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难军节度使
定难军节度使,又称夏绥(银)节度使,天宝贞元中分振武朔方二节度置夏州节度使,治夏州,在今横山区西北。
初曰夏州节度,领夏、绥、银三州,兼领宥、盐二州,今陕西绥德以北、甘肃宁夏道东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之地,亦曰盐夏长度使,广明初李思恭有其地,赐号定难军,五代十国因之,宋入于西夏。
历史
定难军拓跋思恭因为替唐朝镇压黄巢暴动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赐姓为李。以后李家世代领有定难军。宋初,李继迁起兵反宋,大败宋朝从宋朝独立。并向辽朝求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称帝,从此确立宋辽夏三国鼎立。
辖区
所谓定难五州,即夏州、绥州、银州、宥州、静州。从行政区划上来看,五州属唐朝的关内道,从总体地理方位上来看,四州位于长安西北向,都处于陕北高原地区,北接沙漠,东临黄河,南达长安,西控河西走廊。其中作为定难军节度理所的夏州(在今靖边县城北红墩界乡白城子村统万城遗址),距长安一千五百里,“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五里。南北七十里”。可大致推算出夏州境大约有4716平方公里,夏州管县有四,朔方郡,德静,宁朔,长泽。绥州(今陕西省绥德县县城),上郡,距长安一千里,西至夏州三百六十里,东西二百一十九里,南北三百一十八里,可大致推算出绥州约21830平方公里,管县五:龙泉、延福、绥德、城平、大斌。米脂县(今陕西省横山区党岔乡境内),距长安一千六百里,西至夏州一百八十里,州境东西二百七十一里。南北三百二十八里,约22305平方公里,管县有四,儒林、真乡、开光、抚宁区。宥州有新旧之分,旧宥州在在盐州东北三百里,据夏州西北三百里。开元二十六年置,宝应县后废。定难军中的宥州当是新宥州(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境内),元和十五年,移宥州治长泽,後为吐蕃所破。新宥州距长安一千三百里,东南至夏州三百二十里,州境范围已不可考,但据估算定难五州的面积大约有52000平方公里,那宥州的州境约有3149平方公里。
• 夏州(治今靖边县北),首府
• 新宥州(治今内蒙古南边缘与陕北地区交界处)
• 银州(治今榆林市)
• 绥州(治今陕西绥德)
• 静州(治今陕西米脂)
历史沿革
定难初建
李适贞元中(785—805年)分振武、朔方郡二节度置夏州节度使,治夏州(今陕西靖边白城子)。初日夏州节度使,领夏、绥、银三州,兼领宥、盐二州。李思恭在咸通时占据了宥州,权知夏绥银节度使,此举引起了唐王朝的抵抗与惩戒。唐末农民大起义时,黄巢叛乱,拓跋部支持唐朝。李儇于中和元年(881年)十二月,唐僖宗嘉奖拓跋思恭,赐军号为“定难军”,督促拓跋思恭率兵入卫京城。中和三年(883年)七月,黄巢被平后,唐僖宗因为李思恭平定叛军出力很大,加任李思恭为太子太傅,晋爵为夏国公,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
《宋史夏国传》载:“拓跋思恭镇夏州,统银、夏、绥、宥、静五州地”,此时的夏州地区正式成为党项族拓跋部的统治中心区域。正如胡三省所言:“此拓跋姓氏强盛,遂为跨据西夏张本”,李思恭凭借自己的才能将唐朝中期正值衰落、势力最弱的拓跋部发展为党项族最强大的部族,开李姓拓跋崛起之先河,其突出的军事才能与外交才能是拓跋李氏最终能发展为独立王朝的重要因素。
干宁二年(895年),李思恭之弟李思谏袭其兄之位,接任定难军节度使,这也是拓跋李氏世袭定难节度使的开始。自此后,夏州正式成为拓跋部实质上的“割据”地区,奠定了拓跋部脱离中原统治,建立独立政权的基础。
节度世袭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十国时期,党项族相继依附于五代各政权,但期间一直世袭定难军节度使一职。李晔乾宁二年(895年),李思恭去世,由于李思恭的亲子李仁祐早卒,其孙李彝昌又年幼,因此定难军节度使一职由李思恭的弟弟李思谏继任。
干宁四年(897年),李茂贞叛乱,唐昭宗被迫离开京师,奔逃到华州,以华山为天险,抵挡李茂贞的进攻。唐昭宗为了击败李茂贞,在逃亡途中诏令加升李思谏为副都统,以定难军节度使兼任宁塞军节度使一职,与唐将共同讨伐李茂贞。在这次讨伐战争中,李茂贞为了逼退李思谏的军队,领兵围夏州。夏州形势危急之际,李思谏修书求助朱温,朱温派其部将刘知俊联合李思谏的军队共同击退了李茂贞的军队。李茂贞上表李晔请罪,而李思谏与朱温的合作正式开始。作为李姓拓跋部统领的中心地区的夏州自此成为朱温的势力范围,《西夏书事》评其为“李氏变节之始” 。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灭唐建梁,五代十国历史正式开启。后梁建立之初,李思谏即上书归附朱梁,梁太祖令其继续担任唐时的职位,并且加升他为检校太尉兼侍中。次年,李思谏离世,李思恭的孙子李彝昌继承李思谏的职位,成为新一代的定难军节度使。开平三年(909年),拓跋部发生内乱,李彝昌被其部下高宗益所杀。高宗益是夏州节度使,他和他的同党们企图割据夏州以形成单独势力,结束拓跋李氏对夏州多年的统治形势,此举引起了夏州民众的反对,民众杀了高宗益,并且将李彝昌族父李仁福拥立为新的定难军节度使。
开平四年(910年),朱温部将刘知俊因为担心太祖忌其功高震主,于是暗中勾结李茂贞起兵反梁,李茂贞为了报当初李思谏的仇,与刘知俊合计共围灵、夏二州,李仁福向梁太祖求助解围,梁太祖派部将李遇、刘带军至夏州,与夏州军一起击败了李茂贞与刘知俊的军队。
势力扩大
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梁太祖加升李仁福为检校太保、平章事。朱友贞干化三年(913年)三月,李仁福被封为陇西郡王,《西夏书事》评:“此李姓封王之始” 。自此后,李氏拓跋姓的势力更加壮大。龙德三年(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次年,加李仁福为朔方王,后李嗣源天成二年(927年),赐李仁福功臣号,长兴四年(933年),李仁福去世,后唐追封其为王,其子李彝超嗣位。此时的拓跋李氏已经在银夏地区成为了具有绝对领导权的部族,后唐明宗担心拓跋部威胁中央统治,于是与李彝超发生了多次战争,但后唐军队皆无功而返,这让割据银夏的李彝超兄弟愈加不把后唐放在眼里,变本加厉地挑衅后唐统治。“此李姓割据夏州之始” 。后唐废帝清泰二年(935年),李彝超卒,其弟李彝殷代为定难军节度使。
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后晋,李彝殷上表归附,授为检校太尉、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李彝殷出兵帮助后晋攻打辽朝,后因功被授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天福十二年(947年),刘知远灭后晋建后汉,乾元年(948年)春二月,刘承祐即位,诏李彝殷为定难军节度使兼侍中。乾祐二年(949年),后汉将静州归入定难军,至此,拓跋部始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拓跋李氏统治区域扩大。
广顺元年(951年),后周灭后汉,郭威为了拉拢拓跋李氏,诏封李彝殷为陇西郡王,但是李彝殷并未接受册封,而是选择遣使归附北汉。其时北汉势弱,后周对拓跋李氏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后周加封李彝殷为秃发乌孤。显德四年(957年)冬,李彝殷叛汉归周,正式接受西平王的册封。拓跋姓在五代十国数十年的战乱中保护了夏、银、绥、宥、静等五州免受战争威胁,五州之民休养生息,为此后西夏强大并建国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创业建国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建北宋,李彝殷上表祝贺,并且为避太祖父的名讳,改“殷”为“兴”,太祖加封李彝殷为太尉,位列三公,陈师道评:“宋初职备三公者,内则赵普,外惟彝兴,彝兴以藩镇领之,尤异数也”,拓跋李姓在北宋初已经确立了其较高的政治地位。宋朝初建,拓跋李氏便选择依附。建隆元年(960年)三月,李氏协助北宋军队攻打北汉。建隆三年(962年),李彝殷向宋上供马匹,这也是在实质上正式归顺于宋。干德五年(967年)秋,李彝殷离世,宋廷追封李彝殷为夏王,其子李光睿权知州事,为避赵光义讳,改“光”为“克”,继任定难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李光睿死后,李继筠继任定难军节度使,并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率军助北宋灭了北汉,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李继筠死后,其弟李继捧即位,李继捧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率部投降北宋,并且将夏、银、绥、宥之地献于宋,北宋嘉之,授其彰德军节度使。
李继捧归降北宋的行为引起其族弟李继迁的不满,李继迁愤而出走,依靠着李姓的威信力,在夏州以北纠集了大批羌族势力,“西人以李氏世著恩德,往往多归之” ,并以通婚的方式与南山党项族野利氏及辽结成了反宋联盟。辽于雍熙三年(986年)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等官职。端拱初年(988年),北宋为了诱降李继迁,授李继捧定难军节度使一职。赵恒咸平年间,李继迁上表归附,“真宗乃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藩落等使,加邑千户,实封二百户,益功臣号” ,不久,又封其子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行军司马”。咸平五年,李继迁攻陷灵州,将灵州改为西平府。六年,北宋在数攻不下的情况下,不得已将夏银绥宥静五州归还于党项族李姓。景德三年(1006年),宋夏和议,李德明上誓表归附,真宗“乃授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国,充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藩落等使、西平王,食邑六千户,食实封一千户,仍赐推忠保顺亮节戴功臣” 。
李德明将灵州改为兴州,并将其定为新都。李德明在其统治境内大力发展经济,河西五州及灵州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为日后西夏正式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李德明逝世后,其子李元昊即位。明道元年(1032年)授元昊“检校太师、兼侍中,持节都督夏国诸军事、夏州刺史、充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藩落等使、上柱国、秃发乌孤、食邑六千户、食实封一千户、仍赐推忠保顺亮节翊戴功臣” ,依然沿袭了定难军节度使一职。但是从李德明的“都督夏州诸军事”到李元昊的“都督夏国诸军事”的转变,表现了拓跋姓李姓权力的增大,由李氏拓跋所统辖的夏银绥宥静等州,已经在实质上脱离了北宋朝廷的控制,成为了独立的政权。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
政治
经五代十国到宋朝建立,中原王朝多次更迭,党项族拓跋氏夏州政权虽割据一方,但在名义上都是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份进行统治。其部落与族帐首领分别被授予蕃落使、防御使、团练使、都押牙、指挥使、刺史等官职,实际上在本族部落内部仍行使部落、族帐首领的权限。
李继迁、李德明在位时期,是党项夏州政权积极准备建国的时期。由于党项夏州政权管辖的地区扩大,境内除党项人户外,还包括人数众多的汉族以及吐蕃、回鹘、辽朝等族,党项政权松弛的政权形式与名义上的节度使身份,已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方式的需要。李继迁初起时,即开始模仿宋朝制度设立官职,宋人谓其“潜设中官,全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雍熙三年(986)二月,李继迁攻占宋朝的银州,准备称王,当时在谋士张浦的劝阻下,决定仍延续旧职,暂代定难军留后,称都知蕃落使。对部下则“设官授职,以定尊卑”,其官职仍沿用中原王朝过去对党项族首领所封的官职名称,如左·右都押牙、蕃部指挥使、团练使、刺史等。到李继迁子李德明继位后,宋、辽两国都拉拢李德明以牵制对方,争相对其封官进爵。辽封为夏国王,又晋西夏国王;宋先封秃发乌孤,后又晋夏王。李德明则完全按照中原王朝的制度筹备建国称帝。他于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行帝制,追尊其父李继迁为“太祖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册立长子李元昊为太子,立元昊母卫慕氏为后。这些措施都为建立独立的西夏王朝作好了准备。
历代节度使
• 韩潭(波音787798年)
• 韩全义(798-805年)
• 杨惠琳(805-806年)
• 李演(806-810年)
• 张煦(810-813年)
• 田进(816-824年)
• 李祐(824-826年)
• 傅良弼(826-828年)
• 李寰(828年-?)
• 米暨(846-851年)
• 李福(851年-?)
• 诸葛爽(880-881年)
• 李思恭(881-895年,赐姓李)
• 李思谏(895-896年)
• 李成庆(896-?)
• 李思谏第二次接任(?-908年)
• 李彝昌(908-909年)
• 李仁福(909-933年)
• 李彝超(933-935年)
• 李彝殷(935-967年)
• 李光睿(967-978年)
• 李继筠(978-980年)
• 李继捧(980-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