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疣
扁平疣[yóu](verruca plan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扁平状良性赘生物。中医称其为“扁”。
截至2019年,研究人员已鉴别出96种基因组,也获得了其他部位序列,提示至少存在200种HPV基因型。经历代医者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最终形成了对包括扁平疣在内的疣比较全面的认识。
引起扁平疣的主要病原体为HPV-3、HPV-5、HPV-10、HPV-28、HPV-41型病毒。扁平疣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扁平疣多发生在面部、手背及前臂等,其损害往往是数目较多的扁平小丘疹,一般没有自觉症状,时有瘙痒。扁平疣在所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其自发性缓解发生率最高,多在2~3年或更长时间后自行消退。
扁平疣的主要预防手段为防止外伤,在体力劳动或容易受伤的工作人群中注意劳动保护。同时避免接触扁平疣患者及其毛巾等日用品。
命名
扁平疣因其皮肤损害呈扁平状,所以根据其临床表现而命名,又因一般发病于儿童和年轻人,故又称青少年扁平疣。中医称其为“扁瘊”。
病因及发病机制
致病原因
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所导致。
病原体
人类乳头瘤病毒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基因组为7200~8000bp的双链环状脱氧核糖核酸,分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HPV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
引起扁平疣的主要病原体为HPV-3、HPV-5、HPV-10、HPV-28、HPV-41型病毒。
发病机制
人乳头瘤病毒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上皮细胞内(特别是基底层细胞)并复制、增殖,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
流行病学
扁平疣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扁平疣属于病毒疣,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婴幼儿少见。据估计,人群中病毒疣总体患病率为 7%~12%,而性活跃人群中 50%~80% 可携带 人类乳头瘤病毒。由于生理及行为因素的影响,青壮年时期感染率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至 50~55 岁可达到第 2 个高峰。
病理生理学
扁平疣为自限性病,在所有 HPV 感染中,其自发性缓解发生率最高,多在 2~3 年或更长时间后自行消退。扁平疣的组织学特征包括篮筐样正角化,交替有旁角化、微小乳头瘤形成,均匀增厚的颗粒层。颗粒层和表皮生发层上部出现空泡样变的细胞,被称为“鸟眼细胞”,细胞核浓缩,细胞核周围有透亮晕。部分患者在皮损自然消失之前存在疣周的炎症。扁平疣退变的特征包括旁角化,海绵层水肿和单核细胞胞吐作用进入更低的表皮。常可观察到卫星细胞坏死。根据青少年面部、手背部光滑扁平丘疹,可诊断。
传播机制
该病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外伤或皮肤破损是发生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人类乳头瘤病毒有嗜鳞状上皮细胞特性,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的破损进入表皮的基底细胞内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良性增生物形成。人感染后可表现临床型、亚临床型和潜伏感染。
临床表现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多由HPV-3型所致。一般潜伏期大约为6周~2年。
主要侵犯青少年,好发于面部(如下图1)、手背及前臂等处。大多数骤然出现,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扁平隆起性丘疹,表面光滑,淡褐色或正常肤色,数目较多且密集。搔抓后皮损可沿抓痕分布呈条状或串珠状排列,称同形反应或Koebner现象(如下图2)。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病史一般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结合病理学检查或HPV-DNA检测的结果以进一步诊断。
检查项目
实验室检查
HPV-DNA检测:HPV-DNA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进一步诊断。
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颗粒层和颗粒层下棘细胞的空泡化变性,变性细胞内含有嗜碱性包涵体和嗜酸性包涵体,前者为病毒颗粒。可伴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等。
鉴别诊断
扁平疣的鉴别诊断如下表:
治疗
治疗原则
扁平疣主要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系统药物治疗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
临床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适用于皮损较大或不宜用物理治疗者,但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药物及使用方法。常用药物包括:
系统药物治疗
尚无确切有效的抗人类乳头瘤病毒治疗药物,可试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左旋咪唑等);中药以清热解毒、散风平肝、散结为治则,有时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物理治疗
包括冷冻、电灼、刮除和激光等,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
预防
关于病毒疣的相关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疫苗接种以及健康促进与保健等。
健康教育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洗浴及卫生物品,从而避开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不良习惯,如咬甲、抠鼻等造成的皮肤破损;避免抓挠、撕扯等不恰当处理方式,以免病毒自身接种。
疫苗接种
已经上市的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为预防性疫苗,中国批准应用的HPV疫苗有3种,包括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可针对HPV病毒进行预防。目前卡介菌多糖核酸疫苗注射液肌内注射 (臀部) 已成为扁平疣免疫调节治疗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时已有相关文献报道: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联合干扰素软膏治疗60例扁平疣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健康促进与保健
预后
扁平疣为自限性疾病,在所有HPV感染中,其自发性缓解发生率最高,多在2~3年或更长时间后自行消退,少数患者会有复发的情况。
历史
感染人类疣的病原很久前就有研究,100年前Ciuffo就采用无细胞提取物进行了寻常疣的传播实验。1933年关于棉尾兔乳头瘤病毒的描述和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提示乳头瘤病毒的潜在致癌性。随着19世纪70年代第一个乳头瘤病毒基因组在细菌中的克隆,至此,大多数人和动物的乳头瘤病毒都已得到证实。经过不断研究,已鉴别出96种人类乳头瘤病毒基因组,也获得了其他部位脱氧核糖核酸序列,提示至少存在200种HPV基因型。经历代医者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最终形成了对疣比较全面的认识。
研究进展
治疗进展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卡介苗PSN) 是在卡介苗素基础上,通过改进工艺得到的新型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既保留了卡介苗的免疫功能,又减少了不良反应。研究证明采用BCG-PSN治疗扁平疣是耐受性良好且有效的治疗方式,此外,卡介菌多糖核酸还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满意程度,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BCG-PSN具有多糖和核酸等多种疫活性物质,具有调节T细胞亚群(CD4和CD8细胞)和辅助性T细亚型 (Th1、Th2)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能促进T细胞分化成Th1亚群,介导细胞免疫反应及抵御病原菌感染。卡介苗PSN还能激活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并透肿瘤坏死因子(TNF)-a、免疫细胞介素 (L)-6L-1B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免疫应答反应,减少炎症的发生。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9.ICD-10 Version:2019.2023-11-30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