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
《星洲日报》(Sin Chew Daily)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媒体。该报是由福建籍华侨企业家胡文虎于1929年1月15日创办的。在《创办本报宣言》中,胡文虎提出《星洲日报》的三大使命:(一)发扬三民主义,求民族、政治、经济的平等地位,凡有背党(中国国民党)误国(中国)者,本报必行口诛笔伐的天职。(二)以开发祖国富源为当今之要图,力倡华侨投资祖国,创设各种实业,藉定国基。(三)提倡各种教育,沟通中西文化,以增高我华侨地位。
1942年初新加坡沦陷前夕,星洲日报被迫停刊约三年半。1962年年至64年,新加坡星洲日报社先后在吉隆坡、槟城及怡保市各地办事处扩充设备,1967年,该报社在吉隆坡成立编辑部,直到70年代初期,马、新两地报纸的编排与印刷才完全分家。从1983年3月16日起,新加坡的星洲日报与新加南洋商报合并成为《联合早报》和《联合晚报》。从此,新加坡《星洲日报》便不复存在,仅剩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仍在继续发行。历经数次停刊、复刊,《星洲日报》已成长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媒体,隶属星洲媒体集团旗下。在移动新媒体领域的客户端、网站、新浪微博、微信、Facebook和Twitter等平台均有杰出表现。
历史沿革
创刊背景
1906年,陈楚楠与张永福等人合办《总汇日报》,鼓吹革命,因其他股东如陈云秋及朱子佩反对该报鼓吹革命,陈楚楠与张永福退出《总汇日报》,之后该报成为大清保皇党的喉舌。
1907年7月12日孙中山创办《中兴日报》和1909年创刊的《星洲晨报》,同样成为宣传革命的言论报纸。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渐告平息,蓬勃一时的政论报章也因此而日渐式微。这时的南洋华文报纸再次重整办报目的与理念,逐步朝商业与企业化的方向而发展。其中以陈嘉庚于1923年创办的《南洋商报》与胡文虎于1929年创办的《星洲日报》为代表。
初创至日军占领期
《星洲日报》正式发刊于1929年1月15日,是由当时胡文虎与其弟胡文豹所创办,报头由蒋介石亲笔题撰。《星洲日报》的前身是由一家小型报章《星报》与一间印刷公司合并改组而成,社址在新加坡罗敏申路120号。创办初期由邓荔生任总经理,朱宝筠为主笔,每日出版四大张。同年6月邓荔生辞职,将他的全部股份转让给胡文虎,此后,《星洲日报》便由胡家独资经营。由林覆民任总经理,傅无阀任编辑主任。
胡文虎以重金聘任傅无闷为《星洲日报》负责人后,傅无闷锐意改革,销量上升至7000份,到了1933年,早报和晚报销量均达到了12000份,到1936年,早报和晚报销量均高达15000份,在新马以至东南亚各大华文报纸中销量第一。”
1937年7月7日,发生七七事变,《星洲日报》第一时间推出号外,便被等候在报社门外的华人抢购,造成秩序十分混乱。中日战争爆发后,《星洲日报》增出午报一张,为读者报道最新战况,使得报纸销量大增。在那时南洋华人了解祖国信息缺乏渠道的情况下,《星洲日报》等华文报纸成为他们获知祖国最新消息的重要途径。
1938年迎聘郁达夫,在欢迎郁达夫的宴会上,胡文虎郑重宣布:“星系报目前最高的旨趣是为国家服务,为抗日努力。”郁达夫也遵循了这个抗战宗旨,把当时的《星洲日报》文艺副刊,办成了南洋文化界的一份最出色的“抗战副刊”。
1941年12月,日军南侵。翌年初,马来亚和新加坡相继沦陷。《星洲日报》亦在1942年2月15日停刊。其报社的设备被日军宣传“大东亚共荣圈”的《昭南日报》征用,歌颂日军战果。当地一些报人慢于敌寇淫威,奉召或被迫到《昭南日报》工作,但《星洲日报》大部分工作人员坚守民族气节,拒绝与日军合作。
日军投降后至日报内容转向
1945年8月2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平曙光出现,新马各报纷纷筹备复刊。新马光复之时,星系报业的负责人都在外地未回,复刊的一切工作,均由少数沦陷期间留在当地、经历三年半苦难日子的《星洲日报》和《总汇报》两报的报人筹划。复刊初期,由于人手缺乏,纸张短,两报原有器材设备又均损坏不堪,资料荡然无存,《星洲日报》只好于9月8日与《总汇报》联合印行,称为《星洲日报总汇报》联合版,每日仅出八开纸或四开纸一张,经理为胡秋杰。
1945年12月10日,星系报业董事长胡文虎由港返新,次年初,海路已通,各项新的器材设备陆续运到。《星洲日报》于是在6月1日开始,与《总汇报》各在原址出版,分别印行。1948年《星洲日报总汇报》联合版取消,以《星洲日报》原名继续出版。在《星洲日报》各员工的通力合作和努力下,销量迅速增加,很快就超越战前水平。1956年初,新加坡著名会计师余双全亲临该报,视察印刷情形、发行经过、职能各部门工作的概况,并详细核算各项文件,证明当时每日实销数目为48430份,并签名作证。
1954年8月,创办人胡文虎因胃疾赴美接受手术治疗,9月5日逝于美国,享年72岁。《星洲日报》的工作人员秉持胡公生前对《星洲日报》的遗瞩,努力办报,扩大业务,开辟吉隆坡版,添置各项设备。
日报内容转向
1955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签署取消双重国籍法案,新马华文报纸的面貌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办报宗旨也转变为拥护新马当地政府,至此,《星洲日报》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从华侨报纸转变为华人报纸,从而进入到一个新的变革和发展时期。
到了20世纪50年代,包括《星洲日报》在内的大多数东南亚华文报纸逐渐疏离中国情结,特别是1955年中国取消双重国籍,大多数当地华侨归化为马来亚(1963年前,马来西亚称为马来亚)公民后,《星洲日报》更加专注报道马来亚本地新闻。在争取国家独立期间,《星洲日报》在组织和呼吁华人参与马来亚国家独立运动中作出杰出贡献。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独立建国,《星洲日报》就完新加坡独立国家的国民论坛了。
1982年,马来西亚政府颁布新令,不准外国人控制本地报纸。由于胡姓后人没有一个是马来西亚公民,于是《星洲日报》的控制权遂由胡家转到拿督林庆金手中。1983年初,新加坡《星洲日报》与《南洋商报》合并,出版了《联合早报》与《联合晚报》以后,新加坡《星洲日报》就不复存在,遂由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独自全面负起延续命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使命。
8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的华文报在困境中挣扎求存。一方面,报业恶性竞争的结果,使《星洲日报》陷入财务危机;另一方面,种族关系异常紧张,种族情绪日益高涨,民营的华文报首当其冲。1987年10月28日,政府展开茅草行动,同时禁止三家报纸出版,其中包括《星洲日报》。从此经历约半年的停刊时间,直至张晓卿以2100万马来西亚令吉收购,于1988年4月8日复刊。
从中国取消双重国籍到1982年转手给林庆金期间,由于《星洲日报》的总社设在新加坡,它的新闻内容以新加坡居多,虽然在1966年开辟了吉隆坡版,但是仍然受新加坡总社的控制,因此,它或多或少以新加坡的利益为依归,偏重对新加坡华入社会的关注,甚至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发生争执时,言论倾向也以新加坡利益为主要考量,因此在某种程度忽视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报道,这也是引起马来西亚政府不满之处,是马来西亚政府希望《星洲日报》实现本土化和马来西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直至1982年,林庆金从胡姓购买了《星洲日报》之后,吉隆坡版才正式与新加坡《星洲日报》分家,从此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受马来西亚政府的管理,并把视角全部投放到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上,成为华人重要的舆论中心和精神食粮。1983年,新加坡政府把《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合并成《联合早报》,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便成为胡文虎创办的《星洲日报》的继承者,继续承担向马来西亚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维护华人利益的华文媒介责任。
被收购后平稳发展
1982年槟城建筑商林庆金购下《星洲日报》和《光明日报》后,雄心勃勃,准备大展宏图,把《星洲日报》办成马来西亚第一大华文报,不料在1986年因为涉及“马华人反对马政府处理华人教育”等敏感问题,于1987年10月28日被政府采取“茅草行动”,吊销出版准证半年。在茅草行动中,有105名反对党领袖和异议人士被拘留。在此期间,由于林庆金投资其他行业失败,《星洲日报》资产被银行接手。总编辑刘鉴为挽救《星洲日报》四处奔走,请求其他华商接手,早日使《星洲日报》复刊,但是鉴于政府的高压,许多华商都不敢问津。
后由常青集团以2100万令吉购得《星洲日报》全部股权从此,《星洲日报》便成为常青集团属下的朝日报业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从此之后,《星洲日报》在张晓卿的苦心经营下,秉持文化传播理念,大胆开拓,改革业务,大量聘请有才华的报人,报纸销量不断上升,终于在1992年超越《南洋商报》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报。之后报纸越办越成功,销量猛增,市场占有率急升,在马来西亚各界影响越来越大。
1998年《星洲日报》获得《亚洲华尔街日报》授权,刊出中文版。同年,获得IS09001证书,表明《星洲日报》拥有完善的品管系统。2003年上市,《星洲日报》成为一家面向公众的公共企业,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2004年3月8日,朝日报业私人有限公司(1983年3月15日注册成立)转为公共有限公司,并易名为朝日报业有限公司,同年5月9日,再易名为星洲媒体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星洲日报》的出版、印刷与分销业务和印刷其他出版商的报纸和分销杂志。这样星洲媒体有限公司就转型为类似中国的深圳报业集团。同年10月星洲日报连同光明日报、星洲互动网站、工商月刊及其它三份教育周刊正式组成星洲媒体集团,并在吉隆坡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板上市,成为公共公司。
《星洲日报》在报纸基础上,构建出网站、微信、客户端等协同格局。新媒体从传统媒体借力,传统媒体则通过新媒体吸引年轻受众。2015年到2016年,《星洲日报》的日发行量仅下跌了4%,但电子报纸下载率大幅上扬。总体核算,《星洲日报》日发行总量由2015年的40万份达到2016年的43万份,不减反增。
截止2016年,超过100万马来西亚人阅读《星洲日报》,这个数字,使《星洲日报》不但是马来西亚,也是中港澳台以外发行量最高的华文报。数据之外,《星洲日报》自创刊以来,坚持独立办报精神所累积的公信力,使它成为马来西亚深具影响力的一家媒体。
截止2019年,《星洲日报》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媒体,多年来坚持开设高水平的文艺副刊《星云》等,举办“花踪文学奖”,鼓励华人母语写作,促进了华文文学的发展,传承了中华文化。
内容现状
办报方针
1988年4月8日,《星洲日报》复刊,长久以来报方针是:①考虑到多元民族社会的特征,为顾全大局,时刻自我克制和约束,适当地行使新闻自由权利。②在沟通官民合作方面,扮演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角色。③为广大读者提供互通讯息,表达心声的便利。④启迪民智,推广教育,发扬文化。⑤在党派政治中,明辨是非,不亢不率,严守中立。⑥促进文化交流,以达致国民相互谅解及和睦相处的目标。
栏目特色
时代色彩浓
《星洲日报》秉持一贯的办报宗旨,但是又能跳出历史的局限,以浓郁的充满时代感的现代气息展现出《星洲日报》新时期的媒体形象。
报纸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同时基于青年一代喜欢活泼生动版面的心理,以及一部分华文程度水平相对较低的读者的现实,《星洲日报》作出对报纸形象的改善,以避免把《星洲日报》办成一份怀旧、死气沉沉、缺乏生气和变化的报纸。
思想性强
如今的《星洲日报》承传了其一贯敢言和思想性的特点,在评论选择和写作方面继续刊出高水平的评论文章。
星洲媒体集团董事长张晓卿说:“由于一切的报导和分析文字,将切实影响读者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正面的、客观的、冷静的、理性的新闻报导和分析,将有助于国家政策的推行、社会秩序的建立、人民知识的提升和种族团结的稳固。”
报道特点
客观全面
《星洲日报》努力践行“无政治背景,公平报道为正义”的理念,坚持不属于任何政党,无论是执政者或反对党都公平对待,坚持替华社人士传达心声。
短小精悍
《星洲日报》刊登的文章,长度一般在1000字左右。
大胆尖锐
《星洲日报》的评论有观点,敢于言他人所不敢言,评论有现实性。坚持不为某人大唱颂歌。长期以来,《星洲日报》培养了讲真话的风气,敢于对落后和黑暗的东西进行报道。
组织运营
总编辑郭清江
郭清江先生马来西亚公民,男性,58岁,于1990年加盟星洲日报,现任世华媒体集团(马来西亚)总编辑兼《星洲日报》总编辑,拥有38年的新闻与出版经验。他自2022年6月1日成为马来西亚行政委员会成员。郭先生曾于2014至2017年受委为拉曼大学中文媒体系(荣誉)学士课程顾问。
郭清江先生是一位资深的媒体工作者。他于2018年当选马来西亚华人报刊编辑人协会(编协)会长至今,以及在2021年受委为马新社董事部成员。大马自愿警卫队(Rela)于2015年委任他为荣誉高级助理总监(Honourary SAC)。
其他领导
首席执行官由许春出任、执行总编辑为陈汉光、企业公关及业务促进总经理为陈金泉
派报网络
发行网络是报纸发到读者手中最重要的渠道,也是报纸运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关系报纸的终端消费。这道工序直接决定报纸的销量,关系到报纸的生死。所以,任何一份报纸都会把建立发行网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并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建立完善、快捷的发行网络,把报纸第一时间送到读者手中。
现在的星洲媒体集团建立“报社一总代理一代理一分代理、派报人”的派报系统,报社让利给总代理、代理、分代理和派报人,他们从中可以获得30%、25%、20%的利润。
薪酬制度
《星洲日报》全面实行聘用合同制,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形成员工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在激励机制上,实行采编人员工作考核制,上至采编部门主任,下至编辑、记者,薪酬与绩效挂钩。同时,报社创造各种机会让员工继续接受教育和培训,创建学习型的内部组织。
办公地点和分支
马来西亚
地址: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八打灵再也市13区皇家教授恩古阿齐斯大道78号
台湾地区
知名人物
傅无闷
袁世凯倒台后,傅无闷与陈允洛曾在泉州市创办《新民周报》,从此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不久,厦门市《民钟日报》创刊,他受聘任总编辑。因言论触怒福建省地方强人、督军李厚基,《民钟日报》被封禁,傅无闷只好在海外逃难,接下来几年,他先后在马尼拉、仰光、泗水等地的报界服务。胡文虎办《仰光日报》时,傅无闷在该报任职,才华得到胡文虎赏识。1929年胡文虎在新加坡创办《星洲日报》,37岁的傅无闷受聘主持编辑事务,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总编辑。”
关楚璞
关楚璞,笔名楚公,祖籍南海区,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受聘南来新加坡,出任《星洲日报》第二任编辑主任并主持笔政,撰文支持抗日战争,立场坚定,分析问题深入,倍受读者欢迎。在他主持下的《星洲日报》,增辟[南洋史地],[南洋经济]与[南洋文化]三个研究副刊,另又辟三个文艺园地,让读者投稿,对南洋研究不遗余力。一九四零年,他与刘士木、李长传、郁达夫、许云樵、姚楠、张千礼和韩槐准七人在新加坡南天酒楼成立《中国南洋学会》并任第一届理事。一九四零年为了纪念《星洲日报》成立十周年纪念而出版的《星洲十年》是由他主编,编辑包括郁达夫、姚楠、钟介民、张千礼、许云樵、张匡人和李葆贞。该书介绍新马等地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教育和历史等篇。全书共二千三百多页,是一部研究南洋的重要参考资料。一九四零年七月辞职,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办报,不幸殁于一九四二年。
郁达夫
1938年,42岁的郁达夫应《星洲日报》社长胡昌耀之邀,带着家人去往新加坡。起初,郁达夫担任《星洲日报》早报副刊《晨星》和晚报副刊《繁星》的编辑,后接编和创办马来西亚《星槟日报·星期刊》、《文艺》双月刊等8种报纸副刊和杂志。事实证明,这些报刊几乎都成了宣传抗战的阵地。在新加坡的三年时间里,他写了400多篇政论、杂文、散文和文学评论,推动了新加坡文化界的抗日活动。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轰炸新加坡。当地群众掀起了抗敌的热潮,“星洲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应时而生,郁达夫被推举成为团长,同他一样南下南洋的张楚琨担任组织部长。
1942年初,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与胡愈之、沈兹九、张楚琨、汪金丁、高云览等一批在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的文化人士,乘坐难民船离开新加坡,渡过马六甲海峡,撤退到当时荷兰帝国——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2014年,郁达夫入选全国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人物。如今,在故乡富阳区,有着以郁达夫名字命名的学校、码头、公园,每年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纪念活动。
重大报道
印尼暴乱
印尼暴乱自1998年5月发生以来,《星洲日报》为提供最详尽的报道,除了特派记者到实地采访以外,也针对有关事件制作了专辑、系列报道、评论,以及分发号外新闻等,引起了本地华人社会对印尼事件的密切关注。印尼发生排华暴动将近两个月之后,《星洲日报》社长张晓卿作出一项不寻常的举动。他于1998年7月5日针对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发表一篇充满激情的文告。这篇声明题为《印尼暴民排华事件的启示和省思》。在东南亚的华文报当中,没有别的社长像张晓卿那样针对印尼事件作出强烈反应。
张晓卿在文告中说,稍有良知者,能对这一幕幕修绝人寰的悲剧无动于衷?岂能不对受害者寄以最大的同情,并同声遣责“台前幕后”的施暴者?他说:“今天发生在印尼的悲剧,对世界文明是一种公然挑战和挪撤,也是对人类良知与正义的一种践踏。我们应该…挺身而出,替印尼华人说几句公道话。”
马国警界腐败
2006年,《星洲日报》大篇幅地报道了马国警界的腐败新闻。首相因此成立皇家警察调查委员会。经调查,发现警察违法事件有5726宗。为防止媒体过度报道,损害警察形象,首相特召开各报纸总编辑会议,要求不要过多报道负面新闻。作为全国性的报纸,而且受到内政部特别监看的报纸,《星洲日报》虽然用词比较中肯,语气平缓地报道了新闻,但是却用数字暗地里揭露了警察的腐败;而属下的《光明日报》用特大的标题,特大的照片,头版头条对警察的腐败进行披露,秤击了警察的腐败和贪污,结果受到政府的严厉批评。
为防止内政部的干扰和事后惩罚,记者有时也会采用各种技巧来表达《星洲日报》的立场,展示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一位记者拿出警察受贿的事实,请当时的副首相发表意见,然后借副首相的谈话来做大新闻,并放在头版位置上。由于是副首相的谈话,所以《星洲日报》的报道也使得内政部和警察无可奈何。
公益事业
《星洲日报》于2000年10月25日成立“星洲日报基金会”。为穷人、贫困者、被欺压者和未成年人募捐,为社会捐赠者提供献爱心的渠道。多年来,“星洲日报基金会”平台,系统地动员公众抗击重大灾难,例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4年的海啸灾难、2006年的柔佛洪水、2017年的槟城洪水以及最近的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
“情在人间”助学计划
从2004年起,“星洲日报基金会”每年请学校的校长、老师、社工推荐贫困学生,经过基金会职员进行家访查实后,把符合条件的学生纳入“情在人间”助学计划名单。
援助贫病者
“星洲日报基金会”公开接受无钱治病的病重者及山穷水尽的赤贫家庭求助,由基金会职员或星洲日报记者进行家访调查,证明求助者提供的数据属实,发起众筹,汇集善心人士的力量帮助求助者渡过难关。
赈济天灾灾民
“星洲日报基金会”曾组织驰援的灾难有:2004年的12·26印度洋地震、2006年的南马大水灾、2008年缅甸风灾、5·12汶川地震、台湾“八八“风灾、2009年印度尼西亚地震、2009年菲律宾风灾、2010年青海大地震、2011年3·11日本地震、2011年的马来西亚东海岸大水灾等
支持社会福利机构
“星洲日报基金会”在2017年推展“300万元支持100家老人院/孤儿院”送暖计划,旨在给那些由于社会援助减少而陷入经济困难的福利机构雪中送炭。接下来的几年,鉴于很多福利机构的经济情况并没好转,星洲日报基金会每年都拨出巨款帮助约100家福利机构困,让慈善的连接不中断。
支持抗疫前线医护人员
2020年初,全球爆发新冠肺炎,面对突发的疫情,马来西亚医院面临急救装备及个人防护用品短缺的问题。为了支持在第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星洲日报基金会联合其它组织,捐赠了价值数以百万的急救装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到全国82家公立医院、卫生所、洗肾中心等公共单位。
其他媒体形式
随着网络、智能手机等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成熟,传统形态的纸质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星洲日报》在传统报业取得突出成绩的基础之上,面对新世纪的新挑战,积极做出回应,在移动新媒体领域,利用客户端、网站、微博、微信、Facebook和Twitter等平台寻求转型升级,并取得突出成绩。
影响与评价
影响
传播华人为世界作出的贡献
作为华文报纸,《星洲日报》有责任去维护华人的形象,让异族更加正确和客观地了解华人。事实上,《星洲日报》也一直努力履行这方面的责任。比如说,副刊不但介绍中华文化,也刊登翻译过来的异族文学作品;不但为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了解异族文化的窗口和渠道,充分体现了《星洲日报》文化传播、联结和融合的功能,担当了重要的文化使者的角色。《星洲日报》还通过与学者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出版各种书籍,把华人的经验、文化和精神以英语或马来语为载体传播给马来民族。
传播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如今,文化交流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作为海外重要的中华文化传播媒体,《星洲日报》恰好可以在海外为传播中华文化搭建桥梁。实际上,《星洲日报》在传承华文方面不遗余力,并根据时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方向。比如说,《星洲日报》在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就经历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政治的认同方面。故此,传承华文的办报宗旨就有一些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并没有根本改变《星洲日报》文化使者的角色。
促进种族间的文化和解
《星洲日报》在向其他种族传播中华文化过程中,更应该了解和介绍异族文化。通过文化间的彼此交流,减少族群间的误会,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包容的思想和观念。比如说,《星洲日报》通过有系统地翻译伊斯兰教学者的学术文章和书籍,让华人更深入地了解马来族的习俗和伊斯兰文化,这样可以促进华人对马来人的了解,从而在与他们的交往当中,有意识地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赢得他们的尊重。《星洲日报》要充分利用传媒的教育和信息沟通功能,建构华人了解世界的文化平台,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不同种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宗教和政治信仰,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完整准确、全面真实地介绍其他种族情况,充分展现华人热爱和平、与其他种族共同创造和谐社会、对社会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胸怀。
实际上,《星洲日报》也一直建立文化对话的平台,不但把异族的优秀文化引进来,而且在报社的实际运作中也与异族进行文化交流,吸纳异族的员工,以实际行动为种族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举例来说,《星洲日报》招聘了许多异族员工。他们在工作当中,与华人有意无意地进行文化交流,对促进族群间的文化交流有非常大的好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星洲日报》注重种族和解、为异族创造就业机会的形象。
评价
马来西亚财政部副部长黄燕燕对《星洲日报》的评价:“张晓卿领导下的星洲媒体集团及全体员工,在援助弱势群体及发扬民族文化方面,向来都是不遗余力。《星洲日报》全心全意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其卓越表现值得加以赞扬。其社会工作早已不只局限于大马的国土上,而是进一步把援手伸展到海外急需帮助的国家去。”
以写皇帝史传著名的作家二月河说:“在海外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办报能办得像《星洲日报》这种分量,有鲜明的办报宗旨,思想意识融入事业,殊不简单。”他强调,中华民族根深蒂固、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广泛的流传。他希望与《星洲日报》有共同的意愿和努力方向,把中华文化广泛地传播开来,并与大马人民有更密切的沟通。
争议事件
2018年2月15日,配合华人社会过春节,马来西亚贸易和消费部周四(15日)在《星洲日报》上刊登了一个全版广告向读者拜年。然而不见当年所属生肖狗的图案,却画上一只公鸡,并叫着“旺!旺!”。广告随即惹来争议,马来西亚政府周五(16日)发声明,向华人社会道歉。
参考资料
Designated Office Address List.星洲日报.2023-11-21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中国日报网.2024-01-04
报纸.世界华文.2024-01-05
高级管理层.世界華文.2024-01-04
马来西亚.世界華文.2024-01-04
岭南人在南洋:一次对华人社群的深度访问.今日头条-南方日报.2024-01-07
香港一级历史建筑——虎豹别墅将重新对公众开放.今日头条-新华社.2024-01-07
关于我们.星洲日报.2023-11-21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转型升级——以《中国报》与《星洲日报》转型对比为例.中州期刊.2024-01-07
新加坡汉学研究概况.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2024-01-03
侨务专家:中国取消双重国籍是历史必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24-01-05
海外华文媒体变革进行时:融合创新,行在路上.中国新闻网.2024-01-04
海外华文媒体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今日头条-广州日报.2024-01-07
郑学方临时代办参访《星洲日报》总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2024-01-04
台湾.世界華文.2024-01-04
海外华人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2024-01-04
追梦中华·百年赤子心(2)丨郁达夫:以笔代伐的赤子之心.澎湃新闻.2024-01-04
不忘伤痛:1998年5月印尼排华暴乱.World Chinese Media.2024-01-05
星洲日报基金会.星洲日报基金会.2024-01-07
星洲日报.星洲日报.2024-01-09
Sina Visitor System.新浪微博.2024-01-09
sinchew.微信.2024-01-09
SinChewDaily/.facebook.2024-01-09
让鸡学狗叫?马来西亚政府因错误广告向华人社会道歉.今日头条-中国网直播.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