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刺鲀科
“扒皮鱼”正式名字是“绿鳃马面鱼”或“绿鳍马面鱼”,是一种颇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每年12月至隔年3月为其泛期。这鱼除了那根突出于鱼背的硬骨外,最特别的是身上那张粗糙如砂纸的鱼皮,因为这一缘故,必须把皮扒掉才能烹煮,也因此换来了“扒皮鱼”这一俗称。此外,它还有马面鱼、象皮鱼、孜孜鱼、皮匠刀、面包鱼、羊鱼、烧烧鱼、老鼠鱼等别名。其是一种蛋白质含量特别高,每100克鱼肉就含1.92克的蛋白质,其他包括微量的脂肪、钙、磷、铁等。其肉可做药用,治疗胃病、乳腺炎、消化道出血等。它的皮则可制成明胶。
生长习性
单刺鲀科(Tetraodontidae)的鱼类,以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鱼类通常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域,偏爱近海及咸淡水环境。它们的体型多样,从小型到大型不等,但共同特征是身体呈椭圆形或长圆形,头部和吻部宽钝。单刺鲀科鱼类的皮肤光滑或覆盖着小刺,这些刺可能有助于保护它们免受捕食者的侵害。
这些鱼类的食性多样,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包括虾、蟹、贝类及小鱼等。它们的上下颌牙齿愈合成牙板,有助于捕食和处理食物。单刺鲀科鱼类的消化系统特别适应于它们的食物来源,食道向前腹侧及后腹侧扩大成气囊,这使得它们在遇到威胁时能够膨胀身体以吓阻捕食者。
在繁殖季节,单刺鲀科的鱼类会游向近岸,在潮间带及小石砾中产卵。它们的繁殖方式多样,但大多数种类在春季由外海游向近岸,在适宜的环境下产卵。这些鱼类的繁殖行为对维持种群数量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体形特征
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体较侧扁,呈长椭圆形,与马面相象,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40克左右。头短,口小,牙门齿状。眼小、位高、近背缘。鳃孔小,位于眼下方。鳞细小,绒毛状。体呈蓝灰色,无侧线。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臀鳍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门后附近;尾柄长,尾鳍截形,鳍条墨绿色。第二背鳍、胸鳍和臀鳍均为绿色,故而得名。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东海及黄、渤海,东海产量较大。其主要渔场和渔期如下:在温台外海、对马海峡和闽东渔场,旺汛期为12月至翌年3月;钓鱼岛渔场旺汛期为3至5月;舟山渔场和舟外渔场的盛渔期为5至6月;在黄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渔期为4至10月。
黄鳍马面鲀Triacanthus blochii体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9~11厘米,体重15~25克。背鳍二个,分离。第一背鳍的第1鳍棘很粗大,约为头长的1.3~1.6倍。第二背鳍鳍棘很短小,藏于背部凹沟内。臀鳍与第二背鳍近似。胸鳍侧位,小刀状。左右腹鳍退化,只剩下一个短棘不能活动。尾柄细,尾鳍后缘截形。除吻前缘外,头、体全部被小鳞,并有细短绒状小刺,小刺大部排成横纹状。通体黄色。分布于大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产量较多。主要渔场在北部湾和海南岛以东的陆架区。渔期从12月中旬至翌年4月份。其中海南岛东南部海区12月中旬至翌年3月份,珠江口近海为3~4月 份。
分布范围
单刺鲀科的鱼类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分布,尤其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海域。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找到,从浅海到深海,从珊瑚礁到泥质海底。在中国,单刺鲀科的鱼类主要分布在东海、黄海和渤海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海洋环境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栖息地。
单刺鲀科的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在多种水质条件下生存。它们的分布范围受到水温、盐度和海底底质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地区,如中国的渤海湾,单刺鲀科的鱼类资源丰富,是当地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长繁殖
单刺鲀科(Tetraodontidae)的鱼类,以其独特的生长和繁殖特性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鱼类的生长周期通常较长,从幼体到成体需要经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长速度和环境需求。
在幼体阶段,单刺鲀科的鱼类需要充足的食物和适宜的水质条件。它们通常以浮游生物为食,随着成长逐渐转向底栖生物。幼体时期的单刺鲀科鱼类对温度和盐度变化较为敏感,因此它们通常在特定的水层中生活,以减少环境压力。随着体型的增长,它们的食性也会逐渐多样化,包括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和小鱼等。
成体的单刺鲀科鱼类在繁殖方面表现出一些特殊的适应性。它们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卵生和卵胎生。在卵生方式中,雌性会将卵产在水底的沙质或泥质环境中,卵通常具有粘性,能够附着在海底。在卵胎生方式中,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幼鱼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后出生。这种繁殖方式可以提高幼鱼的生存率,因为它们在出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
繁殖季节通常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水温、食物供应和季节性变化。在适宜的条件下,单刺鲀科的鱼类会聚集在特定的繁殖区域,进行求偶和交配行为。雄性在求偶期间会展示特定的行为,以吸引雌性。交配后,雌性会选择合适的地点产卵或孕育幼鱼。
单刺鲀科的鱼类在繁殖期间会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白天起浮到水面,夜间下沉到海底。这种行为有助于它们在不同水层中寻找食物和适宜的繁殖环境。此外,它们的繁殖策略也包括产卵量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食物供应情况。
参考资料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中国动物志.2024-09-17
鲀形目(硬骨鱼纲,鲀形目)鱼类若干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及分化时间估算.Semantic Scholar.2024-09-17
单环刺螠.中国海岸带生物资源数据库.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