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又称鸾峰山、鸾头山,犹如巨龙昂首欲飞而得名。是浙江省龙泉、庆元县和福建省松溪、浦城县四县市的界山,可谓“一山连四县,半步跨两省”。顶峰海拔1348.9米。古时候,四县民间曾流传着“除了皇帝无大官,除了龙头无大山”的说法。1999年,国务院在山顶竖立了第8号浙江、福建两省石界碑。
历史记载
据古《松溪县志》载:“延亘二百余里,传有飞仙乘白鸾栖其上,上有石坛,坛东有龙穴。”清《庆元县志》称:“山峰峭立,为浙闽诸山之源。”龙头山雄居群山之首,山脉绵延,整个山顶部,起伏平缓,四周边缘,峭立陡峻,三处山峰,呈锥形弧峰,三条大道,从北(龙泉市)、西(松溪县)、南(庆元县)三个方向通山顶,三眼泉井,分属三县所辖,潺潺流水从山顶向流向四方。
龙头山还是瓯江水系与闽江水系的分水岭,从东北麓流经汤源村汇入龙泉溪,注入瓯江;从东南麓流经官良田村,从西北麓流经西洋村,从西南麓流经源头村,这三条支流汇入松溪,注入闽江。作为一方名山胜境,龙头山有许多古老的传说。传说古代有仙人在此植笋成竹、养鹭、送飞鹰、养骏马等,而留下石笋、观台柱、鹭鸶岩、使君岩、托人柱、老鹰嘴等众多景点。
景观古迹
龙头山庙
古称鸾仙阁,建于南宋景炎年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福州府有三眼井,井水一热、一温、一冷,热可猪,温可洗浴,冷水冰凉。有一天,三眼井突然全部干涸,此现象引起福州府官员高度重视,即派汀洲府著名风水先生找原因,先生沿山脉走向一路勘察,第三年到龙头山,看到庆元县三坑乡上坑村、岱根源村李一公、李二公及炉坑村老叶等人在山顶烧木炭,破坏了龙脉,就叫他们停烧三个月,言明一切损失包赔偿。只停烧两个月,福州府三眼井就恢复了原状。府台得知后,派官员把龙头山周围的山林、耕田悉数买下,委托吴家村村主出租,所得租金在原烧炭的地方建造了庙宇,这就是龙头山庙的来历。这一传说虽然听起来颇为神奇,却道出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正史又有《吴氏宗谱》记载:宋朝宝祐年间,丙辰进士吴松龙任松溪县县尉时,因在龙头山上求雨灵验,故在南宋景炎年间建立庙堂。明朝武宗正德年间高山村李仲廷重接修理。明万历三年吴公裔孙吴马贤重复修。清代时数经兵,殿宇几置荒烟蔓草之中,故在清康熙十四年吴廷兴鼎新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再修。
走进庙中,“弥勒佛”笑座山门,神里的“华佗”、“张仲景”两位神医和“大日如来”、“观世音”及“十八罗汉”塑像栩栩如生。龙头山庙香火不断,据说每逢香期,两省四县的善男信女云集进香,煞是热闹。
省石界碑
从庙的侧门出来,站在高处远望,真是“一览众山小”。连绵群山尽收眼底,四周边缘峭立陡峻,极目远眺满眼葱翠,远处一条条公路像飘带一样把一个个村庄串联在一起,一个个村庄就像一朵朵浪花镶嵌在无垠的碧波当中。
继续往前就到了龙头山主峰。国务院第8号浙江省、福建省两省石界碑就竖立在这里。界碑南面和北面分别写着“福建”、“浙江”,以示“半步跨两省”。
革命根据地
龙头山也是革命根据地,是中共闽浙边特委活动的中心据点。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曾路过龙头山,播下革命种子。1943年陈贵芳率闽浙边游击队利用竹海作掩护,在龙头山巧施迷阵,与国军周旋打游击,令敌人闻风丧胆。1947年中共闽浙边地委率领人民群众四面出击,歼敌迎解放,先后攻打渭田镇、周墩、竹口、小梅镇等地的反动政权,建立了党组织,成立了农会和民兵队。龙头山周边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红军抬伤员,给游击队买米送菜、做鞋补衣。
今后建设
由于龙头山还没有搞旅游开发,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区,上山者多为进香、赏花和摄影等,基本上以周边群众为主。于是就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语音交流。
龙头山一带有五十万亩的孟宗竹林,如何把丰富的毛竹资源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令人高兴的是,据说有关方面已经着手建设竹海森林公园相关规划。衷心祝愿竹海森林公园早日建成开放,让更多的人去龙头山观光旅游,促进浙闽两省四县市群众增收致富。
参考资料
龙头山.龙头山.2024-09-25
龙头山庙.百家号.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