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鳄
湾鳄(学名:鳄属 porosus)是鳄科(Crocodylidae)鳄属(Crocodylus)动物,又名咸水鳄、食人鳄或河口鳄。湾鳄是世界上最大的爬行纲,雄性湾鳄长约5至7米,最大可达8至10米,雌性较小,约2.5至3米长;湾鳄体重在450至680公斤之间。成年湾鳄的身体呈暗色,侧腹部分呈淡褐色或灰色,并具有黑色条纹。湾鳄的幼体为淡褐色,身体和尾巴上有黑色斑点和条纹。湾鳄具有宽大的头部,眼睛到吻部中间有脊状突起,有强壮的颚部和尖锐的牙齿,尾巴长而有力。
野生湾鳄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沿海至澳大利亚北部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并在多个国家进行人工饲养,如孟加拉国、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湾鳄大部分时间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淡水河流和沼泽地区,也分布在红树林沿岸的潮汐带和干涸河床的半咸水区域,在旱季会迁移到河口或海洋。
湾鳄有很强的领地观念,会捕食任何进入其领地的动物,包括其他捕食者如鲨鱼,以及洋流鱼种、甲壳亚门、两栖动物、爬行纲、鸟类和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湾鳄作为机会主义的顶级掠食者,伏击大部分猎物,然后将其拖入水中淹死或整个吞食。湾鳄在繁殖季节会筑巢产卵,雌鳄会保护饲巢并孵化幼仔。湾鳄的幼仔性别由温度决定。
2019年,湾鳄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物种。
进化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发掘的一具湾鳄化石被推定生活于上新世时期。湾鳄的现存近亲为暹罗鳄(Crocodylus siamensis)和沼泽鳄(Crocodylus palustris)。
湾鳄可能起源于非洲,并向东南亚和美洲辐射扩散,也有人认为其起源地可能在澳大利亚和亚洲。基于系统发育的证据表明,湾鳄与其最近的已灭绝亲属——马达加斯加的粗状沃亚鳄(Voay robusus),在约2500万年前的渐新世/中新世边界附近分离演化。
形态特征
体型
湾鳄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爬行纲,雄性湾鳄长约5至7米,最大可达8至10米,雌性较小,约2.5至3米长;体重450至680公斤。
皮肤
湾鳄的皮肤表面由一层鳞片组成,鳞片在身体表面呈装甲状,可以减少外界环境对湾鳄的伤害,同时还能够防止水分的蒸发,保持湾鳄的体液平衡。湾鳄是鳄目中唯一颈背没有大鳞片的鳄鱼。
成年湾鳄通常呈暗色,侧腹部有淡褐色或灰色部分,并有黑色条纹;腹部为白色或奶黄色,接近尾部的地方为灰色。湾鳄幼体呈淡褐色,身体和尾部有黑色斑点和条纹,这些黑色条纹和斑点会随着年龄逐渐褪色,但不会完全消失。
头部
湾鳄头部宽大,眼睛到吻部中间有脊状突起。湾鳄的眼睛位于头部的侧面,瞳孔垂直椭圆形,能够在光线强度变化时迅速调节。湾鳄的眼睛和鼻孔都位于头部的上方,这样在水中潜伏时,它们可以只露出这两个器官,同时保持身体的隐蔽性。湾鳄的颚部肌肉发达,并且拥有锐利而坚固的钉状牙齿;牙齿在形状和大小上略有差异,前部的牙齿较大而锐利,适合捕捉猎物,而后部的牙齿较小,用于切割和咀嚼食物。
四肢
湾鳄的四肢强壮有力,尤其是后肢,后脚上有蹼,这使得它们在水中游动非常灵活。湾鳄尾巴长且有力,可以用尾巴迅速摆动来推进自己的身体,而后肢的蹼则有助于保持平衡和掌握游泳方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湾鳄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沿海至澳大利亚北部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是湾鳄的主要栖息地,新几内亚岛和印度也是湾鳄的栖息地。湾鳄在东南亚和科莫多岛、龙目岛、爪哇岛几乎灭绝,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有零星种群。湾鳄曾分布在斐济、硫磺岛和日本海等地区。
湾鳄在多个国家进行人工饲养,如孟加拉国、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
栖息环境
湾鳄大部分时间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淡水河流和沼泽地区,在旱季会迁移到河口或海洋。湾鳄也分布在红树林沿岸的潮汐带和干涸河床的半咸水区域。湾鳄可以生活在盐度为35%的海水中,在盐度达到70%的水域里也能生存。
习性
行为特点
湾鳄表现出多种行为,包括游泳、潜水、爬行、摆尾和水中跳跃,使用声音、视觉和化学信号进行沟通。湾鳄有很强的领地观念,雄性湾鳄独占领域,领域内可存在多条雌性湾鳄。成体湾鳄常在水下活动,仅露出眼鼻部分,对外界敏感,受惊后会迅速下沉;位于头顶的鼻孔和眼睛,使其能在水下停留并进行观察、嗅探、听觉感知和呼吸;特殊的喉咙气阀防止水进入喉咙,使湾鳄能够在水下张嘴。
湾鳄经常在水中徘徊或晒太阳,喜欢夜间捕食。相较于其他鳄类,它们很少上岸活动,除了晒太阳外,在陆地上的活动相对较少。有时,湾鳄会在海上寻找陆地,甚至在其鳞片上观察到附着的藤壶,显示它们在海上度过了较长时间。
觅食行为
食性
幼体湾鳄主要以昆虫、两栖纲、甲壳亚门、小型爬行动物和鱼类为食,而成体则会捕食体型更大的动物,如泥蟹、龟、巨蜥属和水鸟,部分更大的成体甚至会捕食水牛、牲畜、野猪和猴子。湾鳄敏锐的嗅觉也会引导它们离开水源一段距离,寻找腐尸。
捕食行为
湾鳄是机会主义的顶级掠食者,处于湿地食物链的顶层。湾鳄通常会在水边伏击,然后突然向前扑或侧向咬住前来觅食或饮水的动物。如果无法将整个动物吞下,它们会将动物拖入水中并进行"死亡翻滚",直到动物死亡,或者摇晃头部试图把动物的身体撕成碎片吃掉。湾鳄口腔内有40至60颗大牙,咬合力极强,是现存动物中咬力最大的物种,偶尔会吞食石头,并将其留在胃中以帮助消化食物。湾鳄身上的斑纹使其能够在水中伪装成浸没的木头,与水生栖息地融为一体,使其成为高效捕食者。由于每天所需的能量较少,湾鳄可以在数月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存活。
防御行为
在澳大利亚,湾鳄曾有袭击人类甚至船只的记录。湾鳄有很强的领地观念,这些攻击大多是出于领地争夺的本能,而非捕食行为。两岁以上的湾鳄常常攻击任何进入它们领地的物体,因此应避免接近它们的栖息区域。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
雄性湾鳄在约17岁(身长约3.3米)时达到性成熟,而雌性湾鳄在约12岁(身长约2.3米)时具备繁殖能力。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澳大利亚北部的繁殖季节从每年10月持续到次年5月,泰国的繁殖季节为7-8月,而在爪哇岛则可在2月发现湾鳄卵。
雌性湾鳄会在水道岸边建造由植被和土壤构成的丘堆,通常位于永久水源的10米范围内。这有助于将卵置于洪水线以上,因为胚胎需要通过蛋壳“呼吸”,如果巢穴被淹没,胚胎将会被淹死。交配后,雌鳄会在丘堆中产下约40至70颗椭圆形的蛋,每颗约8厘米长。
在繁殖季节,雄性湾鳄会变得非常活跃,寻找配偶,因此更容易被观察到。求偶行为通常开始于10月至11月,而产卵则持续数月,从12月持续到4月。
筑巢和产卵
孵化与生长
雌性湾鳄在产卵后守饲巢侧,防止其他捕食者入侵,通过甩尾濡巢,保持温度在30-33°C,孵化期通常为75-96天。湾鳄幼仔的性别受温度影响,32°C时会产生雌雄两性,但大多数为雄性,温度偏低或偏高会导致雌性数量增加,而极高或极低的温度会导致胚胎死亡。
待幼鳄完全发育至重约70克、长约30厘米时,便可以自行打破蛋壳。它们发出的叫声会吸引母鳄,母鳄可能会挖出幼仔或协助它们破壳。从丘堆中出来后,母鳄会用口腔带领幼仔走向水边。在那里,幼鳄会形成一个群体,在母亲的保护下待上最多五周,然后开始分散。最终成熟的幼鳄仅约占总数的1%。湾鳄寿命长,通常超过65年,个别个体甚至可能超过100岁。
人工饲养
抓捕和转运
在湾鳄的人工饲养管理中,通常需要进行抓捕和转运操作。抓捕湾鳄分为岸上直接抓捕以及水池里的抓捕两种情况。岸上抓捕需要4人以上协作。准备好绳子、棉被等工具后,第一人接近湾鳄并迅速用棉被盖住湾鳄头部,第二人协助按住头部,另外两人控制湾鳄身体后段和尾部。然后揭开棉被露出湾鳄吻端,用细绳捆扎嘴巴,防止咬人,接着反剪四肢,进行转运。对于特别大的湾鳄,最好用长条木板固定其身体,便于转移。水池内抓捕可使用套绳,套住湾鳄头颈部后将其拉上岸,然后进行岸上抓捕。
饲养场所
饲养湾鳄需要将成体和幼体分开,并提供适宜深度的水域,使湾鳄能够完全浸没在水底。幼体湾鳄饲养室尺寸通常为0.8米x1.2米x0.5米,水深30-50厘米。成体湾鳄需要更大的水池,水深1-1.5米。保持池水清洁、控制水质,水温保持在30-32°C。提供足够的遮阴条件,定期对湾鳄分级,根据大小或优势进行分离,或者通过围栏等设计来减少个体之间的攻击行为,围栏表面地形便于湾鳄在陆地和水域间移动。
日常管理
为湾鳄提供充足的淡水饮用水和高质量的动物蛋白食物、维生素以及钙、磷等矿物质。幼体湾鳄每周至少要喂食3次;一岁以上的湾鳄每周需要喂食2-3次;成体湾鳄每周需要喂食1-2次。为避免喂食时的激烈竞争,可将食物分散或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喂食。
湾鳄繁殖时,提供适当的筑巢材料。成对饲养的湾鳄需要至少25平方米的空间。湾鳄因疾病或打斗不主动进食时,可进行人工填食,将中间洞穿的粗大树干塞入湾鳄嘴里并固定,通过塑料管填食流质食物,有助于病患个体恢复健康。
保护
物种现状
湾鳄的野生种群估计超过40万只非幼仔个体,全球种群保持稳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是湾鳄种群庞大且广泛分布的地区,拥有全球大部分湾鳄种群。所罗门群岛和马来西亚的湾鳄种群有所增加。在印度,Bhitarkanika国家公园的保护工作取得成功,但人鳄冲突增加,而印度的人口众多且缺乏适宜的栖息地,因此湾鳄在保护区之外很难重新建立种群。
致危因素
与人类的冲突
湾鳄与人类的冲突是湾鳄种群主要威胁。湾鳄攻击家畜,威胁居民生计,常被视为害兽而杀害,渔民也可能误杀湾鳄。此外,无限制的捕鱼导致鱼类资源枯竭,加剧人鳄冲突,对湾鳄种群不利。湾鳄皮具高商业价值,历史上各地大规模猎杀湾鳄以获取皮革,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2015年国际湾鳄皮交易量约7.1万张。在商业网捕的河流系统中,湾鳄也常被困在渔网中溺死。
栖息地丧失
栖息地丧失也是湾鳄面临的主要因素。城市侵占、沙矿开采、旅游和农业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同时还存在污染问题。在澳大利亚北部引入的帕拉草(尾稃草属 mutica)对湾鳄的筑巢地有较大影响,其分解过程会增加巢中胚胎受热的温度。但还未研究其对胚胎存活和性别比的影响,因此不确定是否会产生不利影响。澳大利亚北部的某些地区,野猪和水牛对湾鳄的筑巢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引入的鱼类(Piaractus brachypomus和Barbonymus gonionotus)破坏了湾鳄的筑巢栖息地。
保护级别
2019年,湾鳄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物种。
保护措施
减少人鳄冲突
为了减少人鳄冲突的威胁,澳大利亚通过“Be CrocWise”教育项目,在北领地、昆士兰州等地起到了一定作用,降低了人们对湾鳄的负面态度。澳大利亚北领地提供保护湾鳄栖息地的激励。
保护区的建立
湾鳄在大多数分布地国家受到法律保护,基于可持续利用的管理计划(养殖、野生收获、圈养繁殖),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湾鳄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复。
国际保护合作
1979年,湾鳄被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中(除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之外,禁止对所有湾鳄野生种群或其部分/衍生物进行商业贸易),受到国际贸易的保护。后来由于其野生种群已得到迅速恢复,1985年将该种由附录Ⅰ转入附录Ⅱ(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湾鳄野生种群,以及全球范围内为商业目的在人工饲养下繁殖的湾鳄种群允许商业贸易,出口需要获得许可证;进口则根据进口国的法律而定)。
相关记录
在澳大利亚以外地区,湾鳄攻击人类的确切数据非常有限。每年报告一两起致命攻击事件。据报道,1971年至2013年间,在澳大利亚共发生了106起湾鳄导致人类死亡的事件。
2011年,一只孟加拉虎在穿越河流时,被湾鳄袭击杀死。
湾鳄拥有所有现存动物中最强大的咬合力。一条长4.59米、体重530公斤的湾鳄在实验室中记录下了最高咬合力值,达到了16414牛顿,打破了之前由美国短吻鳄(Alligator mississippensis)创下的13172牛顿的纪录。
物种对比
湾鳄可能与其他一些鳄科成员混淆,如沼泽鳄(Crocodylus palustris)头部更宽,通常呈灰色,具体对比如下:
参考资料
湾鳄.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29
Crocodylus porosus Schneider, 1801.Crocodylus porosus Schneider, 1801.2024-08-23
Saltwater Crocodile.IUCN RED LIST.2023-06-29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4-08-15
Saltwater Crocodile (Crocodylus porosus).Australian Animals.2023-06-29
Estuarine Crocodile.Australian Museum.2023-07-12
Saltwater Crocodiles, Crocodylus porosus.MarineBio.2023-07-12
Saltwater Crocodile.Nationa Geographic.2023-06-29
Saltwater Crocodile. Australian Reptile Park.2023-06-30
Crocodylus porosus Saltwater crocodile.Animal Diversity.2023-07-12
Estuarine crocodile.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Queensland.2023-07-04
Code of practice on the humane treatment of wild and farmed Australian crocodiles.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Queensland.2023-07-04
Crocodylus porosus.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CITES) .2023-06-30
Crocodylus poros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1-07
Photos: Up close with the saltwater crocs of Sri Lanka’s Nilwala River.mongabay.2024-08-05
mugger.britannica.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