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猫儿刺

猫儿刺

猫儿刺(拉丁文:Ilex pernyi Franch.),又称枸骨、鸟不宿。被子植物门真双子叶植物冬青目冬青科冬青属的一种。猫儿刺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各省,朝鲜也有。

猫儿刺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单叶互生,叶片硬革质,长方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先端有3个硬刺,中央刺向下反曲,基部各有一刺,有时中部每边还有一刺,叶面亮绿,叶背黄绿。花雌雄异株,簇生叶腋,4基数;花瓣绿白色。核果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鲜红色,内有4个分核。花期4-5月,果期8-9月。

形态特征

猫儿刺为常绿灌木或乔木,高1-5(-8)米;树皮银灰色,纵裂;幼枝黄褐色,具纵棱槽,被短柔毛,二至三年小枝圆形或近圆形,密被污灰色短柔毛;顶芽卵状圆锥形,急尖,被短柔毛。叶片革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3厘米,宽5-14毫米,先端三角形渐尖,渐尖头长达12-14毫米,终于1长3毫米的粗刺,基部截形或近圆形,边缘具深波状刺齿1-3对,叶面深绿色,具光泽,背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中脉在叶面凹陷,在近基部被微柔毛,背面隆起,侧脉1-3对,不明显;叶柄长2毫米,被短柔毛;托叶三角形,急尖。

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多为2-3花聚生成簇,每分枝仅具1花;花淡黄色,全部4基数。雄花花梗长约1毫米,无毛,中上部具2枚近圆形,具缘毛的小苞片;花萼直径约2毫米,4裂,裂片阔三角形或半圆形,具缘毛;花冠辐状,直径约7毫米,花瓣椭圆形,长约3毫米,近先端具缘毛;雄蕊稍长于花瓣;退化子房圆锥状卵形,先端钝,长约1.5毫米。雌花:花梗长约2毫米;花萼像雄花;花瓣卵形,长约2.5毫米;退化雄蕊短于花瓣,败育花药卵形;子房卵球形,柱头盘状。

果球形或扁球形,直径7-8毫米,成熟时红色,宿存花萼四角形,直径约2.5毫米,具缘毛,宿存柱头厚盘状,4裂。分核4,轮廓倒卵形或长圆形,长4.5-5.5毫米,背部宽约3.5毫米,在较宽端背部微凹陷,且具掌状条纹和沟槽,侧面具网状条纹和沟,内果皮木质。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

弱阳性,耐寒,耐修剪,抗有毒气体,生长慢。生于海拔1050-2500米的山谷林中或山坡、路旁灌丛中。宜在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但也耐阴,有一定的耐寒性,能耐-5-0℃低温,相对湿度中等,50%-60%。

分布范围

产中国陕西南部(山阳县镇安县、安康、平利县镇坪县、岚皋、紫阳、石泉县宁陕县佛坪县洋县城固县南郑区勉县略阳县宁强县、西太白山)、甘肃省南部(武都、舟曲县康县徽县文县)、安徽(岳西、霍山)、浙江(庆元)、江西(安福)、河南(西峡、浙川、商城、南召、新县)、湖北西部(宣恩、恩施、咸丰、鹤峰、利川、建始、巴东、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兴山县神农架林区房县、十堰、竹溪县南漳县、保康)、四川省贵州省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省区。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为播种或插。

栽培技术

盆栽猫儿刺宜用含腐殖质丰富、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一般在春季2月至3月萌动前上盆,栽后浇透水,放在半阴处缓苗2周至3周。生长期间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并经常向叶面喷水,以营造一个空气湿润的小环境,使叶片葱茏,果实众多。夏季高温时要加强通风,稍作遮阴,防止烈日暴晒。

移栽可在春秋两季进行,而以春季较好。移时需带土球,因猫儿刺须根稀少,操作时要特别防止散球,同时要剪去部分枝叶,以减少蒸腾,否则难以成活。猫儿刺耐修剪,可修剪成各种树姿,供观赏。

猫儿刺耐修剪,每年的6、7月份和10月份各做一次修剪,剪去枯枝、病虫枝、过密枝及徒长枝,过长的枝条要剪短。冬季移至阳光充足的低温室内,保持盆土偏干一些,0℃以上即可安全过冬。每年春季换盆一次,盆土可用腐叶土、园土和沙土各1份的混合土,并加入少量的蹄甲片或骨粉等含磷量较高的肥料作基肥。猫儿刺生长期常有红蜡蚧为害枝干,要注意及时防治。

主要价值

园林应用

猫儿刺叶形奇特,鲜艳美丽,是良好的观叶、观果树种。宜作基础种植及岩石园材料,也可孤植于花坛中心、对植于前庭、路口,或丛植于草坪边缘。同时又是很好的绿篱(兼有果篱、刺篱的效果)及盆栽材料,选其老桩制作盆景亦饶有风趣。果枝可供瓶插,经久不凋。

药用

果实

【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摘成熟的果实,拣去果柄杂质,晒干。

【性状鉴别】果实圆球形或类球形,直径7-8毫米;表面浅棕色至暗红色,微有光泽,外果皮多干缩而形成深浅不等凹陷;机端具宿存柱基,基部有果柄痕及残存花萼,偶有细果柄。外果皮质脆易碎,内有分果核4格言,分果核呈球体的四等分状,黄棕色至暗棕色,极坚硬,有隆起的脊纹,内有种子1枚。气微,味微涩。以果大、饱满、色红、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枸骨中含脂肪油9.84%。另含生物碱、皂苷单宁

【性味】苦;涩;微温。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活络;固涩下焦。主休虚低烧;筋骨疼痛;崩漏;带下病腹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克;或泡酒

【各家论述】

本经逢源》:活血散,坚强筋骨,填补髓脏,固敛精血。

《南京民间药草》:治筋骨痛,泡酒服。

《江苏植药志》:用于阴虚内热,作滋养解热药,与女贞同功。

叶子

【采收和储藏】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叶。8-10月采收,拣去细枝,晒干。

【性状】干燥叶呈长椭圆状直方形,长3-7.5厘米,宽1-3厘米,革质,卷曲,先端具3个硬刺,基部有两个硬刺,有的叶中间左右各具1刺,上面黄绿色,光泽,有皱纹,主脉凹陷,下面灰黄色或暗灰色,沿边缘具有延续的脊线状突起,叶柄短,常不明显。气无,味微苦。以色绿、无枝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咖啡因皂苷、质、苦味质。

药理学作用】

①用离体豚鼠类心脏灌流后,枸骨注射液(以乙醇、NaH二氧化硫处理后之水溶液)有增加其冠脉流量、加强心收缩力的作用。

②避孕作用

枸骨的水及醇浸液或其他有关制剂给小鼠灌胃,皆可使之减少怀孕,抑孕率为80-100%;阴道涂片法证明,枸骨能使小鼠正常性周期发生改变,主要是使休息期延长,其次是超越或缩短动情期。枸骨叶的醇提物(绿色粉状物,有的反应)有避孕作用。组织切片未发现子宫卵巢的病理变化,故认为是生理性避孕。

【性味】

①《本草汇言》:味苦,气凉,无毒。

②《本草求真》:苦,平。

【归经】《本草汇言》:入足厥阴、少阴经。

【功能主治】

补肝肾,养气血,祛类风湿性关节炎。治肺劳咳嗽,劳伤失血,腰膝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本草拾遗》:枝叶烧灰,淋取汁,涂色素脱失。亦可作稠煎敷之。

②《本经逢源》:治劳伤失血痿软,能调养气血。

③《本草从新》:生津止渴,用叶代茶甚妙,祛风。

④《中国药植志》:枝叶:和以亦糖、大枣熏枣同煎煮,补肝肾,健腰膝。

⑤《广西中药志》:治跌打,洗风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熬膏。外用:捣汁或煎膏涂敷。

【附方】

①治痨瘵:枸骨嫩叶一两。烘干,开水泡,当茶饮。(《湖南药物志》)。

②治腰及关节痛:枸骨叶,浸酒饮。(《湖南药物志》)。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枸骨,《神农本草经》不载气味所主,然观陈藏器所云,应是苦寒无毒。气味俱阴,入肝入肾之药也。惟其入肝,故主色素脱失,盖肝为风木之位,藏血之脏,血虚则发热,热甚则生风,苦寒能凉血清热,故主之也。其补腰膝令健者,腰为肾之府肾虚则湿热乘之,而腰膝不利;又肾为作强之官,虚则热而软,故其性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此药味苦入肾,正遂其欲坚之性耳;肾气既实,则湿热自除,而腰膝自健矣。秘方取其汁煮饮,治痰火甚验。盖痰火未有不因阴虚火旺,上灼乎肺,煎熬滓液而成。此药直入足少阴经,补养阴气,则痰火自消,为釜底抽薪之意也。兼能散风毒恶疮。昔有患杨梅结毒,已三十年,服此药,疮愈而颜色转少,皆借其清热凉血之功耳。

②《本经逢原》:枸骨,《本经》、诸家《本草》皆误列“女贞”条下,味苦甘平,有补中安五藏,养精神,除百病之功,皆指枸骨而言。女贞至阴之物,安有如上等治乎?今每用数斤,去刺,入大枣二、三斤,熬膏蜜收,治劳伤失血痿软,往往获效,以其能调养血气,而无伤中之患也。

【备注】本品在大部分地区作台湾十大功劳叶使用,参见十大功劳叶条。又江苏省浙江省、北京等地所用的苦丁茶,亦为枸骨的叶,参见苦丁茶条。

树皮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去净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含咖啡因皂苷单宁、苦味质、淀粉。

【性味】微苦;凉。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腰膝。主肝血不足;肾脚痿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

【各家论述】

《本草拾遗》:浸酒,补腰脚令健。

本草从新》:补阴,益肝肾。

【性味】

①《福建民间草药》:苦,微寒,无毒。

②《浙江民间草药》:味微苦带酸,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补肝肾,清风热。治腰膝痿弱,关节疼痛,头风病,赤眼,牙痛。

①《福建民间草药》:补肝肾,健腰膝,凉血清热,逐风疗痹。

②《江西中药》:用作强壮药,适用于腰膝痿弱。

③《广西中药志》:去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0.5-1.5两)。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劳动伤腰:枸骨一两至一两五钱,墨鱼目干二个。酌加酒、水各半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关节炎痛:枸骨根一至二两,猪蹄一只。酌加酒、水各半,炖三小时服。(《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头风病:功劳根一两,煎服。

④治赤眼:功劳根五钱,车前五钱至一两。煎服。

⑤治牙痛:功劳根五钱。煎服。(③方以下出《浙江民间草药》)

⑥治流行性腮腺炎:枸骨根,七蒸七晒,每次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⑦治小儿深部脓疱疮溃烂:枸骨根四两。煎汤洗涤,日一、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丝虫病大脚疯流火:一鲜枸骨树根二两(干用一两四钱),鲜红茎牛膝五钱。黄米酒适量(按患者酒量大小酌加)煎服。二鲜拘骨树根一把切片约二至三两,茅草根一束约两许,也加黄酒煎服。三鲜枸骨树根二两,槟榔三钱。水煎服。(《浙江中医杂志9(8):37,1959)

⑨治百日咳:枸骨根三至五钱。煎服。(《湖南药物志》)

参考资料

猫儿刺.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10-13

命名年份.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0-13

猫儿刺.植物智.2024-10-13

枸骨.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