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刺
白刺(学名:白刺属 tangutorum Bobrov),别名唐古特白刺、酸胖、沙漠樱桃等,为白刺科(Nitrariaceae)白刺属(Nitraria)灌木。其原产中国,主要分布于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及西藏自治区等地,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常见于荒漠和半荒漠的湖盆沙地、河流阶地、平原沙地及黏土地等处。
白刺高1~2米,分枝较多,弯曲、平卧或开展;不孕枝先端刺针状,嫩枝白色;叶2~3枚簇生于嫩枝之上,宽倒披针形,先端钝圆,基部渐狭呈楔形,全缘,稀具先端齿裂;花排列较密;核果卵形,有时椭圆形,熟时栗色,果汁玫瑰色,果核狭卵形,先端短渐尖。花期5~6月,果期7~8月。
白刺耐盐固沙,在改良土壤、保持荒漠区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荒漠植被重要的建群种之一。除了固沙功能外,白刺密集的枝叶也为动物提供了很好的食粮,可作为饲料。白刺果实卵圆形,甜略带酸,可食用或酿酒、制醋,果核可榨油;白刺以果实入药,主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产妇乳少、神经衰弱等。
形态特征
白刺高1~2米,分枝较多,弯曲、平卧或开展;不孕枝先端刺针状,嫩枝白色;叶2~3枚簇生于嫩枝之上,宽倒披针形,长18~30毫米,宽6~8毫米,先端钝圆,基部渐狭呈楔形,全缘,稀具先端齿裂;花排列较密;核果卵形,有时椭圆形,熟时深红色,果汁玫瑰色,长8~12毫米,直径6~9毫米,果核狭卵形,长5~6毫米,先端短渐尖。花期5~6月,果期7~8月。
物种分布
白刺原产中国,主要分布于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
生长习性
生境状况
白刺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荒漠、半荒漠的湖盆沙地、河流阶地、平原沙地及黏土地,及盐渍化坡埂高地或者泥质海岸滩垄光板裸地中都很常见。白刺是多浆旱生型阳生植物,不耐荫,不耐水湿积涝,很耐旱,耐盐碱,耐寒,抗风,耐高温,耐瘠薄,适应性很强。白刺喜沙埋,埋后枝节生出不定根,逐浙形成大小不一生物丘状沙堆。其常自成群落,伴生植物极少,土壤含盐量大于1.2%时偶尔会与盐地碱蓬,翅碱蓬,释柳和中华补血草混生。
物候期
白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萌发,5月份开始始开花,花期为5~6月,这时枝条、叶片仍在不断地生长,核果在7月中旬核果成熟时,当年营养枝迅速增长,叶片渐增。雨季来临时,由不定根处再发生新枝条,至8月下旬长势逐渐稳定,核果落果时,生物量也最高,9~10月份逐渐枯萎,开始落叶,生物量渐减。
种间关系
沙漠中,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 Rupr.)的种子随着沙子自然流动与白刺根相遇,白刺根诱导锁阳种子发芽,使后者形成吸器并穿透寄主组织形成维管连接,从而建立寄生关系。然而这个寄生过程长达4~5年,大部分时间锁阳多在寄主根上进行营养生长,其营养吸收完全依赖寄主白刺,直到最后一年才露出地面。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马蹄针小而多,花粉量大,有利于招引昆虫传粉。不过白刺的自然繁殖有主要三种方式:一是核果熟落,借风滚动传播;二是其核果汁多,味甘甜,招引鸟类等动物觅食、携带传播种子;三是埋的植株产生不定根,形成新枝并与母体分离进行无性繁殖。白刺不同植株结实率差异较大,有的植株几乎不结实,但同时也有产量高的植株。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播种繁殖时,因种壳较硬而影响种子萌发,故播种前一个月需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种子裂嘴露白后,便可播种。白刺播种育苗对苗圖地条件要求不严,一般有灌溉条件的沙壤土最好,时间通常以3月底4月初为宜,采取大田式条播。此外,在水分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也可以穴播白刺种子进行造林。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可在春季进行硬枝插,配合采用起垫、覆膜、遮阴、喷水等措施。白刺扦插育苗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凡是一年生或者两年生木质化枝条都可以作为插穗使用,扦插苗在当年生长量要好于实生苗。
栽培技术
养护管理
白刺根系发达,幼苗时地下与地上部分比值可达4:1,为了缩短育苗期,避免主根穿过容器袋碰到床底,影响幼苗生长,在子叶出土一个半月后即可出圃移栽。
病虫害防治
白刺的病害主要为白刺立枯病,多生存于表土层中,以植株残体为营养,故在苗期应定期喷洒波尔多液或硫酸亚铁预防,发现病害后,要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焚毁,且可选喷施烂根快治、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进行治疗。此外,白刺在幼苗期易遭金虫、鼠兔危害,在生长期易遭红蜘蛛的危害,应进行综合防治。
功用价值
生态价值
白刺是荒漠植被中的重要建群种和良好固沙植物,其分枝经沙土埋藏后,极易往下长出不定根、向上萌生不定芽,枝端也不断往上生长,可随着沙积的高度的增加不断向上爬。白刺堆积枯枝落叶固定而成的沙丘,被称为“白刺包”,对防治风沙危害,改良土壤,维护荒漠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价值
白刺的果实、嫩枝叶为猪、羊、骆驼所喜食,可作为饲料;白刺果实含糖、脂肪、淀粉及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黄酮,口味甜略带酸,可直接食用或加工成果汁,还可以酿酒、制醋,果核可榨油。
药用价值
白刺以果实入药,其味甘、酸、性温,有健脾助运、下乳、安神之功效,主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产妇乳少、神经衰弱等。
物种对比
与本种同属相近的有2种:小果白刺(白刺属 sibirica Pall.)和大白刺(Nitraria roborowskii Kom.)。
小果白刺与本种的区别为:果较小,长6~8毫米;嫩枝上叶多为4~6片簇生,倒披针形。
大白刺与本种的区别为:叶倒卵形,顶端圆钝,全缘或不规则的2~3齿裂;果在本属中最大,果穗稀疏,核果近椭圆形或不规则。
相关研究
中国学者李超群等人采用正交试验以测定白刺种子的发芽潜力,并据此筛选出最优方案用于快速测定白刺种子的生活力,此项研究可为后续育苗造林提供依据。
中国学者李光英等人以3个不同采收期的白刺果实为试材,采用电子舌味觉分析仪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对其风味特征进行研究,并分别测定不同时期白刺的果实咸味值、甜味值和风味物质变化,此研究的测定结果可结合不同成熟阶段的风味特点,为白刺果实潜在的加工利用价值提供依据。
参考资料
白刺.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4-10
Nitraria tangutorum.自然标本馆.2023-04-10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10
Nitraria tangutorum.植物智.2023-04-10
小果白刺 (xiǎo guǒ bái cì).植物智.2023-04-10
Nitraria roborowskii.植物智.20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