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镇位于滑县西北部的卫河之滨,辖区面积17.9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5个社区,截至2020年,共有居民8.6万余人,是滑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道口镇2019年收入总计7391.4万元,支出总计7391.4万元,与2018年相比,收、支总计各增加1854.4万元,增长33.5%。
史书记载,公元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省诸郡百万民夫,在沁河左岸引沁河,开凿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宋元时期永济渠称御河。因流经春秋时期古卫国之地,明代改称卫河并一直沿用至今,是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持续通航约1800年。运河开通几百年后,道口作为渡口渐渐热闹起来,并在明清至民国年间日益繁荣。目前,道口镇已先后建成了古镇民俗展馆、同和裕银号展馆、运河历史文化展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大王庙、老粮仓保护性修缮及监测中心项目等,全面再现了千年运河与古镇的昔日辉煌,对保护弘扬大运河古镇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从道口古镇曲穿而过,保护区内保存有原生态的古河道、古码头、古城墙、古庙宇、古民居、古商号等丰富的历史遗存,共有各类历史建筑2000多间,见证了大运河的千年繁华。除了众多古迹,道口古镇更有名扬四海飘香300余年的老味道:被誉为“中州名馐”的道口烧鸡。
2014年,道口镇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镇保护范围面积136.56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19.7公顷。道口镇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三关六铺七十二胡同”的历史街巷格局古韵犹存,对于研究古代运河城镇空间布局、航运组织、地方建筑艺术、经济交流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历史沿革
1950年浚县道口镇、军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划归滑县。
行政区划
辖区分为10个村:东关村、五星村、河西村、顺南村、顺北村、南街村、西街村、程文庄村、白庄村、军庄村。
经济
第一产业
道口镇坚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全镇以推广先进科技和增加投入为主要手段,大力实施“一优双高”农业开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作物、畜牧业、优质林果业和温室蔬菜等特色农业,使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2005年瓜菜面积完成600亩,产量达1000吨;完善平原绿化面积8000亩,平原绿化植1.4万株;猪存栏量3080头,羊存栏量1884头,禽存栏量7.6万只;农机综合作业面积达100%。
第二产业
道口镇工业基础雄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道口镇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势头强劲,产值、利税等各项经济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镇域经济形成了造纸、纺织、烧鸡食品加工、电线电缆、塑胶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同时,电子、建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也已初具规模。全镇现有各类农业2780个,年非公经济总产值达71000万元,创利税4900万元。
文化
地方特产
道口镇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历来商贾云集,日进斗金,素有“小天津市”之称。因特色“道口烧鸡”而闻名国内外,“道口烧鸡”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型”四绝,被国家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誉为“中华第一鸡”。
麻鸭面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美食的渴望,新兴的麻鸭面为道口镇的美食又添了浓浓的一笔,受到道口及周边地区人们的一致称赞。
麻鸭面特色
优质面粉,缔造好面
(河南滑县,被誉为中原粮仓,中国唯一粮食生产标兵“十二连冠”获得者,国家级优质小麦种植与加工基地)滑县拥有北纬三十五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合理的光照和温度成就了无与伦比的优质小麦,谷鹏麻鸭面精选高档面粉,拌入鸡蛋,兑入天然纯净水与独家秘料和制成团,其面劲道软滑,爽口而散发甘香。
精心熬制,成就好汤
谷鹏麻鸭面独家熬制高汤,选用鲜猪骨、鸭架鸡架与养生中草药一起文火熬制六小时,将肉中精华混入汤中,使汤味厚重而保持原香,汤鲜味美,韵味无穷而兼具养生。
安心食材,纯正味道
无论是肉类鲜蔬,还是油盐调味,始终坚持用心选好料的宗旨,在食材选择和加工中层层把关,保持食材的本味,让您的味蕾与食物碰撞出最华美的乐章。
交通
综述
道口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道口镇西邻京广铁路、北京—香港公路和京深高速公路,南靠新荷铁路,西北与浚县相邻,东、南分别与城关镇、小铺乡相接,新(乡)(阳)公路,安(阳)长(垣)公路交汇于此,交通极为发达。镇辖10个行政村,达到了村村通公路。全镇35条大街小巷纵横交错,为全镇工农业生产和商贸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
社会
公共设施
道口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街道纵横交错,路灯整齐亮丽,街道两侧商店、食堂鳞次栉比。烧鸡一条街、紫光步行街等商业街相继建成。镇内社会化汽车站功能齐全,班车可直达全国各大、中城市。华良、滑县、新华等三星级宾馆服务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一流。
旅游
景点
顺河古街
位于安阳市滑县西北角卫河畔的道口古镇,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也是一处地地道道的明清北方民居建筑博物馆。现存的临街古商铺和古民居共1000多间,主体建筑多是硬山式单檐两层楼房,上有小青瓦覆顶。
此外,现存的还有老胡同16条、古庙宇2处、老山西票号1处、绸缎庄1处、南大王庙重修碑1块、北大王庙1座、火神庙遗址1处以及其他遗存。该街被宛如游龙般的卫运河所怀抱,且沿卫运河而兴建,南北绵长约3000余米,故有顺河街之称。顺河街和大集街交汇处的十字街,又将该街一分为二:十字街以南叫顺南街,以北叫顺北街。
古商铺
顺河古街临街古商铺前脸儿大多属木质结构。木柱承重,板条门启闭。山墙承接房檐处大多有砖砌斗拱,斗拱基座多是美丽的砖雕,砖雕上雕刻有蝙蝠、喜鹊、丹顶鹤、梅、竹、菊、云纹和寿字等图案,取富贵长寿、吉祥和美之意。所有商铺不带走廊、挑檐。下层门面房,每家三五间大小不等,开间不足3米,进深4米左右。二层住人,开方格木窗。
老民居
临街商铺后面是民居,民居过道就开在门面房左边一侧。过道至少有两道门,这跟民间所说的大家闺秀“头门不出,二门不踩”的渊源有关。过道的头门两侧还有抱鼓样式的门墩石,门墩石上雕刻有文字、花卉和动物等图案。其中一户的门墩石上,雕刻着猴子摘桃的图案,这大概是取“马上封侯”之意吧。过道与宅院之间有影壁相隔。宅院多为一进、二进、三进的三合院儿或四合院儿;院落不大,东西狭长,但布局严整,正房为挑檐瓦房,厢房常有二层楼,这种布局在安阳市其它地方不多见。代表性的宅院有雷家大院儿、晋商大院儿、苑家大院儿和周家大院儿等。这种与临街商铺直接相连的大院儿,几乎全部是富商和财主们的宅院。一般平民的宅院大多是顺着条条逼窄的幽巷鳞次栉比地排列着。相形之下,这些民居就显得寒了。在顺河古街,无论是什么样的民居,在建筑布局上都极讲究风水,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譬如,大多数的三合院儿或四合院儿,采光、采风性能都十分良好,这样既能保温防寒,又能躲避风沙,十分符合北方的气候特点。
老茶馆
在顺南街,有一处临街老茶馆,叫“氏文明茶馆”。缑氏镇主人世代相袭,居住在那里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走进茶馆,可见一根根红漆木柱竖在一个个鼓石柱础上,支撑着整个房顶的木板结构。这样的木质结构,总给人以古色古香的味道,也好像是在向人们时时昭示着它年龄的古老。
北大王庙
在顺北街北端,有一座北大王庙,至今保存完好。据说,它建造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在建筑风格上属勾连搭式建筑。殿门朝西,俯瞰卫河。内部供奉东周战国时期的李冰、南宋的谢绪、明代的黄爷和张居正,以及清代的朱之锡等五位治水先贤。
门面楼
在顺北街路东,有几座中西合璧的商业门面楼,临街耸立,十分显眼。其中有座叫“德锦城”的津商绸缎庄,在并不宽敞的街道上显得高大气派。该绸缎庄为砖木结构半坡阁楼式建筑,门窗为拱券式,进深四间,中间匾额四周镶以“寿”字和“八宝葫芦”,具有鲜明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门口两侧的“津沪国货布匹,苏杭沙罗绸缎”楹联,见证了当年顺河古街商品辐、贸易繁华的景象。另外,老街上还有集中西和我国南北建筑特色于一体的古老建筑,如十字街清代建造的古山西票号“同和裕”就独具风格。该建筑的上部是欧式的女儿墙,山墙是我国南方徽式的马头墙,下部窗户又是我国北方典型的梳背式砖券窗户。整座建筑看上去既庄重豪华,又洋气潇洒。像这样的建筑,在安阳市其它地区也实属罕见。
获得荣誉
在全县争名升位或创业竞赛评比中多次取得第一名;被评为2009年度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二十强乡镇;被评为2010年度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百强乡镇。道口镇还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省明星乡镇”、“省十大最具魅力城镇”、“中州十大名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烧鸡名城”、“市级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被市县评为“五个好”乡镇党委、“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乡镇”、“招商引资先进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大运河(滑县段)穿镇而过。
参考资料
道口镇.滑县人民政府.2024-03-16
道口镇.央视网.2024-03-16
2019年度滑县道口镇街道办事处预算公开说明.滑县人民政府.2024-03-18
行走大运河 | 道口道口,说不尽的渡口故事.河南日报网.2024-03-16
【千问千寻大运河】大运河滑县段:持续通航1800年的文化之河.央视网.2024-03-16
顺河古街 滑台明珠 - 安阳新闻网.安阳新闻网.202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