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鸦雀
褐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unicolor),又名褐雀雀,是鸦雀科鸦雀属的鸟类,体长19-22厘米。其特征为橙黄色的短而粗厚的嘴,下嘴较淡,头具短的羽冠,头顶和冠羽棕褐色,有一长而粗的黑色眉纹自眼先延伸至颈侧,眼圈白色。上体棕橄榄色,颏、喉葡萄灰色,其余下体淡黄灰色。虹膜褐色,脚铅灰色或黄褐色。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与灌丛中,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鸦雀混群。主要以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分布于中国、尼泊尔、印度(锡金王国)、不丹等东喜马拉雅山区和缅甸北部。
形态特征
褐鸦雀雌雄羽色相似。头具短的羽冠,前额、头顶、头侧和羽冠棕褐色,自眼先经眼上到颈侧有一条长的黑色眉纹,眼圈白色。背、肩、腰、尾上覆羽和两翅表面棕橄榄色,尾羽棕褐色,飞羽褐色,外棕橄榄色,最内侧飞羽内硼淡黄色。颏、喉至上胸葡萄灰色或淡棕褐色,下胸以下等其余下体淡棕黄灰色或淡土黄色沾灰色,腹中部略淡。虹膜褐色,嘴橙黄色,下嘴较淡,脚铅灰色或黄褐色。
栖息环境
褐鸦雀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与灌丛中。褐鸦雀生活在山区,根据栖息地的不同,海拔高度也不相同,在尼泊尔海拔为2400-3050米,在印度海拔为2590-3400米,在中国西藏东部海拔为2440-2895米,而中国其他地区海拔为1800-3600米。
生活习性
行为
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鸦雀混群,飞行无力而缓慢,常呈短距离飞行。多在林下竹丛或灌丛中、也在林缘或林间沼泽芦苇丛中活动和觅食。 在印度东北部,通常与红嘴鸦雀(Conostoma oemodium)混在一起。它们喜欢躲藏,不愿远距离飞行。在竹顶的边缘直线穿梭。有时,它们的头会颠倒过来,会啄它们可以够得到的苔藓植物。褐鸦雀是一种留鸟,但在繁殖季节之外,有时会有短暂的迁移,尤其是在竹叶枯萎之前。繁殖期6-8月。巢可能是由树皮、粗草和青竿竹条组成。
食性
主要以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摄取芽、青苔和其他植物材料。一般组成6-15只不等的群体进行觅食。
叫声
吱吱的叫声,告警时发出颤鸣。
分布范围
褐鸦雀分布于中国、尼泊尔、印度(锡金王国)、不丹等东喜马拉雅山区和缅甸北部。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中部峨眉山市、宝兴县、天全县、西南部木里藏族自治县、美姑、西部康定二郎山森林公园)、云南省(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丽江市、香格里拉市、西部大渡河、镇康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龙川江与怒江间山脉)以及西藏自治区(南部错那市)等地。
亚种分化
关于褐鸦雀的亚种分化,一直有争议。多数认为褐鸦雀无亚种分化,为单型种。Rothschild(1920)根据在中国云南西部怒江与龙川江间山脉的标本描述了一个新亚种Paradoxornis unicolor saturatior,郑作新(1958,1976)、Mayr and Paynter(1964)等则认为它和指名亚种无明显差别而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1980)在对比了采自云南省镇康的指名亚种标本后,认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泸水市的标本与Rothschild(1921)和Vaurie(1959)描述的Paradoxornis unicolor saturatior亚种相符,羽色较指名亚种暗而多紫灰色,尤以头、颊、耳羽和喉更沾灰色,下体少褐色,因而认为Paradoxornis unicolor saturatior的亚种地位应该得到确认,从而使褐鸦雀分为2亚种。但郑作新等(1987)对此仍持异议,认为他们从云南丽江所采得的标本并非如昆明动物所(1980)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泸水市等地标本所描述的那样较指名亚种暗而多紫灰,尤以头、颊、耳羽、喉更沾灰色,而下体却少棕色;同时认为中国又无尼泊尔模式产地标本作比较,因而认为所报道的亚种Paradoxornis unicolor saturatior仍有待于证实,仍将此亚种暂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后来多数学者亦都持此观点,认为褐鸦雀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De Schauensee 1980;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郑作新1994;唐蟾蛛1996)。
保护现状
褐鸦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同时,也被列入中国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