺术性,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传承方式以民间传承为主,学校教育与芦笙艺术传承存在着断层,传承结构单一;一些苗族地区青年相继离开村寨,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或多或少地逐渐淡化了对传统技艺的重视与学习,使得苗族青年们对于学习芦笙舞的积极性日益消退和萎缩;这些都造成了苗族芦笙舞生存活动空间缩小,传承范围、学习人群越来越少,出现了传与承、老与少之间的断层的现实困境,所以苗族芦笙舞应该得到重视,将其继续传承下去。
民间传说
关于苗族芦笙舞,有一个远古时期的传说。相传在盘古开天辟地之时,苗族的祖先是依靠狩猎飞禽走兽来满足日常生活的,但是捕获飞禽走兽相对困难。有一个聪明的小伙子,在森林里砍下树木和竹子制作成模仿鸟兽鸣叫的排笙,以此模仿鸟兽的动作来诱捕各类飞禽走兽,大有收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而世代相传。
在贵州省丹寨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一支苗族祖先在不断的迁徙中,最后来到了丹寨县,他们一边拓荒开垦,一边打猎充饥度日。在迁徙期间是美丽的锦鸡帮助他们获得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因此锦鸡就成了这一地区苗族人民的命运吉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先祖的不易和锦鸡所带来的帮助,人们按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在每年隆重的节日时跳芦笙舞。
而在贵州纳雍县则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远古时期,苗族祖先在迁徙的过程中,路途十分难走,并且到处都是荆棘,勇敢的苗族青年用自己矫健的身体在荆棘林里为父老乡亲们滚出了一条道路,后人为了纪念这些勇敢的苗族青年,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到荆棘的动作编成了芦笙舞,并命名为“地龙滚荆”。
参考资料
苗族芦笙舞 - 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02-08
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0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0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0
苗族芦笙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08
贵州苗族芦笙舞 - 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02-08
苗族芦笙舞-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