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岗臭蛙(学名:Odorrana huanggangensis Chen, Zhou and Zheng, 2010)是一种蛙科臭蛙属的两栖动物

物种学史

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期间,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采集到部分花臭蛙标本,经与模式标本产地的花臭蛙进行形态学等方面的比较后发现:来自福建武夷山的臭蛙标本与模式产地的花臭蛙标本有显著差异,故鉴定为新种。又因为该新种位于福建和江西武夷山交界的最高峰黄岗山,于是命名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其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栖纲研究室。

形态特征

皮肤光滑,背面和四肢背部皮肤有细小痣粒,体侧有大小不一的扁平疣粒,疣粒在背部沿背侧褶的位置明显排成两纵列;无背侧褶;胫部无纵肤棱;口角后方至肩上方有2枚黄色颌腺;鼓膜前后方散布小疣粒;两眼前角连线的中央有一黄色小点。

生活时背面黄绿色,头顶、背部和体侧密布规则椭圆形和卵圆形褐色斑,斑点周围无浅色边缘,头顶、背部斑纹大而密,体侧斑纹稀;鼓膜棕褐色,中心和外缘黄色;上、下唇缘黄色有黑褐色横纹;4肢背面黄绿色,间以褐色横纹,股、胫部背面大多有3-4条宽的褐色横纹,横纹间点缀着黑褐色小斑;股后方褐色斑纹大而密集,甚明显;腹面白色无斑。

雄性第1指有发达的乳白色婚垫,自内掌突基部沿拇指背、内侧,于关节下瘤处变窄止于指末端吸盘的基部;下颌口角处1对咽侧下外声囊;背面具粉白色雄性线,腹面咽胸部和腹部满布细小白刺,前臂内侧面和上、下颌缘亦布细小白刺。雌性腹内成熟卵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米黄色,卵径2.6mm左右。

雌性个体远大于雄性,头体长约为雄性的2倍;雌性个体鼓膜与眼后角间的距离较雄性的大,约为鼓膜径的3/4。雄性个体前臂粗壮,内掌突远大于雌性个体,雌性的内掌突约为第1指长的4/5。

物种鉴别

雄性个体约为雌性个体长的1/2。

头长与头宽几相等

犁骨齿2短列,约等于两内缘间距宽。

外侧3指有窄的指侧缘膜,第1、5趾侧缘膜达趾基部。

股、胫部背面有3-4条宽的褐色横纹,股后部褐色斑大而密集。

趾间全蹼,各趾之蹼达趾吸盘基部。

雄性具1对咽侧下外声囊,背面有粉白色雄性线。

雄性腹面咽胸部、腹部以及前臂内侧和上、下颌缘密布细小白刺

雌性腹内成熟卵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米黄色,卵径2·6mm左右。

分布范围

分布于福建省江西省武夷山市区。

生长环境

黄岗臭蛙生活于海拔200-800mm的大小溪流中,水流或湍急或平缓,环境阴湿、植被茂盛;成蛙常栖息于溪中和溪边的石块、岩壁上或溪边的灌丛中。

物种保护

目前被《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建议列为无危LC,表明其种群状态相对稳定。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