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花钿

花钿

花钿,一种古代汉族妇女脸上的花饰,通常由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它可呈现红、绿、黄三种颜色,而红色最为常见。除了梅花状外,花钿还有各种造型,如益鸟、小鱼、小鸭等,造型十分美妙新颖。

制作花钿时,常见做法是将剪成的花样贴在额前,然后利用金、银等材料制成花形,最后固定于发饰之上。剪花钿所需材料包括金箔、纸、鱼腮骨、鳞、茶油花饼等多种。

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引用的《杂五行书》记载,刘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曾在含章殿檐下睡觉时,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竟然形成了五朵花,这些花经过三天后才消失。宫女们对此感到十分奇异,纷纷效仿。因此,这种妆容被称为“梅花妆”或“寿阳县妆”。花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相继沿用。唐朝时期,上官婉儿等人再度兴起,使花钿达到了巅峰。在五代十国时期,花钿继续盛行,直至宋元时期逐渐消失。

酉阳杂俎》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有一种说法是,上官婉儿曾因触怒了武则天,被武则天用刀划伤了脸部,之后她便用花钿遮盖脸上的伤痕。不想,宫人竟纷纷效仿,还逐渐形成了一种叫“花子”的流行妆面。

名称来源

说文解字中将“钿”解释为:“钿,金华(花)也”。“钿”是个多音字,在《辞海》中的两个读音分别是“diàn”与“tián”,尽管两个读音的“钿”都含有首饰与装饰之意,但所对应的具体物品却有所不同。读音为“diàn”的“钿”常指嵌成花状的美饰,是古代妇女用在发髻上的一种钗类装饰品,如宝钿、金钿、钿黛等。读音为“tián”的“钿”除了钿钗等首饰外,还另指贴在鬓颊上的花形薄金片,如被统称为钿璎的金花、贝片、珠玉等饰物,包括发饰与面饰。在民间,分得没有《辞海》那么清晰,不管发饰还是面饰都称“花钿(音diàn)”。

起源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起源说

中国女子在面部描绘或粘贴装饰图案的习俗,最早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如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女俑的脸上,就点有呈梯形状的三排圆点,河南信阳出土的楚墓彩绘木俑的眼皮之上也点有圆点,这应该是花钿的雏形,所以花钿的起源要远远早于民间所传说,至少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秦代起源说

唐末马缟《中华古今注》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至晋朝有童谣云:“织女死时,人帖草油花子,为织女作孝,至后周,又诏宫人帖五也云母花子,作碎状,以侍宴。如供奉者,胜花子,作桃花妆,插天麻子朵子,著短袖衫子。”有学者认为这句话中的“帖”为“粘贴”,“花子”即为花钿,并由此来说明早在秦代贴花钿就已经开始趋于成俗。

汉代起源说

1956年,武昌莲溪导吴永安五年墓与长河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的汉代陶俑的额眉正中都有一个圆型饰物,其形状和位置与花钿十分相似,这大概可以视为是女子额间点有妆饰的最早的考古发现。由此可以说明早在公元262年,民间就有着点额的习俗,这种习俗可当作是花钿的前身。

南朝起源说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3记载,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中嬉戏,感觉到累了,寿阳公主便躺倚在含章殿的檐下休息。这时恰好有微风将梅花吹得纷纷落下,有几朵不偏不倚恰巧落在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之上,并在她的前额上留下了梅花状的花痕,多次擦拭依旧留有痕迹,儿目之后才用水将其洗掉。宫女们见额间的花痕使寿阳公主显得更加美丽,个个称奇,并跟着效仿起来。

唐代起源说

唐代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和人物造像发展的巅峰时期,唐代人物和人物造像能够反映出唐代强盛的国力、璀璨的文明。与此同时,唐代空前繁荣而义杂的如女妆容也被折射出来。所以大最绘有花钳的人物形象画使“些学者认为花钿是起源于初唐,且有文献对此有所提及。如《西阳杂》载:“今妇人施用花子起白唐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迹。人历以前,十人大妻多妒悍者,小不如意,辄印面,故有月点、钱点。”《新唐书》中也有记载:“婉儿始生,与母配掖廷。天性韶警,善文章。年十四,武则天召见,有所制作,若素构。自通天以来,内掌诏命,换丽可观。尝忤旨当诛,后惜其才,止黥而不杀也。”“这些记载均说明花钿的起源是上官婉儿为了遮盖自己脸上的疤痕而做的掩瑕措施。

其他起源传说

有学者认为,花钿妆很可能是从古人的“绘面”(在脸上画颜色鲜艳的图案)演变而来的。远古时期,人们在荒野中艰难生存,最初“绘面”是为了吓跑食肉目,后来慢慢才有了装饰的作用。

还有学者认为花钿源和面靥的起源相同,甚至和眉心的印堂穴(天目)也有关。古人认为一个人的精气神皆集中在印堂穴处,这是个神秘的穴位。清代《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引宋代佚名《潜居录》:“刘骏殷淑姬,恒当额点之,谓之天妆,颜色倍常。”

发展历史

有文献记载的花钿出现在秦始皇时期。唐末马缟《中华古今注》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花子”即为后来的花钿。汉承秦俗,并受楚文化的影响,“花子”应该相当流行。三国时开始流行“靥钿”,晚唐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靥。靥钿之名,盖自吴孙和误伤邓夫人颊,医以白獭髓合膏,琥珀太多,痕不灭,有赤点,更益其妍……以丹青点颊,此其始也。”

中国现存花钿头饰实物最早出现在晋代。在江苏省南京市的北郊、郭家山、幕府山、中华门外南山顶等多处晋墓中,出土了大量金质花钿实物——薄片花瓣形花钿与有短柄的鸡心形花钿,出土的位置大都在头部,显然是被用作头饰。南梁代诗人庾肩吾在《冬晓诗》中提到:“萦鬟起照镜,谁忍插花钿”,同时期的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也有“反插金钿”之语,都从侧面佐证了该时期已经有用于簪发的花钿。这一时期花钿的形制有两种:一种设计是将短柄隐藏于其后,形似发簪,使用时可直接插入发髻中,但花钿与簪钗不同,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另一种设计则呈薄片状,无背后短柄,而是在花蕊或花中心处留有微小孔洞,在使用时需用簪钗等饰物固定,其簪头部分可另行设计。

花钿在唐代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女性都热衷于在面部粘贴花钿以增加美感。天宝女性使用的花钿妆饰在材质、形状、颜色及贴饰部位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在材质上,有金箔、纸、鱼鳞、珍珠、云母等,甚至差翅亚目翅膀也被拿来做花钿;在形状上,更加多种多样,包括花卉形、扇面形、桃形、月形、三叶形、鱼形等,以及具有规则几何形态的菱形、圆形、三角形等,其中形态类似梅花的花钿最为常见。此外,花钿在唐代还成为歌舞艺妓的标志性装饰,广泛应用于各类艺术表演中。

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妇女的服装制式变得趋于矜持和保守,但面饰之风却更加盛行,花钿的颜色和形式也更加缤纷复杂,除了传统的圆点、梅花等形状之外,还增加了鸟、兽、鱼、卷草等图案,有的甚至把各种花钿贴得满面皆是,状如花脸,并且世人均以此为美。在敦煌壁画《五代女供养人图》中,女供养人的脸上覆盖了各种妆靥,这也与五代后蜀欧阳炯《女冠子》一词中描述情形相符:“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这些文艺作品清晰地展示了当时女性对花钿的热爱,反映了她们在化妆时对花钿美感的强烈追求。

到了宋代,女性的妆饰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唐代的浓妆艳抹相去甚远。据《杂五行志》记载:“宋武帝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自后宫女竞效之,称梅花妆。”这便是梅花钿,面饰中最重要的一个种类。自此之后,花钿妆容的颜色、材质及装饰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饰于眉间,演变为贴在耳旁、两腮、全脸,甚至是高高梳起的发髻上。从诸多的壁画和造像中可见,女子花钿妆的造型多以对称为主,颜色大多以红、黄、绿居多,与佛教文化有着颇深的渊源,在这点上与印度吉祥痣的宗教象征如出一辙。

金朝时,男子亦施翠钿,但形式为黥刺于面,与女子不同。至元朝时期,人们的服饰风格、妆容打扮与审美观念受北方少数民族审美影响,女性的妆容风格呈现出简约的特征,长期流行的面部贴饰花钿逐渐式微。而作为头饰的花钿,则在明清时期迎来进一步发展。金银饰物上的雕刻应用变得更加普遍,在这些饰物的设计上,装饰的主题更为丰富,同时还增加了象征性的图案,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二十七回还写到潘金莲的脸上,鬓角粘飞金贴,还贴翠面花。

清代冠服制度规定,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一律要戴钿子。这类钿子形似覆箕,顶面布满了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点翠嵌珍珠、珊瑚、翠玉、宝石,宛如一个大花篮,两侧及额首还缀有珍珠平邑雪萝树,异常华美。清代李百川绿野仙踪》五十二回也写到一个女郎眉心点红,还在“右额角上贴了半块飞金。进入民国时期后,随着现代、时髦的新式化妆品的出现,古老的花钿又一次被推远。

进入21世纪以后,花钿在古装影视剧中频频出现,如《十面埋伏》《大唐荣耀》《轩辕剑之天之痕》到《宁安如梦》《一念关山》《永安梦》。花钿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喜庆的婚礼上,从新娘的妆容,到喜帖、伴手礼等,都能看见花钿的踪影;女孩之间赠送的各种小礼物中,花钿也成了时尚饰品;各大商场和网购平台上,也都有额式花钿、珐琅花钿、仿唐风花钿的身影。

装饰方法

花钿贴画在额上、眉上、眉心、两腮笑靥处都可。常见的有贴画在眉毛上部、眉心、鬓角、面腮等处,此外也有贴满脸的。

花钿贴在女子的脸上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绘制法,其二是粘贴法。描绘法是用笔蘸上胭脂或颜料,在眉间绘制图案。粘贴花钿用的是一种叫做“呵胶”的胶状物,对其呵嘘一口热气,胶便融化。据宋代叶廷珪的《海录碎事·百工医技》记载:“呵胶出辽中区,可以羽箭,又宜妇人贴花钿,呵嘘随融,故谓之‘呵胶’。”用呵胶把花钿粘在额上或其他地方,而卸妆时用热水将呵胶融化即可揭下来。

花钿还可以贴在发髻上。唐代韩《密意》写到“呵花贴鬓黏寒发”,温庭筠也有“呵花满翠餐”。五代王处直墓壁画中,也有侍女头部、发上贴有金钿。这鬓发上的花钿或者就是朵妆,宋代陆游《南唐书》的《后主昭惠国后周氏传》,记载李煜周宗有鬓朵之妆:“创为高髻纤裳,及鬓朵之妆,人皆效之。

主要式样

花钿具有很多形状,最常贴在眉间的形状就有圆点形、美丽的车轴草属形、艳丽的花朵形、复杂的鸟形、富含寓意的鱼鳞形。圆点形——最常见简单的形状,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以及唐代的《唐人宫乐图》中都能看见这种样式。非常简单地在眉间画一个原点作为装饰,也是这样简单的样式开创了用花钿装饰的先河;三叶草型则是三片像树叶的图形以一片树叶的中心为轴,其余两个以它对称分布在眉间,整个形状又如莲花盛开,给人舒适端庄的美感;鱼鳞形——古人常赋予鱼吉祥、富裕、美好的象征,大概在商周,一些玉器或铠甲上就纹有鱼鳞花纹。从吐鲁番市出土的泥头木身女俑面部可以看见,数量上有四瓣的也有六瓣的,有些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或像菱形、或像三角形。它们都是尖端朝上,宽圆部朝下分布在眉间,每个鳞片都是从下到上晕染开来的,细腻紧凑、错落有致、富有美感。

风格特点

装饰色彩

在面饰中,花钿的色彩变化可谓最多。有红色、金黄色、黑色、绿色等,但大多花钿颜色是根据材质决定的。如材质是金箔片的话,花钿就是金色,称为“金钿”。“金钿”比较昂贵,一般流行于上层贵族,受贵族女子喜爱;用黑光纸这样的材质做花钿,那就是黑色;如果雕刻鱼腮骨,将其作为花钿,那么花钿就呈白色;翠钿也有,根据诗文来看,翠钿应该是用翠鸟科羽毛做成的,因为材质轻盈也曾风靡一时,如杜牧诗云:“春阳朴翠钿。”晚唐时,面带花钿的女子随处可见,可见翠钿受人喜爱的程度。也有女子把花钿做成各种图案,然后根据图案应有的颜色给花钿上色。但是古代花钿中,最为常见的颜色还属正红色,比如古代绘画和壁画中正红色花钿占比较多,现代古装电视剧也多用正红色花钿装饰。

质地形状

花钿作为古代女性妆饰中的重要元素,其质地与形状千变万化,展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从最简单的胭脂圆点到复杂多变的金箔、珍珠、丝绸等材料制成的各式花钿,不仅体现了制作材料的丰富多样,也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女性的生活风貌与审美趣味。百姓女子以自然材料如胭脂、鱼鳞、彩纸等装点,而宫廷或富贵人家的女子则更倾向于使用金箔、珠玉等昂贵材料,彰显其尊贵身份。

价值意义

花钿在古代被赋予了很多含义,也被倾注了很多情感。经过长久的发展后,花钿对现代的审美文化也产生着影响。比如现代服装秀中模特面部贴的星星点点的亮片、珠宝和钻石。或者模特衣服上,设计师剪裁皮革、金属或者粘贴、缝制各种珠宝和钻石,将它们制成贴饰,给衣服增添光彩,有的浪漫、有的灵巧、有的彰显野性、有的富含柔情,彰显了千年前花钿的作用和美,也为衬托着女性大放光彩。还有现代举办传统婚礼的时候,也能看见花钿的踪影,比如喜帖和伴手礼等,新娘穿的旗袍纹路和盘扣等都有借鉴古代花钿的设计。

中国古代女子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传承和衍变不仅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更代表着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辉煌成就,其应用在婚俗文化中也尤为突出。花钿作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和习俗,对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花钿元素在传统婚俗文化中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寓意性,因此,将其应用到婚庆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中,能够使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看到设计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当代应用

花钿也陆续出现在时装秀的中国模特脸上,她们面部贴着星星点点的亮片、珠宝和钻石,有的浪漫、有的灵巧、有的狂放,既彰显了千年前花钿的传承和美,也衬托着中国现代女性的光彩。花钿不仅秀于时尚T台,还展现在体育赛场。在2023年杭州市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女子撑杆跳高中国选手李玲以4.63米的成绩刷新了自己创造的亚运会纪录,夺得金牌。赛后,李玲插着发簪、点着花钿参加了颁奖礼。

花钿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喜庆的婚礼上,从新娘的妆容,到喜帖、伴手礼等,都能看见花钿的踪影;女孩之间赠送的各种小礼物中,花钿也成了时尚饰品;各大商场和网购平台上,也都有额式花钿、珐琅花钿、仿唐风花钿的身影。在中国美妆产品极大丰富的当下,花钿的再次出现和流行,不仅体现出现代人对古典美的认可,更展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让古典美以现代时尚的方式为人们呈现新的视觉享受。

相关延申

除了中国有花钿妆这种在面上点妆的传统外,印度法国也有此类装饰,但和中国的花钿花样繁多且多为装饰作用不同,印度和法国的花钿在形态和意义上都略有不同。

印度

最喜欢在眉心点妆的国家当属印度,而且这种习惯一直被保留至今。只不过她们没有中国那么多的花式纹样,通常只是简单地点一个红色圆点,这个点在印地语中叫做“迪勒格”。印度妇女的眉心点红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印度古代的瑜伽行者认为,前额的眉心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必须涂药膏加以保护,因此很多人通过在眉心点痣祈求消灾玉貔貅。另一方面,点红痣还是印度妇女已婚的标志。在青年男女结婚当天,丈夫要亲自用朱砂粉在妻子额头中央点上一颗红痣;丈夫健在时,妻子也要每天都自己点上。也因此,已婚女子额间的红痣被视为喜庆、如意的象征,也称“吉祥痣”。

点吉祥痣的传统材料是将朱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材料捣碎形成的糊状物。而现在,印度妇女们大都使用市场上成盒出售的贴片式吉祥痣,用时取出贴在额头上。这种吉祥痣不仅方便,而且可供妇女选择的颜色、形状也更多,方便搭配不同色泽的衣服和首饰,增加了美观性。如今点红痣也不再限于已婚妇女,未婚女性甚至孩童,也可以点吉祥痣。甚至有人会专门给长得漂亮的小孩点黑痣,来减少其美丽程度,避免夭折。

法国

古代法国则流行点“美人痣”(mouches)。与中国的花钿类似,这种痣也是用材料剪成后贴在面上或身上的。它起初被用来遮盖脸上或身上有损美丽的斑点,后来变成了增色妆容和吸引异性注意的一种手段。制作美人痣的主要材料从塔夫绸发展成天鹅绒,形状上也流行与花钿相似的月牙形、动物形等多种形状。

从用法上,法国更大胆一些。于法国人而言,美人痣的最大功效是吸引异性对身体的注意,于是她们经常把美人痣贴在脖子、胸部,甚至有风流贵妇将它们贴在双乳中间。这促使男性常常盯着女性的胸部看,甚至以好奇的名义伸手触摸贴着美人痣的胸乳。

参考资料

花钿-释义.在线新华字典.2024-03-09

花钿的读音 花钿的意思.古诗句网.2024-03-09

汉服科普知识 | 花钿是什么?花钿有哪些图案?.汉服同袍.2024-03-09

古风遗韵——女子的花钿红妆.今日头条.2023-12-16

古代女子的花钿:杨贵妃死时无尽凄凉.中国新闻网.2024-03-09

唐朝人的装束是啥样?洛阳造型师靠考古来“复活”.唐朝人的装束是啥样?洛阳造型师靠考古来“复活”.2024-08-27

花钿 美的古今邂逅.中国西藏网.2024-09-07

花钿 美的古今邂逅.光明网.2024-09-17

宋代红妆中的花钿盛饰.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7

最近的古装剧是捅花钿窝了吗?.百家号.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