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古风

古风

古风,男,1957年生,陕西延长人,汉族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硕士点兼职导师。扬州大学新世纪学术带头人。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1、1975年,在陕西省延长南河沟公社工作,负责文化宣传和新闻报道。

2、1976-1977年,在延长县委宣传部通讯组工作。

3、1978-1982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读书。

4、1982.9-1983.1,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进修。

5、1986.9-1988.1,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美学研究生班读书。

6、1982.2-1999.2,在延安大学中文系任教,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文艺学学科带头人。

7、1999年3月至今在扬州大学文学院任教。

8、1987年晋升讲师。

9、1993年晋升副教授。

10、1997年晋升教授。

社会身份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国际美学协会会员。

学术职务

扬州市地方专家咨询组成员、扬州市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学科专家库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社科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论学会理事。

主讲课程

1、本科生课程:文学理论,美学概论,当前文学研究的新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美学等。

2、硕士生课程:中西比较文论研究,东方美学研究。

3、博士生课程:中国古代文论学术史研究,域外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研究方向

1、中国现代文论和美学。

2、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

3、比较文论和东方美学。

主要成就

课题项目

1、完成省教育厅课题3项。

2、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2005)。

3、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2009)。

(另完成市、校级项目多项)

学术成果

学术专著:

1、意境探微,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初版,2009年再版。

2、当代文艺美学的多维思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另有参著、译著、编著5种)

代表论文:

1、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以锦喻文与中国文学审美批评,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4、刘勰对于“锦绣模子”的具体运用,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5、从关键词看我国现代文论的发展,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6、意境的泛化和净化,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7、山与中国文化,复旦学报,1990年第3期;

8、关于当前意境研究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2004年第5期;

9、从“诗言志”看古代文论经典的形成,复旦学报,2006年第6期;

10、意境的“语象符号”阐释,学术月刊,1997年第7期;

11、20世纪我国文论教材主流话语论析,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

12、中国古代原初审美观念初探,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13、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发展,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

14、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的十大热点,文史哲,1995年第2期;

15、蔡元培美育思想与新时期文化建设,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16、解放区文艺是真正的人民文艺,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第5期;

17、走向二十一世纪(笔谈),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第6期;

18、王俊生其人其诗,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6期;

19、“诗言志”的历史魅力与现代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

20、现代意境研究述评,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

21、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人文杂志,1986年第4期;

22、传统意识当代意识·世界意识,人文杂志,1987年第6期;

23、《诗经》的潜美学思想,人文杂志,1988年第5期;

24、庄子论美与审美的思想,人文杂志,1989年第6期;

25、玩偶:女性难以走出的魔圈,人文杂志,1991年第2期;

26、蔡元培美育思想三题,人文杂志,1994年第2期;

27、意境与当代审美,思想战线,2001年第6期;

28、21世纪意境研究的基本走向,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9、关于“文学理论学”及其他,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0、话语、中国话语与文学理论的创新,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31、从副词的归属谈词类划分问题,陕西师大学报,1983年第2期;

32、艺术本质新探,陕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4期;

33、文艺审美形态世界的重构,陕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34、“诗言志”的转换与当代文论建设,陕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

35、简论文艺中的人道主义问题,西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36、刘小波的《隶书〈文心雕龙〉》审美解读,美与时代,2008年第9期;

37、填补上古美学史研究空白的力作,美与时代,2010年第3期;

38、现代意境研究的学科建构,光明日报,2002年3月20日B2版;

39、古老美学思想的再发现,光明日报,2002年8月15日C3版。

40、中西文化对话中的意境本质,外国美学,第15辑,1997年;

41、毛泽东文艺理论的核心和体系,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6辑,1991年;

42、古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味”,东方丛刊,第2辑,1992年;

43、21世纪:比较美学的世纪,中外文化与文论,创刊号,1996年;

44、《文心雕龙》新探三题,文心雕龙学刊,第6辑,1992年;

45、建构“诗言志”的理论体系,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1997年;

46、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方法反思,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6辑,2008年;

47、羊女为美:对“美”的另一种解读,中国美学研究,创刊号,2006年;

48、我国早期绘画美学思想简论,中国美学,创刊号,2010年;

49、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同题书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0、再论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古典文学新论,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另有其他报刊发表论文120多篇)

学术反响

专著类:

(一)《意境探微》的学术反响:

1、《扬州大学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学术报道,共3次;

2、《扬大研究生》《扬州晚报》《文艺报》《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徐州师大学报》《东方丛刊》《江海学刊》《二十四书品》发表书评文章共10篇;

3、《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文学前沿》2003年第7辑、《中国美学年鉴》2003年评论共3次。

(二)《当代文艺美学的多维思考》的学术反响:

1、《扬州大学报》《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报》学术报道共3次;

2、《文艺报》《澳门日报》发表书评文章共2篇。

论文类(共转载97篇次,含重复论文):

(一)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2篇:

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0篇;

2、《文艺理论》6篇;

3、《美学》1篇;

4、《文学研究文摘》1篇;

5、《文化研究》2篇;

6、《语言文字学》1篇;

7、《中学语文教与学》1篇。

(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7篇。

(三)《新华文摘》转摘5篇:

1、全文转载1篇;

2、观点摘要4篇。

(四)其他报刊全文转载16篇:

1、《读者》(1997年第1期) 1篇;

2、《诗刊》(1997年第10期) 1篇;

3、《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6篇;

4、《比较文学报》(四川大学主办) 2篇;

5、《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 1篇;

6、《中学语文》(2003年第3期教师版) 1篇;

7、江苏省美学学会编:《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1篇;

8、忽培元主编:《新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1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9、白烨选编:《2001中国年度文论选》,1篇,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10、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第二卷),1篇,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五)网络转载47篇次(含重复论文):

1、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文艺学新周刊》(网刊),4篇;

2、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文艺学网《教授文集》(古风卷),24篇;

3、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美学网,5篇;

4、全国美学研究网:6篇;

5、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文学类,6篇;

6、学术中国网:2篇。

C、学术争鸣:

1、远锋文,《中国教育报》1989年11月21日第3版,商“灵感思维”问题;

2、王振复文,《复旦学报》2004年第5期,商榷“意境”问题。

D、学术评价

1、吴慧洁、黄慧薇文,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9年第9期,评论意境研究,被誉为意境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2、黄维梁文,《海南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评论意境研究。

3、童庆炳文,《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第8页,评论意境研究。

4、董学文著:《文学理论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38-339页,评论和引用“文学理论关键词”研究。

5、毛庆耆、董学文等:《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5页,评价“文学理论关键词”研究。

6、董学文、金永兵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94、97页,评价和引用“文学理论关键词”研究等。

7、曾繁仁主编:《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74、111、112、314页,评价和引用关于“话语”、“关键词”等论文3篇。

古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论和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教学研究,近年来又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在中外比较文论和东方美学等方面有所研究。学术视野比较开阔,在“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路。共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其中代表性论文50篇;各类刊物和网络全文转载97篇次。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意境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文艺报》2004年2月5日第3版有专文介绍。个人传记被收入《中国作家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和韩国《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辞典》(韩文版)等10多部辞书。古风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中国古典美学的教学研究,近年来又扩展学术视野,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在中外比较文论和东方美学方面有较多的研究。因此,他在“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路,其代表作有专著《意境探微》(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和论著《当代文艺美学的多维思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等。他还参编了《文学人物鉴赏辞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写作艺术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和《辽金元诗话全编》(全四册,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等书,主持翻译了《跨越中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他还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文史哲》、《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外国美学》和《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文心雕龙学刊》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有5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诗刊》、《读者》、《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还有些论文被选入《经典丛话》(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文艺学新周刊》第7辑(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和《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书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网的“教授文集”重点选入20篇论文,点击率颇高。其《意境探微》一书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社会科学报》、《江海学刊》和《东方丛刊》等各大报刊发表书评10多篇,《中国美学年鉴》、《文学前沿》、《复旦学报》和《山东大学学报》曾发表文章评论和商榷,被誉为“全国意境研究的带头人”。

古风教授曾主持和完成省教育厅课题2项,扬州市课题1项。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211重点建设项目”子课题1项。 古风教授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文艺报》2004年2月5日第3版发文作了专题介绍,他的个人传记被收入《中国当代作家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和韩国《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辞典》(韩文版)等10多部辞书。

获奖记录

1、1996年获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优秀论文奖。

2、2001年获《文学评论》全国文艺学优秀论文提名奖

3、2004年获第二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优秀论文奖。

4、1998年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1999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2003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7、2010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8、1996年获陕西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9、1997年获陕西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0、2008年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另获市、校级科研优秀成果奖8项)

曾获优秀科研成果奖16次,其中获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奖1项,第二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优秀论文奖1项,《文学评论》2001年度全国文艺学优秀论文提名奖1项,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校级科研优秀成果奖5项。

参考资料

古风.扬州大学文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