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伶仃岛
内伶仃岛为丘陵海岸的基岩岛,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东侧,地处深圳市、珠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四座城市的中间。属于福田自然保护区。
内伶仃岛岛屿总面积约5.54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 23℃,年均降水量可达 2055.80 mm。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类型区分为高丘陵、低丘陵、侵蚀台地、洪积及坡积台地和谷地、海积阶地、滩涂等
200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内伶仃岛归属深圳市管辖,2015年5月9日,“中山大学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在内伶仃岛挂牌成立,这有助于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保护区在猕猴等重点保护物种上的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名称来源
内伶仃岛古名零丁山,亦称伶仃山、伶仃洲。因独居海中得名伶仃山,后区别于外伶仃岛,故改此名。2011年,经海岛名称标准化处理,定为内伶仃岛。
历史沿革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秀山之东,有山在亦湾之前,为零丁山,其内洋曰小零丁洋,外洋曰大零丁洋。文天祥诗所云‘零丁洋里叹零丁’是也。小零丁洋有二石,一乌一白,对峙中流,高可百余仞,当时以为行朝双阙,今渔人称曰双箸,其海门则曰双箸门,此皆亡国遗迹也。”据清康熙《新安县志》记载:“零丁山,在赤湾前海中,文天祥诗云:零丁洋里叹零丁。即此。”清雍正年间郝玉麟修、鲁曾煜《广东通志》记载:“零丁山,在赤湾前海中,距城二百里,高一百丈,周围五里,四面环海,下为零丁洋”1949年10月,宝安县陆地全部解放。西线国民党军1000多人退守到内伶仃岛,负隅顽抗。1950年4月18日,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4军第130师第390团,在解放广东省沿海之万山群岛战役中,受领攻占解放深圳湾(伶仃洋)之内伶仃岛的任务。军民团结取得完胜,至此,宝安县全境解放。内伶仃岛从明代起就有渔民居住,形成几处小型自然村。1952年,因该岛成为边防重地,岛上居民由政府组织迁移到蛇口、西乡等地。1955年,曾有几十户居民返回到岛上,种植水稻、果树,下海打鱼,岸边养蚝。1979年,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建制后,岛上居民全部迁往蛇口定居。
内伶仃岛属于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84年10月,1988年5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10月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级示范保护区,总面积约921.64公顷。由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两个区域组成,两者为海域分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200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内伶仃岛归属深圳市管辖,2015年5月9日,“中山大学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在内伶仃岛挂牌成立,这有助于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保护区在猕猴等重点保护物种上的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力2022年5月13日,国家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和美海岛创建示范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沿海地区开展和美海岛创建示范工作,文件中提出“和美海岛”的具体创建目标,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并改善内伶仃岛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海岛管理工作,进一步挖掘内伶仃岛丰富的人文底蕴。”
位置境域
内伶仃岛地处“珠江口的咽喉”,为控扼伶仃洋之战略要地。内伶仃岛岛屿总面积约5.54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千米,岛屿大部分山丘海拔100米以下,岛上最高峰尖峰山海拔340.9米,拥有着16.92公顷的海域、71.95公顷的湿地和470.13公顷的森林。在保护区办公室挂着的一张全岛地形图上,这个深圳市第一大岛宛如一只盘卧在珠江口的双峰驼。
内伶仃岛的核心区面积为 1. 78 平方千米,占全岛面积的32.1%,坐落在南峰坳—尖峰山—东角山的山脊线以南和西南部,以环岛公路为界; 缓冲区面积为 1. 93平方千米,占全岛面积的34.9% ; 试验区面积为 1.83 平方千米 ,占全岛面积的33.0%。
地理环境
气候
内伶仃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 23℃,降水充足,年均降水量可达 2055.80 mm,冬季一般为12月至翌年2月,日间温度在 21℃左右, 夜间平均温度在14℃左右。
地形地貌
内伶仃岛为丘陵海岸的基岩岛,地势东高西低,地形起伏较大,坡度 为 20°—50。岛屿陆地面积约4.8平方千米,滩涂约0.42平方千米,地貌类型区分为高丘陵、低丘陵、侵蚀台地、洪积及坡积台地和谷地、海积阶地、滩涂等。其中以低丘陵面积最大(3.885km 2占80.94%)海拔50~200m,其间有 深 度40~100m 的沟谷切割 ;高丘陵次之(0.449平方千米占9.36%)海拔200~340m其他占 9.71%。在地质岩性方面主要有燕山期花岗石、闪长岩出露在东南部面积3.0平方千米占全岛陆地面积 62.50%次为震旦纪变质岩出露在岛的西北部面 积1.46平方千米,占30.42%。
地质
伶仃洋及其周围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尤其是燕山运动构成了典型的具花岗结构或斑状结构的岭南花岗岩系。岩浆活动多沿断裂带发生,在几组断裂的复合、交会带上最为剧烈。本区的下伏基岩多由花岗岩组成,浅埋出露或深潜深藏,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孤石带。
水文
该岛淡水资源相对较少地表径流主要出现在水湾、东湾、蕉坑湾和东角山等6处形成常年溪流。 根据估算枯水期地表径流量约1501m 3/d。目前有部分溪流被开沟引为农耕地与果林的灌溉水。
物种资源
动物
内伶仃岛是深圳市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之一,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II级保护兽类猕猴及生境。岛上保存着较完好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繁多,有维管植物821种,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猕猴总数达1200多只,岛上食物丰富,有200多种猕猴能吃的食源植物,还有鸟卵、昆虫、蚯蚓、蚂蚁等,猕猴种群得以再次繁衍生息。内伶仃岛上约有23个猴群故内伶仃岛也被称为“猕猴属王国”。岛上有维管植物在深圳市全市占比近40%,其中包括红毛丹、白桂木等国家级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包括中华穿山甲、欧亚水獭、猕猴、豹猫、黑耳鸢、褐翅鸦鹃、斑尾鹃鸠、缅甸蟒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岛上昆虫种类繁多,仅蝶类就有80多种。内伶仃岛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为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在监测生态环境变化和预警生态与自然灾害发生方面同样具有特殊价值。
植物
内伶仃岛尽管面积较小但各类植物资源丰富如药用植物、食用植物、香料植物、纤维植物、 蜜源植物及材用树种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3种国家3级保护植物白桂木在全岛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另在岛的西部山地和尖峰岭西侧还分布有 红毛丹和野生龙眼。药用植物约有405种较著名的有:威灵仙 、密花豆、白花蛇舌草、半边 莲 、樟 树 、草珊瑚 、蕺菜等。 食用植物约 90多种如水蕨 、华南紫箕 、鱼腥草等。
开发保护
生态公园
内伶仃岛属于深圳湾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岛上还建有海滨生态公园,可以欣赏到红树林美景。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种类繁多的植物,尤其是白桂木和红毛丹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还有猕猴、水獭亚科、鳞甲目、黑耳鸢、蟒蛇、虎纹蛙等野生保护动物。
生态保护
2023年,为更好发挥内伶仃岛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深圳市市南山区大力开展“和美海岛”创建示范工作,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推进深圳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和美”新典范。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和美海岛创建示范工作的通知》,提出通过开展和美海岛创建示范工作,建设一批“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和美海岛,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并改善内伶仃岛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海岛管理工作,进一步挖掘内伶仃岛丰富的人文底蕴。”
相关文化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南宋著名诗人、抗元英雄文天祥那首耳熟能详的《过零丁洋》,便是创作于内伶仃岛所属的伶仃洋(也称珠江口)。在历史上,伶仃洋也曾是南中国大门上的一道防线,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周边多地都有留下抗击外来侵略者所修建的炮台遗址。
相关作品
2023年,深圳市开辟了“海上看深圳”海上旅游船线路,串联了大湾区重要节点,其中包含远眺内伶仃岛,让市民在大湾区繁华都市圈,繁忙的珠江中领略原始的自然魅力。同时,聚焦内伶仃岛的《野性深圳》纪录片也登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等媒体,广受公众的欢迎。
相关事件
2021年5月31日上午11时许,内伶仃岛管理站屋后,一只出生不久的小猕猴独自坐地,“吱吱”叫唤着,身边却没有母猴身影。管理站展开地毯式搜寻,终于在附近海滩上发现一只母猴尸体。母猴体表没有伤痕,疑似体内感染致亡。在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指导下,小猕猴得到了科学喂养和精心救护。
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山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内伶仃岛上有50多名工作人员,他们分工明确,按照规范的海岛管理工作体系,负责岛上日常的巡护、清洁、动植物监测等工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他们常年在岛上生活工作,有的已驻岛近30年,他们默默守护着这片生态绿洲,留下了不少动人的故事。
参考资料
探秘深圳冷门海岛 内伶仃岛.新浪旅游.2024-03-11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省林业局.2023-12-15
发现深圳(音频)︳党史中的深圳地名之内伶仃岛.百家号.2024-03-11
打造“和美”新典范,内伶仃岛积极推进“和美海岛”创建工作.百家号.2024-03-11
内伶仃岛上的生态故事.微信公众平台.2024-03-11
原创 广东深圳有内伶仃岛,珠海有外伶仃岛,都是旅游的好地方.搜狐网.2024-03-11
内伶仃,打造“和美海岛”新典范.百家号.2024-03-11
深圳内伶仃岛:为了让小猕猴回归猴群.百家号.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