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脊竹蝗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网翅蝗科竹蝗属的一种昆虫,俗称竹蝗、蝗虫。主要危害孟宗竹,其次危害金竹、水竹等。竹蝗大发生时,可将青竿竹全部吃光,竹林如同火烧,竹子当年枯死,第二年毛竹林很少出笋,竹林逐渐衰败,被害毛竹枯死,竹腔内积水,纤维腐败,竹子无使用价值。
2020年7月,黄脊竹蝗入侵云南省多地,发生面积已达14万余亩。云南省黄脊竹蝗灾害防控工作指导组已全面开展防疫工作。
个体特征
成虫
身体以绿、黄为主,额顶突出使额面成三角形,由额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黄色纵纹,愈向后愈宽。触角丝状,复眼卵圆形,深黑色。后足腿节黄绿色,中部有排列整齐“人”字形的褐色沟纹;胫节蓝黑色,有刺两排。
卵
长椭圆形,上端稍尖,中间稍弯曲。长径6-8mm,棕黄色,有巢状网纹。卵囊圆筒形,长18-30mm,土褐色。
蝗的若虫叫跳蝻,共5龄。5龄蝻体翠绿色,前胸背板后缘覆盖后胸大部分。
若虫称跳蝻,体形似成虫,但无翅,共5龄:一龄体长约10毫米,浅黄色,头顶突出如三角形,触角尖端淡黄色,前胸背板后缘不向后突出;二龄体长11~15毫米,黄色,前胸背板后缘如一龄若虫,前后翅芽向后突出较为明显;三龄蝻前胸背板后缘略向体后延伸。翅芽显而易见,前翅芽呈狭长片 状。四~五龄蝻前胸背板后缘显著向后延伸,将后胸大部分盖住。三~五龄体长分别为16、22和26毫米,体色均为黑黄色,接近羽化为成虫时翠绿色。
寄主植物
发生特点
我国产竹区的主要害虫,常大面积危害。每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于5月初开始孵化,5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6月底孵化完毕。
产卵地识别
竹蝗多产卵于危害程度轻微、禾本科杂草稀疏、土质松紧适度坐北向南的竹山山腰或山窝斜坡上。林间可根据如下特征确定集中产卵地及产卵范围:
(1)一般在竹梢叶片被害严重的山地有红头芫青(一种取食竹蝗卵的昆虫)的地方有卵存在;
(2)地面小竹、杂草被害严重的地方可能有卵块存在;
(3)产卵场所常常有竹蝗的头壳,前胸背板,翅膀和后足等尸体遗骸存在;
(4)卵块上端有一胶质硬化圆形而中凹的黑色卵盖。
为害症状
大发生时,将竹叶吃尽,如同火烧一般,新竹市被害即枯死,老竹被害后2~3年内不发新笋,被害竹的竹秆内往往积水,不能利用。
防治方法
1、人工挖卵。竹蝗产卵集中,可于11月份发动群众至产卵多的地点挖卵块。
2、跳蝗出土10d内,于早上露水未干前用敌百虫粉喷撒,每公顷用药20~30kg;或用羊踯躅1kg加水200kg煮、沸,当药液呈红褐色时取出过滤成母液,再将母液稀释成500倍液喷射。
3、在跳蝗上竹时,对密度较大的竹林,用3%敌百虫粉20~30kg喷撒;或在露水干后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杀虫脒净油剂进行超低容量喷雾;也可以进行烟雾剂防治。
4、释放白僵菌,使初生的跳蝗感染白僵菌而死亡。
5、诱杀。用100kg尿中加入2~3kg 5%敌百虫粉拌匀,再用稻草浸透,在竹林中放数堆诱杀,效果较好。
入侵记录
2020年6月底以来,黄脊竹蝗大量持续从老挝丰沙里省迁移至我国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腊县等边境地区,波及范围13.5万亩,其中农田3.2万亩,林地10.3万亩。
截止2020年7月25日,云南省共发生黄脊竹蝗灾情140623亩,其中普洱市137935亩、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03亩、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685亩;全省林地范围共发生107638亩(轻度104181亩、中度2427亩、重度1030亩),农地范围发生32985亩。发生区域涉及3个州(市)7个县28个乡镇。主要危害对象为竹子、香蕉树、粽叶芦等植物及少量玉米。
目前,云南省黄脊竹蝗灾害防控工作指导组,按照“阻截、打点、控面”的策略,全力开展防控工作。采用空中与地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除治。空中采用无人机飞防,地面采用烟炮、烟雾、机动喷雾等方式进行消杀。7月26日至27日15:00时,通过雷达和人工跟踪监测,暂未监测发现到大规模黄脊竹蝗迁飞入境。
目前,采取防控措施的区域虫口密度大幅度下降,总体防治效果较为明显。
开展防控
2021年5月1日消息,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腊县等地,工作人员在部分竹林发现少量黄脊竹蝗美国白灯蛾出现,为防止黄脊竹蝗爆发成灾,目前,相关部门正全力开展防控工作。
参考资料
黄脊竹蝗:中国第二大森林害虫.科普时报.2024-11-06
黄脊竹蝗入侵云南普洱市,累计发生面积近10万亩.澎湃.2020-07-10
黄脊竹蝗大批入境云南,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紧急应对_绿政公署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网.2020-07-17
黄脊竹蝗入侵云南多地 发生面积已达14万余亩 专家组一线指导灭蝗.今日头条.2020-07-27
云南多地发现黄脊竹蝗幼虫,当地全力开展防治工作|界面新闻 · 快讯.界面新闻 · 快讯.2021-05-01
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保护利用.知网空间.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