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天仙配

天仙配

《天仙配》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石挥执导,陆洪非、桑弧任编剧,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胡遐龄、丁紫臣等主演的一部古装奇幻类歌舞故事片,于1956年2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改编自同名黄梅戏《天仙配》,讲述的是董永卖身傅家为奴,以所得银钱安葬了自己的父亲,这一孝行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她私自下凡与董永结成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这段爱情终究不为天庭所容,为了保护董永,七仙女最终被迫返回天庭的故事。

1957年,该片获得1949-1955年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舞台艺术片二等奖。根据中影股份发行公司票房统计数据,截止到1959年底,《天仙配》在国外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的观众达到286万人次,中国大陆观众达到1.43亿人次,创造了同期中国戏曲电影观众人次最高记录。

剧情简介

董永(王少舫 饰)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为了埋葬自己去世的父亲,身无分文的他只能依靠在街头卖身来筹集殓资。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傅员外(张云风 饰)看见,于是便出钱买下了董永。

另一边,七位仙女在天宫待得无聊,整日四处游览。这天,年龄最小的七仙女严凤英 饰)在天上俯瞰下界,正好看到了董永卖身葬父的举动,七仙女深受感动,同时爱慕他为人忠厚,决定下凡与董永厮守终生。几个姐姐对小七的决定不满,认为神仙和凡人之间是不能有感情的。但是七仙女心意已决,她执意要下凡和董永结为夫妻。大姐(王少梅 饰)拗不过她,给了她一支可以在凡间召唤姐姐的难香,告诉她如果遇到困难就点燃它。于是七仙女就下凡和董永结为了夫妻。

傅员外虽然出钱买下了董永,但他骨子里并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在得知七仙女准备为董永赎身时,他故意以卖身契为难董永,要求董永在一夜之间完成十匹锦缎的织造。七仙女燃起了大姐留下的难香,召唤姐姐们帮她织出了十匹锦缎,完成了任务。

董永和七仙女结束了工期,在回家的路上,董永得知七仙女已经怀有身孕,他欣喜若狂,急忙为她寻找水源解渴。然而,就在董永离开不久,天空突然变得阴云密布,天兵天将出现,告诉七仙女玉皇大帝命令她在午时三刻返回天宫,否则董永将被碎尸万段。

七仙女心中痛苦万分,她深知自己无法违抗玉帝的命令。为了保护董永,她决定向他坦白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满怀悲痛的返回了天宫。董永不相信自己的妻子竟然是神仙。但当他抬头看到七仙女飞向天空的背影时,他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真的。

角色介绍

电影制作

剧本改编

《天仙配》是根据东汉董永遇仙故事编成的,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曾历经多次改编。到了1953年5月,黄梅戏工作者又对全剧进行了调整,删去傅员外认董永为义子,董永与傅家小姐成婚等情节,同时又删削了董父等十多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将全剧压缩成《卖身》《鹊桥》《织绢》《满工》《分别》等七场,1954年, 以该版本改编的舞台剧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获优秀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 饰七仙女的严凤英、饰董永的王少舫获演员一等奖。1955年, 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本,重新整理拍摄了影片《天仙配》。

在接受拍摄《天仙配》的任务之前,导演石挥并没有看过黄梅戏。他最初的设想是尝试拍摄一部神话片,并完全按照电影形式进行拍摄,重新谱曲,将舞蹈动作放在次要地位,而“黄梅调”仅仅作为材料使用。然而,当石挥观看了严凤英主演的舞台版黄梅戏《天仙配》后,他被黄梅戏那富有地方色彩的曲调深深吸引住了。他意识到黄梅戏的曲调和表演方式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和特色,必须以黄梅戏为主体。

由于电影的情节紧凑和时间限制等因素,舞台剧中的次要情节需要进行简化,场次也需要进行删减。在角色方面,电影版本有七位仙女、董永、土地神、傅员外等十一人。在剧本方面,舞台剧为七场,而电影本为了突出了主要情节,弱化了次要情节,以四大场为主,即“鹊桥”“路遇”“织绢”和“分别”。而“卖身”、“上工”和“满工”三场则被缩减了一些镜头。由于场次的缩减和改编,电影版本的唱词也相应地做了改动,抽掉了不必要之处。唱词由原来的684句改为442句,其中多数为重新编写。

拍摄过程

在创作之初,关于影片的拍摄方式,剧组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忠实记录黄梅戏的舞台表演,另一种则是突破舞台限制,运用电影手段创造全新的表演方式。经过深思熟虑,剧组决定采纳第二种意见。他们认为黄梅戏本身就不像京剧、昆曲那样有固定的程式,因此完全可以结合电影手段和黄梅戏的表演方式,打破传统的舞台框子,采用“神话歌舞故事片”的形式来拍摄。

导演在影片中大量运用了特技的表现手段, 剧中“仙女下凡”的场景,导演利用特技合成的方法, 使七仙女飘逸于云间、山峰间, 并利用前景与后景的衬托, 使七仙女更具真实空间中的动感, 再利用出画入画的动作连贯, 直观地营造了仙女下凡的真实效果。在董永与七仙女最后诀别的戏份中, 导演在摄影棚中设计了一个斜坡的台子, 让演员的调度更具欲上天的动势和不忍离去的复杂心情。

演员

在《天仙配》中,七仙女一角是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饰演,严凤英被认为是50年代黄梅戏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者。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黄梅戏的表演艺术水平还处在相对粗糙的发展状态中。然而,严凤英在演唱中既传承了传统,又大胆创新。她虚心向名师学习,并吸收其他剧种的精华,集百家之所长,融会贯通,用于自己的表演。她能够准确把握字音声调,并大量运用倚音、颤音、擞音、顿音等唱腔技巧,使得唱腔生动而不呆滞,对人物情感的表达也充分到位。

幕后花絮

该剧的编剧桑弧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指定的。在改编过程中,桑弧发现戏曲中常常出现重复的唱段,如七仙女们从一更天到五更天的唱段。他认为这些唱段虽然优美,但并不符合电影中仙女的形象,因此他进行了大胆的舍弃,重新编写了一段唱词,从而节省了影片的篇幅。他表示,戏曲改编为电影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他追求的是让观众在2小时或1小时半的电影里获得像在剧院里看戏3小时或4小时同样饱满的欣赏体验。

导演石挥是一位戏迷,但从未接触过黄梅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上海公演《天仙配》时,石挥便以电影导演身份去剧场观摩,他表示,他几乎看了每一场公演,坐在不同座位和角度一共看了二十几场,其中最吸引他的是黄梅戏特有的“浓郁地方色彩”的曲调。

电影特点

音乐特点

影片中的黄梅戏音乐并没有拘泥于黄梅戏的旧有曲牌和固有唱腔模式,而是根据需要融入了兄弟剧种的音乐成分。为了更好地适应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剧情需要,作曲者们对黄梅戏音乐进行了创新和突破。一方面,他们采用了高腔剧目中的《百日缘》曲调,并保持了高腔为主的特点。同时,还将《槐荫树下把子交》这个唱段从高腔的《清江引》中移植过来。在保持黄梅戏原有音乐风格的基础上,作曲者们根据具体情况对片中音乐进行了创新。例如,《董郎昏迷在荒郊》的唱段,就是以《哭板》和《平词》等为基础的大段咏唱。

影片中运用现代作曲手法, 借鉴了重唱和合唱等形式, 运用了管弦乐。其中,时白林大胆地将男女声二重唱运用于影片中,这是黄梅戏中首次出现二重唱。唱段《满工对唱》的前面采用的是传统的《平词对板》,但在结尾两句中,却突破了传统,采用二声部对答的手法形成呼应。

表现特点

黄梅戏并没有严格的表演体系, 但也正是由于条条框框较少的缘故, 其吸收和融合性反而更高, 可塑性更大, 戏曲的虚拟性和程式性与电影的写实性之间的冲突便相对少了。影片在保留黄梅戏表演特色的基础上, 发挥电影镜头的功能和后期制作的特长, 打破了局限于舞台的表演。较之剧本、音乐和演员的表演, 电影在画面上拥有了最大的发挥空间。

电影影响

1954年,华东地区的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上海举行,舞台剧《天仙配》参加了此次大会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使得黄梅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1955年,根据舞台剧改编的《天仙配》被搬上了大银幕,由石挥导演,严凤英主演。电影在1956年2月上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反响,并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票房和观众认可,而且在国外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据统计,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中,该片在海外拥有约千万热心观众。在中国大陆,共计有1亿4300万的影迷。严凤英也因其在黄梅戏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专业评价

《天仙配》的成功,主要依靠的就是对传统的大胆创新,突破性地将电影制作与戏曲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崭新的艺术形式,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充分体现着中国老一辈艺术家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安徽青年报 评)

《天仙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严凤英创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间村姑,既热情大胆,又勤劳智慧;严凤英尤其把是把七仙女对董永诚挚的爱情,表现得十分深沉动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朴实、敦厚、可亲。这两个形象,富有浓郁的人情味与强烈的真实感,虽系神话,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是劳动人民审美理想的体现。(新浪娱乐 评)

黄梅戏《天仙配》不仅是黄梅戏戏曲艺术不断发展成熟的一个经典名段, 同时它的身上也闪烁着黄梅戏艺术工作者智慧、探索、创新的光芒。表演艺术上的创新, 大胆运用新的传播手段, 将电影艺术与戏曲艺术完美的结合, 将管弦乐团伴奏用入其中, 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剧本改编等, 黄梅戏《天仙配》所包含的创新精神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都为当代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保持艺术的生命力提供了思路。(大舞台期刊 评)

大众评分

参考资料

天仙配.豆瓣电影.2024-01-22

从古“走”到今的《天仙配》.今日头条.2024-01-27

上海首创戏剧电影院线,展映“一代经典”与“名家新作”.界面新闻.2024-01-27

天仙配.腾讯视频.2024-01-27

Mtime时光网.时光网.2024-01-27

天仙配.哔哩哔哩.2024-01-27

天仙配.1905电影网.2024-01-27

天仙配.爱奇艺.2024-01-27

Tian xian pei.IMDb.2024-01-27

资料:百年中国经典影片回顾展--《天仙配》.新浪娱乐.2024-01-27

《天仙配》“移植”银幕始末.光明网.2024-01-29

Mtime时光网.时光网.2024-01-27

天仙配 (1955) 8 .9.电影网.202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