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短脚鹎(拉丁学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又叫黑鹎、红嘴黑鹎、山白顶䳭白头鹎,因通体以黑为主且脚很短而命名,属于雀形目鹎科短脚鹎属的一种中型鸟类。

黑短脚鹎体长22-26厘米,嘴鲜红色,脚橘红色,虹膜黑褐色,尾呈浅叉状,鸟的羽色有两种,一种通体黑色;另一种头、颈白色,其余全部为黑色。

黑短脚鹎主要分布于印度、中国南方(包括台湾、海南岛)、缅甸及印度支那,常活动于低山的阔叶林、公园绿地等,一般只在树冠层活动,冬季能够集成上百只的大型鸟群。

形态特征

黑短脚鹎羽色变化较大,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前额、头顶、头侧、颈、颏、喉等整个头、颈部均为白色(东南亚种),有的白色一直到胸(四川省亚种);其余上体从背至尾上覆羽黑色,羽级具蓝绿色光泽,翅上覆羽与背同色,飞羽和尾羽黑褐色;下体自胸或自腹往后黑褐色或黑色,尾下覆羽暗褐色具灰白色羽缘。另一种通体全黑色或黑褐色,上体羽缘亦具蓝绿色光泽,有的背和下体较灰。

分布范围

黑短脚鹎分布于阿富汗、不丹、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等地。

黑短脚鹎在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北至陕西南部、湖北、湖南省、安徽,东至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等东南沿海各省,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岛,西至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栖息环境

黑短脚鹎冬季主要栖息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树林中,夏季可上到海拔1000-2000m,有的地方(如云南玉龙山)甚至进到海拔2500-3000m的中高山地带,垂直迁徙现象极明显。黑短脚鹎通常生活在次生林、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冬季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荒坡、路边或地头树上。此外,黑短脚鹎也经常在乡村、城市花园以及沿海地区的所有环境出现。

生活习性

黑短脚鹎为留鸟,有季节性迁移,部分在长江以北地区繁殖的种群夏候鸟,冬季迁到南方越冬,在南方可见到数百只的大群体。 

黑短脚鹎性格活泼,总是在树冠层活动,偶尔也见栖立于电线上,跳来跳去或是来回飞翔。它们通常会单独或者集成小群活动,有时候还会聚集成100只以上的大群。黑短脚鹎善鸣叫,有时站在树顶梢鸣叫,有时成群边飞边鸣,鸣声粗厉,单调而多变,甚至会学猫叫,常常是未见其影,先闻其声。

黑短脚鹎是一种益鸟,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属杂食性。动物性食物主要有蜂、天牛、象甲、甲虫、蝗虫、蚂蚁、蝽象等鞘翅目、膜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为浆果、榕树果、乌桕种子等。

它们的繁殖期是在4月到7月,雌鸟每窝大概会产2到4枚卵。黑短脚鹎的巢通常在距离地面较高的乔木树枝上,它们会用细枝、枯草、树皮、树叶、苔藓植物等材料建造巢穴,再垫上松针和细草,还会细心地在巢外缠上蛛网。

繁殖方式

黑短脚鹎的繁殖期是在4月到7月,雌鸟每窝大概会产2到4枚卵。黑短脚鹎的巢通常在距离地面较高的乔木树枝上,它们会用细枝、枯草、树皮、树叶、苔藓等材料建造巢穴,再垫上松针和细草,还会细心地在巢外缠上蛛网。每窝产卵2-4枚,卵呈卵圆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从白色、淡红色到粉红色,被有紫色、褐色或红褐色斑点。

亚种分化

物种保护

黑短脚鹎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短脚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黑短脚鹎全球种群数量尚未确定,但该物种被描述为非常普遍,而中国和美国的全国种群规模估计约为10000-100000个繁殖对。中国台湾有100000-1,000000个繁殖对。如果没有任何下降或严重威胁的证据,则认为黑短脚鹎物种数量稳定。

参考资料

又黑又短腿,偏偏这么可爱!来认识一下与我们一起住在慈溪的它们吧!.慈溪发布.2024-09-21

黑[短脚]鹎-鸣声 Hypsipetes leucocephal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9-21

黑短脚鹎,活跃在树冠上的小精灵.齐鲁壹点.2024-09-21

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The Red List Partnership.2024-02-06

每日一图 | 黑短脚鹎.杭州林水发布.2024-09-21

【龙潭公园】黑短脚鹎.龙潭公园管理处.2024-09-21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黑短脚鹎:鸣声多变,仿猫叫高手.交汇点客户端.2024-09-21

幕府山惊现黑短脚鹎 常模仿猫咪叫.荔枝网.2024-09-21

宁陕首次发现鸟类分布新纪录黑短脚鹎.安康日报.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