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发生在王莽政权与刚成立的更始政权之间的一场战役,主战场位于川郡昆阳县(今河南省叶县)一带,史称昆阳之战。更始政权的绿林军,大破新朝的王莽军主力,取得战役的胜利。
昆阳之战加速了新莽王朝的覆灭,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刘秀作为昆阳之战绿林军的主要指挥者,一战成名,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此战是刘秀成就帝业的开端。
战役背景
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建元“始建国”。新朝后,与东部高句丽,北部匈奴,西部焉耆、羌、氐,西南句町冲突不断,朝廷连年对外用兵。
由于战事不断,为维持统治,新莽王朝政令严苛,兵役、徭役、赋税加重;同时由于地方官吏横征暴敛,百姓不堪重负;再加上新朝统治时期,极端天气肆虐,自然灾害频发,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众多百姓背井离乡,加入流民队伍。
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琅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人吕母被推举为首领,率众起事,后汇集而来的流民达到数万人,攻城夺邑。之后战火迅速蔓延,不断有流民占山落草,对抗朝廷。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军事割据不计其数。
战役起因
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江夏郡(今湖北省境内)人王匡率众进入绿林山(今湖北省大洪山)落草,收纳流民,很快发展到数万人,绿林军由此得名。南阳郡(今河南省境内)西汉宗室刘縯、刘秀兄弟招兵买马于陵(今湖北省枣阳市)举起义旗,攻打南阳重镇宛城区(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失败后,投奔绿林军。此后,绿林军进攻南阳并在南阳形成军事割据,新朝南阳守军节节败退。
王莽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军围困宛城,在绿林军内部各势力操控下,西汉宗室刘玄登基称帝,年号更始,绿林将领加官进爵。南阳郡西通关中、北接洛阳市、东连黄淮平原,宛城是南阳重镇,叶县是连接颍川郡与南阳咽喉要道。更始帝刘玄令大司徒刘縯继续围攻宛城;另派遣一支军队南下攻打新野县,稳定后方;派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太常偏将军刘秀领兵北上,攻占颍川郡的昆阳、定陵(今商丘市定陵县)、偃邑(今郾城区),兵锋直指洛阳。
战役经过
刘玄登基称帝和宛城区被困危在旦夕的消息传至长安后,王莽派大司徒王寻 、大司空王邑率领四十二万大军,号称百万,与驻守颍川的严尤 、陈茂会合进军南阳郡,欲剿灭更始政权。
王凤、王常、刘秀等人领兵数千人,在阳关截击王莽军,见王莽军声势浩大,众将率军退入昆阳城。叶县城中,部分绿林军将领担心兵败会连累妻儿,想就地解散,各奔东西。若昆阳失守,则南阳门户大开,刘秀劝阻众人说,昆阳城内缺少兵马粮草,而王莽军兵多将广,如果上下一心共同御敌,仍有胜算;如果一盘散沙,很难全身而退;况且绿林军尚未攻下宛城区,没办法分兵前来救援,昆阳城一破,各路起义军都将溃败,现在正是肝胆相照建功立业的时候,不能退缩。恰在此时斥候来报,王莽大军已抵达昆阳城北,绿林军将领无计可施,于是采纳刘秀建议,由王凤、王常率领昆阳城内八九千守军坚守待援,由刘秀亲率十三骑出城征调援军。
王莽军兵临叶县城下,见有绿林军驻守。严尤劝说王邑,应舍弃易守难攻的昆阳城,直奔宛城,与宛城中守军里应外合,击垮绿林军,若宛城绿林主力灭亡,昆阳绿林军必会不战而退。王邑担忧绕过昆阳城,可能招致王莽斥责,不肯绕城而过,坚持要拿下昆阳城。便下令已到城下的十万大军将昆阳城四面合围,安营扎寨,攻打昆阳城。
绿林军守将王凤等人见王莽军浩浩荡荡,不敢迎战,想开城献降,但王邑不肯受降,执意要消灭昆阳城中绿林军。王凤等人被迫死守待援。
严尤又建议围三缺一,诱使城内守军出逃,并前往宛城区报信,既可以扰乱宛城绿林军心,又可以迅速拿下昆阳城。王邑仍未采纳。
刘秀到达邑、定陵,要征调守军前去救援昆阳城。郾邑、定陵守军将领贪恋钱财,只想留守各自城池,不愿出兵叶县。刘秀劝说众将,如果可以打败王莽军,缴获的钱财物资将是现在的千倍万倍,成就功业;如果被王莽打败,性命难保,何况钱财。众将领才同意出兵。刘秀从郾邑、定陵调集数千人回援昆阳。到了昆阳城下,刘秀亲率领步骑一千余人,先到王莽军阵前叫阵,希望取得双方交战的首场胜利,激励队伍。王寻、王邑傲慢轻敌,也派出数千人前来迎战。刘秀冲向敌阵,斩杀数十人。援军将士看到平时胆小怯敌的刘秀身先士卒,勇猛冲杀,于是纷纷冲向王莽军,协助刘秀。援军士气高昂,王莽军人心惶惶,援军斩杀王莽军数千人。
为激发叶县城中守军士气,瓦解王莽军战斗意志,在对宛城区战况不知情的情况下,刘秀伪造书信,派人射入昆阳城,又故意跌落在王莽军中数封,信中称宛城已被绿林军占领,十万绿林军不日将到达昆阳。王寻、王邑见信,心中不安,昆阳守军士气大振。
刘秀选拔三千精锐,渡过城西河流,直取王寻、王邑中军大帐。王莽军乱作一团。刘秀军趁机冲破敌阵,在敌营中将王寻斩杀。昆阳城守军见援军发动攻势,城下敌军陷入混乱,全军出击,进攻王莽军。
王莽军大败,士兵恐慌,争先恐后夺路而逃,相互踩踏、落水致死者不计其数,绿林军乘胜追击,王莽军尸横遍野,百里不绝。王邑、严尤、陈茂见大势已去,仓皇而逃。
绿林军将王莽军带来的军需、粮饷、重全部缴获,所获物资不计其数,历经数月未能搬完,最终将所剩物资付之一炬。
战役影响
昆阳之战削弱了新朝对全国的统治,各地豪强纷纷斩杀王莽任命的官员,自封为将军,改用更始年号,响应更始政权号召。
昆阳之战瓦解了王莽政权的军事组织能力,使王莽政权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军事力量镇压各地反政府武装,此战成为新朝覆灭的标志性事件。昆阳之战结束三个月后,关中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杀,死于未央宫,新朝灭亡。
昆阳之战加剧了更始政权内部矛盾,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秀的哥哥刘縯在先前的宛城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氏兄弟威望日增,激起绿林军其他将领不满,刘縯最终被刘玄刘玄杀害。
昆阳之战中,刘秀有勇有谋,以不到两万绿林军击败王莽四十多万大军,是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刘秀一战成名,为平衡绿林军内部势力平衡,在刘縯被杀后,更始帝刘玄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
兵力争议
对于昆阳之战中王莽军兵力数量,史料记载出现较大悬殊。东汉刘珍等编撰的《东观汉纪》中记载王莽兵力为五六万,东汉王充所作《论衡》中记载王莽兵力为3万。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中,记载王莽军总数为四十二万。刘宋时期范晔编撰的《后汉书》记载王莽动员百万大军,其中披甲上阵的军士有四十二万。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中记载王莽军数量为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后汉书》与《资治通鉴》记载到达青木昆阳城下的王莽军为十万。
胜败原因
王莽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征调军队数十万,但缺少拥有较强战斗力的精锐部队,王寻、王邑从洛阳市出发时只带着几千人马,其他数十万大军都为各州郡临时拼凑,战斗力较弱。王莽下令围剿更始政权前,绿林军连战连捷,士气高昂,王莽军节节败退,士气低落。王莽军数量虽然庞大,但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为约束各军营行动,免生骚乱,王莽军事先有令,各兵营各司其职,没有命令不得擅自调动军队,导致刘秀集中兵力进攻王寻中军大帐时,数万军队竟然无人救援王寻等人。昆阳守军人数虽少,但在王寻拒绝受降后已无路可退,只能拼死抵抗。刘秀通过个人游说,调来援军,并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给予王莽军指挥系统以毁灭性打击,在整个战役的布置上,刘秀的指挥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历史评价
毛泽东认为,正是因为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主观正确指导,使得昆阳之战成为后发制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昆阳之战,使得之前并不出众的刘秀威震天下,是刘秀成就帝业的开端。
秦汉史研究学者林剑鸣认为,昆阳之战是各地反抗王莽政权统治的决定性的一战,各地义军不再惧怕与王莽军作战,王莽政权四面受敌,末日来临。
文史作家张向荣认为,昆阳之战歼灭了王莽政权的大部分有生力量,是王莽大势已去的象征,是刘秀成就帝业的基石。
参考资料
叶县概况-历史沿革.叶县人民政府.2022-12-13
枣阳概况-历史沿革.枣阳市人民政府.2022-12-13
宛城概况.宛城区人民政府官网.2022-12-13
商丘市市情.商丘市人民政府.2022-12-15
郾城概况-历史沿革.漯河市郾城区政府门户网站.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