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华路(Yuhua Lu)位于威海市主城区,历史悠久,地方行政属鲸园街道办事处,环抱历史悠久的军港,直面3000米水外的刘公岛

1996年,经解放军总部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为支援地方经济,拓通军队营区(含家属区),连接东山路,重组育华路,彻底打通了威海市主城区至伴月湾的主交通干线,为威海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突出贡献。

简要介绍

育华路西起北山路,东至东山路,长740米,宽10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1898~1930年间建成,是威海卫通商口岸商埠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所在地。

1932年,初名大成巷,后名育华路,以当时的沈阳育华中学得名。

1949年后,并入医院路。

1969年7月,并入拥军路

1986年12月30日(威政发第340号)恢复为育华路。

1991年4月26日(威政发[1991]72号)将拥军路并入。

当前情况

2000年全路实施地下综治工程,光纤入户、自来水供给、电力管线、排污疏浚等项目于当年全部完工。

2008年在全路及重点区域加装超高清摄像头,属于军地双方安全重点管控区域。

育华路机构:威海市实验中学、水警区、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威海中支公司。

育华路居民区:学校家属区、海军军官家属区。

历史沿革

见证了北洋水师—— 近代中国这支堪称当时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的悲壮覆灭战,此战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875年,清朝政府命直隶总督北洋政府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在山东刘公岛立军,修建海军基地,设海军学堂。育华路成为当时海军的主要指挥机关所在地。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育华路成为北洋水师的主要指挥机关所在地。

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联合舰队25艘军舰、16艘鱼雷快艇的掩护下登陆荣成市湾,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威海卫之战打响。李鸿章害怕被日军反击,提出所谓“保船制敌”、“避敌保船”,将北洋水师全军藏在威海卫的避风港中,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白白送给日军。1895年1月30日,日军进攻南帮炮台,联合舰队也从海上封锁港口,正面炮击威海卫,刘公岛、育华路等处饱受日本海军炮火荼毒。在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之后,海军提督丁汝昌、总兵张文宣清朝已绝望,自尽以谢国人。

此战标志着洋务运动 的失败。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增开登州为通商口岸,威海卫受登州府节制,成为山东省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城市之一。

1898年7月1日,由爱新觉罗·奕劻奕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大臣、刑部尚书廖寿恒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中国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包括刘公岛威海湾内岛屿及海湾沿岸10英里地方)租与英国,威海成为远东舰队的“后花园”。

1898年英军进驻威海卫,育华路成为英军在山东最早的驻扎地之一。

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的司令官邸、英华务司署、威海卫行政长官署设于育华路。

自此,中国近代史上形成了胶州湾、旅顺口、威海卫、湛江市等四个租借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两块殖民地。

老洋房

“老洋房”的建造年代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上世纪30年代中叶,集中在市区海滨一带和刘公岛上,5成以上分布在刘公岛。现存“老洋房”共计68处,228栋。市区主要分布于北山路、育华路、东山路、环海路一线。

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司令官邸

淡褐色花岗石砌壁,铁瓦斜坡屋顶,五面体钟楼……造型美观,洋溢着欧式风情。

这座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威海卫华勇营大楼”建造于1899年至1900年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 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的司令官邸,现为部队官兵宿舍。

英华务司署旧址

小红楼(英华务司署旧址)是一座两层欧式别墅建筑,位于西北山路北侧,建于1916年,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红楼原为英商私人住宅,解放初期,董必武、粟裕、张万年等一些来威的高级将领多下榻于此,故又称将军楼。

现在的小红楼保存完好,格局未变。

四眼楼

四眼楼为英租时期海军司令的避暑别墅,建于1898年,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其顶层前部石墙上有四个圆孔,好像整座楼的四个眼睛,故而得名。

现在“四眼楼”已经改为一所茶楼,红灯笼高高挂起,古朴典雅。

在这里,一幅幅英租时期老照片点缀其间,人们在品茶之余,还能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