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头鹎

白头鹎

白头(拉丁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又叫白头翁、白头婆、淡臀鹎、中国鹎,鹎科鹎属小型鸟类,体长为17~22厘米,体重为26~43克。其眼后延至颈背的白色枕环为本种主要辨别特征。虹膜褐色,喙为黑色,耳羽后有白斑头顶黑色,颓、喉白色,上体灰褐色,具黄绿色羽缘,胸部有淡灰褐色宽带,腹部杂有黄绿色纵纹,翅、尾暗褐色。下体灰白色,臀白,跗和爪为深褐色。雌鸟的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其黑羽杂褐色。幼鸟头呈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白头鹎在世界分布于越南北部、琉球群岛、中国,共有四个亚种,喜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平原的疏林、灌丛、竹林、草地以及村落和城市公园等生境。

2018年8月9日,白头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23年,白头鹎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头鹎属于益鸟,消灭害虫,还可促进植物生长,对发展林业生产有益。因其容易驯服,鸣声优美,常被养鸟爱好者作为笼鸟饲养。但因其在中国为“三有”鸟类,私人不能违法饲养。

形态特征

白头鹎体型中等,体长为17~22厘米,体重为26~43克。其眼后延至颈背有白色枕环为本种主要辨别特征,两广亚种无白色枕环,额至枕全黑色,虹膜褐色,喙为黑色,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部转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颏、喉白色,上体灰褐色,具黄绿色羽缘,胸部有淡灰褐色宽带,腹部杂有黄绿色纵纹,翅、尾暗褐色。下体灰白色,臀白,跗蹠和爪为深褐色。雌鸟的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其黑羽杂褐色,且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更为浅。幼鸟头呈橄榄色,胸部具灰色横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白头鹎在世界分布于越南北部、琉球群岛、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北至陕西南部和河南省一带,偶尔见于河北省山东省,西至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东北部,东至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沿海,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岛和台湾。

白头鹎共有4个亚种,中国有3个亚种,越南有1个亚种。

栖息环境

白头鹎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灌丛、草地、有零星树木的疏林荒坡、果园、村落、农田地边灌丛、次生林和竹林,也见于山脚和低山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及其林缘地带以及城市公园等生境。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白头鹎主要为留鸟,一般不做迁徙运动,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树木间,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白头鸭集群表现了周期性变化的特征,春季动物性食物较多,趋于小集群采食,经常营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在寒冷季节,因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资源较为匮乏,白头鹎主要取食植物性食物,常会趋于较大集群,大多20~30只结成大群,增加找到食物资源的机会,且在寒冷季节由于相互聚集有利于形成局部小气候而相互取暖相反,温暖季节白头鸭会分散开,形成小规模集群,有利于躲避酷热。

交流行为

白头鹎生性活泼,善鸣唱。其见有昆虫,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其鸣声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白头鹎鸣声有很大差异,且普遍存在“方言”,越是邻近分布的个体鸣唱越相似。繁殖期间,每天清晨5~9时,常飞到树枝顶梢鸣叫,声音嘹亮动听,婉转多变。尤其是4月和8月的发情配偶期,鸣叫整天。常见的鸣叫声为四个音符为一组的曲调:“wee-wee-der-wee”。

觅食行为

白头鹎为杂食性鸟类,觅食种类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春夏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秋冬两季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主要捕食昆虫,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几乎完全以昆虫为食,繁殖季以金龟甲步行虫夜蛾科瓢虫等昆虫为主食,其他季节主要吃蔷薇、卫矛、桑石楠女贞乌桕等植物种实。

生长繁殖

白头鹎寿命为10~15年。繁殖期在4~8月,于灌木、竹丛或小树上以枯草、细枝、芦苇等材料筑碗状巢。巢的直径100~140毫米,深约46毫米。窝卵数通常4枚,卵粉白色,椭圆形,表面有紫褐色斑点。孵卵期,晴天雌鸟会趴在巢内;遇小雨则会将翅膀、头部略微抬起;大雨时则将头向上微伸,嘴尖朝上,两眼闭合,呈半站立姿态,胸部紧靠巢的前沿,两翅半张开,覆盖巢穴的两侧,尾羽略微展散盖着巢后,鸟体与巢组成一个圆锥形,遮挡雨水不能进巢。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白头鹎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在许多地区种群数量较为丰富,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中国大陆有1万~10万繁殖对对;台湾有10万~100万对繁殖对,日本有100~10万对繁殖对。

保护等级

2018年8月9日,白头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白头鹎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生态危害

白头鹎是危害果园的主要鸟类之一,白头鹎啄食水果,使其彻底丧失商品价值,并引发病虫害的进一步危害,严重影响水果的产量和质量。

主要价值

白头鹎属于益鸟,主吃昆虫,也吃植物种子,其不能消化的种子,可通过排泄散布到地面长出树苗,对发展林业生产十分有利。白头鹎因性情温和容易驯服,鸣声优美,常被养鸟爱好者作为笼鸟饲养。

物种对比

白头鹎的相似种为黄臀鹎,后者外形、大小和该种近似。

相关文化

白头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别样的含义,因其别名为白头翁,所以寓意为“白头偕老”。

参考资料

白头鹎.物种2000.2024-08-09

IUCN.iucnredlist.2023-04-03

白头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08-13

ITIS.ITIS.2023-04-03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4-03

白头鹎.zgbk.2023-04-03

鸟害.zgbk.2023-04-03

..2023-04-03

"Bulbuls « IOC World Bird List".worldbirdnames.2023-04-03

..2023-04-03

ebird.ebird.2023-04-03

黄臀鹎.物种2000.2024-08-09

黄臀鹎 Pycnonotus xanthorrhous Anderson.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2-06

黄臀鹎.IUCN.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