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芫菁
红头芫菁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昆虫,又叫鸡公虫,经常群聚出没。成虫喜食白花泡桐,还能危害枳,合欢等。
简要说明
红头芫菁科,芫菁,鞘翅目的一科,头下口式,与身体几成垂直,具有很细的颈。触角11节,丝状或锯齿状。前胸一般狭于鞘翅基部,鞘翅长达腹端,或短缩露出大部分腹节,质地柔软,两翅在端分离,不合拢。足细长。本科昆虫具复变态。世界约2300种,广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记录130余种。若受到惊吓,会分泌有异味、毒性的黄色液体[斑素]“退敌”。是非常好吃、好动的虫,有时还会被误以为是萤火虫,喜欢吃豆科、凹头苋、龙葵、蕨类等植物。经常群聚出没,求偶行为也很有趣,通常雄豆芫菁看到“对眼”的雌豆芫菁,会先爬到对方身上,用触角卷住雌虫的触角,不断的抖动、摩擦,传情,当雌虫随着节奏摇摆起来,雄虫再继续摩擦雌虫背部后才进行交配。
外形特征
红头芫菁科,芫菁的一种,俗称鸡冠花虫,鞘翅目,芫菁科。体中小型,体长11-17毫米,头部红色,具1条宽黑色纵带;前胸和鞘翅目黑色,前胸背板两侧上魄毛,前胸背板中央条纹,鞘翅内外缘及中央宽窄纵带亦由魄毛组成。红头芫菁的成虫喜食裂褶菌毛泡桐、豆叶等,美国白灯蛾以黄脊竹蝗卵为食,是竹蝗的天敌,一只芫菁幼虫一生可食竹蝗卵60~120粒,能有效控制竹蝗的危害。该虫一年一代,一般每年6月中旬为成虫活动盛期,成虫出土后,首先成群飞到泡桐树上取食,特别喜食白花泡桐叶,泡桐叶吃光后,才分散危害蔬菜和其他低矮植物。一旦发生要及时报告林业或农业部门,密切关注,及时防治,用水胺硫磷,敌百虫等一般农药都可以杀灭。
生长繁殖
红头豆芫菁的发生规律是:江西省1年发生1代,以假蛹在土下越冬,翌年4月初蜕皮为6龄,4月下旬至5月下旬变蛹,5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虫发生,7月初至8月中旬产卵,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孵出,9月下旬即见假蛹,并以此虫态越冬,成虫羽化出土后,成群在寄主叶片上取食,吃光1株后再转株危害,并具有假死性。初孵美国白灯蛾一般在洞内停留10至15天。出土后的幼虫行动敏捷,四处寻找黄脊竹蝗卵为食。遇惊即卷曲假死;找到竹蝗卵后,即定居取食,吃完竹蝗卵块后,再潜入土层深处以假蛹态越冬。
据红头芫菁成虫引查漏治集中产卵地跳蝻的方法,桃江县是个六山一水两份田,一份道路和庄园的丘岗县,总面积309万亩,居住人口82万,林业用地187万亩,其中孟宗竹92万亩,为全国十大竹乡之一。
主要森林病虫害为竹蝗,并且是竹蝗的常发区,据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就有竹蝗肆虐为害的叙述,民国时期,竹蝗侵袭竹林32万亩次,共损失竹材7000多万根;1957年危害10.64万亩,全县组织5.3万人上山挖卵捕蝗;1963年出动飞机27架次治蝗;1965年又发生5.7万亩; 1983年发生12万亩,出动飞机治蝗100架次; 1984年至1995年每年发生7-8万亩。黄脊竹蝗危害导致竹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成了桃江县林农奔小康的拦路虎。因此及时查出漏治竹蝗集中产卵地跳蝻,才能较是彻底防治竹蝗。
集中产卵地跳蝻刚出土,常要走几里甚至20多里山路才能发现,等到竹林有危害状再查出,防治又迟了一点。据经验,通过发现红头芫菁来查集中产卵蝗跳蝻要容易得多。红头芫菁其美国白灯蛾以蝗卵为食。成虫取食泡桐、大菁等多种植物的叶片。其羽化时间比竹蝗跳蝻出土的时间早几天。因红头芫菁体形较初孵跳蝻大十多倍,羽化不久有迁飞出山林集中取泡桐的习性。很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当群众报来这种黑体红头集体取食泡桐后,我们可对周边1-2公里范围的竹林进行调查,从而及时发现多处集中产卵地跳蝻。
同时在山中,还可据较多的刚出的红头芫菁,寻找正出土的集中产卵地跳蝻。
研究
芫菁科素在红头豆芫菁体内主要贮存在雄虫的生殖腺和卵内。与野生群体两性芫菁素的平均含量相比较,刚交配过的雄虫失去体内70%的芫菁素,其雌配偶体内芫菁素含量相应升高43%。红头豆芫菁可用作中药材。经110℃烘干后的雄虫,用酸水解后提取的芫菁素含量比直接提取的含量增高4倍。