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勇营(The 1st Chinese Regiment),又称第一中国军团、华勇团、中国旅,是英国于1899年至1906年在中国山东威海卫组建的雇佣军。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趁机向清政府强租威海卫作为军事基地使用。之后英国为维持其在威海卫的统治,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宣布在威海卫组建一支由华人组成的雇佣军。英国发挥高饷优势,于1899年招募组建成华勇营。
华勇营组建后便投入到对当地百姓武力镇压中。1900年3月,华勇营奉命镇压威海境内百姓组织的抗英集会,并抓捕了抗英集会三位领导人。同年4月,英国勘界官员在威海卫埋设界碑,遭到附近百姓阻挠,华勇营奉命镇压,制造威海惨案,打死百姓29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华勇营正式纳入英军建制,获称“第一中国军团”。随后华勇营随八国联军参与攻打天津机器制造局东局,因华勇营保护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左翼,并有效拖延了时间,最终扭转了战局。华勇营因在天津之役的表现被允许佩戴仅由英国精锐陆军部队佩戴的一种特殊勋章。之后华勇营随八国联军参与攻陷天津、北京,驻北京期间,华勇营在英占区为英军放哨,后参与八国联军阅兵活动。
1902年,英国放松了对威海卫港口的卫戍,华勇营因此停止征兵,此后兵力逐渐锐减,从起初的1312人陡减至550人。后因华勇营军费花销大、逃兵情况严重、军纪散漫等问题,以及威海卫内外防范压力减轻,英国在1906年6月正式解散华勇营。随着解散工作的迅速推进,一部分华勇营士兵陆续回到了他们的老家。这部分人中后来有的辗转去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或者南非当警察,有的则加入了清朝的军队。
华勇营是英国对中国实行殖民侵略的产物,是英国殖民当局“以华制华”的得力工具,英国殖民当局利用这支武装力量对从事抗英斗争的中国民众进行了疯狂的镇压。
创立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于1895年4月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及《马关条约之另约》,允许日本军队驻扎威海卫。条约的签订加剧了西方列强在华利益的争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德国于1896年11月向清政府提出租借胶州湾的要求,遭拒后即于1897年11月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乘机派舰队占领胶州湾,并于1898年3月6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强租胶州湾99年。俄罗斯帝国在德国占领胶州湾后,于1897年打着保护中国免遭德国侵略的幌子,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并分别于1898年3月和5月,胁迫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强租旅大25年。随后,法国和意大利也相继提出租借湛江市和三门湾的要求。
在此之前,英国在华攫取利权最多。为维护其在华的垄断地位和既得利益,英国于1898年3月28日以为了与俄罗斯占领的战略要地亚瑟港(旅顺军港)相抗衡为借口向清朝要求租借威海卫,以作军事基地使用。此举遭清政府拒绝,随后英国在争取日本、德国外交支持后,最终于5月24日成功强租威海卫。
英国为了维持其在威海卫的统治,决定在威海卫组建一支雇佣军来负责威海卫的防务。这一决定遭到了清政府的反对,但英国辩称该部队只为维护治安,并不用于租借地以外的军事行动。清政府阻止无效,英国开始组建中国雇佣军团。
历史沿革
军团组建
威海人对占领自己家园的外国人普遍带有敌意,英国人招募士兵一开始并不顺利,在最初一个月只有四名应征者。随后,英国人发动高饷攻势,并且违背了当初只在威海卫一地招募士兵的承诺,将招募范围扩大到直隶以及东北地区,招募对象也由单纯招募农民转向清军的退役官兵。彼时中国百姓经历了多年战乱、天灾人祸,不少人背井离乡讨生活,受高饷吸引而来的应征者多了起来。1899年,一支拥有七个连,共有军官和士兵534人的雇佣军团在威海卫正式成立。
初次行动
1900年,英国宣布任命英国官员管理威海卫,并要求租借地内的百姓要按旧税率向英国交纳钱粮。威海境内的百姓多次举办抗英集会,准备进行抵抗。3月14日,威海西部姜南庄村教书先生崔寿山在张村慈圣寺召开的抗英集会上提出办团练、进行集训等抗英行动,受到与会人员的积极响应。华勇营士兵奉命乔装打扮潜入该集会窃取情报。随着各地团练陆续开展,华勇营士兵也纷纷潜入各地进一步打探团练情报。
3月26日,崔寿山、董绍亮、张儒等人照常举行集会时,华勇营总指挥鲍尔上校率420名全副武装的华勇营士兵来到现场,对群众强行缴械,并将崔寿山、董绍亮、谷辉庭三人当场逮捕。
威海惨案
1900年4月,英国勘界官员在华勇营士兵的陪同下在威海卫埋设界碑,附近百姓一边向清政府官员请愿停止划界,一边围在英军营房示威抗议。在请愿无望且英国划界行动还在继续时,百姓们手持铁锹、锄头、木棒和石头等围攻英军,双方混战,华勇营士兵在英国军官的指挥下,对百姓穷追猛打,打死19名百姓。随后百姓带来土炮再次进行抗争,华勇营士兵又打死10多名百姓,伤者无数。
天津之役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华勇营正式纳入英军建制。1900年6月21日,200名华勇营士兵(又一说是华勇营192名士兵和11名军官)前去解救被围困在天津的西摩尔联军。到了天津,除了负责后卫工作之外,华勇营也和其他八国军队一起,参加了多场战斗。
在联军攻打天津机器制造局东局战斗时,华勇营奉命前去增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阻击了前来增援的清军和义和团团众,避免俄军左翼遭到攻击,并有效地拖延了战时,使大批联军部队赶到,攻陷了东局。因勇营在天津战斗中的表现,他们被许佩带仅由英国精锐陆战部队佩戴的一种特殊勋章。这个勋章上印着天津市城门,在底下的卷轴上用罗马字体写着“第一中国军团”和“天津”。
在联军抢夺通往京、津、沽的交通枢纽——老龙头火车站时,华勇营没有迟疑地与弹药耗尽的义和团和清军士兵展开了肉搏。随后,华勇营负责运输英国军队的大炮和弹药,护卫和协同香港炮兵,向西机器局军火库发起炮击。在他们的掩护下,日军迅速攻占清军阵地。7月13日,联军对天津城垣发动总攻,华勇营从南门第一个冲进了天津的围城,成为最后总攻中占领天津城的英国军队的唯一代表。
攻占北京
1900年8月4日,八国联军向北京进发。在这之前,华勇营利用其种族优势征集了100艘平底帆船运送联军及重武器重进京。而在行军途中,多由华勇营士兵充当联军侦察员绘制沿路地图和行军说明,为联军精准指引前进路线。此外,华勇营还负责看守英军捉到的俘虏。
8月14日,八国联军对北京城发动总攻。华勇营士兵用人力运送重型机关枪和国际排炮,按指定路线对广渠门发起攻击。英军从城墙下干涸的水关顺利进城,成为第一个进入北京内城的军队。15日,京师沦陷。至16日晚,八国联军全面占领北京城。之后为维持抢劫的秩序,联军对北京城实行分区占领,华勇营此时的任务主要是在英占区站岗放哨。
8月28日,八国联军举行紫禁城阅兵,华勇营士兵也在受阅的英军队列中,其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军团是最后出场。阅兵结束后,华勇营遵从联军的统一部署,分别进驻京的几处军事要地。1900年10月21日,华勇营回到威海卫。为对这支部队进行褒奖,1902年英殖民当局挑选了12名官兵代表中国军团到英国参加国王爱德华七的加冕典礼。
军队解散
随着西方各国在远东国际格局出现了转变,英、日、美与俄、法在远东形成对峙。英国意识到占领威海卫对势力抗衡没有什么直接作用,遂对威海卫进行战略调整,决定将其作为无需大量卫戍部队的不设防海军港口,于是英国陆战部在1902年1月29日正式下令威海卫华勇营停止招募新兵。同时,因华勇营的军费开销已成为英国政府的一个财政负担;且到了1902年12月,华勇营人数从1312人陡减至550人,剩余士兵打架斗殴、站岗溜号、执勤缺勤等违纪现象层出不穷,1904年逃兵现象更为严重。鉴于此,英国政府内部对华勇营的处置达成共识,决定就地解散。至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在旅大取代了俄国的位置,英国在威海卫的防御压力大大减轻,威海卫界内秩序也趋于稳定,华勇营失去了保留价值。1906年6月根据军事委员会第127号命令,威海卫华勇营正式宣布解散。
随着解散工作的迅速推进,一部分华勇营士兵陆续回到了他们的老家。这部分人中后来有的辗转去了香港或者南非当警察,有的则加入了清政府的部队。
组织结构
建制
华勇营设置步兵连,骑兵连、长枪连和机枪连,以及炮队,还拥有军事乐队和卫生队,其中所有尉级以上军官均从英国正规军中调任。部队每个连都配备了精通英语的翻译人员。
装备
华勇营拥有统一的制服,最初是宽檐帽、白色衬衫、黑裤子、白袜子和中国特色的厚底布鞋;改进后换成别着“中国军团”徽章的头巾、布衬衫、操练裤子和皮靴。配备武器是清一色的马丁尼—亨利式步枪,甚至还有当时最先进的马克西姆机枪。
相关评价
华勇营是英国对中国实行殖民侵略的产物,是英国殖民当局“以华制华”的得力工具,英国殖民当局利用这支武装力量对从事抗英斗争的中国民众进行了疯狂的镇压。现代学者陶遵臣在《华勇营:地道的汉奸部队》一文中评价:“华勇营士兵身为中国人,却加入侵略军,又对同胞作战,已可列入‘汉奸’阵营。这是一支地道的汉奸部队。”
相关遗址
华勇营旧址位于威海市北山路西侧,修建于1902年,是当年华勇营的主要驻地。1906年,华勇营解散此后英国仍在此驻兵。1930年,中国收回威海卫,国民政府威海卫管理公署设于此,至1938年日本侵占威海卫止。1949年之后,此处亦由驻扎部队使用。主楼二层,呈L形,长51米,宽13米,东宽19米,高约20米,南东两面有廊柱,高屋顶,四面坡,黑石棉瓦,花岗石砌墙壁。楼东首用花岗石砌起钟楼钟楼二层,六面形,顶盖亦六面。现钟已不存,原镶嵌钟处改嵌一枚红五星。全楼上下有房二十余间。主楼楼梯上及墙壁上还绘有美丽彩色图画。主楼北套院内有平房一栋,有房8间,构造简朴。1992年与英国领事馆旧址一起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华勇营":八国联军里的中国军团 .中国日报网.2024-03-14
英国军队里的华人雇佣军 .人民网.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