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菊属 morifolium (Ramat.) Tzvel.),又名菊花、鞠,为菊科(Asteraceae)菊属(Chrysanthemum)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秋菊原产地为中国,日本平安时期引入日本。秋菊性喜凉爽、耐寒,为短光照花卉,花期在在10月至11月下旬。
秋菊高60-150厘米,茎直立,被柔毛;其叶卵形至披针形,长5-15厘米,羽状浅裂或半裂,有短柄,叶下面被白色短柔毛;菊花头状花序直径2.5-20厘米,大小不一。其总苞片多层,外层外面被柔毛。其舌状花颜色各种,管状花黄色。
秋菊既有观赏价值,又可食药两用。汉朝时期,人们便用菊花配以杂粟,酿成菊花酒。此外,菊花性味甘苦、凉,含菊式、腺嘌呤、氨基酸、胆碱、水苏碱、芳香油、黄酮,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安肠胃、降血压、解毒等功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卵形至披针形,长5-15厘米,羽状浅裂或半裂,有短柄,叶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2.5-20厘米,大小不一。总苞片多层,外层外面被柔毛。舌状花颜色各种。管状花黄色。
株高20-200cm,茎色嫩绿或褐色,基部半木质化。单叶互生,卵圆至长圆形,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头状花序顶生,舌状花为雌花,分为下、匙、管、畸四类。筒状花为两性花,发展成为具各种色彩的"托桂瓣"。花色有红、黄、白、紫、绿、粉红、复色、间色等色系。
花序大小和形状各有不同,有单瓣,有重瓣;有扁形,有球形;有长絮,有短絮,有平絮和卷絮;有空心和实心;有挺直的和下垂的,式样繁多,品种复杂。根据花径大小区分,花径在10厘米以上的称大菊,花径在10—6厘米的为中菊,花径在6厘米以下的为母菊。根据瓣型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
物种简介
菊花原产于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品种丰富,花型花色千变万化,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深受人们喜爱。有关菊花的最早文字记载见《周礼》一书:“鸿雁来宾,爵(雀)人大水变蛤,鞠(菊)有一代风华(即黄花)”,此处对菊花的命名予以解释。从魏晋开始,菊花已渐普遍,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礼记·月令篇》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古人最早是从野菊的药用及食用价值认识菊花的,菊花从原始的野生种经过栽培、自然杂交和人工培育,现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品种最丰富的栽培植物之一。日本的北村认为现代栽培菊是中国华北地区野生2倍体菊和华南4倍体菊自然杂交或栽培杂交所得;我国陈俊愉和戴思兰教授对菊花起源做了详细研究,运用数量分类学聚类分析等手段,得到了我国菊花资源亲缘关系树,提出现代栽培菊主要起源于6倍体的毛华菊和4倍体的野菊,各种野生菊也不同程度参与了起源过程。
菊花最初诞生在中国,品种形成与发展也在中国,至今,中国仍是菊花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中心。但是在1600年的栽培历史上,竟没有关于菊花起源及品种形成途径的记载。这就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千古谜团。菊花较其他栽培植物最大的不同在于,许多栽培植物都能在野生种中找到相似种,而菊花与同属野生种之间差异极大,许多进化的中间环节缺失,种间演替序列出现明显间断,这是迄今为止这一难题最大的谜团。
近60年来,以陈先生为首的研究小组,通过对野生种和种间杂种的比较形态学研究,结合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对菊花起源问题展开了多方面探讨。菊属植物广泛存在的种间杂交现象首先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1964年,陈俊愉和梁振强使用人工杂交方法成功地获得数株人工“合成菊”,验证了栽培菊花杂交起源的假说,开创了实验研究的先例。1983年,李学等发现菊花染色体数在54~71之间,绝大多数为6倍体、非整倍体。因此主张菊花是从6倍体野生种进化而来;1987年,吉庆萍根据杂交试验的结果提出了原菊假说,弥合了菊花演替序列的间断。1994年,戴思兰根据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提出在菊花起源和品种演进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原菊系列,其不同品系间呈现多样性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此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进化历程,发展成为今日丰富多彩的菊花世界。在实际研究中发现了菊属植物中性状镶嵌分布的现象,即在高度进化的栽培品种中也存在较为原始的性状,原始的野生种中也经常出现一些栽培类群中才会出现的进化的性状。从今日菊花品种中广泛存在着的原始性状和性状镶嵌分布的特点看,这种网状进化的思想更符合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随后的研究也支持这样的假说。
菊科植物是现存被子植物门中最为进化的分类群之一,而菊花又是菊属中一个独特的物种。随着物种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菊花自然进化过程的诸多问题对物种生物学家充满魅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菊花栽培种约为30000个,而中国有3300个,且大部分为观赏性的秋菊。菊花虽然起源于中国,但由于消费习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菊花的切花生产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兴起,并培育出了大批的切花菊品种,也造就了菊花品种多样的现代花卉育种奇迹,使菊花不仅受到我国人民的珍惜和喜爱,也受到世界欧美、亚洲各国的关注和喜爱。早在公元4世纪菊花就从我国传人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曾成为日本国徽的图案,1688年,菊花经日本又传入荷兰,1798年菊花从我国直接传入法国,再由法国传到英国,不久又由英国传入美国。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穹曾先后在我国和日本搜集菊花品种,进而选育,目前全世界各国都广泛栽培菊花,使其傲居百花之冠。菊花起源、栽培及选育的历史,是中国光辉的花卉园艺发展史上的一部分。
国内菊花历史文化
菊花或称秋菊是自古以来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花卉植物。这不仅仅是由于它的丰富各异的色彩,或白之素洁,或黄而雅淡,或红或紫,沉稳而浑厚。也是由于它的头状花序的奇特姿态,或飘若浮云,或矫若惊龙。所以,我国的历代诗人们,常以菊花为题咏。如唐代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渊明篱巴色,罗舍宅里香”;宋朝韩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借菊触景,倚菊抒情,不一而足。
历代的诗人们爱菊、咏菊,可能也偶然成为菊花的栽培者。如晋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真正的菊花栽培者是我国的广大劳动群众。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不但对菊花的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累积了一套完好的实际经验,而且在培育新品种方面有了一套全面的遗传学知识。我国的菊艺是很发达的。清代《广群芳谱》所记载的菊花品种就有300-400种。作为菊花故乡的我国,由于过去历史上的国际文化交流,也把这一名贵花卉相继传到了国外。相传,唐宋时代,菊花经朝鲜传到日本。十七世纪传到欧洲,然后再传到美洲。今天,我国的菊花已成为世界的名卉了。
菊花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花卉离不开文学家们对她的精神建构。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一元元气”论。在古人看来,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自然之物也有灵性。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下,我国古人多以花木为知己,于是形成了以比德、移情为基础的中国花文化。菊花的种种“花格”也是诗人由它自身的生态、生物学特性联想到人的种种际遇而得。从屈原咏颂的“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开始,菊花就作为和兰花相提并论的三星蝶被文人们推崇。此后,梅兰竹菊更是被描绘成尽人皆知的花中四君子,成为中国花文化的核心内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使菊花成为花中的隐逸之宗,象征着回归自然、物我无间的超然情怀。“芳菊开林耀,松柏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则强调菊花临霜绽放,高远独立的德操。这两种精神确立了菊花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基调——淡远洒脱的性情,傲世独立的风骨。这正是中国文人君子理想的品格。从此,菊花借一瓣纯黄纤弱的心香,保留了诗人的气质和人格的独立。菊花也由此与东篱、霜下杰成为等同的意象。由于菊花大部分品种有枯而不落的特征,还是晚节的象征。“宁可抱香枝头枯,何曾吹落北风中”;“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象征诗人在国破家亡之后,坚守民族气节的高尚情操。陈先生一生钟爱梅与菊,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梅菊斋”,也足见菊花在中国花卉研究者心中的地位。
重阳节与菊花之缘源远流长,重阳节又叫“菊节”“菊花节”。唐宋以后,重阳登高饮菊酒、食菊花的风俗更加普及。至清代,朝廷仍有重阳节宴赐百官的习俗。而吃菊花糕的含义也由辟邪、求寿高而引申为“百事俱高”。宋代以后,民间形成了重九赏菊的习俗。北宋赏菊的情况在《东京梦华录》记载道:“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连酒家都无一例外以菊花装饰门面来招揽顾客,可见当时赏菊之风之盛。而南宋则出现了最早有关菊花会的记载。《致富全集广集五记》云:“临安园子,每至重阳节,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除了上述北宋京都开封市和南宋的杭州市(今杭州)外,北京地区以及广东小榄,也是我国著名的艺菊之乡。如今,菊花的芳姿更是遍及祖国大地。据中国菊花研究会统计,全国以菊花为市花的城市约30余个。菊花展览是很多城市秋季的重要花事。全国性菊展每3年1次在不同的城市举办,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巧夺天工的艺菊造型、生动有趣的菊艺景观、精致小巧的微型菊花盆景、格调高雅的菊花书画等,无不散发出丰富的菊文化魅力。
菊花在中国园林中不仅作为一种装饰点缀园林,很多时候作为园林中的主体得到充分展示。菊花在园林中具有4种美学价值:寄情山水的自然美,典雅别致的个体美,山花烂漫的群体美和独具特色的精神美。这种独具特色的品种类型是中国花卉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中国与世界园艺
菊花从最初的一朵不起眼的迎春花演变为今日花中“使君子”之一,是中国传统花文化与农耕技术结合的产物。这样的文化也深深影响着菊花日后在世界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菊花的国家,世界各地的菊花都源出我国。唐代中国菊花经由朝鲜传到日本,1688年传到欧洲,再传到美洲。从史料看,菊花传到日本是其大和时代,即我国唐代,到日本江户时代(1661-1673年)才逐渐有少数庶民开始栽培观赏菊,正德、享保年间(1711—1736年)日本开始有菊花展览会。1869年,日本太政官宣布菊花为皇室纹章。明清时期,日本盛行菊花品种改良,中国菊花品种在日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嵯峨’菊、‘江户’菊等都是日本名菊。‘一文字’菊则是依照皇家纹章图样育出的独本菊,菊花人形是日本特有的扎菊。17世纪中叶,荷兰商人从中国将菊花带回欧洲栽培。1689年,荷兰作家白里尼发表《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首次在欧洲歌颂中国的菊花。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琼先后在我国舟山市以及日本引入菊花种带回英国进行杂交育种,形成了今天的英国菊花品系。此后,英国园艺家曾育出不少大轮名菊,相继传入美洲各国。
生长环境
秋菊喜温暖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但不耐旱。秋菊为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下能提早开花。秋菊春季发芽,夏季营养生长,秋季开花,冬季地下越冬。生长适宜温度18°C~21°C,最高32°C,最低10°C。秋菊喜肥,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含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中生长良好。土壤以微碱或微酸为好,盐碱地不宜栽植。秋菊生长期要求土壤湿润,过干影响分枝,近花期要求水分充足,多现蕾开花。
分布范围
菊花品种遍布全国各城镇与农村,尤以北京、南京、上海市、杭州市,青岛市、天津市、开封市、武汉、成都市、长沙市、湘潭市、西安市、沈阳市、广州市、小榄镇等为盛。
8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中国传至日本,被推崇为日本国徽的图样。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中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菊花遍及全球。
下级分类
菊属有30余种,中国原产17种,主要有:野菊、毛华菊、甘菊、小红菊、紫花野菊、菊花脑等。有名的比如风飘雪月、帅旗、金光四射、绿云、金背大红、新玉孔雀、玉堂金马、独立寒秋、绿牡丹、十丈珠帘、麦浪、斑中玉笋、绿衣红裳、鬃翠佛尘、芳溪秋雨、太真含笑、雪罩红梅、黄莺翠、粉红莲花、汴梁绿翠等。另外欧美亦有名菊,其名不详……
在《巢林笔谈》的最后一篇,罗列了佳种,分别是:黄微、红幢、紫幢、松针、破金、鹤、松子、蜂铃、狮蛮、蟹爪、金超银超、蜜珀、月下白、青心白、二乔、醉杨妃、玉楼春、三学士。
菊花(八叶菊)被日本皇室定为国花。另外,意大利国花是雏菊,德国和马耳他国花都是矢车菊,丹麦国花是滨菊,拉脱维亚国花是牛眼菊。
秋菊品种繁多,头状花序皆可入药,味甘苦,微寒,散风,清热解毒。这就是药菊。按头状花序干燥后形状大小,舌状花的长度,可把药菊分成4大类,即白菊花、滁菊花、黄山贡菊和杭菊花四类。在每一类里则根据原产地取名。在白菊花类里,以产安徽县的毫菊品质最佳,其次如武陟县的怀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河北安国的祁菊,浙江德清的德菊等。
鉴别测定
化学鉴别
取该品1g,剪碎,加石油醚20ml,超声处理10分钟,弃去石油醚,药渣挥干,加稀盐酸1ml与醋酸乙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标准品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0.5~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胺薄膜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乙酸水(2:30:2:2:4)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显微鉴定
粉末:黄棕色。①花粉粒黄色,类圆形,直径22~38μm,有3孔沟,表面有刺,刺长3.4~7μM4,每裂片~5刺。②花冠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微细致密的辐射状纹理。③花粉囊内壁细胞壁条状或网状增厚。④苞片表皮细胞垂同壁波状弯曲,表面角质纹理较粗;气孔为不定式,副卫细胞3~6个。⑤腺毛少,头部表面观鞋底形,4、6或8个细胞,两两相对,长径32~127μm,短22~74μm;无柄。⑥T形非腺毛较少见,顶端细胞长大,基部2~5细胞。此外,有药隔顶端氧化镁及基部细胞、花柱碎片、分泌道、子房表皮细胞等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1)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风热感冒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栀子治热盛烦躁等症。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旺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该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蒺藜等同用。如肝阴虚,眼目昏花,则多配地黄、杞子等同用。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特别对于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外敷。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食用葛等配伍应用。
(2)菊花一药,主要分滁州贡菊、金光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效。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热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观赏价值
根据花期迟早,有早菊花(九月开放),秋菊花(十月至十一月),晚菊花(十二月至元月),但经过园艺家们的辛勤培植,改变日照条件,也有五月开花的翠菊,七月开花的七月菊。菊花是短日照植物。在我国菊艺上,已经根据这一生物学特性提早或延迟秋菊开花,以供节日场景布置、公园花坛或盆景布置。
生长繁殖
插繁殖:秋菊生产中以扦插法繁殖为主,又可分为根蘖插、嫩枝插、单芽插及带蕾插等。还可用分株和组织培养法繁殖。
(1)扦插可分为芽插、嫩枝插、叶芽插。芽插,在秋冬切取植株脚芽扦插。选芽的标准是距植株较远,芽头丰满。除去下部叶片,按株距3-4厘米,行距4-5厘米,插于温室或大棚内的花盆或插床中,保持7-8℃室温,春暖后栽于室外。嫩枝插,此法应用最广,多于4-5月扦插,截取嫩枝8-10厘米作为插穗,在18-21℃的温度下,3周左右生根,约4周即可定植。露地插床,介质以素沙为好,床上应遮荫。全光照喷雾插床无需遮荫。叶芽插,从枝条上剪取一张带腋芽的叶片扦插,此法仅用于繁殖珍稀品种。
(2)分株一般在清明节前后,把植株掘出,依根的自然形态带根分开,另植盆中。
(3)嫁接为使菊花生长强健,用以做成“十祥锦”或大立菊,可用黄花蒿或青蒿作砧木进行嫁接。秋末蒿种,冬季在温室播种,或3月间在温床育苗,4月下旬苗高3—4厘米时移于盆中或定植田间,5—6月间在晴天进行劈接。
(4)组织培养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菊花,有繁殖迅速、成苗量大、脱毒及保持品种特性等优点。基本培养基为MS,附加适量植物激素,pH5.8。用菊花茎尖、嫩茎或花蕾为外植体,切成0.5厘米的小段接种。培养室温度为25℃+1℃。每日照光8小时,光强3000—4000勒克斯。经1—2个月培养,可诱导成苗。
也可播种繁殖,发芽适温25℃,2-4月播种,当年可开花。菊花在世界切花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切花要求花型整齐,花径7-12cm,花色鲜艳,无病虫为害,叶浓绿,茎通直,高80cm以上,水养期长。切花菊可地栽,株距12-13cm,行距约15cm。每平方米达50株,需设网扶持,以保植株直立。菊花可促成和抑制栽培,长日照季节,每天17时至次晨9时遮光,每天日照10小时,至花蕾现色时停止遮光,可提前开花。短日照季节每天加不至14小时,可控制花芽分化,延迟供花时间。
主要危害
菊花种植过程中病虫害较多,如果管理不善,发生病虫危害,会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草莓炭疽病、白粉病、褐锈病、黑锈病、根腐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尺蠖、菊虎、蛴螬、桃冠潜蛾美国白灯蛾、直翅亚目及蜗牛、小地老虎、菊花棉铃虫、绿盲椿象等。
锈病:锈病有黑锈病、白锈病、褐锈病等,都是病菌孢子传染的,气候湿润时容易发病。最早在7月初出现,而以9月发病严重。
锈病主要危害菊花的叶和茎,以叶受害为重。黑锈病是锈病中危害较普遍的一种,开始叶片表面出现苍白色的小斑点,逐渐膨大呈稍圆形突起,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随风飞散,大面积传染。随后叶片上生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叶背表皮破裂后又生出黑色粉末,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致叶片干枯。白锈病叶子表面发生灰白色圆形病斑,逐渐发干呈红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会导致菊株枯死,比黑锈病危害严重。褐锈病叶子表面密生淡褐色或橙黄色的细小斑点,致叶子枯黄。
锈病是菊花常见的病害,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白锈病由柄锈菌属引起,而黑锈病则由菊柄菌引起。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随菊苗繁殖而传播,通过风、雨、昆虫等进行传播。病原菌喜凉,不耐高温,最早在6-7月出现,而以9-12月发生较多,6℃以下或31℃以上不易侵染,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在湿度大、光照足、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24℃条件下最易发生,以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
栽培管理不良、通风透光条件差、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缺肥或氮肥过量、空气湿度大等,都会促进菊花锈病的发生。通风不良、透光性差、土壤板结、排水不畅、施氮肥过多、缺肥、多年连作等均发病严重。
参考资料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植物智.2024-02-20
菊花.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2-20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植物智.2024-02-20
聆听汉字之美:《花草字传》,了解“菊”.m.toutiao.com.2022-06-14
耐寒唯有东篱菊----文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www.ccdi.gov.cn.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