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禅寺

西禅寺

西禅寺,是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福州市西郊祭酒岭山脉怡山之麓,为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原为王霸修道之地,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为佛寺,改名“清禅寺”"延寿寺”,后闽王更名为“长庆寺”,宋景祐五年,敕号“怡山长庆寺”。因福州旧时东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长庆寺位于西郊,故俗称“西禅寺”。

历史沿革

西禅寺原为王霸修道之地,此处素有“飞凤落羊”之称。据宋代淳熙年间梁克家《三山志》记载:梁时王霸在此修道,每逢饥年便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在皂荚树下“蝉蜕而去”。唐贞元十二年(796年),百姓在旧址建“冲虚观”祭祀。

咸通八年(867年),观察使李景温招长沙山僧大安来此兴建佛寺,咸通十年(869年),定名为“清禅寺”。咸通十四年(873年),又改称“延寿禅院”。五代十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王延钧更名为“长庆寺”。后遭战乱破坏,唯大殿、藏经阁、法堂、西僧堂尚存。宋天圣年间复建,景祐五年,敕号“怡山长庆寺”,因地处西郊,故俗称“西禅寺”。立寺距今已有1130余年历史。

史上该寺僧人曾多次修缮寺院。释宗元和无智法师在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和嘉熙年间(1237年-1240年)两次重修禅寺。元至正九年(1349年),寺院僧人重修古刹。明正统二年(1437年),定心主持修缮寺院。崇祯十年(1637年),明梁法师重修寺院。清顺治七年(1650)粤东空隐禅师来访唐朝建寺的懒安禅师旧迹,福建省巡远佟国鼎延请住持,捐金重建。此间空隐、继云等禅师相继住持西禅寺,对寺庙进行了维修。

清光绪二年至十七年(1876年—1891年)间,微妙禅师赴京请经,光绪帝赐《清敕修大藏经》一部,康熙御书《药师经》一部。后亲往海外募缘,照初时布局、规划重建。1928年,住持智水、监院证亮修缮维寺院,增建明园阁一座,开辟寄园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禅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后由寺监证亮、梵辉诸僧众募款修复,基本保持了原有布局。1956年再次进行修缮。“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寺院为工厂占用。1979年后,由爱国侨僧、居士和华侨等捐款修复,寺貌修一新,并增设玉佛楼。重修时保持明、清建筑风貌。1983年,西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1990年,双林寺住持谈禅法师募资建造的“报恩塔”落成。1992年被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华严三圣阁。1999年收回并开放名下院西湖开化寺,并复建天后宫等古迹。

布局结构

西禅寺坐北向南,内有大小建筑30余座,占地面积约7.7公顷。寺庙内主要建筑分布于西北部,呈规则式布局,东南部为寺庙园林区。从东门进入,通过头门亭,就可以看见放生池,再穿过廊房,来到二门亭,北面便是三门厅。建筑集中区形成一道中轴线,轴线延三门亭、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华严三圣殿依次展开。西侧有玉佛楼、大念佛堂、上客堂、禅堂、塔院;东侧有斋堂、客堂、明远阁等;其余建筑观音阁、五百罗汉堂、报恩塔、藏经阁等则依据周边园林环境分散布置各处。寺院廊庑相通、庭院广阔、数百荔树古榕等绿树环绕其间。

景观建筑

头门亭

头门亭门坊坐西朝东。门前摆放着一对石狮,三个圆拱形大门并列,大门坊石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上挂牌匾书“八闽古刹”。

放生池

放生池内供一尊观世音立像,立于池中的莲花石之上,底座有“南无观世音菩萨”字样,观音头戴宝冠,身披斗篷,胸饰珞项饰,手持玉净瓶、杨枝。水面上架三座石桥,一为九曲平桥,一为三孔拱桥,一为单拱石桥,似江南园林设计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寺院的主要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木架构,重檐歇山顶。墙身朱红色与白色,屋顶橙红色;脊刹为七层宝塔,旁饰祥云;脊兽为龙形鸱吻,龙身与屋脊相融为一体。内供释迦摩尼佛,药师佛及接引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像,后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屏墙后背绘有大型壁画。殿门口放了4个2米多高的大铜香炉,两侧还有4米多高的香塔。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佛像造像总高11.3米,膝间横宽4.5米,以40吨青铜铸就,为全国仅见。

华严三圣阁

华严三圣为三层仿古建筑,建筑位于高台之上,前殿七开间。阁中供奉铜铸的华严三圣像,配以汉白玉砌成的底座。居中者为毗卢遮那佛像,连同佛光屏高18米,重20吨,两侧分别为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像,各重15吨。毗卢遮那佛头戴比卢帽,亦称五佛冠,帽子上的佛陀为大日如来,身披天衣,跌坐于莲台上,莲台的每一莲瓣上有一小化佛像,作为本佛身现影。

观音阁

观音阁是座白色的建筑,四周建有石栏,阁前一片空地,有寺内饲养的鸽子停留,两侧各有一座七级铁塔,铁塔中间有方形熏炉一个。沿阶梯而上树立一对盘龙柱,阁内正中供奉一尊千手观音菩萨佛像,通体由黄铜铸成,重达29吨,高约9.1米,为国内仅有。观音阁的左侧建有唐大安禅师塔铭和七星井、五代十国慧棱禅师舍利塔。

玉佛楼

玉佛楼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楼前石柱刻有“宏法大雄,胜迹藿开存宋荔;安禅贞志,空门高讽隐诗僧”概述“胜迹重开”的艰辛和“宏法大雄”的盛况。楼内有两尊玉雕佛像,全由海外侨胞捐赠。一尊在楼下,是坐佛,身高2.95米,为释迦牟尼正面坐像。一尊在楼上,卧佛,身长3.7米,重10吨,为释迦牟尼卧像,属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

藏经楼

藏经阁为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内有八个高3米、宽2.24米、厚0.53米的钦颁御赐藏经橱。内藏有雪庵禅师朱底金字百寿屏,清康熙御笔的《药师经》,刺血缮写的《法华经》,《楞严经》等,属于珍贵文物的经卷。

报恩塔

报恩塔乃新加坡双林寺住持谈禅法师募资建造。谈禅法师从1983年起,被西禅寺委派为双林寺继任住持,为答谢祖寺培育之恩,故命名石塔为“报恩塔”。报恩塔以钢筋水泥为骨,外贴花岗石,共15层,地下还设一层,塔外围的坐中有76尊石雕罗汉像,塔内每两层设一厅,每层塔壁镶嵌雕刻了佛像和佛教故事,从下而上共有32副壁画,介绍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的过程,并以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的图案装饰其间。外造9廊,仿古建造八角飞檐。全塔高67米,为中国最高石塔。

五百罗汉堂

五百罗汉堂是座有五层楼高的楼阁,是全寺最大的建筑。四周是白色的石栏,整体用红、黄两色装饰。堂前四个圆形石柱上雕刻着巨龙,四个石阶之间有整块石料雕刻的龙,线条流畅,堂内众多罗汉塑像,姿态各异,各持法器。堂内还藏有大量佛教经典、文物等。

宋荔

传说此树为宋天圣年间(1023年)种植,已有千年历史,先后经历过四次枯荣,主干中心已经枯朽,仅靠外侧剩余不到10厘米厚的残余皮层支撑,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荔枝树之一。如今寺内数百棵荔枝树有一半以上是以宋荔为母体嫁接繁殖的。据南宋著名书法家、园艺家蔡襄于公元1059年撰写的我国第一部荔枝专著《荔枝谱》记载,这棵荔枝树枝叶繁茂,果实累累,甚为壮观。

历代高僧

西禅寺历代高僧辈出,如大安、长庆慧棱、宗一、文慧、藏用、鼎需、如然、明方、空隐、无辩、继云、微妙、智水、古月等,奕叶联芳,名垂寺乘,尤以开山祖师大安、五代十国中兴祖师慧稜、清代中兴祖师空隐、近代中兴祖师微妙为最。

大安

大安(793年—883年),福州福唐人,俗姓陈。咸通六年(865年),受邀离开沩山回闽,咸通八年(867年)在福州西禅寺讲法,“垂化闽城二十载”,为怡山西禅寺开山祖师。咸通十四年(874年),诏号“延圣大师”,赐紫僧衣。卒于中和三年(883年),谥网智大师。

慧稜

慧稜(854年-932年),杭州盐官人,俗姓孙。唐乾符五年(878年)来闽中,先拜见福州怡山西禅寺大安,后拜见雪峰义存学得佛法,来往雪峰29年,为义存五大门人之一。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应请住持福州怡山长庆院,奏号“超觉大师”,为怡山第四代中兴住持,两处开法,徒众逾千,颇有影响。

空隐

空隐(1600年-1661年),讳道独,字宗宝,别号空隐,南海区人,俗姓陆。清顺治六年(1649年),航海至闽,应巡抚佟国鼐之请,住持福州怡山西禅寺,时寺濒于废,空隐立志修复,营建殿宇,赎回寺产,古刹才得以重生。顺治帝十八年(1661年)七月逝世。有《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6卷行世。空隐所传西禅寺曹洞宗支系长庆宗鉴演派的派字为:“道函今古传心法,默契相应达本宗,森罗敷衍谈真谛,此印亲承永绍隆。”

微妙

微妙(1828年-1891年),讳耀源,号雪庵,福建仙游人,俗姓朱。15岁出家于怡山西禅寺,得戒于僧海贤,此后在鼓山十八景苦行10年。后复返怡山,见祖庭荒废,即发愿重建。1874年,赴京请《清敕修大藏经》,因请藏经须自备工料,便赴海外劝募。1877年奉藏经回闽,后再往各地募款,重建怡山大殿并各殿堂楼阁。1891年圆寂于槟岛,徒辈奉骨还山,建塔葬于西禅寺。他立下的剃度派字为:“妙慧光辉亮参禅,雄振善缘乘宝莲。精进勤修愿力大,祥云瑞庆志和成。”这一法脉,至今不仅在福建省传播,还广传至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啖荔诗会

“怡山荔”是福建荔枝文化史上的一大雅事。西禅寺在建寺之初就遍植荔枝,千年来“怡山啖荔”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自明代起,寺僧就在蝉鸣荔红之际,邀请城中文人雅士到寺内寄园举办荔枝会,啖荔、咏荔,吟诗作画,称之为“开园”大会,并订有“红云社约”,参加者须日啖荔枝八百颗,才算合格。

寺内建筑明远阁,是历代名家应邀啖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韵事,宋端明殿学士蔡襄、抗金名相李纲,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曹学全等历代名人都在此留下足迹。其中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咏荔》联吟和黄莘田的“荔支风点佛龛灯”传世。30年代作家郁达夫的《西禅啖荔》,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名句,轰动一时。西禅寺的啖荔诗会形成禅地的独特文化氛围。

文物遗址

西禅寺文物丰富,寺内客堂内壁嵌有1952年出土的《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系本寺开山祖师大安塔铭,另有白龟吐泉的遗址、“寄园”遗址、唐咸通( 860-874)年间开凿的七星井、五代十国长庆慧棱禅师舍利塔、元至正九年(1349年)僧崇敬舍资雕刻的一对石门鼓、清康熙御书《药师经》、清雪庵朱地金字百寿屏、和民国印光法师撰、李叔同书之《怡山放生池围墙落成同向偈》石碑。藏经阁后新建玉佛楼,内藏华侨捐献的缅甸大玉佛两尊,一坐一卧,是全国最大的玉佛。

相关传说

西禅寺流传着一个“三宝”戴斗笠的传说。相传有一天微妙正在涌泉寺做功课,忽然看见“三宝”佛走下来,对他说:“你快回去吧,我的兄弟已经没有地方住了!”说罢推着他就走。微妙心头一震,却是一个梦。他无心念经,赶回西禅寺。却见寺院倒塌,大雄宝殿只剩下“三宝”佛淋着雨。便取来斗笠戴在佛头。不想,禅师刚下木梯三顶斗笠齐齐掉下。又试了几回皆是如此,微妙便跪在“三宝”佛面前,立誓重修西禅,敬请佛祖先戴上斗笠,免坏金身,先作权宜。果然斗笠不再掉下。

社会贡献

西禅廨院

西禅寺的廨院,有福州西湖开化寺,于山顶护国寺、观音阁和南台坞尾头陀篓寺等等。海外廨院有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庙、观音寺等,这些寺院都以西禅寺为祖庭,至今仍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西禅寺十分重视历史上形成的与廨院以及法缘一脉的关系,方丈、监院多次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的寺院互访。西禅寺积极对海外廨院开展的外交活动,使之成为联结东南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的纽带。

社会活动

在慈善事业方面涵盖了救灾、助学、帮困、扶老、义诊、施药等方面,慈善足迹不仅遍布全省,更延伸至新疆、贵州、四川、宁夏等全国多地。还曾创办有西禅书院,凝聚了一批省内外著名的书画家谈艺切磋,并多次成功地在福州两湖开化寺内举行诗书画展览。方丈赵雄主编中英文版《福州怡山西禅寺》画册,《中国书画·西禅书院作品集》《长庆诗声——福州怡山西禅寺古今诗词楹联选》等书籍,在寺志文献部分还点校整理了清康熙年间沈涵编的《西禅长庆寺志》。

参考资料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名单.中国佛教协会.2022-11-08

市级文保|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史志网.2022-11-12

航拍福州千年古刹西禅寺.中国新闻网.2022-11-08

联话西禅寺_联话福州.福州新闻网.2022-11-12

中国佛教寺庙.中国佛教协会.2022-11-08

“福州五大禅林”之西禅寺 .福州-东南网.2022-11-12

福州西禅寺.福州档案信息网.2022-11-08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七).国学网.2023-12-18

福州西禅寺:千年古禅寺 唐钟声不绝.凤凰网佛教.2023-12-18

福州荔枝红 口福眼福文化福.福州新闻网.2022-11-12

斗韵赛诗品荔枝 福州千年古刹举办荔枝诗会.中国新闻网.2022-11-09

福州西禅寺:庭满荔树三百株 千年古刹荔枝香.福州市政协委员会.2022-11-09

福州西禅寺.中国佛教协会官方网.2022-11-09

庄严—赵朴初墨迹.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