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龙山又名乌龙山,位于常州市金坛区区西南方,距城区二公里左右,海拔21.2米,周长近1000米,面积约10公顷,是金坛八景之一。
顾龙山所在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萧衍大同年间(535-545),山僧妙高在顾龙山创建了新兴院。南宋赵禥咸淳七年(1271),刘宰将茅山书院迁到了顾龙山,并创立龙山书院。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东征时曾在顾龙山一带驻营。朱翊钧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金坛县丞吴道明在顾龙山兴建了吴季子祠。
历史沿革
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5年),山僧妙高创建新兴院。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刘宰徙茅山书院于此,创立龙山书院。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明太祖东征尝驻跸此山。题云:“望东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烟寺迂迁,云林郁郁,风竹姗姗,尘不染浮生九寰。客中有僧舍三间。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刘训任知县时把新兴院改名为了圆通庵。朱厚照正德十一年(1516年),知县刘天和依据祖父刘训的顾龙山图本,重修龙山书院,立明太祖御碑,建御碑亭等。
朱翊钧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金坛区县丞吴道明在顾龙山兴建吴季子祠,知县张翰冲为之撰文立碑。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克金坛,吴季子宗祠被付之一炬。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年),金坛道会程嵩年募捐集资在吴季子祠旧址,重修吕祖殿。1987年,中国香港妙音精舍应成法师出资重修顾龙山宝塔。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顾龙山位于金坛城南的金溧漕河之滨,距城二公里左右,山形如拳隆起,海拔21.2米,周长近1公里,面积约10公顷。
植物分布
顾龙山上种有红梅、白梅、梅果等数个品种,占地面积近2000平米。
气候
顾龙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主要景点
宝塔禅寺
金坛宝塔禅寺,位于金坛城南顾龙山(又名乌龙山)东麓。1991年经常州市政府批准开放。先后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玉佛殿、罗汉殿等殿堂。现有房屋百余间,建筑面积2630平米,占地12.5亩。1986年定为金坛区文物保护单位。寺务由传能法师主持,常住僧人12人。
金坛宝塔禅寺原名“宝塔寺”,又名“汉寿亭侯祠”,因寺后有龙山宝塔,遂名“宝塔寺”。清光绪十六年(1890)的宝塔禅寺原匾额仍悬挂在天王殿正门上方。寺坐西南朝东北,依山而建,错落而致,气势雄伟。寺内的龙山佛塔始建于元代,经清代几次修建,到乾隆又整修加固,基本完好,为楼阁式砖木结构,由塔身、塔刹两部分组成,七级八面,高47.2米,内设楼梯,外有回廊。在日军侵华时,被盗走塔刹铜宝瓶,致使塔心木端裸露,塔身损坏严重,于1988年修复。195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圆通寺
圆通寺位于江南鱼米之乡的金坛区顾龙山上,旧名新兴院。萧衍大同间,僧妙高创建。朱元璋东征时,常驻跸于此。正统十二年(1344),赐名圆通寺,清乾隆年间重修,咸丰十年(1860)毁,光绪间重建。直到20世纪80年代,政府保留宗教场所,1986年定为金坛县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经金坛市人民政府批准,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
寺院内保存文物古迹有明太祖朱元璋所留御碑一块,现存于御碑亭内;石雕长寿龟一对,匍匐在山门前;石刻金刚经一部数块,隽永而刚劲文笔,体现古刹风貌。另外还有堪称当地树中之王的古银杏树一棵,树龄600余年,树径可供4~5个人合围,据传是朱元璋军师刘基所植。
御碑亭
2005年,御碑亭在各界人士的倡导下重建落成。其基座高出地面2米有3间房基大小,房基上砌有砖墙,四周留有1米来宽的回廊,南面设有11个台阶而上,是一块约30多平方米的平台。平台上正面有门,门额上嵌砌着砖雕横额上书着“御碑亭”3字,亭内中间的中央竖着一块石碑,碑已残缺碑文也漫漶不清,游人游客是无法辨读,但借助《顾亭林诗文集》中“御题词”,即《金坛县南五里顾龙山上有高皇帝御题词一阙》,作者顾炎武和他的学生潘耒在注释中记录了全词的内容:望东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烟寺迂迂,云林郁郁,凤竹姗姗。尘不染,浮生九寰,客中有,僧舍三间。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龙山书院
龙山书院创建于南宋赵禥咸淳七年(1271年),初缘进士刘宰感茅山书院废殆已久,随生重兴书院之志,树习文讲学之风,承护国安邦之愿,经后人诸方努力,众缘和合,随在龙山西坡,圆通寺之右侧重建书院,一时成为金坛地方最高学府。
金坛市烈士陵园
金坛市烈士陵园位于顾龙山南坡。1962年建造,占地78亩。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两周王陵的中央,象征着烈士的革命精神与天地同存。纪念碑前面是宽广的纪念广场,是举行祭扫活动的场所。纪念碑后面整齐排列着在各个不同时期牺牲的27位烈士的陵墓,其中有县团职以上的余慎、薛斌、强博、傅华琛以及英雄教师殷雪梅等烈士。事迹陈列馆展示着全市1100多名革命烈士英名录和部分革命烈士的简要事迹及图片,陈列着部分革命烈士的遗物。
历史典故
元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带领义军东征攻集庆路时,在金坛区地区同于高五郎作战,曾驻营顾龙山一带,他对此处景物极为赞赏,即兴填词一首曰:“望西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姗姗,一尘不染,浮生九还,客中有,僧舍三间,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此词后来刻于石碑(碑高105公分,宽59公分,厚15.5公分),并特在山顶建“御碑亭”置碑于亭中,为顾龙山增色。
民间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金坛城南杂草丛生,荒无人烟。有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儿子来到此处,连声赞叹:“好地方,好地方!”欲在此落脚。兄弟俩席地而坐,面对荒滩、沟渚,有些茫然不悦。母亲坚定地说,我们都有一双手!兄弟俩面红耳赤。从此,母亲带着儿子砍荒草、斩枯藤,开垦荒滩,疏通沟渠,浇灌庄稼,日复一日,荒滩野地终于变成了良田。一天,玉皇大帝巡视神州,闻下界阵阵稻谷之香,拨云察看,发现兄弟俩奋力担水灌溉,脚底流血仍疾步如飞。玉皇大帝一阵“好、好”赞叹,一股仙气附在兄弟身上。兄弟俩顿感周身奇痒无比,忍不住倒地打滚,顷刻间化为白龙、乌龙腾云升空。白龙、乌龙生活在天庭,却思念下界孤苦伶仃的母亲,欲将其带入天堂。可母亲宁可守着自种的庄稼,也不愿去天庭做神仙享受,兄弟俩舍不得母亲,变成一座青山一汪碧水,终年守护母亲。民间遂把青山叫作乌龙山,把碧水叫作白龙荡。
相关文化
明代诗人有《春晴泛舟登龙山》诗曰:“一春今日好,与客泛新晴,野水绿于染,青山近若迎。岩生花卉娇送酒,谷鸟巧呼名,归线渔舟晚,吉扉敝月明。”南宋监察御史张岩游龙山时,亦曾留有“顾龙山色郁苍苍,此日登临忆上皇……”之诗句。《金坛县南五里顾龙山上有高皇帝御题词一阕》,全诗极有气概,起句“突兀孤亭上碧空,高皇于此下江东”,天外飞来,全诗开合动荡,与其他诗不同。
参考资料
100秒听见常州——顾龙山.常州档案.2025-03-16
金坛顾龙山——寻香探梅正当时.金坛文旅.2025-03-16
地理环境.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2025-03-16
金坛这个地方,藏着乌龙和白龙的民间故事.金坛发布.2025-03-16
金坛乌龙山宝塔禅寺.常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2025-03-16
圆通寺简介.江苏圆通寺.2025-03-16
龙山书院.江苏圆通寺.2025-03-16
朱元璋诗作惊现金坛顾龙山.新浪网.2025-03-17
杜作苍凉,梅村坦平,是融汇了杜、白两家.澎湃新闻.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