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肤蝇(黑灰蝇豹:Dermatobia hominis;英文名:human bot 皮瘤蝇),别名为人皮蝇,一种完全适应寄生生活的寄蝇科,属昆虫纲双翅目、狂蝇科、皮蝇属。人肤蝇是中南美洲高原地区的特有物种,其分布范围从墨西哥南部延伸至阿根廷北部。

人肤蝇成虫体长12-18毫米,通体呈蓝灰色,形似熊蜂。其头部具三枚单眼及一对发达的复眼,复眼间距呈现性二型性:雄性复眼间距较雌性更近,而雌性体型通常大于雄性,且腹末端具伪产卵器。与其它蝇类昆虫类似,人肤蝇成虫的触角由三节构成,第二节末端延伸出细长的羽状触角芒。与狂蝇科(Oestridae)其他物种相似,人肤蝇成虫不具取食功能。其美国白灯蛾为鸟类与哺乳动物的体内寄生昆虫,通过宿主皮肤既有创口主动侵入或直接穿刺皮肤,定殖于皮下组织。幼虫通过腹末呼吸孔进行气体交换,并利用体表棘刺锚定宿主组织,同时以硬化口器随生长持续向宿主体内深入,以宿主组织渗出液为营养来源。

人肤蝇幼虫引发的蝇蛆病是人与家畜的常见寄生性疾病。作为切蝇亚科中经济与公共卫生危害性最强的物种,其幼虫可寄生于人体从脚踝至婴儿脑部(通过颅骨未完全闭合的囟门侵入)的广泛区域,通过钻蚀宿主组织造成组织损伤并引发剧烈疼痛,偶可因脑部蝇蛆病致死。

分类

人肤蝇属于昆虫纲双翅目、狂蝇科、皮蝇属。人肤蝇曾经被归入黄蝇属(Cuterebra),后又被归入狂蝇属(Oestrus)。

特征

人肤蝇成虫体长12-18毫米,通体呈蓝灰色,形似熊蜂。其头部具三枚单眼及一对发达的复眼,复眼间距呈现性二型性:雄性复眼间距较雌性更近,而雌性体型通常大于雄性,且腹末端具伪产卵器。与其它蝇类昆虫类似,人肤蝇成虫的触角由三节构成,第二节末端延伸出细长的羽状触角芒。其胸部后方生有双翅目特有的平衡棒(退化的后翅结构)。值得注意的是,人肤蝇成虫与其近缘物种(切蝇亚科)的口器完全退化。

人肤蝇美国白灯蛾(蛆虫)可通过以下特征鉴别:梨形躯体、体表横向排列的棘刺、硬化口器,以及腹末端一对突出的呼吸孔。幼虫最大可发育至25毫米长、7毫米宽。

分布

分布范围

人肤蝇(Dermatobia hominis)是中南美洲高原地区的特有物种,其分布范围从墨西哥南部延伸至阿根廷北部。

栖息环境

人肤蝇(Dermatobia hominis),又称热带皮下蝇或人类肤蝇,主要分布于‌新热带界‌(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区域)‌。其典型生境包括:咖啡种植区高地‌(如中美洲安第斯山脉周边);多山、湿润且凉爽的次生林‌,偏好郁闭林冠下的微环境‌。

该物种的分布与‌转运宿主‌(如嗜血性蚊类)的活动范围高度重叠,其生境选择可能受宿主生态特征与温湿度协同调控‌。

习性

与狂蝇科(Oestridae)其他物种相似,人肤蝇(Dermatobia hominis)成虫不具取食功能。其美国白灯蛾为鸟类与哺乳动物的体内寄生昆虫,通过宿主皮肤既有创口主动侵入或直接穿刺皮肤,定殖于皮下组织。幼虫通过腹末呼吸孔进行气体交换,并利用体表棘刺锚定宿主组织,同时以硬化口器随生长持续向宿主体内深入,以宿主组织渗出液为营养来源。幼虫寄生部位无特异性,虽在宿主体表暴露区域(如四肢、背部)更常见,但实际可定殖于从阴囊到眼部的任何体表暴露部位。

生长繁殖

生长

人肤蝇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阶段,成虫期仅3-4天(实验室数据),且不取食,能量分配高度倾向繁殖活动‌。人肤蝇羽化后迅速性成熟,成虫期第2天即可产出可育卵‌。其卵通过黏附于转运宿主(如蚊类)抵达终宿主,卵需5-9天发育成熟后孵化,随后在终宿主体内经历3个美国白灯蛾龄期,总历时27-128天‌。各龄期发育时长存在差异:初龄幼虫约需12天,二龄幼虫约需18天,三龄幼虫约需12天‌。三龄幼虫发育完成后脱离终宿主,坠入土壤或碎屑环境,2-3天内完成入土并化蛹‌。蛹期受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影响显著,持续27-78天不等,羽化后的成虫在2小时内即具备繁殖能力‌。

幼虫通过转运宿主造成的创口或毛囊侵入皮下组织,48种节肢动物门(半数为蚊类)及1种真蜱目被记录参与此共生关系‌。转运宿主的筛选标准:偏好选择嗜动物性、昼行性、体型中等且活动性适中的物种‌。‌策略优势‌:①规避宿主理毛行为导致的卵损失;②降低环境因素(如雨水冲刷)及卵寄生生物的威胁;③优化繁殖能量分配效率‌。该策略在双翅目中属高度特化适应,可能与其新热带界分布区的生态压力相关‌。

繁殖

雄性通过"猛扑式"行为回应雌性的性成熟信号,而雌性通过腹部伸展或伪产卵器外露表明交配意愿。交配行为需以雌性接受为前提,暗示该物种可能存在配偶选择机制‌。实验室数据显示雄性与雌性交配比例平均为1:2.8,体现一雄多雌交配制度。该制度可能引发雄性竞争,表现为对其他交配对的"猛扑干扰"‌。单次交配过程约持续9分钟,随后自然终止‌。单只雌虫可产卵800-1000枚‌。

区别于其他肤蝇科物种的直接产卵模式,人肤蝇雌虫利用‌转运宿主‌(如蚊类、真蜱目等)作为卵的传播媒介‌。其操作流程包括:①捕获转运宿主并利用‌防水性粘液‌将卵黏附于其腹部;②释放未受伤害的转运宿主;③卵接触恒温动物体表(通常因转运宿主吸血行为触发)后,因‌温度骤升‌在5-10分钟内孵化‌。

生态作用

人肤蝇(Dermatobia hominis)通过‌转运宿主介导的卵传播策略‌(如蚊类、蜱虫等)扩大了宿主范围,相较于其他肤蝇科物种表现出更强的泛宿主寄生能力‌。其宿主包括:恒温脊椎动物‌(如哺乳类);部分鸟类‌(如鞭笞巨嘴鸟火鸡等)‌;人类‌(因皮下寄生引发皮肤蝇蛆病)‌。这一策略通过利用转运宿主的‌移动性‌与‌吸血行为‌,突破了宿主地理限制,并降低对单一宿主的依赖性,体现了物种在资源利用上的高度适应性‌。

危害

人肤蝇美国白灯蛾引发的蝇蛆病是人与家畜的常见寄生性疾病。作为切蝇亚科中经济与公共卫生危害性最强的物种,其幼虫可寄生于人体从脚踝至婴儿脑部(通过颅骨未完全闭合的囟门侵入)的广泛区域,通过钻蚀宿主组织造成组织损伤并引发剧烈疼痛,偶可因脑部蝇蛆病致死。幼虫寄生形成的病灶(疖肿)易引发继发性感染,若未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死亡或其他并发症。临床治疗需通过手术移除幼虫,但操作时须谨慎:幼虫体表棘刺深嵌宿主组织,若强行拔除导致虫体破裂,可能引发严重感染。

人肤蝇对家畜(犬、羊等)均有危害,但对新热带界地区的畜牧业影响最为显著。单头牛体表可同时寄生数千只美国白灯蛾,由此导致牲畜死亡、屠宰价值丧失及皮革损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其危害性甚至曾迫使巴拿马共和国部分地区暂停放牧活动。

防治方法

环境防制

管理好垃圾和粪便,清除各种有机化合物,铲除蝇类的孳生地,是蝇类防制的关键。(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保洁工作,及时清理卫生死角,室内外不得有散在的垃圾点。(2)室内外垃圾桶、垃圾箱密闭加盖,实行垃圾袋装化,日产汽车公司日清。垃圾桶、垃圾箱、垃圾车、垃圾中转站等设施定期冲洗、喷药。(3)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及改厕工作。改造旱厕、简易厕所,清除露天粪池粪缸,加强市区公厕保洁,定期喷洒杀虫剂灭蝇。(4)加强禽畜饲养及屠宰行业管理,饲养场、屠宰场产生的废弃物应及时清运处理。(5)农贸市场、宾馆饭店等日产垃圾量较大的单位,应配备足够的垃圾桶等垃圾容器,防止垃圾暴露存放。集贸市场水产品摊位应当配备上、下水设施,及时冲洗,保持摊位清洁,并配有密闭的垃圾桶,将内脏等废弃物随时倒入垃圾桶。

物理防制

(1)粘蝇纸及蝇拍:粘蝇纸方法适用于食品行业、饮食行业、水产摊点、办公室、医院、食堂、超市等不宜使用杀虫剂的场所。蝇拍可用于室内场所人工随时灭蝇。(2)灭蝇灯:提倡使用粘捕式灭蝇灯取代电击式灭蝇灯。电击式灭蝇灯悬挂高度应距地面2.0m左右,灯架和墙壁垂直,如需平行悬挂,与墙壁距离应大于50厘米,安装位置应避开食物或食品需要经过的主通道,避开配餐柜、餐台、操作台以及各种加工食品的机械和裸露食品存放的区域,且不得在上述区域1.5米半径内安装,每平米不小于1.5w,避开强光源。(3)诱蝇笼:适用于农贸市场、餐饮店、垃圾中转站、公厕等重点场所室外灭蝇。(4)完善防蝇设施。

化学防制

可使用拟除虫菊酯,结合蝇类生活习性选择施药方法。室内滞留喷洒时要将药物施于夜晚蝇类聚集停息的部位,如墙的边棱、门框等。居室、餐饮业室内应使用低毒种类,不得污染食品、食具,保证安全。

参考资料

Dermatobia hominis.animaldiversity.2025-04-06

Dermatobia hominis.animaldiversity.2025-04-06

Dermatobia hominis (Linnaeus, 1781).gbif.2025-04-06

病媒生物危害大,科学防制有办法丨蝇类防制篇.微信公众平台.202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