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才,元代泉州市学正,龙溪古县王氏始祖,字伯谦,号益斋。笃志古学,尤明典礼。曾任宁德市安溪县二县教谕,后升任庐峰山长,最后迁任泉州路学正。

人物介绍

王吉才(1289-1358),字伯谦,号益斋,王畿人。(漳州府龙溪县始安乡惠恩里十二三都蔡林王保(古县鹳林社鹳里人),今漳州市龙海区颜厝镇下半林村,保存有聂氏宗祠壹座,墓地;漳州市北郊蔡前村鲤鱼山(《林登州集》为龙山之原),墓地保存完好,墓碑碑文:鹳里:始祖考乡贤益斋王先生,始祖妣淑慎安人李氏墓。王吉才,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58年)任安溪县教谕,再任泉州市学正

王吉才是朱熹学派,元代漳州最具影响的朱学学者。

明代山东登州知府林弼的《林登州集》二十卷有记载王吉才墓志铭,大意是:王吉才,祖先河南光州人,晚唐入闽,宋建炎迁漳州市,居龙溪县,父国子教授王东之,王吉才先为宁德市,安溪教谕,后为泉州学正,与夫人李淑慎合葬龙山之原,子三人,王文享,王文昌,王文兴,孙三人,王仁济,王仁慈,王仁惠

漳州上苑家谱记载:王吉才为开闽王氏始祖王潮第十二世孙

史籍记载

八闽通志记载

王吉才

龍溪人篤志古道尤明典禮郡守延為弟子師後為泉州市學正吉才親終皆及期而已老矣哀慕痛毁有如早喪雖在家庭亦冠衣斂容人未嘗見其言怒色學者稱為益齋先生

晋江县志(爱新觉罗·旻宁版) (35~51)/七十七卷记载:

王吉才,字伯谦,号益斋,龙溪人。醇谨方质,笃志古道,尤明典礼。邑陋学废,至则广宫宇,严奠祀,揖让跪起,士悦民向。升庐峰山长。丁内艰,服除,以父老注邻郡。

据历史记载,清代顺治九年九月郑成功屯兵漳州龙溪颜厝镇与清兵决战,寒衣节兵败退守海澄县,致使古县及周边村落被清兵捣毁,古县土楼,鹳林土楼,园中土楼也在这场战争中被焚毁,现在的鹳林村(即顶半林和下半林村)荔枝园里遍地是瓦砾、瓷片,据下半林老人讲,以前古县包含现在的古县和鹳林(即顶半林和下半林村)是古代龙溪县的县治,是个多姓氏上万人口的漳州郡城。现在下半林村还保留很多姓氏老地名:韩、温厝、陈厝、王厝、蒋厝、江厝、蔡厝庙、等等。宋代的韩(北宋宋徽宗宣和礼部尚书)、元代的王东之(至元年国子教授),王吉才(至正泉州市学正),明代的杨联芳(万历杭州市知府),江灏(万历年翰林庶吉士)、清代的王材(雍正年工部主事)、郑玉振(乾隆年和顺县令)、郑圭海(同治年漳州著名文人)祖籍都出自这里。

王吉才后裔明清两代大部份外迁台湾省,东南亚。

传说:

1.王吉才有进京教太子读书,皇帝赐祭葬。所以祭祀要鸣钟击鼓!

2.皇帝赐石牌一座。记录先祖的丰功伟绩。

聂氏宗祠东面的(龙海区颜厝镇古县石牌村)就是因为“皇帝赐的石牌“而得名!

3.皇帝赐良田百亩在祠堂东面.

(祠堂东面就是现在古县石牌村的土地).

4.以前祠堂往东边没有路。每年收租要绕道北边很不方便.

(北边的古道上现在还保存有一条古石桥叫“温溏桥”也叫“王溏桥”).

5.族人为了图方便在祠堂边开了一条路,直达现在的石牌村方便向佃农收租。结果破了风水家族开始衰败!

(现在这条直达石牌村的路还保存着叫“祠堂巷”)

6.家族开始衰败以后请风水先生来测风水。风水先生说:先祖葬在鲤鱼山。得鲤鱼穴。鲤鱼要顺水而居。之后族人便开始顺水迁徙到台湾省。南洋等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