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
春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又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过春节贴在门两侧的联语,主要是使用吉祥的语言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司马攸,一说为春贴。桃符早期作玉貔貅驱鬼之用,后来改为用纸书写,才有祈福之意。春贴则被认为是春联横批的前身。明朝时期春联这一名称正式出现,经朱元璋提倡推广,春联开始普及,并流行至今。在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春联形成了“对仗工整、语言凝练”的特点,即要求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称、平仄相对、内容相关等,在其内容上也往往以庆贺新春、讨吉乞祥为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春联起到了纳福迎新、陶冶情操、反映历史文明、延续传统文化等作用。满足了人们调适生活、调整心态的需求,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历史沿革
早期起源
春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桃符”,一说来源于“春帖”,但以“桃符”说法居多。《燕京时岁记》中就记载了:“春联者,即司马攸也。”而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介绍,“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可见“桃符”就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书有“神荼”、“郁垒”的长方形桃木板。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记载了神荼和郁垒是专门抓鬼的神仙,见到恶鬼就用苇索捆起来喂老虎。故写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也是作辟邪驱鬼之用。不过据学者研究,早期人们多在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的画像,后期才改为写字。司马攸在由图画到写字的发展演变过程,逐渐产生了两种物事:门神与春联。门神即以图画贴在门口的一种巫术用具。关于“门神”的说法不一,既有神荼、郁垒等、钟馗等神仙,也有的说是秦琼、尉迟敬德,温岳二元帅等人间将军。门神在初期是用桃木制作,后来为了方便就用纸来代替。春联则是以对仗的句子代替图画,意为讨吉乞祥。最开始也是写于桃板之上,后来逐渐被纸所取代。
“春帖”的出现则比桃符要晚得多。“桃符”出现于周代,“春帖”是在南北朝时代才出现的,前后相差一千多年。南梁宗惊《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这一天,民间流行贴春帖,就是把写着“官春”二字的纸贴在门棚上,用来求祥纳福,人们把这个贴纸叫“宜春市帖”或者“春帖”。唐朝孙思邀的《千金玉令》也有关于“春帖”的记载。有学者认为,“春帖”二字的书写形式、粘贴方式和春联的横披相似,是春联横披的前身。
据《楹联丛话》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在司马攸板上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市”,这是在文化意义上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因六朝以来文人喜好骈辞俪句,这一时期的春联可能只流行于上层社会。而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中“爆竹声中一除夕,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诗描写的情景则证明北宋时期春联已广泛地流传于社会各个层面,只不过当时的习俗仍然是题春联于桃符之上。到了南宋,门神、桃符已经各有其含义,门神已经从桃符中分离出来,桃符成为了对联的专有名称了。宋代后期,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人们不再悬挂桃符,而改为纸张,名字也改为了“春贴纸”,直至明代才改为“春联”。不仅如此,据学者考证,在宋代,春联就开始采用红纸书写。
鼎盛时期
明朝朱元璋时期,贴春联的习俗开始盛行。据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说》一书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他要求公卿士庶之家都须张贴春联,并亲自到民间察看。除了要求各家各户贴春联,他还亲手题写春联。他送给学士陶安一副春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院文章第一家。”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成为春节期间的一件盛事。写春联、贴春联之风开始在民间迅速流行起来。由于历代大力提倡,春联这种以讨吉乞祥、抒怀吟志为主要目的的物品逐渐成为中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期盛行不衰。
清代时,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了大幅提升,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春联言简意,能充分体现各自的性情与特点,又便于书写张贴,烘新春庆气氛,所以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后来,春联发展为一年四季都可以书写并于门上张贴的种种对联,如婚联、寿联、挽联、新居联等。到了清代,对联艺术已达到了成熟,无论是皇族贵胄还是平民百姓,门前都有春联。文人雅士更是热衷于此,追求对仗工整和平仄押韵,极大地丰富了春联的文化内涵。
现代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过年习俗、文化观念发生较大的变化,过春节时贴春联的习俗却一直延续着。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每到春节,房门两旁也要贴上一对春联,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然而当前的春联也存在以下现象:内容精气神不足、有些不符合对联规则、书法水平普遍处于低端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人们都是针对自己一年中的生活或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写出的春联,针对性较强。现在,大部分春联都是印刷而非手写。虽然批量化印刷的春联形式丰富、大小各异,但内容却过于泛化,大都表示“发财”的意思,区别不大。
主要特点
春联是以副计量的,一副完整的春联包括上下联和横批。横批也称横幅,但其内容大致要与对联相关。春联写了贴在门两边,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居家春联一般不会写九言以上的中联和长联,小门、重门或城里的套房门,大部分都用七言的对联。
对仗方式
春联作为对联的一种,其对仗方式也与对联大致相同。一般要求上下联语言形成对偶,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称、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
数字相等
字数相等,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但有一种上下联字数不等的特殊情况,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上联为:袁世凯 千古,下联为:中国人民皇帝。此联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齐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词性相同
词性相同是指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词组词性相同或相近。在现代汉语中,有实词和虚词两大词类。实词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在春联中的词性相同一般有以下规则。
首先要做到“实对实,虚对虚”规则,既上述十二中词性各自对应,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最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义类对应规则,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将名词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春节朝夕等)、地理(山川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鸟纲(鸡风等)等。古人作春联的词性相同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现代人作联可以放宽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
结构对称
结构相应是指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句法结构相同,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定语对定语。
这副春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而下面这副对联在用词和结构上都存在问题:春艳百花开满地,时祥万事喜盈门。
单看“开”“喜”两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此处转化为名词),词性不类,从整个结构看,“开满地”是动宾结构,“喜盈门”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节奏相称
节奏相称则是指春联上下联的吟咏节奏相同。根据字词的轻重声关系,可划分为为二/二/一、三/一/三等节奏。节奏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节奏相称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如: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
这是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副七言联,联中每两字或一字划为一个音步,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读起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平仄相对
古汉语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属平声,上声、去声人声属仄声。现在我们写春联,基本上还是要按古音来确定平仄,否则就是不合律。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联平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要求上下联尾字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否则就不合要求。
2.上下联内平交
简单地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但是并不是每个音要求都这样严格,有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就是说奇数字的平仄要求宽些,可平可仄,但偶数字一定要按要求来,该平则平,该仄必仄。但如果二、四、六偶数位平仄相同,则称为“粘律”,也是禁忌。
如:渔歌随浪涌(平平平仄仄),海货与山齐(仄仄仄平平)。
紫燕黄雀杜鹃科(仄仄平平仄仄)红梅绿柳迎春花(平平仄仄平平)。
内容相关
内容相联则是指上下联应围绕相关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或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春联也称对联,顾名思义,对联要既“对”又“联”。“联”就是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内容相关。如:春来眼际,悲上心头。
此联上联写春,下联却写悲,就不合要求。内容相关并非相同,要注意避免“合掌”,即出与对的意思一样,如神州对赤县、邂逅对相逢等就不。
横批特点
横批要比春联更加言简意赅,一般由4个字组成。写春联要选好春联的横批,横批是总结或补充春联意思、揭示春联主题思想的概括语。好的横批,能启发读者领会全联的中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横批写法颇有讲究,在内容上讲究春联写意,横批题名;其次,横批与上下联的内容相互补充、有相辅相成效果。横批切记用词不要与联语相重复,如:“瑞气满神州青山不老,春风染大地绿水长流”这副春联如果配以“春满人间”这样一条横批,就与联语重复了,而配以“江山多娇”或“中华壮丽”就妥当些。
内容题材
春联内容主要以喜庆、祥和的联语为主,承载着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与热盼。根据社会地位、思想素养、时代特点等的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古代常有歌颂皇帝德行的春联,如“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也有宣扬积德的,如“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但更多的人则希望得到幸福吉祥,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新时代的春联,则表现人们当家作主、指点江山、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如“万里春风梳碧柳,几番时雨润红花”、“国泰邦兴民乐业,风和日丽燕衔春”等等。
春联书写
书写春联也是一门书法艺术。一副好的春联,配上好的书写(或印制)料一手好字,就会相得益彰大为增色,给人以美的感受。书写或印制春联均应用深红色的纸,春联字的颜色,一般多用黑色,或用金黄色也可以。春联字体一般以楷书、行书或隶书为宜,以显庄重。联语的字要写在或印在纸的正中,自上而下,成一直线大小一致,字与字之间等距,上下两端各留一点空地,一般不落款。
春联贴法
古代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也可以将上联贴在大门左边,下联贴在右边。横批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不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春联的上下联可以根据尾字的平仄区分。
春联的尺寸大小要与门的尺寸相协调。一般房屋大门贴15~20厘米宽的春联最好,商家铺房店面根据门的宽,贴20~30厘米左的春联最好,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大门,春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
横批应贴在门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
主要分类
内容分类
参考资料:
用途分类
参考资料:
地域分类
中国
春联是中国对联中最早出现,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春联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春联必须在除夕之前贴出。
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中国与周边国家很早就有民间交往,民俗文化也有所交融。久而久之,别国的民俗文化中也有了春联,其中尤以越南、韩国和朝鲜、日本的春联文化较为出名。此外,随着华人定居国外,春联也传播地越来越远。
越南
越南与中国比邻,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使用农历历法的国家之一,因此越南也像中国一样有农历春节这个节日。早在战国时期,中越两国就有了交流。如今,过春节时,越南仍保持着贴春联的习俗。即使在现代已改用拼音文字的情况下,京族在书写春联时,仍然使用红纸和笔墨书写,且保持着春联的对联形式。
韩国和朝鲜
韩国和朝鲜都有春节,时间和习俗也都和中国的春节相似,而且也贴春联。比如朝鲜平壤市大同江练光亭有一副对联是“长江一面溶溶水,大野东头点点山”,描写了中朝两国人民山水相依的情谊。在韩国,春联叫立春书或立春榜,韩朝两国的春联都以汉字字体为主,都是用墨水写书法字,只是将红纸改为白纸,且没有中国春联中的横批。
日本
日本的春节,在1872年前是按旧历,1872年以后是按新历计算时间节点的。虽然没有广泛的贴春联的习俗,但用稻草、稻穗和松枝等做的门符和中国古代挂桃符的习俗相似。这种门符在日本叫“岁德神”,据说挂上之后,神仙路过会送上美好的祝福。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蒙古的春联与中国相似,都是红纸黑色书法汉字的祝福语。
价值与影响
文化价值
记录文明
春联一般作为辞旧迎新的代表,但也常常折射出历史和时代的变迁,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远古时代,人们往往祈求神灵的力量对抗自然灾害。他们在大门上挂上画有“神荼”“郁垒”二位神像的桃符,用来玉貔貅驱鬼、镇宅护院、庇佑平安。唐宋时期,春联开始流行,其功能已经是辟邪与喜庆二者兼而有之。到了近代,春联一般与社会生活、时代潮流联系紧密。比如民国初年,很多春联中都有“共和”的内容,经常出现“五族共和”之类的词句。解放后,“翻身不忘共产党”等常被用在春联中。春联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生活记录史。
陶冶情操
春联的字体一般采用括楷书、行书、隶书等字体。楷书以稳重、中正见长,端庄秀美,气韵丰富;行书注重奔放灵动、飘逸俊洒;隶书以“蚕头燕尾”为主架,通过笔画间的相互配合,体现出一种特有的庄重美。而且春联音韵和谐,上下联语调和谐应对,诵读时呈现出了一种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此外春联言简意赅,托物言志,意味深长,言语间就能把把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全都积极地体现在春联的意蕴中,给予人们独特的审美愉悦感。
社会影响
随着时代发展,很多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但贴春联的习俗一年又一年地延续着,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创造出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春联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和文化意蕴,也是道德教育的良好载体。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春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道景观,春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道景观,承载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诚信经营多得利,公平交易可生财”,揭示的是为人处世之道。“世间好事忠和孝,天下良图读与耕”“水源木本永先泽,春露秋霜起孝思”,讲的是家风家教之理。还有时代氛围浓厚的“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和谐社会三春暖,民主乡村五谷丰”等体现着社会发展进步和时代精神,表现出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祝愿。
海外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发展,如今,海外华人遍及全世界,虽然身处异国,但仍保持着过春节贴春联的习俗,有的对联还成了长久保存的镌刻楹联。比如在英国伦敦华埠“爵禄街”上,两端的中式牌楼分别有“伦肆遥临英帝苑,敦谊克绍汉天威”“华堂肯构陶公业,埠物民康敏寺钟”两副对联,最上方还有以各联首字组成的“伦敦华埠”的横联披语;南洋华侨聚集地的祭祀台也有石刻对联,比如有副对联写道“列祖列宗千里外,后界后代故乡情”,表达了华侨们到此聚集时的思乡之情。每到春节,海外华人,同乡会和华人团体都会举办写春联、送春联和春联展示等各种活动,来庆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华人居住地或者唐人街等,到处可见用中文书法书写的大红春联。
相关轶事
大明太祖朱元璋,曾亲笔书写两幅春联,赐给开国第一功臣、中山王徐达。其一内容为:“始余起兵于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这二十六个字,是朱元璋以吴王的身份,写在初次封徐达为汤和的造命书里的。另一幅的内容为:“破虎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人相,才兼文武世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