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灰鳞鲀

灰鳞鲀

灰鳞(学名:Balistes capriscus)是鳞鲀科、扳机鱼属鱼类,分布于东大西洋区和西大西洋区。

形态特征

灰鳞鲀一般20-25厘米,最大体长45厘米。体呈菱形,中等侧扁,头短而高,尾柄短而侧扁。眼小,上侧位,在眼前方有一纵沟。口小,前位,上下颌牙每侧常有一行约4个有凹侧的楔状白牙。体被板状鳞,鳃孔后方具一丛大型板状鳞。具有坚韧的革质皮肤和两个背鳍。第一背鳍具3棘,可以将其锁定在直立位置,以用作对掠食者防御和锚定装置;第一根脊柱非常坚固,并且在功能上与第二根脊柱相连;受到威胁时,灰鳞鲀会潜入一个狭窄的缝隙中,紧紧地楔住自己,并通过竖立和锁定第一根脊柱锚定到位;当第二根脊椎被压下时,它会作为一个触发器,打开第一根脊椎;左右腹鳍合成1短鳍,腹鳍棘能活动。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同形,不呈丝状延长。背鳍作为运动的主要方式,前后摆动,将鱼推进水中。成鱼的尾鳍裂片细长。眼睛离嘴很远。身体前半部的鳞片大而呈板状,后半身鳞片光滑。鳃口后面有一个或多个放大的鳞片。小鳃盖位于胸鳍正上方。胸鳍短而圆,背鳍分开。尾鳍双凹形,上下叶鳍条延长体灰褐色,体背和体侧具有3条不规则的横斑,鳍条暗灰色,散有暗色斑点。

幼鱼灰色、淡黄色,有紫色小点。长度小于50毫米时,身体上会形成不规则的大黑斑,鳍上会染上黄色、蓝色和橄榄色,或者第二层背鳍、肛门鳍和尾鳍膜是半透明的。马鞍状斑纹散布在背鳍和肛鳍上。 [3]

成鱼体色为浅灰色至橄榄灰色至黄棕色。在开阔水域游泳时呈暗灰色,但它有能力稍微改变颜色以适应其他环境。上半身有三个暗斑,下半身和鳍上常有白点和白线。蓝色斑点和线条位于上身和背鳍上。下巴上有一条浅而窄的带子,眼睛的上边缘是蓝色的。背鳍和臀鳍呈大理石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褪色。

分布范围

灰鳞鲀分布于西大西洋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东南至百慕大,南至阿根廷,以及墨西哥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沿海水域很常见。在英国爱尔兰东部的大西洋,安哥拉以南的地中海中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灰鳞鲀属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珊瑚礁与海藻丛中,更喜欢坚硬的海底、礁石和壁架,在近岸和近海地区都非常丰富。这种鱼栖息在海湾潟湖和海礁中,水深可达60米。成鱼单独或成群地沿着底部漂流,而幼鱼则随马尾藻一起漂在水面。

生活习性

灰鳞鲀肉食性,主要摄食软体动物门甲壳亚门。有锋利的牙齿,可切开海胆海星纲等硬壳猎物。灰鳞鲀作为昼夜捕食者,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例如虾、螃蟹、海胆、楯形目、海星、海参和双壳软体动物。

繁殖方式

灰鳞鲀2岁时达到性成熟,第一次产卵时长为30厘米。最大寿命约为13岁。7-9月,水温达到21℃后,灰鳞鲀在底层筑巢。根据雌性的大小,有5-10万个卵产在一个从沙子里挖出来的空巢里。

保护现状

灰鳞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1年 ver 3.1——易危(VU)。

经济利用

灰鳞鲀在几内亚比绍渔场资源比较丰富,曾有一小时捕获3000千克的记录。肉肥厚。内脏有弱毒碱,去除内脏和剥皮后可供鲜食或加工为咸干品。还可以在公共水族馆中作为观赏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