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大千(?—447年),一作来大干,复姓来默氏,代郡(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人,鲜卑族。北魏时期将领,后将军来初真之子。个性骁果,擅长骑射。永兴初年,起家侍御中散,袭爵五原侯,迁内三郎、内都幢将,负责宫中禁卫。太武帝即位后,拜散骑常侍,征伐四方,屡立战功,赐爵庐陵郡公,累迁平北将军、云中镇都大将、都统白道军事,巡抚六镇地区。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平定吐京镇胡人反叛,卒于军中,获赠司空,谥号为庄。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来大千是代郡人,他的父亲来初真因跟随拓跋珪拓跋在叱候山避难,参与创业,立下功劳,官至后将军,封爵武原侯,属于拥有减刑免刑特权的八种人。
勇猛强壮
来大千勇猛刚毅,擅长骑马射箭,初任骑都尉。永兴初年(409年),来大千继承其父的武原侯爵位,升任中散。到朝觐庆贺的日子,来大千常穿着皇帝赐给的甲,在殿前骑着马驰骋回旋,朝中大臣莫不叹息。后升任内三郎、内幢将,掌管禁军。来大千执法严明,上下整齐严肃。来大千曾经跟随拓跋嗣拓跋嗣打猎,见到老虎在高山上,他手握长矛径直向前刺它,随手而死。明元帝嘉许他的勇猛强壮,升任他为殿中给事。
战功居多
泰常八年(423年),拓跋焘拓跋焘继位后,来大千与襄城公卢鲁元等七人都担任常侍,拿着兵器侍卫,昼夜不离左右。始光四年(427年),来大千随军讨伐大夏皇帝赫连昌,同征东将军长孙道生与夏军交战。长孙道生的战马倒下,遭到夏军攻击,来大千驱马相救,夏军四散逃走。来大千扶长孙道生上马,使其得以逃脱。后来随军讨伐柔然,战功占多数。升任征北大将军,赐封爵位为庐陵公,镇守云中,兼统领白道军事。敌军向北逃遁,来大千前后追击,没有不平定消灭的。
防备柔然
延和元年(432年),太武帝明成祖北伐柔然,来大千作为先锋,大败柔然军队。太武帝因来大千强健勇敢,屡建战功,加上熟悉北部边境的险要,于是诏令他巡察安抚六镇,以防备柔然侵犯。来大千谋划部署,很是得当。
平叛去世
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吐京胡人反叛,拓跋焘任命来大千为都将,让他率军讨伐平定叛乱。来大千最终在吐京去世,尸体运回,停放在平城区(今大同市)南边。太武帝外出返回时看到,便询问身边的人,才得知此事,太武帝叹息许久。下诏说:“来大千忠诚勇猛,恪守操节,值得嘉许,现在允许他的尸体在城内入棺安葬。”追赠他为司空,赐谥号庄公。
历史评价
魏收《魏书》:“大千骁果,善骑射。” ;②“大千用法严明,上下齐肃。”
李延寿《北史》:①“大干骁果善骑射。” ;②“大干用法严明,上下齐肃。” ;③“王洛儿、车路头、卢鲁元、陈建、来大干、宿石,或诚发于衷,竭节危难;或忠存卫主,义足感人。苟非志烈,亦何能若此。宜其生受恩遇,殁尽哀荣。”
拓跋焘:"大千忠勇尽节,功在可嘉。”
史籍记载
《魏书·卷三十·列传第十八》
《北史·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家庭成员
父亲
来初真,官至后将军,封武原侯。
子孙
• 儿子
• 孙子
来,来丘颓之子,袭爵晋兴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